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及其加减法则袁梦石老师善用经方,比如常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此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由于小柴胡汤除去了君药,所以二方作用差异较大,所以张仲景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暗示了这种差异。
但二方的共同特点是立方均体现了和法的要旨。
半夏泻心汤所加入的黄连、干姜是临床上的一个常用搭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又相互佐制。
全方主治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胃肠不和之消化不良性疾病,以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干姜等协调配伍,达到齐头并进,但又相互平衡的效果,从而达到调整胃肠功能恢复常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
《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见张仲景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也就是满而不痛,有呕吐,有肠鸣。
但是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只要有腹胀,无论痛与不痛,都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大便次数增多也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指针之一,便溏便稀均可;至于呕吐、肠鸣等并不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必要症状。
所以,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腹胀、大便次数多,可伴有腹痛、呕吐、呃逆、肠鸣、便溏便稀等,临床可以根据症状变化适当加减效果更好。
老师一般将人参换成党参,体虚阴伤者可换太子参,或气虚不明显也可以不用参;腹泻严重可加淮山;完谷不化常加神曲、鸡内金等加强消食;口中异味者常加藿香、白豆蔻以芳香化湿;腹痛甚,频繁腹泻并质稀者,宜合痛泻药方;脘腹疼痛,四肢不温,泄利下重者,常合四逆散;纳差、呕吐、呃逆、肢体困倦、多汗、口干不欲饮者,常合平胃散……试略举两例:徐某某,女,42岁。
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

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处方。
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就半夏泻心汤而言,亦是如此。
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细为辩析,谨查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症,还可以治疗其它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寒热交结。
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结于胃脘。
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脾升胃降,枢纽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反之,脾胃伐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
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生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
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症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虚实夹杂。
结胸与痞证虽同因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
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
那么,半夏泻心汤证所夹之邪又指何而言?我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半夏泻心汤可治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
曾治一湿温发热,久延不愈,而兼心下痞满症状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热退之效。
由此联想到李东坦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药物组成来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为主。
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莲苦降泄热,用半夏、干姜辛开通痞,伍人参、灸甘草、大枣甘温益气。
是方寒温并用、补兼开泄,正是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而设,补脾胃以治本,中气得和,上下得通,则症消热已。
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为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用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
苦降与辛开、又能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转之能,使结散痞消。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
炙甘草9g,黄连3g,大枣4枚
加减:
1、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2、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或1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
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3、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
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4、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5、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两方合用,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大枣各9g,黄连6g,炙甘草3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用黄芩、黄连苦寒降泄,以清中焦之热;半夏、干姜辛温燥热、以除中焦之湿;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牌胃,以补中焦之虚。
