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学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们来看一下方药的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看一下条文:330.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宋359)“伤寒”,是有表证存在。“本自寒下”,说明病人原来就有里虚寒的太阴下利。伤寒的表邪,还没有内陷,并且病人原来就有太阴的下利,但是医生给用了攻下法和吐法,更虚其里。里面中下焦寒饮更盛,导致邪热内陷,和本来的太阴水饮相互格拒,出现“寒格”。就是说,下焦虚寒水饮泛滥上逆,阻隔上焦阳气邪热,阴阳不相沟通,吐下逆反厉害,上吐下泻的现象突出,甚至食入后就吐,胃不接纳饮食了。食入口则吐,下利也会很严重。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在类方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但是从方剂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发生了转变。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放在半夏泻心汤的类方当中,是从痞证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对治阳痞的,与半夏泻心汤有着正反的区别了。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痞证”的话题了。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

心下而不通畅,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畅,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我们综合上边的描述概括一下,痞证病机,就是寒热错杂,这是核心。至于病位,痞证则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的。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极其扼要的把握点,面对患者的时候,如果患者有寒热错杂的情况,你就有了思考痞证的可能了,再进一步,分一下寒热的多少,这就有了阴痞、阳痞的把握了。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是阴痞;热多寒少的就是阳痞。你看简单不?对治阴痞的方剂,你就在阳旦类方中挑选,对治阳痞的方剂你就在阴旦类方中挑选,汉传中医怎么推进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你看看这种规范的对治方式,你会明白一些的。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用到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来,你看看是不是极其吻合?并且,你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思想对方剂方证没有全部描述出来的内容给予

补充,以方测证。可以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方证除了“食入口即吐”以外,还有上焦燥热、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心下痞闷、食入口则吐逆,舌质淡或红,苔滑而黄腻,下焦反而腹泻,腹痛等等。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能够掌握阴痞与阳痞的分别了,其代表方剂,阳痞这边就是小前胡汤,阴痞这边就是半夏泻心汤。你把这两个方剂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明白了,两张方剂的药物差不多,只是寒热有所偏倾罢

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没有甘滋的甘草、大枣,甘味药具有缓急的作用,症状急,尽量减少药味牵扯,因此不用这些甘滋舒缓的药。也没有用辛温的半夏,怕增加上焦阳明热,单用干姜温虚寒水饮并止利,还可以解表止呕,如果仍然有点表邪未尽的话岂不是更合适。增加黄连的量,加强清上焦阳明热之力,同时也可考虑协热利。黄连、黄芩清阳明热、除烦,也有止协热利的作用。本来下利,津液就不足,再给吐下,更加损伤津液。加上人参甘滋养津液,也能承担部分佐药功能。干姜温中解表,止呕止利。干姜,反佐黄连、黄芩的寒凉,寒热互用,交通阴阳。干姜辛热,黄连、黄芩苦寒,辛苦除痞,这一定会有痞证的症状的。师父讲解条文是说:“这个方子很灵,不单是成人,很多小儿有这个症状而不愈的,也很灵。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呕吐不止,是可以考虑水饮上逆的厉害的,因此,加用半夏是十分合拍的,在这里也有必要参考一下现代中药学药说一下半夏这味药一个作用,现代中药学认为半夏“功善降逆和胃止呕,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故为止呕要药。”参考这个说法理解师父说的“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岂不更有意思?!呕吐止不住加半夏,这就是虚寒也重了,一个干姜不能温化降逆全部解决了,加

半夏能够辛散水饮,降逆化痞。这种病情还是挺重挺急的。临床上越是急病重症,用药越是简洁,抓住寒热,重用某药,单刀直入,以扭转乾坤。从方子整体配伍看,阴性药多于阳性药,邪热比虚寒重,六纲为阳明太阴合病,属少阳,五证为阳痞。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君药:黄连3臣药:黄芩3 人参3佐药:无使药:干姜3君药:黄连大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连性大寒,对治上焦燥热证。治疗“肠澼腹痛下利”,对水热互结导致的下利,疗效卓著。臣药:黄芩寒苦《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清热泻火,还能逐水,对治“肠澼泄利”,善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协助君药黄连清阳明热,对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水热互结可伴有血运不畅,属血瘀,会发生腹痛,黄芩还能下血瘀(“下血闭”),止腹痛。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清热,养津液。使药:干姜热《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温中”治疗“肠澼下利”,能治疗“胸满咳逆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明显。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证六纲:阳明太阴合病,热多寒少,属少阳五证:阳痞证主要症状:食入口即吐,腹泻,腹痛,口干

