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探索影响地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因素
农村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农村人口生育率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与生育率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经济是农村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传统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家庭可能会选择多生育几个子女作为劳动力的补充。
此外,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也依赖于子女的劳动力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也倾向于较高的生育率。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家庭的数量有所减少,家庭的经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子女教育和生活质量,而不再只是依赖于子女的劳动力。
因此,经济状况对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二、教育因素教育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变量。
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逐渐转变。
在过去,农村地区的人们往往认为多生育子女是为了增加家庭劳动力和替代养老保障。
但是,现在,随着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不再盲目追求多子女。
此外,教育的普及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通常会更重视个人发展,并可能选择晚婚晚育,或者减少生育子女的数量,从而对农村生育率产生影响。
三、卫生保健因素卫生保健条件是影响生育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医疗技术和保健手段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婴儿和孕妇的死亡率较高,这会促使家庭更多地生育子女。
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农村地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这使得家庭不再将多子女生育作为替代措施,也减少了他们对生育的动力。
四、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农村人口生育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是农村人家的愿望。
但是,随着城市和农村的融合,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流通,农村人们逐渐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这导致了传统观念的转变,农村人口的生育观念也在悄然变化。
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

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是指在特定年龄段的妇女平均每位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数量。
它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妇女的生育意愿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生活水平较低、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就业机会不足等原因,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然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生活成本较高、教育和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较大,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因此,经济因素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因素也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对妇女的生育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强烈的社会中,妇女可能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孩子。
而在一些现代观念较为普遍的社会中,妇女可能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对生育的意愿相对较低。
此外,社会对妇女的平等权益保护以及对育儿支持政策的制定也会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对生育的态度和期望有着巨大差异。
在一些重视后代传承和家族延续的文化中,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文化中,妇女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因此,文化因素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有着显著影响。
政策因素也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政策对妇女的生育意愿和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供生育津贴、育儿假期、托儿所等措施,以促进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
而一些国家或地区则通过限制生育的政策,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
因此,政策因素对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分析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一、引言农村人口生育率是指农村地区单位时间内每个育龄妇女所生育的平均婴儿数。
分析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因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条件良好的地区往往具备更好的生育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家庭负担越轻。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生育率产生明显影响。
(2)农村收入水平:低收入家庭往往由于经济压力大,很难承担多个孩子的养育成本。
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人口生育率。
三、社会因素(1)教育程度:农村妇女的教育程度越高,自主决策的能力越强,更容易认识到合理规划生育的重要性,因而生育率较低。
(2)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对于生育观念的不同也会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
一些地区尊重传统观念,强调子女多、血脉传承;而一些地区则更注重个人发展、将子女教育得更好。
(3)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家庭的子女养育负担,从而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
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可以降低人口生育率。
四、文化因素(1)传统观念:某些地区仍然存在较为保守的观念,提倡多子多福、多生多养的观念,导致农村人口生育率较高。
传统观念对于农村人口生育率具有深远影响。
(2)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较为重要,一些信仰鼓励家庭生育更多孩子,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生育率。
五、医疗卫生因素(1)卫生条件:农村地区卫生条件的提高可以降低妇女和儿童的死亡率,减少了家庭担忧,可能促使农村人口生育率下降。
(2)生育保健服务:如果农村地区的生育保健服务不完善,包括孕前保健、分娩服务等,可能会影响到妇女的生育决策。
因此,医疗卫生因素对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六、民生政策因素(1)计划生育政策: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农村人口生育率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胎化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从而降低了农村人口生育率。
(2)支持政策:政府对农村地区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如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补助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
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探讨

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探讨人口生育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人口出生数量与总人口数量之比。
它直接关系到人口的增长与减少,因此对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然而,人口生育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较低的人口生育率,而发展中国家则存在较高的人口生育率。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个人事业和享受生活,较少投入到繁重的育儿和家庭责任中。
此外,高生活成本也会使得家庭生育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从而延迟生育或减少生育。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高人们对生育的信心和安全感。
相反,社会不稳定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和风险,往往出现较低的生育率。
此外,社会文化观念对人口生育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会导致男孩子的偏好,进而在一些地区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口生育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相信“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鼓励多生多育。
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面对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存在着“一子制”或“二胎政策”等文化观念,强调控制人口数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文化观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生育率的差异。
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外,还有其他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
例如,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对人们的生育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倾向于推迟生育或减少生育。
此外,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因为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生育行为和减少死亡率。
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因素并非孤立地影响着人口生育率,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育率?

