类型学

合集下载

类型学——罗西

类型学——罗西

Part Three
Part
3
阿尔多· 罗西
生平
1931年生于意大利米兰,师从于罗杰斯和萨蒙纳 1961年任《Casabella》建筑杂志编辑 1963年任夸罗尼教授的助教并担任威尼斯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1965年~1966年任米兰工业大学副教授同年出版了名著《城市建筑学》 1970年~1971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 1972年~1974年任瑞士联邦技术大学教授 1975年任威尼斯建筑学院教授 1980年任美国耶鲁学院教授 1990年获普利兹克奖 1991年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1992年获美国的杰佛逊奖 1996年被提名为美国艺术与学院的荣誉会员
结构主义 Yu 类型学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任何阶段的文化意义都是重叠的,每个 词句、每种艺术形式均依赖其他词句和形式的存在。建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相似,并 不是后一阶段彻底取消前一阶段的过程,而是过去遗存下来的建筑形式同时并存。因此, 在目前的建筑实践中就可以将历史上的形式看作原材料(素材)。柯尔孔认为需要一个 转化机制才能更好地将结构主义的批评标准用于建筑学。这种转换机制就是类型学。
Part
2
建筑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发展
范型类型学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改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人们的建筑观也发生了 改变。建筑业的工业化要求建筑如同工业产品的定型化、标准化一样,具有经济性、 纯洁性、现代性。于是,新的类型变成了由技术决定的功能、效率的产物。范型即依 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当代类型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解决现代主义运动对待建筑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一大 批建筑师开始从精神层次,人文方面去考虑建筑与城市的问题,而不仅仅依据于技术 的功能主义的要求。
结构主义的两个特点

第四章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类型学:1、“类型学”中的“类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题材类型、主题类型、人物形象类型、故事情节类型、体裁样式类型、作品结构类型。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二、被认为是德国“历史诗学”奠基人之一的w·舍勒尔,曾赞扬m·霍甫特的“类型学”观照,认为霍甫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比较文学开了先河。

三、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就是从“类型学相似”的视角探讨诸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术形式的更替。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四、维·普洛普在其《童话形态学》(1928)、《童话的历史根基》(1946)里,运用了维谢洛夫斯基所预示的“类型学”比较方法。

米·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1929)与《弗朗斯·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一文中,把历史上十分遥远的、外表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文学现象(诸如16世纪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不同时代的狂欢文化与笑文化)加以比较,考察作为诗学类型的“怪诞”、“狂欢”与“笑”,显示出“类型学”比较的活力。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五、维·日尔蒙斯基在1936年发表的题为《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中提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生成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相互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批评那些把比较文学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在1958年的第四届国际斯拉夫学大会上,日尔蒙斯基指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历史发生学比较旨在确立那些建立在文化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影响与借用现象,历史类型学比较则旨在发现没有这类影响与借用但内在地相似的现象。

