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_徐茜
我国地级城市人才集聚环境的特点及优化思路--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

我国地级城市人才集聚环境的特点及优化思路--以河北省邯郸
市为例
冯立刚;李振廷;韩惠迪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人才集聚环境指的是某一地区能够吸引人才到本地工作且能长久为本地服务的多种宏观环境要素的总和。
中国有二百八十多个地级城市,它们在人才集聚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要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文舆论环境、生活环境。
【总页数】4页(P18-20,35)
【作者】冯立刚;李振廷;韩惠迪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邯郸市第一财经学校,河北邯郸 056000;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相关文献】
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 [J], 唐瑭;谭静
2.“善治”视角下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邯郸市J社区为例[J], 申转萌
3.区级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特点及优化思路研究r——以浙江省区级公共图书馆为例 [J], 陶键
4.我国首个地级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启用我国首个地级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启用我国首个地级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启用我国首个地级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启用我国首个地级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启用 [J], 无
5.旅游资源开发区人居环境探析
——以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为例 [J], 杨彩虹;武宇清;陈晓卫;李佳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效应与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效应与人才管理机制研究作者:叶颖蕊吴道友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04期【摘要】通过梳理城市化与人才集聚效应的理论成果,提出城市化趋势下的人才集聚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人才集聚具有马太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正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活力低、人才内聚力不足和人才集聚惰化效应等负效应,并就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集聚效应影响提出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人才集聚人才管理效应【作者简介】叶颖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创业就业指导、高校党建、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吴道友,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33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04-03领导科学论坛杂志创刊于1988年,是立足管理学,辐射和反映我国领导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新成果的社科类学术期刊。
刊物既是各行各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良师益友,也是领导科学研究者的学习园地。
刊载文章注重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为广大学者进行学术探索与争鸣提供平台。
我国计划经济结束后,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随之得到调整并逐步升级,生产和交换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从原来备受压抑和不断震荡的阶段走进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1978年到2012年,城市从191个增长到661个,镇从2850个增长到19522个。
在城市化的同时,由于城市具备优越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更完善的生活环境以及较成熟的制度环境等,吸引了大量人才向城市集聚,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一、城市化发展与人才集聚效应分析(一)城市化下的人才集聚机理城市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结构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文化文明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
地区人才吸引力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研究——以广西为例

地区人才吸引力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研究——以广西为例作者:李涛, 陈彦桦, 王嘉炜, 侯小冲, LI Tao, CHEN Yan-hua, WANG Jia-wei, HOU Xiao-chong作者单位:李涛,陈彦桦,LI Tao,CHEN Yan-hua(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王嘉炜,WANG Jia-wei(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侯小冲,HOU Xiao-chong(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名:钦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014,29(8)1.Peter F.Drucker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2.徐茜;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 2010(09)3.张珍花;查奇芬;王瑛江苏省人才吸引力探讨 2002(04)4.宋鸿;陈晓玲区域人才吸引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 2006(03)5.王乐杰我国制造业基地人才吸引力评价--基于三大制造业基地的比较分析 2010(05)6.高子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研究 2012(02)7.竹俊;卢阳春增强西部对人才吸引力的AHP分析 2003(02)8.郗永勤;沈佳丽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省人才吸引力评价和提升路径探究 2011(04)9.宋鸿;张培利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2010(02)10.李洁人才聚集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性研究--以山西省地级市为例 2012(01)11.李嘉;刘渝渝基于熵值法的城市人才吸引力与房地产泡沫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13(04)12.冯尚春发达国家城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4(01)13.李思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 2013(03)14.甄峰;魏宗财;欧向军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 2007(05)15.武力超;孙浦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010(08)16.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 2010(03)引用本文格式:李涛.陈彦桦.王嘉炜.侯小冲.LI Tao.CHEN Yan-hua.WANG Jia-wei.HOU Xiao-chong地区人才吸引力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研究——以广西为例[期刊论文]-钦州学院学报 2014(8)。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2 理论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 ( 93)指出,个人能力 和素质及其所处 14 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 的工作绩效 ,个人绩效与个人能力、素质 、环境之 间存在着 函数关系 :B f P )。泰勒的 “ = ( ,e 经济人 ”假设理论认为 : 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 ,人工作 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 报酬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提 出的 “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 为 ,调 动人 的 生产 积 极性 的 因 素不 是 人 们在 工 作 中得 到 的 经济 报 酬 ,而 是 良好的人际关 系,与良好的人 际关系相 比,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 的意