渴,心烦,失眠,心下痞闷。常见体征:舌质淡或红,苔黄腻。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不仅病位发生了变化,症状不同,更重要的是病性发生了改变。因此,方证就转到对立面去了,由阳旦类方变为阴旦类方了。加减化裁个中之趣赫然昭昭啊!在这一次的仲景方证化裁的学习安排中,我是与大家共同来学习半夏泻心汤方证化裁加减的。一共有九张方剂,前边我们已经学习提到七张方剂了,这七张方剂都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但是,有一张方剂,也就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它是从痞证类方这个角度说的,实际上它是阴旦类方。剩下的两张方剂,应该说不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了,一张是大半夏汤,一张是干姜人参半夏丸。当然,如果从痞证病机这个角度说,这两张方剂,还是属于阳旦类方,在针对痞证病机来说,其意义还是很重要。那么,师父让我来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化裁加减放在一起学习,应该是用来阐述,方证化裁加减的另一部分内容的。这两张方剂的主要药物构成是半夏与干姜(生姜),而这两味药的组成,在半夏泻心汤当中又是重要的组成,半夏泻心汤的君臣嘛。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就应该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了。半夏与干姜(或者生姜)是半夏泻心汤的君臣组成,又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我们就应该从这里思考痞证病机的内在意义。前边我们已经提到有关痞证病机的内涵了。那么,在痞闷不舒的内容里,对比一下上逆呕吐(因为,大半

夏汤与干姜人参半夏丸都是主对上逆呕吐的),就使我们在更广的内容上理解“上逆”与“痞证”的关系了。那个痞闷不舒当中是含有上逆的意思的,只是程度有别,同时痞证还伴有气机不下罢了。上逆呕吐只是一个内容,而痞证则是既有上逆也有气机不下两个内容,上逆可以理解为水饮上逆,气机不下可以理解为上热不降,这就是水热互结交阻于心下的意思了。好了,我们继续学习大半夏汤和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金匮要略增补》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45条。【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阴性药:人参凉微苦平性药:无阳性药:半夏大温辛甘淡干姜辛热显然,阳性药物大于阴性药物,是主对寒凉所引起导致的呕吐的。自从汉传公开了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和汉传中医的十二步经方辨

治法式以来,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对于方剂的解析,中医诊疗的规范标准化,这就有了统一范本。同时,不仅仅使得方剂的解析有了规范的规程,也使得我们使用经方乃至所有的方剂有了拓展的方法。我们在对方剂做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四象分析的时候,即清楚的看到了方剂的阴、阳、中性的基础构成以及比例,也看清楚了方剂的君臣佐使的组合,如果我们再继续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我们再对

方剂的构成药物的药症进行解析,那么,我们也就有了使用方剂拓展方法和思路。我们对干姜人参半夏丸进行了刘志杰经方解析之三才解析法,就有了干姜人参半夏丸的阴、阳、中性的认识,同时也就为四象解析法做了基础,接下来的刘志杰经方解析之四象解析法就是必然的了。四象解析法君药:半夏2臣药:干姜1 生姜汁佐药:无使药:人参1我们一看这个四象解析法,就很清楚干姜人参半夏丸的主对了,并且十分清楚方剂内部君臣佐使的组成比例,也就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干姜人参半夏丸主对治的细微之处。许多方书,在记载方剂的时候,没有药物的重量记载,实际上这是很难准确说明方剂的主对治的。同样是半夏干姜两味药物,如果是半夏四两,干姜二两,这是一种情况,假如改为半夏二两,干姜四两,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前者上逆多一点,而寒凉偏少,而后者则是寒凉偏多上逆偏轻一点了。如果再对药物的药症展开解析,那么,你将会把握的更加细致。干姜热生姜大温《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半夏大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你看看各药物药症的主对治,你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些主对治在使用这个