建筑中的三种类型学

建筑中的三种类型学
“范型”是工业化社会的发明物,它表示可以按照范型规定的原则开展大量性生产的类型学意义。建立在范型根底上的类型学把新类型的产生当作中心主题,工业化使建筑的规律不再像第一类型学所信奉的图构程序,建筑作为工业产品之一,对于其使用者,同样应该具有效率。所以,人是建筑产生的根本。第二种类型学将建筑开展解析,并且认为建筑的元素必须是标准的,统一的。我们将能为这种身体类型建立一种标准居住设施:门、窗、楼梯、房间高度等等。
组合排列在一起,归纳成建筑形式的元素,建立了方案类型的图式系统,说明了建筑类型组合的原理。迪朗的图构系统以主轴和副轴线为骨架,在其周围对已经设计的元素开展对称布置。可以认为迪朗的类型学是有限的,因为他用“式样”取代了“类型”。使类型又成了模型,从而又回到了德?昆西之前。但迪朗的建筑本身就是类型的观念。第二种类型学即范型类型学,出现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量性生产的要求日益强烈,或者说是由机器来开展大量的生产,使得产品必须标准化与定型化,因此,建筑必须具有反映机器工业时代特机器生产的世界。
由于现代主义范型类型学贬低了形式及其携带的历史情感因素,促使了20世纪60年代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第三种类型学兴起。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改变了建筑在工业城市中被技术经济力量埋没的地位。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将类型学的概念扩大到风格和形式要素、城市的组织与构造要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要素,甚至涉及人的生活方式,赋予类型学以人文的内涵。
建筑中的三种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亦即三种类型学。第一种为原型类型学,劳吉埃尔在《论建筑》中描绘了一种建筑始源,即“原始茅舍”理论。原始的质朴茅舍包含了后来所有建筑的基本元素:柱子、檐口、山墙、屋顶。他认为建筑的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必要,只有必要的构件才是美的。原始茅舍就是原型,在这一原型的根底上,所有的建筑奇迹都能被设想出来。18世纪末,法国建筑师迪朗对劳吉埃尔的构图程序开展了加深拓展,他将历史上建筑的基本构造部件和几何。

类型学——罗西

类型学——罗西

2021/10/10
8
2021/10/10
Part TW O
9
2 建筑类型学
Part
建筑类型学
建筑的类型学理论,并不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的操作,而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思考方 式,它刻意忽略建筑间个别的枝节问题。类型学所分析的是广泛的,空间的整体性。 其实际上是把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作分类处理的方法用于建筑。
罗西相信形式是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 不变,在此罗西所探讨的是可见形象上的问题,认为其中是存有基本的架构, 就如同茅草屋可以变成钢筋混凝土屋、斜屋顶变成平顶、人的生活从无房间、 私密性到有房间,但生活中的形式类型则较具不变性,如:不管如何变,房 子定有墙、屋顶、有围避感及安全性,这些类型是不变的。
2021/10/10
18
3 阿尔多·罗西
Part
有关类型学的观点
1.类型与形式。建筑内在的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的一部分寓于表现形 式之中,而绝大部分则编译进类型之中。任何建筑类型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 特定的建筑形式来表现的,但每一建筑都只能被还原成一种建筑类型。罗西 的类型学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历史内涵与抽象性。首先,类型学理论建 立在历史的方法基础上。他认为建筑类型是从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中抽取出来 的简化、还原的产物。它既不同于任何一种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但又具有历 史因素,至少在本质上与历史相联系。这些人类生存与传统习俗的积淀,比建 筑师脑中意象的“新类型”更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抽象性是类型学的第二个特征。“类型并非模型”。罗西认为,没有任 何一种形式能象抽象的几何形体那样表达出他的思想——一种回归自然的 超现实主义思想。
2015
类型学
Typology

类型学摄影的概念界定

类型学摄影的概念界定

类型学摄影的概念界定类型学摄影是一种通过将相似的照片归类并整理成不同类型的摄影艺术形式。

它涉及到摄影师对不同主题,内容,构图和风格的照片进行分类和分析。

通过对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整理,摄影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摄影的不同方面,并对自己的摄影技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类型学摄影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照片分为不同类型,摄影师可以更清晰地展现摄影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可以将照片分为风景摄影,人物摄影,建筑摄影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摄影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擅长和喜欢拍摄的类型,并尝试在这些类型里进一步发展和突破自己的摄影技术和创作风格。

在类型学摄影中,分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通过分类和整理照片,摄影师可以将他们的作品与其他摄影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摄影作品的风格和构图方法,摄影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分类还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摄影项目和创作方向。

在类型学摄影中,每个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例如,在风景摄影中,摄影师需要注意景深和光线的运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捕捉和表达。

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需要关注人物的姿势和表情,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现。

同时,不同类型的摄影也有其独特的构图方法和技巧,摄影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构图手法和摄影角度。

通过类型学摄影,摄影师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摄影历史和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经典摄影作品,摄影师可以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拍摄经验和创作方法。