致人才羊群心理的滋生,产生羊群行为。孙丽丽等 ( 06)通过对西部 20 地 区的人才外流多 、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 的分析 ,认为西部要开发 ,必 须大量引入高层次人才 。李倩 ( 09)指出 ,人才政策环境是影响人才 20 聚集效应 的决定性 因素。由于人才聚集是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形成 的 ,必然受到这个 国家或地区所处的人才政策环境的影响。 2 )影响人才生态环境的组织内部因子。肖勇等 ( 04)借鉴生态场 20 论指 出,当个体在组织 中感到不适应时 ,出于趋利 、避害的本能反应 , 个体 自然会从原组织退 出而进入另一个适宜的组织 ,得到了人才流动是 必然性的结论 。 刘希宋等 ( 0 7 基 于生态竞争 的逻辑斯谛方程,建立 20 ) 了组织内知识共享 的生态竞争模型。石金楼 ( 0 7) 20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 对人才生态环境进行 了划分 ,指出诸多因素都对人力资源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影响。孙振华 ( 0 8 2 0 )指出组织生态要 素可以促进人才的成 长 ,但 是 利用 组 织 的 生 态要 素 来提 高 自己 的才 能 需要 有 做好 本 职 工作 的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以中部和江浙沪地区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比较九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聚集呈正相关,同时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促进作用较强,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聚集的促进作用较弱,最后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人才聚集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聚集经济发展回归分析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于2014年公布的《中国人才集聚报告》中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人才聚集水平整体较好,同时江浙沪地区作为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表,各项人才聚集度测算指标均排名靠前,成为人才流动和聚集的热门目的地。
中部地区较江浙沪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虽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一直致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而在该项报告中人才聚集度较高的中部省份却寥寥无几。
在影响人才聚集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人才聚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一、文献回顾早期国内外学者对人才聚集问题就开始关注,国外学者舒尔茨揭示了人才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指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进行人力资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有着密切关系,产业的集聚自然会吸引人才的集聚。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艾伦·斯科特(Allen Scott)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才集聚的初始诱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期学者乔根森、Serge Coulombe和Jean-Francois Tremblay等人,则以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为研究视角拓展人才聚集的研究领域。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肖乌妹、张向前从人才流动的角度出发,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流动的互动影响,一般经济水平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人才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薪资待遇都较高,便会促进人才流向该地区,相反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人才流失量也越多。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西城市人才吸引力研究

@
通 化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茨 伯格 的双 因素 理论 , 吸 引人 才应 从个 人需 求人 手 ,
为 人才 提供 他们 所需 的岗位 与适合 个 人理想 、事业 发 展 的环 境 : 徐 茜㈣认 为 人 才 流 动 现 象可 以用 勒 温 的场论 从人 才 与环境 的关 系来 解 释 ,即城 市环 境影 响着 人才 是否 流动 , 并产 生 “ 人才 集 聚效应 ” 。 纵 观 文献 . 人 才吸 引力 的研 究取得 很 大进 步 , 从 同时也 带来 了另 一个 问题 .那 就 是这 些数 据 之 间本
李 涛 , 陈彦 桦
( 广 西 民族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6 )
一
、
引 言
二、 文 献 回顾
城 市人 才 吸引力 是衡 量 一个地 区聚集 人才 的能
力。 目前 关 于城 市 人 才 吸 引力 的研 究 可 分 为 四类 :
现代 管理 中 , 彼 得德 鲁 克 提 出 了“ 人力资源” 的 概 念并 认 为 “ 人 力资 源是 与其他 资 源不一样 的特殊 资源 ” [ 1 1 . 人 力 资源 的其 中一个 特 质 是其 具 有 自主流 动性 , 根 据 勒温 的场 论I 2 1 , 人 才会 根 据 自身 需 求 与环 境 的适应 性 而 做 出离 开或 者 留 在某 个 环境 的决 定 。
泛 的理论 之上 : 竹 俊[ 4 1 参 照 人 口迁移 的 “ 推拉 理论 ” 找
能反 映一 个地 区的综 合发 展水 平与 未来 发展潜 力 。
出影 响 城 市人 才 吸 引力 的因 素 ; 宋 鸿 与 陈 晓玲[ 5 1 、 宋
2021组织吸引力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2021组织吸引力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资本是可以流动的,具有趋利性,以个体为单位的人力资本更是如此。
在当今全球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内外环境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企业吸引人才的综合能力,在人才的吸引、保持、使用和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变化,都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动。
许多人才个体对工作、生活的考虑也较以往更为全面,不仅会考虑“跟对人、做对事”等基础因素,还会考虑 “择对木”、“选对林”等涉及企业组织基础特征、所在地域 (城市或国家) 特征等更广泛的因素。
例如宋鸿等认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发展计划、宜居环境三方面的能力影响着人才自主性流向大城市; 徐茜等认为,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城市环境因素影响着人才集聚的流动方向; 王海芸等也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产业发展环境与企业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显著正相关。
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说明企业的人才战略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还要考虑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但如果把外部环境因素作为不可控的系统性风险,那么从内部做好人才吸引力相关风险管理就是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的关键了。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人才吸引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是基于企业内部组织行为 (OB,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与人力资源管理 (HRM,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层面考虑人才激励、人才吸引问题; 二是基于企业整体层面的相关研究,关注点有组织的雇主品牌、人才吸引力、工作场所评价等方面。