方剂的时候,进行药物药量的调整了。我们再来看看大半夏汤。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出自《金匮要略增补》呕吐哕第21条。【大半夏汤】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师父说:“这条,可是个重症!胃反了。水饮大逆于上,胃气虚的厉害,水饮结聚,堵住胃口了,吃什么吐什么,早晨吃的晚上吐出来,晚上吃的,过一宿,早上也吐出来。那个心下,要感觉满而硬痛,按之还不算硬。成了虚痞了。”用了半夏二升,要240克。量很大,加大降逆、散痞结水饮的力量。半夏本身,可以去肿瘤积聚的。加人参,补津液胃气,虚痞要用人参的。白蜜可比饴糖功效好,现代来说,那个营养也充分啊,大补胃气,养五脏六腑,还宽肠胃。同时,蜂蜜还缓解急迫,缓解病情。甘能缓急。师父所说的情况有些朝食暮吐了,这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胃癌的情况了。如果到了胃癌的地步,就难以治疗了,师父说:“西医的幽门水肿、胃癌,出现胃反,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西医还有一种严重的神经性呕吐,也可以用这个方。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半夏大温辛甘淡平性药:蜂蜜平甘滋阴性药:人参凉甘滋阳性药物半夏的用量是二升,可是够重的,因此,大半夏汤的君药是半夏,整个方剂的药物

热性明显大于寒凉,因此是对治寒凉性偏重的疾病。四象解析法君药:半夏240臣药:无佐药:蜂蜜240使药:人参30主要是用半夏降逆散结。大量使用蜂蜜,主要是考虑针对津液枯竭而去的,同时,蜂蜜还缓解急迫,缓解病情,甘能缓急。而使药人参的使用补津液胃气,也能协同蜂蜜,顾护胃气养津液。有了大温的半夏与凉性人参的组合,就使得大半夏汤成为凉热并用的方剂,也就有了针对寒热错杂的疾病的意义了。因此,这张方剂也就归类于二旦类方,方剂的阳性药物明显大于阴性药物,因此大半夏汤是属于阳旦汤类方。从这一点上说,它于半夏泻心汤都是阳旦汤类方的。不过,半夏泻心汤与大半夏汤的方证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半夏泻心汤是针对痞证去的,而大半夏汤则是针对胃气虚寒,厥阴病的上逆呕吐去的。方证不同,药物的差别也就大不同了。这个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剂加减化裁的意义所在了。下边我用我的一个临床医案来说一下我对这个痞证与呕吐上逆的关

系理解。【餐后呕吐案】孙某男19岁初诊:2016年3月17日主诉:早饭后呕吐一星期有余。刻诊:腹胀,叩诊轻微鼓声。小腹偶有肠鸣音。早饭后1小时内,呕吐全部饭食。心悸。手足微凉,偶有腰酸。口不渴,饮水不多。小便正常,大便溏,日1-2次。眼周发暗,详细询问得知睡前玩手机,睡眠很晚。舌脉:舌淡,齿痕明显,苔白腻略厚。脉两关动,(短突跳如豆的那种脉象)就其主诉而言,早晨饭后不出一

小时就呕吐,很容易令人想起大半夏汤的方证,不过,感觉不会那么严重。我们运用汉传的规范诊疗程序也就是刘志杰经方辨治法式来具体分析一下。呕吐,这是水饮上逆。舌象的齿痕明显也说明这一点;大便稀也提示有水饮的可能,当然,这一点与腹胀又都提示病在里,因此属太阴水饮上逆,加上手脚有点凉,又提示有少阴了,太阴少阴都有,自然就是是属厥阴的,在这里表现出真阳不足了。因此,六纲是属厥阴;脉象的双关动,是痞证表现的典型脉象腹部有点胀也支持这个痞证,加之脉跳突,还是有点热的可能的,那个大便稀,也有协热利的可能,十九岁的少年,并没有拉肚子,这说明抗水饮的力量还是不小的,尽管有些真阳不足,但是还不那么严重,只是热力不足罢了。因此,患者的内在病机仍然是寒热错杂的,加上脉象以及腹部有点胀,也就是胀不重,这就是痞证的表现了,五证病机就是寒多热少的痞证。病理产物分析,这个腹胀是气机不顺的表现,有些气滞的反映的,可以说有轻度的气滞。加上水饮,就其病本考虑,就是气和饮,加上呕吐因此还有食的问题。那么,六纲就是厥阴病,五证是痞证(凉滞寒饮多,烦温少)。四本病理是,气、饮、食。有了这些,病机寒热错杂的概念就确定了,那么类方范畴也就确立了。寒热错杂的类方,当然就是二旦类方了,患者又是寒多热少,这不就是明显的阳旦类方吗。寒多热少是阴痞,对治阴痞的方剂是阳旦类方。既然是阳旦类

