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虫子》教学课件(共16张)

合集下载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生字词: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

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

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

”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

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

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三、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为什么说人“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

作者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

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

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

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

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

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

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
蜣 螂
( 屎 壳 郎 )
——草原上的清洁工
走向虫子
刘亮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2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语 言特点。 3、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 命的意识。
“走向”即走近、靠近、了解之意。“走 向虫子”即接触虫子,认识虫子,试图了解 虫子。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2、圈点勾画,文中描写虫子以及作者感想的词句。
3、思考感悟,课文中三只“虫子”带给我们的启 示。

自 嘲 - 大 脑 袋 小 脑 袋 … …
思维方式
比较
动物
固 步 自 封
自 以 为 是
感叹 敬重
对比 鲜明
毫 不 气 馁
不 断 探 索
作者刘亮程对昆虫的态度 给你什么启示?
请你写出有关动物的 古诗句。
刘亮程,当代作者。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里度过了童
年和青年时期。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
现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主要作品
有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库车行》《风
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等散文集,其中
《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1.给下列生字(红色)注音。 骨碌碌( lù ) 痒( yǎng ) 仓皇( cāng)
预 习 检 测
蜣螂( qiāngláng )
土坷垃(
kēla )
盲目( máng )
2.解释词语 悬崖勒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 清醒回头。 仓皇而逃——匆忙、慌张而逃跑。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是 自以为是—— 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盲目—— 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 认识不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

走向虫子1教学目标:1.深入文本,体会“虫子”形象的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能与之和谐相处。

2学情分析:学生整体素质较好,自主合作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

3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主题。

2.品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课前播放影片《猩球崛起》片段。

教师导入: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段,真是让人无比震惊:影片中猩猩疯狂攻击人类,毁坏实验基地,占领森林公园,跟人类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争。

到底是为什么,使猩猩与人类为敌,为什么他们要与强大的人类想抗衡呢?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刘亮程的足迹,走向虫子,去探个究竟!二、自主合作,学习新课(一)速读感知投影: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虫子的几个故事。

明确:八脚虫走路;蜣螂滚粪蛋;蚂蚁背干虫。

(二)精读演绎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演绎一个故事。

投影: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借助合理的想象和虚构,通过表情朗读分角色演绎故事。

(每个故事安排三个角色:虫子、人类、旁白)学生充分准备,六分钟后小组展示。

教师:同学们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能有这样的表演效果,课文的语言也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投影:采用拟人、夸张、大词小用等手法,赋予虫子以人的思想行为,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

(三)探究感悟教师:刚才老师看大家一直在笑,你们笑谁呢?笑虫子,还是笑人类?老师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学生自主思考后各抒己见。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可笑人类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可笑的不是虫子,真正可笑的是人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还可以说出很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 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走向虫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走向虫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

2、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

3、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人类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渺小的昆虫有它们的行为和判断。

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二、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思考作者描写了几只虫子。

盲目:眼睛看不清东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一般形容人主观,不虚心。

蜣螂:昆虫,齿动物的尸体和粪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骨碌碌:形容很快转动。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三、理解课文作者描写几只虫子,就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试找出起止段。

一、(1--3)描写一只八条腿的小虫。

二、(4--6)描写一只蜣螂。

三、(7--13)描写一只蚂蚁。

(一)阅读(1-3)自然段,思考:1、虫子行为的结果和我的判断一致吗?(不一致。

我认为虫子若不悬崖勒马肯定会一头栽下去,而虫子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2、我从中有何感触?(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缺点--好自以为是)(二)阅读(4--6)自然段,思考:1一只蜣螂在干什么?(想把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2我是什么心情?(着急哦,真想帮它)3我帮每磅蜣螂?为什么?(没有,因为我已有过一次教训,即不能再自以为是了)(三)阅读(7--13)自然段,思考:1、1、第三只虫子--蚂蚁再干什么?(被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爬土块) 2、我这次帮蚂蚁了吗?怎么帮的?(帮了。

我先找另一只蚂蚁来帮助它,结果另一只蚂蚁不仅不帮忙,两只蚂蚁反而打了一架。

我再把蚂蚁和干虫一起扔到土块那边)3、蚂蚁领我的情吗?(不领。

我的帮忙是多余的)4、我得到什么教训?(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印证了人的自以为是)(四)小结:文章通过记述我为虫子帮忙遭到失败的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人应该仔细了解昆虫,乃至自然的习性,才能与其和谐相处,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四、与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2、4自然段比较阅读,思考两文的异同。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