这两大分支又统一到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具体管理实践相关研究中。
比较而言,前者较多关注于具体的、局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处层面较低,看问题的视角较为狭窄,而且基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应对来自组织层面的各种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吸引人才的综合能力; 而从企业整体层面、组织的吸引力角度考虑人才吸引问题,可以把更多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视野,包括企业现有的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潜力、公司战略、组织氛围以及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这也把人才吸引问题与企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在更高层面服务于企业战略。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提要]在世界范围内,创新人才的竞争逐渐加剧。
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所占贡献的比重日益加大,不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作用,并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创新人才。
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对本地区影响创新人才集聚的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本文为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包头市创新型民族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实践研究”(2014-SK23)系列论文之一一、理论概述和文献研究(一)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首先提出,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自此之后,每个时代的管理学家根据自己的见解,分别提出了对创新的不同定义。
今天在关于创新的定义中普遍关注新颖性和价值性,因此今天普遍认为创新就是超越、突破、独创、新颖、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新发现等。
(二)创新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国最主要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创新理解不尽相同。
“创造”以及“创造性”等这一系列概念是在西欧工业化时期首次出现的,是专门从产业工人分离出一部分并且能够产生非常效果和价值的人从事“创造”工作,这些人就是创新人才的雏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特征又有了新的描述。
在今天创新人才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三)文献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必然是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集聚。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最大地吸引、留住创新人才?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包头市又具有哪些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条件?我国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张同全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特有现象,它是指创新人才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不同的领域向特定区域流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Economic environment Nature/ geography environment
生活环境 Lif e environment
制度环境 Policy environment
经济发展水平 ( 地区生产总值、人 均地区 生 产总 值、 人均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结构 ( 供给结构、需求结 构、贸易结构、投资 结构)
才集聚就是城市人才环境磁场中的两个磁极, 二者相互促 进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环境磁场, 吸引更多的 人才进一步集聚, 促进了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城市经 济体的最终形成。
3 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优化策略
3. 1 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环境是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基础。加强经济环
由此可见, 在城市环境特性的作用下, 形成了以城市 环境与人才集聚为磁极的城市人才环境磁场 ( 见图 1) 。 城市区域内人口、经济、生活、自然和制度等环境优化措施 越多, 城市的吸引力就越大, 即城市人才环境磁场中磁力 线分布越来越密集, 磁场强度就越来越强。城市环境和人
图 1 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互动关系的 磁场效应 Fig. 1 Magnetic effect i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environment and talent agglomeration
式 1 所示:
B= f( P, E)
( 1)
式中, B 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P 为个人能力和条件;
E 为所处环境。 该函数表示, 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 既与他的能力
素质有关, 也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处于 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 则很难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也很
难取得应有的业绩。一般来说, 个人对于环境的抵御和影 响力十分有限, 而环境对于个人却有着某种决定性的影
人才聚集效应的制度环境由人才身份管理制度、人才 配置制度、人才产权制度、人才使用制度以及人才激励制 度五方面构成。人才身份管理制度目前主要是指我国的 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等的集合, 它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制度体 系。人才市场配置机制能够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 促进人才的聚集, 计划配置机制则可以防止人 才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人才产权又称为人才资本产 权, 是对人才资本占有、支配、使用、交换、收益、处分等权 利关系的总和。人才使用制度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用人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0 年 第 20 卷 第 9 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0 No. 9 2010
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
徐 茜1 张体勤2, 3
( 1. 山东财政学院, 济南 2500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山东经济学院, 济南 250001; 3. 山东大学, 济 南 250001)
1 影响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因素
城市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随时间协调 发展的多维系统。城市人才环境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 统。这个系统中有两类变化, 一是外延性变化, 即量变, 包 含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市经济增长等; 一是内 涵性变化, 即质变, 包含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 高、科技水平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等。两种变化相互依存。基于此, 本文将影响人才集聚的