全方共呈益气和胃,降逆消痞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胃失和降,寒热互结之病证。
本方具有调和胃肠功能、健脾胃、镇吐、解热、抑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心下痞满,或呕吐下利、苔黄腻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浅表性胃炎、贲门痉挛、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痛、呕吐、顽固性呃逆、妊娠恶阻、急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肠胃型感冒、急性食道炎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胃脘痞满、呕恶、肠鸣泄泻、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数重按无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寒热交杂,伤络出血型)治宜辛开苦降,除痞止血。
以本方加地榆炭、蒲黄炭各12g,玄胡索10g,三七粉3g(冲)为主治方。
2.胃扭转(湿热中阻,腑气不通型)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以本方加厚朴20g,大黄10g(后下)为主治方。
3.胃下垂(中气虚陷,升降失常型)治宜和中消痞,理气活血。
先以本方加枳壳、陈皮、乳香、没药各10g,肉苁蓉15g为主治方。
后以补中益气汤调治收功。
4.食管癌(寒热互结,胃失和降型)治宜寒热并用,调气和胃。
以本方去人参,加川厚朴、紫苏、陈皮、急性子、薏苡仁、生山楂各10g,半枝莲、威灵仙各12g为主治方。
5.慢性迁延性肝炎(肝郁脾虚,升降失常型)治宜降逆消痞,斡旋枢机。
以本方加枳实、延胡索各10g,柴胡6g,丹参30g,麦芽20g为主治方。
6.急性胆囊炎(肝胆郁热,乘脾犯胃型)治宜清利肝胆,降逆止呕。
以本方加柴胡10g,薏苡仁20g为主治方。
以本方加厚朴、前胡各15g,白扁豆30g,酸枣仁10g为主治方。
7.梅尼埃综合征(痰浊上扰型)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半夏泻心汤症状以及加减变化

▲半夏泻心汤症状以及加减变化
1、方名:半夏泻心汤
2、组方:半夏15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9g、大枣4枚
3、功能: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4、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症;
5、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或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6、方解----半夏泻心汤三组药物:1)半夏、干姜----辛温通阳开痞;
2)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邪热;
3)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胃扶中。
7、临床辩证及加减变化
1)脾胃不虚----人参甘草大枣可不用
2)加枳实----帮助黄芩黄连降泄,又可帮助半夏干姜开结。
3)中阳不虚----去干姜加生姜,而生姜辛散止呕。
4)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枳实、杏仁:加强开宣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5)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枳实、白芍、姜汁----酸苦泄热泄肝。
6)去甘草、大枣、半夏----加枳实白芍:不呕。
7)去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加木香、金银花、炒山楂、白芍,合芍药汤:法行气活血败毒,治疗热毒痢在血分。
8)杏仁滑石汤
方解:杏仁----开宣肺气
半夏、厚朴、橘红、郁金----芳香燥湿,开达中焦
通草、滑石----清利下焦
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半夏厚朴与黄芩黄连是叶氏变通半夏泻心汤的核心组合。
在三焦分消湿热合入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
(张文选)。
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

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黄芩9g干姜3g人参9g黄连3g大枣6枚炙甘草3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临证加减】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
寒邪犯胃加良姜、乌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1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三七粉1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反酸加牡蛎、海嫖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三七粉(冲服)10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
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
[国医论坛,1996,(4):10]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脂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枚。
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
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
[湖北中医杂志,1989,(5):19~20]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芩、党参、大枣各10g,黄连、干姜、甘草各6g。
胃痛甚加元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腹中肠鸭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解】本方证因中焦脾胃受损、大小肠功能失调、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而致。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即去柴胡、生姜,加川连、干姜。
方中法夏、干姜辛开,辛温除寒,和胃止呕,温中散寒除痞;川连、黄芩苦降,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脾以和中气、生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方证要点】1、特征症状:干呕、心下痞满、肠鸣下利。
(上呕、中痞、下利,可简概为“呕痞利综合症”)。