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观赏和分析,摄影师还可以发现和了解不同类型摄影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点,从而为自己的摄影实践提供新的灵感和方向。

总结来说,类型学摄影是一种通过分类和整理照片来理解和学习摄影的方法。

它通过将相似的照片归类并分析其特点,使摄影师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摄影的不同方面。

通过类型学摄影,摄影师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摄影技能和喜好,并在自己擅长的类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类型学作为一门研究物种分类与分类方法的学科,在不同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与归纳,类型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本文将介绍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探讨其在语言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类型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与趋势。

通过对类型学的深入了解,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掐头去尾地探讨类型学的基本方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类型学进行简要概述,并阐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深入讨论类型学的定义与意义,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以及类型学在语言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探讨类型学的未来发展,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类型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类型学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类型学的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在语言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类型学这一概念。

此外,本文也旨在展望类型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和讨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类型学的定义与意义:类型学是一门研究事物分类和归类的学科,也被称为分类学或系统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观察和比较,将它们按照共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构建出一个分类系统。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语言等各种事物。

类型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复杂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探索世界。

语言类型学讲义(共147张PPT)

语言类型学讲义(共147张PPT)
–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旁格>领属定语>比较基准; –有复指代词的比无复指代词的可及性强。
1.3.4 认知语言学
• 功能理念与形式学派式测试研究方法的结合
1.4 同类课题三种方法如何研究
——以双及物结构为例
测试法:以句式测试为例
还可以进行有定无定测试

我给他书。/
我送他书。/
我还他书。/
(给这位先生一杯红茶。 我卖他书。/~*我?给买他一书位。先/ *生我倒这他杯茶红。 茶)、
有怎样的优先系列(给予义、获得义、告诉义、显示义……),双及
物结构在被动化、话题化和关系化等语法过程的关系……
1.5 各派方法的局限
形式学派注意定性(合格与不合格之别)而忽略定量,可语法中 并不处处存在合格不合格的纯粹定性标准。从单一语言中总结出 的规律实际上混杂了人类语言普遍规则和个别语言特有规则两种 情况。
-P, +Q -P, -Q
2.2.1 蕴涵性共性与四分表
• (2) WX YZ
GU25:假如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 同样如此(GU代表Greenberg1966所建立的共性)
VOp Von
由 WX YZ 可推出: ZY XW (如OnV OpV)
但不能推出:
YZ WX (如不能推出 VOn VOp)
成的基础犹如文化人类形成的基础:复数意义的文化观念和语言 观念。“夷夏之辨”,自我中心不利其产生。
• 古典类型学:形态分类法(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及后 加入的多
式综合语);对语言要素之间跨语言的相关性的注意是蕴涵性语言共 性的萌芽。
结构主义对语言个性的强调:你今天认为是人类语言共同特性的
东西,也许在你明天调查的一种语言中就被打破。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二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二