方,且五证病机又是痞证,病理产物又以水饮为主。阳旦类方针对痞证的代表方剂就是半夏泻心汤,对治水饮的代表方剂就是苓桂术甘汤。有了这些,主症又是呕吐,那么选用主对呕吐的半夏做君药就是自然的了。其兼证就是水饮,温化嘛,使用干姜、桂枝、白术,就是臣药了。炙甘草,大枣就是佐药了,还有茯苓。使药的使用主要还是针对那个可能有的协热利去的,因此,完整半夏泻心汤,仍然使用黄芩黄连。需要说明一点,因为是用党参代替人参,在现代中药学里,党参可是甘平的,但汉传中医认为,党参的功效虽不及人参,但与人参接近,又因人参价格偏贵,平常可以用党参来代替。党参的药性仍然是凉性,在这里划入使药使用。那么剩下的就是按药症相对的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了。患者有时候有腹部肠鸣的情况,因此可以考虑加一个生姜的药症,同时,患者睡眠不足这个因素还是要照顾一下的,这其实导致的就是有点疲劳,也就是多少有点虚劳的意思吧,提高一下党参的用量,就算是照顾一下吧。到此就可以决定处方了。处方:半夏40 黄芩30 黄连10 干姜30 炙甘草30茯苓40 白术30 桂枝30 生姜30 大枣6个党参40三剂,一剂两日,一日三服。3月24日复诊自诉服药后仍然呕吐了一次,而后就再也没有呕吐了。脉象变缓,睡眠好而足,脸色明显变红润了。大便不稀了(看来那个黄芩黄连还是应该用的)。只是告诉患者不要过多玩手机,注意休息,

病愈,不处方。这个患者的呕吐是十分明显的,也具有食后吐的特点。但是,细分析之下,这个还是因为水饮上逆、气机不顺导致的,还没有到达那种器质性病变的程度,以气滞为病理主导。因此,半夏泻心汤有良好的对治功效。在药物方面稍加调整,提高一下方证吻合度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里主要是合病用合方,加上药症相对,这就是我的思考,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当然,在这里有个痞证与痞症的思考的问题,痞证是要体现病机的,而痞症则是重在思考腹满痞闷等等的病状表现。要注意分别。在小小的一个半夏泻心汤的方证加减化裁之中我们不可能详尽展现方剂加减化裁的各个方面,只能简单的说明一两个问题罢了,等诸位师兄弟们把方剂加减化裁全部讲完的时候,也许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方证加减化裁。关于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化裁我们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批评!