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会腹满如覆瓦,而是比较柔软;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2、舌脉:右手寸关浮弦;舌苔厚,略黄。
舌苔腻而微黄。
3、本方证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
4、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胆囊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10)【医案选】1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伤寒论》[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甘草三两 (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
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
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
《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
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两味亦为臣药。
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
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我们来看一下方药的组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看一下条文:330.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宋359)“伤寒”,是有表证存在。
“本自寒下”,说明病人原来就有里虚寒的太阴下利。
伤寒的表邪,还没有内陷,并且病人原来就有太阴的下利,但是医生给用了攻下法和吐法,更虚其里。
里面中下焦寒饮更盛,导致邪热内陷,和本来的太阴水饮相互格拒,出现“寒格”。
就是说,下焦虚寒水饮泛滥上逆,阻隔上焦阳气邪热,阴阳不相沟通,吐下逆反厉害,上吐下泻的现象突出,甚至食入后就吐,胃不接纳饮食了。
食入口则吐,下利也会很严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在类方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但是从方剂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发生了转变。
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放在半夏泻心汤的类方当中,是从痞证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对治阳痞的,与半夏泻心汤有着正反的区别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痞证”的话题了。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畅,证属少阳、厥阴。
是本寒热也。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畅,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我们综合上边的描述概括一下,痞证病机,就是寒热错杂,这是核心。
至于病位,痞证则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的。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极其扼要的把握点,面对患者的时候,如果患者有寒热错杂的情况,你就有了思考痞证的可能了,再进一步,分一下寒热的多少,这就有了阴痞、阳痞的把握了。
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是阴痞;热多寒少的就是阳痞。
你看简单不对治阴痞的方剂,你就在阳旦类方中挑选,对治阳痞的方剂你就在阴旦类方中挑选,汉传中医怎么推进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你看看这种规范的对治方式,你会明白一些的。
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用到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来,你看看是不是极其吻合并且,你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思想对方剂方证没有全部描述出来的内容给予补充,以方测证。
可以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方证除了“食入口即吐”以外,还有上焦燥热、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心下痞闷、食入口则吐逆,舌质淡或红,苔滑而黄腻,下焦反而腹泻,腹痛等等。
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能够掌握阴痞与阳痞的分别了,其代表方剂,阳痞这边就是小前胡汤,阴痞这边就是半夏泻心汤。
你把这两个方剂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明白了,两张方剂的药物差不多,只是寒热有所偏倾罢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没有甘滋的甘草、大枣,甘味药具有缓急的作用,症状急,尽量减少药味牵扯,因此不用这些甘滋舒缓的药。
也没有用辛温的半夏,怕增加上焦阳明热,单用干姜温虚寒水饮并止利,还可以解表止呕,如果仍然有点表邪未尽的话岂不是更合适。
增加黄连的量,加强清上焦阳明热之力,同时也可考虑协热利。
黄连、黄芩清阳明热、除烦,也有止协热利的作用。
本来下利,津液就不足,再给吐下,更加损伤津液。
加上人参甘滋养津液,也能承担部分佐药功能。
干姜温中解表,止呕止利。
干姜,反佐黄连、黄芩的寒凉,寒热互用,交通阴阳。
干姜辛热,黄连、黄芩苦寒,辛苦除痞,这一定会有痞证的症状的。
师父讲解条文是说:“这个方子很灵,不单是成人,很多小儿有这个症状而不愈的,也很灵。
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
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
”呕吐不止,是可以考虑水饮上逆的厉害的,因此,加用半夏是十分合拍的,在这里也有必要参考一下现代中药学药说一下半夏这味药一个作用,现代中药学认为半夏“功善降逆和胃止呕,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故为止呕要药。
”参考这个说法理解师父说的“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
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
”岂不更有意思!呕吐止不住加半夏,这就是虚寒也重了,一个干姜不能温化降逆全部解决了,加半夏能够辛散水饮,降逆化痞。
这种病情还是挺重挺急的。
临床上越是急病重症,用药越是简洁,抓住寒热,重用某药,单刀直入,以扭转乾坤。
从方子整体配伍看,阴性药多于阳性药,邪热比虚寒重,六纲为阳明太阴合病,属少阳,五证为阳痞。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君药:黄连3臣药:黄芩3 人参3佐药:无使药:干姜3君药:黄连大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性大寒,对治上焦燥热证。