城市是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 城市的发展关键在 于人才。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 是 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 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另一 特定区域的过程。提高城市竞争力核心是营造良好的人 才环境, 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 扩大城市人才规模和水平。 考察世界大国的强国之路, 无不是通过优化人才环境来集 聚优秀人才, 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在人才环境方面明 显处于劣势地位, 主要是因为在科技环境、经济环境和人 文社会环境方面较差。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营造 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171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0 年 第 9 期
人口环境 Population environment
人口规模
人口质量 ( 大 中专 以 上学 历 占人 口 的比 例、专 业技术人员占就业 人员 比 例、每 万 人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数)
人口就业结构 ( 第二、三产业从业 人口比重)
表 1 影响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因素一览表 Tab. 1 The list of city environ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alent agglomeration
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推动经济发展是集 聚人才的根本目的, 同时人才也能从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 价值。城市的经济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是反应人 才环境的核心要素, 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根本性标志。城 市的经济环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城市经 济发展水平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 均能源消费等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可以催生经济 制度的优化, 提高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 增强城市人才吸 引力, 形成人才聚集高地, 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 度, 促进区域经济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人才资源作为生产
响。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 改变的方法是脱离较差环 境, 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与愿望、最有利于自身价值实现
的生活工作环境。
2. 2 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 城市良好的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
环境和制度环境是人才集聚最初形成的基础, 没有城市环
徐 茜等: 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
自然环境 ( 湿 度、温 度、地 形 特 征、空气质量)
污染控制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 率、工业 废气 处理 率、 生活 垃圾无 害化处 理 率)
环境建设 (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建 成 区 绿 化 覆 盖率)
城市生活设施建设 ( 道路和公共交通、 通 讯 系 统、用 水 ( 暖、气) 普及率、医 院和学校数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然环境 和地理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才更倾向于到自然、地 理条件优越的地区生活、发展。所以, 自然环境的好坏也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1. 4 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因素主要指城市各类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生 活服务软件的完善程度等。城市生活硬件设施包括道路 和公共交通建设、通讯系统建设、用水( 暖、气) 普及率、医 院和学校的建设数量等; 城市生活软件则包括居民的经济 实力、公共秩序的公平有效性、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和教育 环境的优劣以及治安状况等等。 1. 5 制度环境
摘要 城市要想提高竞争力, 实现可 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人才, 需要增强城市 人才吸引力, 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集聚的 环境。将影响 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因素划分为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根据勒温的动力场理论 分析 了人才集聚的环境动力, 探讨了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 表明城市环境通过城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 境和 制度环境成为人才聚集形成的基础, 同时产生 人才集聚效应 , 体现为 放大效应 、羊 群行为 、马 太效应 和 辐射效应 。城 市环 境与人才集聚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环境磁 场, 形成一个循 环, 成为城市发展 中一对不可分 割的 复合体。最后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改善、政府制度环境优 化和对人才集聚 效应的把握等方 面提出促进人 才集 聚的城市环境优化策略。 关键词 城市环境; 人才集聚; 互动关系;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24.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104(2010)09- 0171- 04 doi: 10. 3969/ j. issn. 1002- 2104. 2010. 09. 029
城市生活软件 ( 居民经济实力、公 共秩序的公平有效 性、社会 保 障覆 盖 率、医疗 和 教育 环 境优劣、犯罪率)
人才身份管理制度 ( 户籍登记管 理制 度、职 称评 定制 度、人 事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人才配置制度 ( 人才计划配置、人才市场配置)
人才产权制度 ( 占有、支配、使用、交换、收益、处分制度)
172
机制, 包括对人才的岗位分配、工作设计以及人际关系的 处理等诸多方面, 它决定着组织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一 套有效的多元化的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 是企业人才集聚 自我实现的重要工具。
2 城市环境对人才集聚的作用机理
2. 1 人才集聚的环境动力 勒温( K. Lewin) 的动力场理论从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角
城市环境因素划分为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 如表 1 所示。 1. 1 人口环境
人口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人口环境体现在人口 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就业结构三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深化, 城市的人口环境不断变化。人口规模不断扩 大,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就业结构发生转变, 第三产业从业 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1. 2 经济环境
收稿日期: 2010- 05- 20 作者简介: 徐茜,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 张体勤, 教授,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 * 本文受国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目 基 于就 业 力 视角 的 大 学 生就 业 问 题 与 对策 研 究 ( No: 09BJY 030) 、山 东 省 软 科学 基 金 项 目 ( No. 2007RKA106) 资助。
人才使用制度 ( 岗位分配、工作设计、人际关系)
人才激励制度
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其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 济的空间布局。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 集聚, 必然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集聚, 呈现出规模经 济、范围经济和集群效应, 由此提高产业及区域的竞争力; 其产生的技术、知识外溢效应、工资差异和创新需求又进 一步推进了人才的集聚。 1. 3 自然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