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临床用半夏泻心汤心得体会 何院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验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李某,男,40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胀痛,伴有嗳气吞酸、恶心,食欲渐减,稍食则腹胀,每次饮冷和辛辣食物后加重,偶见空腹痛,大便偏稀,舌红、苔薄黄腻,脉滑。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闻,局部糜烂。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嗳气吞酸,前方加旋复花15 g,代赭石15 g,再服药10剂,嗳气亦减。继服上方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等范畴,方中黄连、干姜、半夏辛开苦降,清痞散结,和胃降逆;黄芩、黄连,清泄胃热;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故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调和寒热、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验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返流病 陈某,男,56岁。胃脘灼热胀痛2月余,伴嗳气返酸,每次饮冷加重,口臭,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狭窄,粘膜见条状发红,糜烂;胃粘膜皱襞潮红,胃窦近幽门部粘膜皱襞明显水肿。病理检查:均排除食管癌。诊断:返流性食管炎。证属上热下寒型。治宜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处方: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党参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l剂。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前方加乌贼骨15 g再服药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食道粘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胃食管返流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至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中医应归属于“胃脘痛”、“痞证”、“吐酸”、“嘈杂”等病的范畴。其病机为胃失和降,湿中化热,湿热胶结而成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多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法为主治疗,均获良效。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返流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验案3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 王某,女,43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部胀痛,呈烧灼性,疼痛常因饥饿、服药、酸性食物而诱发,吃凉食后加重,伴烧心,吐酸水、嗳气、稍食则腹胀、纳呆、消瘦,偶尔呕吐,大便偏稀,偶黑色或柏油样大便,舌红、苔薄黄腻,脉滑。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胃镜检查示:大弯侧多发溃疡。诊断为胃溃疡。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吴芋2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上方2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脾胃病而设,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良方,具有开结散痞、并调寒热、清热化湿、调节升降、温中止泻等功效。只要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阴阳不调.均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具有保护胃粘膜作用。李惠林等【1】以胃溃疡面积、胃液游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等为指标,观察本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显示本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且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 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制半夏、黄芩、茯苓、枳壳各10g,黄连3g,砂仁4g,薏苡仁30g,厚朴15g。酸水多加吴茱萸、煅瓦楞子各3g,煅乌贼骨30g;嗳气、呕吐明显加代赭石15g,旋覆花3g。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肠易激综合征:卓立甬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9例。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不适,大便粘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规正常,钡剂灌肠造影无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半夏12g,黄芩12g,黄连4g,木香12g,石榴皮15g,白芍15g,吴茱萸2g,生大黄10g。偏寒者见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则改生大黄为制大黄10g,加厚朴12g、防风12g;伴失眠、焦虑者加石菖蒲12g,茯苓12g,薏苡仁30g。 不全性幽门梗阻:林群莲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阻41例。多伴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一二小时吐出,或宿食不化。方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甘草、生大黄。寒重者,倍用干姜,或加淡附片;热重者,倍用黄连或黄芩,并可酌加蒲公英;呕吐酸臭者,加建曲、炒谷麦芽;呕吐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8T17:01:04.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何新华[导读]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湖南省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患者症状好转时间(5.36±1.46)d、住院总耗时(10.47±1.36)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有降逆消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作用, 能减少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总耗时、症状好转时间,能促进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临床效果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情况,易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影响,胃脘痛为消化道疾病,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易以及反流性胃炎,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方式治疗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将9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治疗,见本次研究中描述。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90例患者经过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脘痛,(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检查等),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1±1.27)岁,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病程在8-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21±1.34)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1~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03±1.18)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病程在8-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17±1.45)月。上述两组胃脘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09)、每日两次、每次20mg)。观察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灸甘草、大枣、党参、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为基本方,若患者伴有苔厚腻情况,加用佩兰、藿香,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用延胡索,若患者反酸、则加用乌贼骨,若患者嗳气、则加用香附、柴胡等,若患者大便干结、则加用大黄、枳实等,若患者食滞、则加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枳实、厚朴等,若患者久痛夹瘀、则加用五灵脂、丹参等,将上述药物采用温水煎服,告知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2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对比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 2.0软件,每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胃脘痛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2.1对比复发率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3典型病例万某、女、21岁、农民,自身上腹胃脘部反复疼痛1年,曾进行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但是疗效均不显著,其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给予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厚朴15g、赤芍15g、佩兰16g、藿香17g、白术16g、大枣5g、灸甘草15g、党参11g、干姜12g、黄连15g、黄芩20g、半夏10g,患者实施上述药物治疗后,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嗳气显著减轻,继服上述药方30天后,再行胃镜检查,其结果显示胃镜病变均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较少[3]。3讨论