治疗“肠澼腹痛下利”,对水热互结导致的下利,疗效卓著。
臣药:黄芩寒苦《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清热泻火,还能逐水,对治“肠澼泄利”,善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协助君药黄连清阳明热,对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
水热互结可伴有血运不畅,属血瘀,会发生腹痛,黄芩还能下血瘀(“下血闭”),止腹痛。
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清热,养津液。
使药:干姜热《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治疗“肠澼下利”,能治疗“胸满咳逆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明显。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证六纲:阳明太阴合病,热多寒少,属少阳五证:阳痞证主要症状:食入口即吐,腹泻,腹痛,口干渴,心烦,失眠,心下痞闷。
常见体征:舌质淡或红,苔黄腻。
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不仅病位发生了变化,症状不同,更重要的是病性发生了改变。
因此,方证就转到对立面去了,由阳旦类方变为阴旦类方了。
加减化裁个中之趣赫然昭昭啊!在这一次的仲景方证化裁的学习安排中,我是与大家共同来学习半夏泻心汤方证化裁加减的。
一共有九张方剂,前边我们已经学习提到七张方剂了,这七张方剂都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
但是,有一张方剂,也就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它是从痞证类方这个角度说的,实际上它是阴旦类方。
剩下的两张方剂,应该说不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了,一张是大半夏汤,一张是干姜人参半夏丸。
当然,如果从痞证病机这个角度说,这两张方剂,还是属于阳旦类方,在针对痞证病机来说,其意义还是很重要。
那么,师父让我来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化裁加减放在一起学习,应该是用来阐述,方证化裁加减的另一部分内容的。
这两张方剂的主要药物构成是半夏与干姜(生姜),而这两味药的组成,在半夏泻心汤当中又是重要的组成,半夏泻心汤的君臣嘛。
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就应该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了。
半夏与干姜(或者生姜)是半夏泻心汤的君臣组成,又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我们就应该从这里思考痞证病机的内在意义。
前边我们已经提到有关痞证病机的内涵了。
那么,在痞闷不舒的内容里,对比一下上逆呕吐(因为,大半夏汤与干姜人参半夏丸都是主对上逆呕吐的),就使我们在更广的内容上理解“上逆”与“痞证”的关系了。
那个痞闷不舒当中是含有上逆的意思的,只是程度有别,同时痞证还伴有气机不下罢了。
上逆呕吐只是一个内容,而痞证则是既有上逆也有气机不下两个内容,上逆可以理解为水饮上逆,气机不下可以理解为上热不降,这就是水热互结交阻于心下的意思了。
好了,我们继续学习大半夏汤和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金匮要略增补》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45条。
【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阴性药:人参凉微苦平性药:无阳性药:半夏大温辛甘淡干姜辛热显然,阳性药物大于阴性药物,是主对寒凉所引起导致的呕吐的。
自从汉传公开了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和汉传中医的十二步经方辨治法式以来,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对于方剂的解析,中医诊疗的规范标准化,这就有了统一范本。
同时,不仅仅使得方剂的解析有了规范的规程,也使得我们使用经方乃至所有的方剂有了拓展的方法。
我们在对方剂做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四象分析的时候,即清楚的看到了方剂的阴、阳、中性的基础构成以及比例,也看清楚了方剂的君臣佐使的组合,如果我们再继续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我们再对方剂的构成药物的药症进行解析,那么,我们也就有了使用方剂拓展方法和思路。
我们对干姜人参半夏丸进行了刘志杰经方解析之三才解析法,就有了干姜人参半夏丸的阴、阳、中性的认识,同时也就为四象解析法做了基础,接下来的刘志杰经方解析之四象解析法就是必然的了。
四象解析法君药:半夏2臣药:干姜1 生姜汁佐药:无使药:人参1我们一看这个四象解析法,就很清楚干姜人参半夏丸的主对了,并且十分清楚方剂内部君臣佐使的组成比例,也就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干姜人参半夏丸主对治的细微之处。
许多方书,在记载方剂的时候,没有药物的重量记载,实际上这是很难准确说明方剂的主对治的。
同样是半夏干姜两味药物,如果是半夏四两,干姜二两,这是一种情况,假如改为半夏二两,干姜四两,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前者上逆多一点,而寒凉偏少,而后者则是寒凉偏多上逆偏轻一点了。
如果再对药物的药症展开解析,那么,你将会把握的更加细致。
干姜热生姜大温《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半夏大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你看看各药物药症的主对治,你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些主对治在使用这个方剂的时候,进行药物药量的调整了。
我们再来看看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出自《金匮要略增补》呕吐哕第21条。
【大半夏汤】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师父说:“这条,可是个重症!胃反了。
水饮大逆于上,胃气虚的厉害,水饮结聚,堵住胃口了,吃什么吐什么,早晨吃的晚上吐出来,晚上吃的,过一宿,早上也吐出来。
那个心下,要感觉满而硬痛,按之还不算硬。
成了虚痞了。
”用了半夏二升,要240克。
量很大,加大降逆、散痞结水饮的力量。
半夏本身,可以去肿瘤积聚的。
加人参,补津液胃气,虚痞要用人参的。
白蜜可比饴糖功效好,现代来说,那个营养也充分啊,大补胃气,养五脏六腑,还宽肠胃。
同时,蜂蜜还缓解急迫,缓解病情。
甘能缓急。
师父所说的情况有些朝食暮吐了,这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胃癌的情况了。
如果到了胃癌的地步,就难以治疗了,师父说:“西医的幽门水肿、胃癌,出现胃反,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西医还有一种严重的神经性呕吐,也可以用这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