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合集下载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尼采所著的哲学作品,书中探讨了悲
剧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悲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并且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源于古希腊的宗教仪式,它是一种对生
命的肯定和赞美。

悲剧通过对冲突、痛苦和死亡的表现,展现了人
类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在美学的境界中感受到生命的
丰富和深刻。

在书中,尼采还探讨了悲剧的消失和现代社会的虚无感。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和功利主义使人们远离了悲剧式的生活体验,
导致了对生命意义的迷失和空虚。

因此,尼采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悲
剧的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审视和思考。

它能够
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日常
生活的美学体验。

同时,书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让我反思了现代
社会对于生命意义的忽视,以及对于美学体验的缺失。

总的来说,《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悲剧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在审美上有了新的感悟,也让我对生命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plays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在狄奥尼索斯的世界之中,希腊人体验到了生命之存在的可怕、短暂和虚无。

但是尼采认为,希腊人并没有因此厌弃和否定生命。

恰恰相反,他们把生命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并且在所创造的艺术之中重新肯定了生命。

——题记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

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

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1、家庭、政治与教育丨吴增定解读洛克政治哲学;2、如何认识荷马以及荷马作品的意义丨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3、斯坦利·罗森:尼采的继续革命;4、埃里克·沃尔瑟:尼采说“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872年,年轻的尼采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诗意盎然、激情澎湃的著作中,尼采一方面分析了希腊悲剧的起源、本质,以及最终衰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希腊悲剧的复兴希望寄托于他当时的精神导师、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

作为巴塞尔大学的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古典学教授,尼采当然非常期望他的这部处女作能在古典学领域获得承认。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剧的诞生》几乎遭到古典学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盘否定。

当时的古典学后起之秀、未来的古典学大师维拉莫维茨发表了一篇关于《悲剧的诞生》的著名书评,对该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和指控。

他批评尼采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希腊悲剧,完全歪曲了后者的原意。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作者:陆晓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展现尼采的悲剧观,从而引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首先简单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然后阐述其中的哲学观。

最后从《悲剧的诞生》探讨人生价值。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人生价值[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引言: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悟。

但尼采的悲剧观博大精深,所以在此我只能浅薄的讨论,不免带有主观性。

就像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尼采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

尼采是以美学研究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悲剧的诞生》及其哲学观点《悲剧的诞生》表面上只是探讨希腊悲剧,实质是通过希腊悲剧表象获得悲剧本质的美,探讨审美价值。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我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

” [1]贯穿全书的主要两个意象是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

阿波罗作为日神,他就像是美的外观,就像虚幻缥缈的梦。

日神产生了雕塑和诗歌。

人生似梦,梦如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吧?反观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娱乐幻象,每每揭露着着魔于外观形式的美,娱乐明星的锥子脸,选秀、引进韩国节目的情况蔚然成风,笔者不在于评价,而认为这种幻象的表现是一种复制和回归。

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

[2]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

尼采寄托于艺术,期待艺术成为救世之方。

这种价值追求无疑成为人们追问终极价值的苦口良药。

本文的核心命题悲剧,无疑来自于希腊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也可以说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2、悲剧和人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到:“就算人生是场梦,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 [3]生命的形式,注入的生命体征,人是上帝的碎片,抑或上帝是人的终极。

[4]达尔文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那是生物性的。

论尼采的悲剧思想

论尼采的悲剧思想

论尼采的悲剧思想一、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

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认为它们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

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尼采反传统的理性主义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产生于人性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与日神阿波罗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也正是悲剧的本质,以此为支点,他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

尼采的悲剧观不仅是对理性主义悲剧观的反叛,同时也是对他的补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

酒神是光明之神,它代表着人的理性和静穆.而尼采推崇的是一种原始冲动,一种忘我迷狂的状态.这种精神是由麻醉剂或由春天的到来而唤醒的,这是一种类似酩配大醉的精神状态。

在酒神影响之下,人们尽情放纵自己原始的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痛饮狂歌狂舞,寻求性欲的满足。

人与人之问的一切界限完全打破,人重新与自然合为一体,融入到那神秘的原始时代的统一之中去。

他如醉如狂,几乎就要飞舞到空中。

像停不住的孩子一样,他不断地建筑,又不断地破坏,永远不满足于任何固定而一成不变的东西。

二、尼采悲剧的意义和色彩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千万个人生过程终将走向同一个结束,死亡阴影的巨大威胁之下,人生还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生与死的宿命,这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给了我们属于他的回答。

尼采曾提出人生有何好?生来病死都是苦的,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或许对人来说活着是最痛苦的事情,《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看是谈论艺术的。

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思考,或者借助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

书荐【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书荐【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书荐【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内容简介《悲剧的诞生》出版于尼采二十七岁时,是他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这本书让他一鸣惊人。

尼采认为古希腊人有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

在本书中,他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TOP作者简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0月生于德国,1900年8月去世。

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苏图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译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TOP目录导论尼采美学概要尼采美学导论悲剧的诞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节录)瓦格纳在拜洛伊特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观点与格言杂编(节录)飘泊者和他的影子(节录)朝霞(节录)快乐的科学(节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录)自我批判的尝试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节录)看哪这人(节录)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TOP书摘一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