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是对的,一般 形容人主观、不虚心。
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1、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地爬”
2、蜣螂滚粪蛋 3、蚂蚁搬干虫
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请以这样的形式说话:
10 段描写的好, 我认为第_____
动作描写/拟人 描写/修辞)的手法。 因为采用了____________(
作 业
1.仿写:一个(种)小动物捕 食或活动的情景。 2.探究:小动物能使你获得某 种启示吗?请写出你 的感受来。
3.找出课文中让你喜爱 王东升
种类繁多的八条腿虫子
蜣 螂
( 屎 壳 郎 )
——草原上的清洁工
作者,作品: 刘亮程,当代作家。有散文集《一个人的 村庄》,《风中的院门》等。曾获“冯牧 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中国西 部文学》编辑。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体味文章幽默优美的语言。 3.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感 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准生字词的字音,解释文中重点词语。
2、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1.给下列生字(红色)注音。 轱辘( gū lu ) 蜣螂( qiāngláng ) 抵 ( dǐ ) 羞愧 ( kuì )
土坷垃(
kēla ) 悬崖勒马 ( lè )
2.解释词语 悬崖勒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 及时清醒回头。 仓皇而逃—— 匆忙、慌张而逃跑。

走向虫子(教师)

走向虫子(教师)
3.本文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而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其主旨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的自以为是极其危害;(2分)“走向虫子”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感受与反思,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2分)而“小虫·蟑螂·蚂蚁”只是显示了描写的对象,不能暗示文章的主题。(2分)
【课后作业】
1.配套练习册
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语言品味。
5.幽默是一种智慧,是让读者在微笑中品味深刻的哲理。《走向虫子》一文中幽默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同学们找出一两例来谈谈,品味一下。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第8自然段中说“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第9自然段中“它生气了”、第12自然段“我会搬它回家吗”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2.赏析下面这段话。(4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http://ra
3.请对“走向虫子”和“小虫·蟑螂·蚂蚁”进行比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走向虫子”这个题目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7.如果你遇到一只伤残的、外表丑陋的,可能还是有害的小生命,你会怎样对待它?
不论是伤残的、丑陋的、有害的,都是一条生命,我们都不能将他制至于死地:因为有害无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其实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生命权的,都应受人类的尊重。
【当堂检测】
1.文中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问顺序本来是:蚂蚁——蜣螂——小虫。然而本文却倒过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走向虫子》ppt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走向虫子》ppt课件

痒( yǎn ) g
仓皇( cān ) g
盲目( máng )
h
4
2.解释词语
悬崖勒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 时清醒回头。
仓皇而逃—— 匆忙、慌张而逃跑。
短见—— 目光短浅。
盲目—— 眼睛看不见东西, 比喻认识不清。
h
5
3.本文作者 刘亮程 ,1962年出生于古尔
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里
h
38

1.仿写:一个(种)小动物捕

食或活动的情景。 2.探究:小动物能使你获得某
种启示吗?请写出你
的感受来。
3.找出课文中让你喜爱的句子,
请写出理由。
h
39
杨咏梅
h
40
了……
人 使人只能走到 这一步。”
②“我这颗大脑袋……小脑袋里的事 情?” 2.作者为什么反复h说:“我又想错了”?32






大 脑
固自
袋 步以
小 脑
自为 封是

思维方式 比较
动物
感叹
敬重 毫 不
不断
对比
气探 馁索
鲜明
h
33
小结
作者刘亮程关注一个个小生命,用 比拟的手法把小虫子捕食、活动的特点 和习性,描摹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更是从细处落笔,由小中见大,写出了 小虫子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从小脑袋 引申出大哲理,令人深思。从而使我们 产生了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也 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h
1
作 者 刘亮程 授课人 杨咏梅
h
2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生字词的形、音、义。 2.了解并记住作者刘亮程。 3.理解文章内容、主旨。 4.理解和学习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自己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自以为是
为:
;是: 。
释义: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
不虚心。
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
2 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 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 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里度 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他种过地、当过农 机管理员,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 作。主要作品有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风中的院 门》《一个人的村庄》等散文集,其中 《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 奖”。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心 若坦荡,一草一乐园,一虫一片天.心处 平静,无尘,坦荡;心处烦躁,红尘,苦 恼!禅语: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 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 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虫子
刘亮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 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
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
是。”
1、作者观察了几种虫子,分别说说他们 在做什么?
2、文章写虫子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观察虫子
探究讨论: 文章结尾说“我这颗大脑袋,压根 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的事情”。 说说“大脑袋”“小脑袋”思维方 式的不同以及产生代沟的原因?
来自大脑袋的启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