李秋贵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总结

822  环球中医药2016年7月第9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6,Vol.9,No.7 四临床经验四 作者单位: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石杨);北京医院中医科(常婧舒) 作者简介:石杨(1984-),女,本科,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呼吸及消化系统的中医治疗三E?mail:chiseshengzhan@https://www.360docs.net/doc/8b18544690.html, 李秋贵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总结 石杨 常婧舒 【摘要】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寒温并用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之效,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之证,可见心下痞满二呕吐二肠鸣下利,舌苔薄黄微腻,为临床常用之有效方剂三本文从‘伤寒论“原文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及其组方特点,重点介绍李秋贵主任医师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二呃逆二慢性胃炎二慢性肠炎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心下痞二呕逆二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候特点,临证只要抓住脾胃升降失序二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投以本方化裁治之,均可获满意疗效三 【关键词】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枳术丸; 功能性消化不良; 呃逆; 慢性胃炎; 慢性肠炎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1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三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三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三”本方证为少阳病误下,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证[1]三‘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三”当有呃逆或呕吐二肠鸣下利,亦系脾胃升降失序所致三 ‘类证治裁四痞满“: 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以辛散 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之泻,辛甘为散三”故治疗上应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三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法由汉代张仲景所创,半夏泻心汤为其代表方三方中半夏二干姜之辛温,温中升清,辛开散结除痞;黄连二黄芩之苦寒,泄热降浊消痞;半夏二干姜与黄芩二黄连相伍,辛温与苦寒并用,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人参二大枣二甘草之甘温,以补中之虚[2]三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二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二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二甘草二大枣之甘,以缓之三”诸药相协,使脾胃升降有序,功能复常三脾喜燥而恶湿二喜温而恶寒;胃喜润而恶燥二喜清而恶热,脾胃寒热错杂二升降失常是证情的本质,寒温并用能顺应脾胃的生理特点,调和中州,恢复中焦斡旋机能,故半夏泻心汤是治脾胃升降失序之代表方剂三总之,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佐以甘温益气,故能解寒热之邪,健脾气以复运,令脾胃升降功能复常,则心下痞得消,诸症而解三 李秋贵主任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不同病证,均 获满意疗效三现将临证验案报道如下三1摇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女,73岁三2012年3月2日初诊,主诉:心下痞满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三患者2年来心下痞满反复发作,1月前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心下痞满,饭后尤甚,呃逆频作,进食喜热畏冷,口苦泛酸,口干欲饮,大便偏干,2日1行,小便如常,舌微红苔薄黄,脉细弦三曾于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间断使用消化酶二吗丁啉片等口服治疗,症状稍有缓解,旋即复起三四诊合参,证属寒热互结,脾胃不和三治以寒温平调,和中消痞三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化裁,处方:姜半夏10g二干姜10g二黄芩15g二黄连6g二党参8g二炒枳实15g二生白术30g二瓦楞子15g二红枣10g二甘草 3g,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温服三 2012年3月16日二诊,上方服用14剂后,心下痞满及呃逆症状明显好转,大便较前通畅,每天1行,但仍有泛酸三故将原方去瓦楞子,改海螵蛸30g,继进14剂三 2012年3月30日三诊,诸症消失,病告痊愈三 按 ‘丹溪心法“云: 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 热太甚为痞者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素有脾胃虚弱,复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二中焦运化失司三且病程较长,虚实兼见,寒热互结,故见心下痞满,呃逆频作,进食喜热畏冷,口苦泛酸,口干欲饮,舌微红苔薄黄,脉细弦等一系列症状三证属寒热互结,脾胃不和之证三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化裁三方中姜半夏二干姜辛开散结;黄连二黄芩苦寒清热;党参二生白术二红枣二甘草益气健脾;枳实二生白术合枳术丸之意健脾理气,消痞通便;瓦楞子制酸和胃;二诊时患者诸症明显改善,唯有泛酸烧心,故去瓦楞子加海螵蛸以增强制酸之效三本案辨证准确,方药切证,故患者连续服药一月,诸症消失,病告痊愈三赵鸣芳[3]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胃肠机能的减退或紊乱导致,半夏泻心汤有类似于胃肠动力药的效用,且较之更具优势,对蠕动不足及蠕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发表时间:2019-01-08T10:04:50.