这酷似生育有赖于性的二元性,其中有着连续不断的斗争和只是间发性的和解。

我们从希腊人那里借用这些名称,他们尽管并非用概念,而是用他们的神话世界的鲜明形象,使得有理解力的人能够听见他们的艺术直观的意味深长的秘训。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罗益民【摘要】《悲剧的诞生》是建立在尼采“自身体验”之上的一个作品.在正文所描述的悲剧之诞生、死亡与再生的过程中,隐藏了作为尼采“自己的阿波罗式可见性”的瓦格纳形象的形成过程,该形象在“序言”中得以完成,而在“尝试”中破灭.这一过程也可看做是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所亲历的一场“悲剧的诞生”.由此,《悲剧的诞生》中的尼采与瓦格纳共同经历了一个悲剧.【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瓦格纳;狄奥尼索斯;悲剧【作者】罗益民【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872年,28岁的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发思古之幽情,竟然探问“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希腊人的敏感程度”这样“一个基本问题”[1]7。

尼采的时代并不像时下的中国——流行“穿越”剧,主人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与古人同悲喜。

尼采不能如此“穿越”,探问古希腊人的痛苦就成了一个问题;毕竟,跨越如此遥远的时光,古希腊人到底痛苦不痛苦的事实,连同他们的世界一起,已经遥远得难以证实了。

“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只是这一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希腊人的敏感程度”。

显然,尼采意识到,人的痛苦感是与其敏感程度一体两面的。

敏感程度不同,其痛感的程度也会不同,往往一个人越敏感就越有痛感。

人的痛苦感因此显示出个体的差异,但《悲剧的诞生》似乎不关注这个,它关注的是希腊人这样一个类型,同时代人的个体差异在这个问题中被跳过去了。

或许青年尼采充满心间的“青春勇气和青春忧伤”让他急于喷发、情不自禁,来不及细想问题的提法本身;或许是自然而然接受了前人的提法,不是就有人说古希腊人不但不痛苦反而快乐明朗(Heiterkeit)吗?[1]3既然悲剧之诞生与希腊民族这样一个类型相关,而悲剧之再生也依托于另一个类型——德国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正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

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

即日神和酒神。

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

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

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

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

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

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

江绪林:尼采《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小摘要

江绪林:尼采《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小摘要

江绪林:尼采《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小摘要【按语:《悲剧的诞生(1872)》是尼采最早的作品,基本上是在叔本华的意志论框架内考察了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作为本原的意志,音乐在艺术中的优先性等都是叔本华的论题;不同之处在于:当叔本华觉得禁欲主义才是人生出路的时候,Nietzsche则认为艺术是生存的最高阶段。

纵使如此,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原创的天才和贯穿始终的旨趣,即对真理或苏格拉底理智传统的攻击或许是最深刻的:存在的真实本原是意志的深渊,表现在悲剧中回归万物一体的酒神精神,而苏格拉底的逻辑理性传统则用科学颠覆和取代了悲剧。

而“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

”纲要:艺术的发展是酒神和日神的斗争。

荷马的朴素世界是日神幻想的胜利,而在酒神的触碰下,民歌才得以发展;而悲剧发源于歌队(即向酒神精神的回归),悲剧是更深刻的酒神和日神的结合。

但Euripides尤其是Socrates引入了全新的理性,最终摧毁了悲剧。

真理和科学之网笼罩了存在。

Nietzsche说科学已经物极必反,而他在德国音乐和德国哲学中发现和期盼酒神精神的再生。

Nietzsche神一样的语言和洞察,像一把杀猪刀。

】在“前言——致Richard Wagner”中,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页,下同】并且认为自己是在讨论“德国问题”。

艺术的发展与日神和酒神(Apollo and Dionysos)的二元性和斗争性相关,两者的结合产生阿提卡悲剧。

梦的柔和对应的是日神精神;而惊骇与狂喜则对应了酒神精神。

在酒神魔力下的归一。

作为艺术力量的日神和酒神是从自然本身中迸发出来的,艺术家只是模仿者。

日神文化表现为奥林匹斯众神的形象,与禁欲无关,“这里只有一种丰满的乃至凯旋的生存。

”【10】Nietzsche说,面对可怖的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直思考的,他们最初都体现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关系中。

并最终定格在狄俄尼索斯信仰中。

阿波罗是太阳神,他所代表的是“官方”、“正统”的艺术形象。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

再者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

其意味着狂喜、冲动、放纵和解脱,使其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

尼采把日神和酒神分别比作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记了痛苦,而进入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尼采认为,在这里,每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这里是自我和个体的天堂,人人都有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么预示着光明同时也具有严格的界定,对无节制的激情的遏制,以及充满智慧的宁静,就是日神的特征,也是个体的世界,艺术依靠的是“个体化原则”。

然而,梦毕竟是幻象,人们不愿继续沉缅于虚假的梦境之中,而渴望去把握世界真实的本质。

于是,人们苏醒过来,进入另一种迷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个体逐渐“进入酒神的陶然忘我之境,忘掉了日神的清规戒律”,并向本真状态进发,最终与世界本体之意志融为一体。

个人获得了完全的解脱,生命达到疯狂肯定的巅峰。

日神式的自我主体消失了,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理智也不复存在,个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自然那永恒的存在,那么这就所谓的“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代表着个体性原则的日神终将挣扎沉浸回复于代表生命本源的、整体的酒神母体中。

他寻求的悲剧效果,是“作为整体被感受到但没有否定个体的存在”,是个体在回复整体性本源中的自我毁灭与更高生命的涅槃新生。

最终达到的这种新整体性本源是酒神所主导的悲剧中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
之间难以名状的关联,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结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