以类型(亚型)、式表述谱系关系的 器物类型学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苏 秉琦已通过陶鬲的研究,创建出来了。
——张忠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20世纪的历程》, 《故宫学刊》2004年第一辑
二、类型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
(一)、类型学的相关概念
类:是指某种用途的器物,用文字描述。
型:指同一类器类里共存的几种样式,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 C······表示。用“亚型”表示同一型中的平行序列关系,用小写的英文字 母a、b 、c ······为序号,如A型罐可以分为Aa、Ab等亚型。
异和变化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苏秉琦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4期。
二、类型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
(二)、类型学的原理
2. 人工制品的差异和变化是能够认识和鉴别的
1)人工制品的渐变方向, 有的是进化,有的是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窑的演变规律: (1)由横穴向竖穴发展;(2)窑室体积逐步增大。 (3)火道和火眼由少变多
器物的制造、旧器型的淘汰,新 器型的出现等,与一个时期人的和 社会的因素直接相关,而与器物本 身或自然界的因素未必有直接关系。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文物》1982年4期。
二、类型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
(二)、类型学的原理
2. 人工制品的差异和变化是能够认识和鉴别的。 我们对出土物形制进行排比研究,是为了从差
式:指同类、同型(或亚型)的器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在每一型中区分 出若干个具有年代差别的器物,用罗马字母I、II、III表示。
南放水遗址西周时期陶器分段示意图
在遗存的分期表中类和型是其纬线、式是 其经线。
分裆鬲
A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 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同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通 过偶然的方式发生的,影响对文学类型的形 成往往意味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条件。 如,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影响(汇流); 中国小说文类的形成; “十四行诗”、话剧等
c. “隐性的遥契”所形成的类型
五、类型学研究的理论背景
• 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 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
• 康拉德提出: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应该做的头 一件事——甚至在西方研究者所划出的时 间范围(17之19世纪)上,——要断然扩 大空间的界限,要把整个文明人类的文学 之间的联系纳入研究轨道。在研究这样一 些联系并在更广泛的方面研究各种文学的 相互关系时,应该注意到各国的政治关系, 它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在各民族的趣味上 的差异。必须经常考虑每国的阶级关系、 政治和思想上的斗争。离开这些是不能了 解各种文学相互关系的真正性质的。
四、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 “类型学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 间所共有的诗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 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特征 上有共同特征。
• 例:在艺术意识上同属神话诗学类型的远 古时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 衍那》、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 纪》、日耳曼、中亚和蒙古史诗,它们虽 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在诗学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叙事艺术上 共同的环形手法和情节链——神奇的降生、 英勇的童年、妻子被劫、异国旅行、战斗、 死里逃生;共同的结构模式(离别——寻 找——重逢),共同的人物类型,共同的 叙事风格,等等。
• 另一位德国比较学者埃尔温·科本也指 出: “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各种 ‘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如欧洲浪漫主 义,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并且指出这 类研究需要对各国文学的广博知识和 历史感,以及对美与文学理论要有敏 锐的感受。
• 1890年,W·威茨在其《从比较文学观点 看莎士比亚》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通 过对类似现象的互相比较,深入到每一 种个别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并发现 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 • 这位德国学者还在19世纪末就不满足于 寻觅题材的流变及影响的轨迹这类最初 流行的研究方法,而力求去揭示出文学 现象个自的特性及其本质规律。
可以是若干个民族的文学,如在 “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的夹缝中 生存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 克诸国所构成的“中欧文学”; 可以是若干个文学时代,如处于 历史转折文化转型文学突变状态的中国 文学的魏晋时代(2-6世纪)、德国文 学的“浪漫派时代”、俄罗斯文学的 “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
苏联比较文学者继承了维氏的“历史诗 学”这一方法论, • 维·普洛普在其《童话形态学》 (1928)、《童话的历史根基》(1946) 里运用了“类型学”比较方法。 • 米·巴赫金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诗学》(1929)与《弗朗斯·拉伯雷 的创作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 一文中,把历史上十分遥远的、外表上 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文学现象加以比 较,显示出“类型学”比较的活力。
赫拉普钦科: 赫拉普钦科:
“必须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现 象的结构,不能把结构同创作上掌握生 活的过程、同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影响分 隔开来。”
• 类型学研究方法与一般的文学社会学研 究的区别。(p252)
六、类型学研究的目标
• 类型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寻找文学 的共性的遥契。 • 符·凯尔迪什对三位作家——俄罗斯的安 德列耶夫、雅典的斯特林堡、意大利的皮 兰德娄——他们彼此之间在创作上并无接 触和影响可言——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他 们在诗学品格上拥有“类型共同性”,即 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两大体 系的对话中从事创作,既承受两者的抗衡, 又蒙受两者的渗透,但最终并未投入任何 阵营而执着于中间地带耕耘。
• 对“类型学”不仅拥有理论自觉,而且 在其实际运用中也是颇有成就的,当推 俄苏比较文学界。 • 俄罗斯比较文学之父、“历史诗学”奠 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在探索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 对类型学的关照视角的偏爱。 • 维氏毕生致力于构建一种科学的总体文 学史的理论基石——历史诗学,试图把 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 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
类型学( 类型学(typology)
[tai'pɔ [tai'pɔlədʒi]
• • • • • •
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研究概述 形成类型的三种途径 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类型学的理论背景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
一、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 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 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 合。
二、类型学研究概述
•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界对“类 型学”研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 从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起,一种自发 “类型学”比较研究已经依稀可见; • 在法国,也可以看出“类型学”比较的 “开放意识”。 例如,艾田伯不仅大力倡导“无 事实影响”的“文学类型”研究,而且 还身体
还存在着一些彼此之间并无历史接触 但在诗学品格上却隐有内在相通和契合 的文学现象,对它们的成因已经无法用 社会历史条件的相近来解释,因而被称 之为“非历史性相似”,或“隐性的遥 契”。
• 例:公元2-3世纪“魏晋时代”的中国 文学与1790-1830年间“浪漫派时代” 的德国文学、1890-1925年间的“白银 时代”的俄罗斯文学,都具有“哲学重 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艺术颇有建树、 文化十分繁荣的景观,都拥有一群在诗 学上“自觉自为”的诗人与哲学家。他 们都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气势,都具有把 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的风度。 • 这是世界文学历史进程中时空不一的 “文学时代”之“类型学相似”。
• 如果说法国比较学者对“类型学”比较 表现出“开放意识”,那么德国比较学 者的“类型学”思想就堪称一种理论的 自觉。 • 德国比较文学大师霍斯特·吕迪格: “比较文学研究现在已经不再仅 仅满足于确定‘影响’,而是把注意力 集中于由精神力量所起的作用,敏锐地 觉察到比较文学研究偏爱具有世界性的 文学时代,具有世界性的作家。”
日尔蒙斯基关于类型学研究的基 本理念: 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 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 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 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 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 一定的规律演进。
日尔蒙斯基在1970年波尔多国际比较 文学学会上提交的论文《作为比较文学 研究对象的中世纪》 A. 民间英雄史诗(中世纪西欧的日耳曼和 拉丁语系民族的史诗,俄罗斯的壮士歌, 南方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突厥 族和蒙古族的史诗创作等); B. 西欧的法国抒情诗人的骑士抒情诗,德 国游吟歌手的骑士爱情诗以及在时间上 更早些的古典阿拉伯爱情诗(9-12世 纪);
• 力行,论述18世纪的欧洲前浪漫主义诗 歌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一历 史跨度很大的中国诗歌(屈原到宋诗) 有着明显相同之处。 • 而这种相似的基础是两者都产生于政治 大动荡的时代——有战争、阴谋和重大 —— 政治事件。相似的特点就是两者都大力 从民间创作中汲取养料,忠于民族传统, 感情炽烈。
C. 西欧的诗体骑士小说(12、13世纪) 和11至13世纪伊朗语文学中的所谓 爱情史诗) D. 中世纪城市的描写风俗人情的小说。 日尔蒙斯基:“在中世纪,既谈 不上文学流派的更替,也谈不上个 人的影响,在这里类型的东西高出 于个别之上,文学流派的更替表现 为文学体裁的连续……”
三、形成类型的三种途径 a.历史原因形成的类型 一定的文学类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 进程相联系,按人类历史进步的规 律,世界上所有民族大致都要经历 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阶段。不同民族 在其发展的相同或相似阶段,便形 成了一定的文学类型。
在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 并无直接接触,或虽有接触而并未构成 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 文化圈,于不同时代以不同语言创作而 产生的文学现象,由于艺术意识、艺术 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而呈现出共通 的诗学特征。
这些共同的诗学特征是文学的历 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在美学上是富有 价值的,并由于其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 定的体系。 • 构成“类型”的文学现象,可以是若干 个作家的创作; 如,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流脉 之间的“中间地带”耕耘的俄罗斯作家 安德列耶夫、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与意大 利作家皮兰德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