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胡佩珮 [导读]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临证需灵活运用。【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 火降。”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其母甚忧。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 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刻下心烦腰酸,大便稀软,小便黄,脉弦,舌淡苔黄厚少津。因其素体气血两亏,益气养血之品虽为可行之法,但其脾虚不运,投补过量,反使饮食停滞于胃,堵塞中焦,日久而积热,上逆而动膈。治宜清热和胃,调和中焦,降逆止呃,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法半夏10g、生姜5g、黄芩10g、黄连5g、太子参10g、陈皮6g、竹茹6g、苏梗10g、砂仁3g、甘草5g,服5剂,嘱其忌食肥甘滋补之品。5日后,患者复诊,自述3剂后,呃逆便止,胃纳渐增,腰酸、口干之阴亏症状仍有,故上方基础加赤芍10g 女贞子15g,以赤芍清其血分之热,而以女贞子养其阴血,另其续服5剂。三诊患者,胃纳复常,主症缓解,以上方更服7剂以固其效。 3.呕吐 吴左,花甲之年,形体消瘦,反复呕吐数年,近日症状加重,朝食暮吐暮时朝吐,呕吐食物及大量酸水。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给予抑酸护胃药物,均治疗无效,遂来诊治。刻下食后胃脘胀满,闷而不舒,心中嘈杂,口淡无味,四肢欠温,溲清数长,便溏,舌红苔白滑。此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配伍左金丸,法半夏12g、党参6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吴茱萸6g、甘草3g、大枣3枚,服5剂。二诊,呕吐频次减,呕吐少量食物,无嘈杂,余症未减,遂去芩连,加之炮附子、炒白术、补骨脂、肉桂、炒党参,以补脾肾之阳。本案胃反已久,乃脾胃虚寒,运化失司,通降失度而致。一派虚寒之象,又夹有郁火之征,形成虚实并见症候。故取芩连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肝逆之证已除,而唯以中下之寒为重,故予诸药温中祛寒,以凑其效。 4.泄泻 周左,酒家,正处大暑,酷热难耐,昨日贪食一整只冰冻西瓜,晨起腹泻腹痛,泻下黄水,肠鸣辘辘,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饮冷饮,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上热下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炒党参6g、干姜9g、蜜炙甘草5g、大枣4枚,嘱其水煎3剂,禁食生冷。后患者服药一剂便症停,三剂服尽大便如常。古今治泻之法众多,《医宗必读》提出了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本案胃热肠寒之泄泻,则以调其寒热更宜,临证当究其病机治之。 5.便秘 刘童,近月来,大便难解,形干状如羊屎,其母常以开塞露灌肠通便,方能结少许。观其脘腹膨胀,而其身形并非丰腴,故按其腹,满硬如鼓,问孩童,有无胀满之感,其曰是。观其舌苔淡白厚腻,脉细,此乃胃不降也,故从调其气机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服之7剂,大便已无燥结,续服7剂,大便调顺。曹英信曾有言: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反遇便秘要祥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所以虽然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以下利为主,为何用于便秘,但究其病机后,方知此童实属脾胃升降失和之证,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 6.结语 各代医家对仲景之奇方都有着各自不同释义:成无几谓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喻嘉言则以“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概之;当代名医刘渡舟,取其具清上温下,主治胃热肠寒、虚实夹杂;清代医家柯琴[3]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亦有医家提出本证是“湿热兼虚”、“热邪水饮互搏结心下”。笔者认为,临证病机复杂,有主症抓主症,若无主症,病机明确,无论是胃虚挟热、胃热肠寒、或是寒热结心下、本虚标有湿热等皆可用此方一试,但适用此方者必寒热虚实速变,临证当及时调整用药,当虚则补,当实则泻,以瘥其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刘仲喜,李大钧,等.精译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33. [2]周仲瑛.读经典,谈感悟[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7,23(5):273.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学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们来看一下方药的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看一下条文:330.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宋359)“伤寒”,是有表证存在。“本自寒下”,说明病人原来就有里虚寒的太阴下利。伤寒的表邪,还没有内陷,并且病人原来就有太阴的下利,但是医生给用了攻下法和吐法,更虚其里。里面中下焦寒饮更盛,导致邪热内陷,和本来的太阴水饮相互格拒,出现“寒格”。就是说,下焦虚寒水饮泛滥上逆,阻隔上焦阳气邪热,阴阳不相沟通,吐下逆反厉害,上吐下泻的现象突出,甚至食入后就吐,胃不接纳饮食了。食入口则吐,下利也会很严重。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在类方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但是从方剂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发生了转变。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放在半夏泻心汤的类方当中,是从痞证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对治阳痞的,与半夏泻心汤有着正反的区别了。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痞证”的话题了。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畅,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所谓痞证,