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育率?生育率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妇女所生育的孩子数目,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态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生育率却存在着巨大差异。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育率呢?以下,我们将从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和教育等方面逐一分析,找出影响生育率的原因。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压力时,往往会对自己的生育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
若社会压力大,经济困难,生活不稳定,往往会导致生育率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福利齐全、经济繁荣的地区,则通常生育率相对较高。
另外,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是社会因素中的重要原因。
女性的社会地位越高,家庭责任越少,职业发展越好,生育率也会相应下降。
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就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收入等优势而出现生育率下降的现象。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会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家庭的信心,从而促进生育率的提高。
例如,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通常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当地经济状况稳定,生活资源和福利齐全,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孩子来负责照顾老人。
相反,贫困地区或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往往需要更多的孩子来完成劳动任务和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生育率相对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3.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认知、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对不同地区的生育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生育会被视为人生大事,而在一些文化中,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观更被重视,因此生育率较低。
例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生育率却持续下降。
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人们更为注重个人发展和追求快速生活方式,而较少关注家庭、孩子和生育等问题。
4.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的变化会对生育率产生显著影响。
中 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一、引言生育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人口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一)生育意愿下降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压力: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额支出,使得许多家庭在考虑生育时顾虑重重。
2、职业发展:现代社会中,女性追求职业发展的意愿增强,生育可能会对其职业晋升和个人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3、教育观念:人们对子女教育质量的期望提高,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不少家庭选择少生优生。
(二)生育年龄推迟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选择推迟生育年龄。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年限的延长,导致女性进入婚育阶段的时间推迟;另一方面,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女性更倾向于在事业稳定后再考虑生育。
(三)生育政策的影响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政策的放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家庭的生育意愿,但整体效果仍未达到预期。
三、影响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育儿成本高昂:从孩子出生的医疗费用、奶粉、尿布,到长大后的教育投入、兴趣班、课外辅导等,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2、就业不稳定:一些女性在生育后可能面临就业机会减少、职业中断等问题,导致家庭经济收入受到影响。
(二)社会因素1、公共服务不足:优质的学前教育、托育服务等公共资源相对短缺,增加了家庭养育孩子的难度。
2、婚育观念转变: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兴起,使得一些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对生育的重视程度降低。
(三)文化因素1、传统家庭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逐渐被“优生优育”所取代,人们更注重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
人口生育率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解析

人口生育率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解析人口生育率是指特定时期内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
它是一个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生育率普遍下降,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角度解析人口生育率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
一、政策措施对生育率的影响政策措施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国的生育政策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中国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多年,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
而近年来,中国放宽了生育政策限制,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生育率出现回升的迹象。
因此,政策措施对人口生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影响经济发展也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增加,意味着她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掌控生育事宜的能力。
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城市化的过程,人们对于生育的成本和压力增加,导致生育率的下降趋势。
因此,经济发展对人口生育率具有双重的影响。
三、社会变迁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变迁也是人口生育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普及、女性地位提高、家庭观念转变等因素促使生育率下降。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认为生育是家族的责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对生育问题更加理性。
同时,现代女性更加独立和自主,她们更加注重事业和个体的追求,因此生育意愿下降。
社会变迁对人口生育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教育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教育水平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就业能力,使女性更加独立,减少了生育的压力。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涉及更长的学习阶段和更高的学术成就,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妇女更倾向于推迟生育或减少生育数量。
因此,教育水平对人口生育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五、医疗条件对生育率的影响医疗条件也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婴儿和妇女的生存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家庭对子女数量的需求。
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因素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生育率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人口生育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策因素等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是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
相比之下,经济困难的地区,家庭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可能导致农村人口生育率的提高。
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因素。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子女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男孩子更被重视。
因此,很多农民会选择多生儿子以传承香火。
此外,传统的观念认为,多子多福,多子多劳。
这些传统观念对农村人口生育率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个人生活质量,对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这对于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政府一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地区实行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政策,并且对生育超过规定数量的夫妻进行处罚。
然而,在农村地区,政策执行不够严格,很多农村家庭可以多生子女。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生育率相对较高的问题。
因此,农村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引导农民合理控制生育行为。
四、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生育率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纷纷向城市迁移,留在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这种城市化现象会进一步影响农村人口生育率。
首先,年轻人迁往城市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应减少,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农业生产。
其次,城市化也使得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家庭成员更加容易获得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减轻了农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7
1.872
玉树市
(4)其他因素。地理因素:青海地区间海拔高低不一,大体上是东低西高。海拔的差异造成了气候的差异,较高的海拔可能会对出生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产生影响,而这会导致父母生育意愿增加,提高该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产业结构因素:青海省部分地区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冷湖等地区以工业为主,而东部大部分地区(不包括西宁四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南部大部分地区以牧区为主,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生育意愿是不一致的,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也会造成总和生育率的差异。另外,宗教信仰因素,计划生育执行力度等也会不同程度上对各个地区总和生育率产生影响。
探索影响地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因素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
青海省统计局孙彦明、孙银宇、马生林
摘要
总和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示每个妇女到她49岁时生育孩子的总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降以来进一步下降。就青海全省来说,2010年青海省总和生育率为1.91,但是分地区来看,各区县的总和生育率高低不一,其中最高为杂多县3.11,最低为称多县0.64,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比较明显。以往对总和生育率的研究仅限于国别或者省份研究,对省内各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分析影响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认为影响青海省各地方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因素包括各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海拔高度、经济发展状况、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城镇化率、教育水平等,因此,文章选取了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青海省分区县的人口相关数据和2010年青海各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模型结论上来看,经济因素(人均GDP)与总和生育率相关性最高,呈负相关性关系;各区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对地区总和生育率影响最大,并且呈正相关关系;而各地区平均海拔有一定影响,平均海拔与总和生育率呈负相关关系。
2、观测区县选取:青海全省共有46个区县,其中三个为副县级镇(冷湖、芒崖、大柴旦),各个区县地理位置不同,人口规模大小不一,如果区县人口数量太少,则会让一些偶发因素对该地区部分指标(例如人均GDP、总和生育率、城镇化率)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09年芒崖行委总人口3.2万人,GDP为758429万元,人均GDP为23.70万元,2010年芒崖行委总人口1.06万人,GDP为172544万元,人均GDP为16.28万元,变化非常大,显然这要成为我们分析中的异常值,对最终模型的显著水平和残差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观测区县选取时,剔除人口数较少的22个区县,选取人口数量较多的24区县进行分析,这些区县分布在青海省东、中、西部,其人口总量占全省总人口的83.3%,其指标差异能代表青海全省各个地区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影响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各种因素,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青海省总和生育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以上分析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各因素对总和生育率影响的分析,我们选择能够影响其改变的各种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青海省有代表性的部分区县总和生育率作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变量