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畅,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我们综合上边的描述概括一下,痞证病机,就是寒热错杂,这是核心。至于病位,痞证则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的。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极其扼要的把握点,面对患者的时候,如果患者有寒热错杂的情况,你就有了思考痞证的可能了,再进一步,分一下寒热的多少,这就有了阴痞、阳痞的把握了。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是阴痞;热多寒少的就是阳痞。你看简单不对治阴痞的方剂,你就在阳旦类方中挑选,对治阳痞的方剂你就在阴旦类方中挑选,汉传中医怎么推进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你看看这种规范的对治方式,你会明白一些的。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用到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来,你看看是不是极其吻合并且,你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思想对方剂方证没有全部描述出来的内容给予补充,以方测证。可以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方证除了“食入口即吐”以外,还有上焦燥热、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心下痞闷、食入口则吐逆,舌质淡或红,苔滑而黄腻,下焦反而腹泻,腹痛等等。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能够掌握阴痞与阳痞的分别了,其代表方剂,阳痞这边就是小前胡汤,阴痞这边就是半夏泻心汤。你把这两个方剂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明白了,两张方剂的药物差不多,只是寒热有所偏倾罢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13T16:41:30.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韩潇 [导读] 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较差。由此证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宁县平子镇卫生院;甘肃庆阳745208)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治疗后组间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G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治疗 CAG为多种病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状态,可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及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早期积极治疗,对控制癌前病变和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当前西医主张给予药物治疗,多使用胃粘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疗效一般。此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设两组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男女分别18例、11例,病程均为(6.69± 2.47)个月,2-11个月不等;均龄(44.52±9.36)岁,22-68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男女分别17例、10例,病程均为(6.42±2.24)个月,2-12个月不等;均龄(44.87±9.55)岁,22-67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3例中度,5例重度。纳入条件:①18-70岁;②经《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CAG诊断标准确诊;③均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④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等。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两组性别、病程、年龄和腺体萎缩程度等信息,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阿莫西林每日3次,口服,每次1粒;枸橼酸铋钾片每日2次,口服,每次2片;克拉霉素每日2次,口服,每次1片,连用4周。 1.2.2 实验组半夏泻心汤,半夏1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党参20g、枳实10g、煅乌贼骨15g、黄苓10g、干姜5g、黄连6g和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用4周[1]。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药效的影响,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症状评分,包括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反酸反胃和胃满烦闷;评定疗效,两组比较。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疗效分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级。无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无变化,幽门螺杆菌未清除;有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减轻,部分幽门螺杆菌清除;显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消失,幽门螺杆菌均清除。显效+有效=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用(%)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症状评分 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P<0.05,t=0.8158,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两组症状评分对比(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无效6例,有效11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77.78%。实验组治疗无效1例,有效10例,显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 96.5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863,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有5例,3例恶心,2例腹胀,发生率18.52%。实验组不良反应有2例,1例恶心,1例腹胀,发生率6.90%。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714,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功能和胃降逆消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

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4T16:09:59.3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曹秀珍 [导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胃脘不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74-02 1.方义体会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9条,原书是这样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1],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称为“辛开组”,黄芩、黄连之苦寒清除胃中积热以开痞属“苦降组”[2]。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属于甘温之品,是“甘补组”。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3],均可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张X,男,47岁。,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近三年,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舌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诊后腹胀除,余症轻,二诊三剂后诸症消然。 2.2 治疗消化性溃疡,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乌贼骨20克浙贝母10克,水煎饭前服三剂。 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配以香砂养胃丸调理二月而愈。 2.3 治疗急性肠胃炎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葛根15克木香5克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2.4 治疗慢性肝炎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3.加减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厚朴,玫瑰花,乌梅,佛手主治、消化性溃疡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门螺旋菌是治疗的关键,据有关实验[4],幽门螺旋杆菌对黄连重度敏感,对黄芩、党参亦敏感。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5],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