选取:在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时,选择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一方面为获取全面信息,模型中应包含的解释变量应尽可能多;另一方面,自变量数目过大会使模型计算复杂,且往往会扩大估计方差,降低模型的精度;再者,进入模型的变量应该是确定性的变量,且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应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次,我们选取青海省各县的人均GDP、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代表造成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的经济因素;选取育龄妇女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代表人口因素中的民族因素和政策水平中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因素;选取城镇化率来代表经济因素中的城市化水平和政策水平中的城乡生育政策因素;选取平均海拔代表地理差异;选取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的比例代表教育程度。这几个变量会通过对社会经济、人们思想观念、医疗水平等的影响而造成各地总和生育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各地区总和生育率不同的原因,因此把它们选作模型的自变量。而其他的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部分与上述变量相关性较高,而部分量化比较困难,这些因素度对总和生育率的因素将以残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在全省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差异较大的经济水平会造成不同地区的人们思想上的差异。一是经济发展会对人们生育思想产生影响,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快,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的传统思想已很难影响当地人们的生育活动,易于接受男女平等、少生快富等符合社会实际的思想,而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依然很难打破旧习,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则必须要生第二胎求男孩,甚至成为违反计划生育生多胎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势必造成总和生育率提高。二是经济发展会造成养育子女成本提高,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对孩子教育的花费也较经济落后地区大,因次,更多的家庭会选择少生、优生,来提高教育水平,这也会让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生育率;另外,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房价的普遍上涨,国内现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父母在生育子女时也会考虑到将来孩子结婚、买房等问题而降低生育率。三是经济发展通过影响社会保险的普及对生育率产生影响,例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会让一些因养老需求而生育子女的父母降低生育率,城市保险要比农村保险完善,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降低地区总和生育率。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人口因素中,民族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等均有不同,例如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年龄较低,生育愿望比较强烈,这些民族聚居的区县,总和生育率将比汉族等民族聚集的地方偏高。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一个地区的GDP、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会对当地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生育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水平不断提升,GDP、人均GDP等大幅上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全省人民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也不断上涨。
(3)政策因素。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厉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青海自制定《计划生育条例》以来,我省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计划生育政策对全省近几十年人们的生育产生了很广泛深刻的影响,各个地区积极响应这一基本国策,只生育一个小孩,既是很多年轻夫妇想要生育更多的小孩,在严厉执行这一国策的坏境下,也不能生育。因此计划生育是造成全省低生育率最大的因素,而其中对于分城乡、分民族的“一、二、三”人口生育政策,也是影响全省各个地区生育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城镇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城镇部分特殊家庭和农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二个子女,牧区少数民族牧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从而各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将因政策上的不同而对地区总和生育率产生影响。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青海省全省总和生育率为1.91,从地区看,最高为杂多县3.11,最低为称多县0.64,各地区间总和生育率高低不齐,因此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对青海省各地区总和生育率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以后青海各地区人口的发展规划做参考。下面从人口、经济、社会、地理、政策等方面考虑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育率水平将会下降,国外经典生育率理论认为收入水平与生育率一直呈现负相关关系。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效用分析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孩子带来的效用下降,而成本却会增加,因次生育率下降;美国人口学家伊斯特林的生育供给与需求理论也同样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会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10.6063
0.99
2.25
互助县
1.4
0.16
2.534
平安县
1.396
2.108
9.9433
0.23
2.119
城中区
0.897
3.936
9.1535
0.95
2.414
城北区
1.030
6.125
9.0939
0.91
2.248
城西区
0.700
5.439
7.7188
1.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比重(%)。
指标
Y
X1
X2
X3
X4
总和生育率
人均GDP(万元)
育龄妇女人数(万元)
城镇化率
海拔(千米)
大通县
1.389
1.791
12.9273
0.33
2.449
湟中县
1.626
1.937
12.5407
0.17
2.644
城东区
1.020
4.340
2.26
民和县
1.373
0.700
7.3873
0.27
1.82
化隆县
1.843
0.824
5.64
0.19
2.045
门源县
1.450
1.041
4.2736
0.25
3.057
湟源县
0.926
1.243
4.0784
0.26
2.64
共和县
1.404
1.836
3.7864
0.37
2.866
循化县
1.875
0.811
所选样本数据来源于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青海省数据。如下表,其中被解释变量为
Y:各地区总和生育率。
其中解释变量变量为:
:人均GDP(单位:万元);
:各地区育龄妇女人口数(单位:万人);
:城镇化率;
:平均海拔(单位:千米);
: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