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资本存量K估计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江春;冯丝卉【摘要】This paper focuses on“China’s saving puzzle”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China’s saving rate is so high.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life-cycle model and then use the PVAR model with a panel covering the period 2004-2011 to ge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ina’s saving rat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hysteresis effect for the savingrate,i.e.,the saving rate of the current period will be affected by that of last perio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childrenand the saving rate,while the increase in the cost of education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aving rate. Besides,the increase in the growth rate of wages will push the saving rate up,while the increase in the capital ratio per capita will pull down the saving rate.%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内容摘要:本文在农村人力资本估算的框架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支出占农村总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还不高,我国各地区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扩大。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框架本文借鉴了张帆(2000)采用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努力实现估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具体估算步骤如下:首先,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研究和发展投资。
其次,从投入的角度,用每年累计加总的方法(Aggregation Over Vintages,简称AOV)估算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其中,运用累计加总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本估算时,所需的关键数据有:基期的人力资本存量、历年的人力资本投入、投资的价格指数、折旧模式。
其计算公式为:Ht=Ht+(1-δt)-Ht-1 (1)其中,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量,δt 为t年的折旧率。
我国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样本的选择及相关的指标处理。
本文分析对象是我国各省(含直辖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其中,样本指标主要有六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教育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
数据的样本期为1999-2007年。
在此样本期内估算人力资本所需的统计资料齐全的省份有29个(西藏除外),因此本文中分析的省份有29个。
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1)式,可以对中国各省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总存量进行估算。
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及其相互关系检验

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及其相互关系检验袁伟娟【摘要】该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与资本两种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并用格兰杰检验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资本价格的扭曲对劳动力价格的扭曲有正向的影响,而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对资本价格的扭曲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关键在于控制资本要素价格的扭曲,以此改变我国价格扭曲的现状,提升我国竞争力.【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劳动力价格;资本要素价格;扭曲【作者】袁伟娟【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0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转型过程中,不论是同一区域的不同部门、产业以及行业之间还是不同区域的部门、产业以及行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都有很大的差异,伴随着要素市场必然存在一定的扭曲。
目前我国存在投资过度、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企业创新不足等宏观或微观经济问题,国内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降低重工业发生的成本,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全面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如利率、汇率、资源类要素、劳动力等,来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支持[1]。
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工资却只有美国的4%。
劳动力价格存在有负向扭曲[2]。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尽管这些年,政府对劳动力人口流动不再大规模的限制,但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不可否认也是典型的二元结构,这样就使得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比较大,劳动力价格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并加强了对其的投资,生产中呈现了规模化且新技术也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涌现出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寻求新的工作机会。
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两种统计估算方法_顾六宝

2004 年第 9 期
8
Statisti cal Research
No. 9 2004
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 两种统计估算方法
顾六宝 肖红叶
ABSTRACT
There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measure of 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 ical. Up to now, there have no scientific and convincing methods for measuring it . Based on collect ing and estimating plenty of dat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wo statistical models for est-i mate the parameter and measure the intertemporal elast icity of subst itut ion.
10
统计研究
风险回避系数:
Hi =
r
e i
-
ri
n
r(
i= 1
r
e i
-
ri ) 2Pn
( i = 1, 2 ,n) ( 各年度 H值)
n
H=
r
i= 1
HiPn
上式中 rei 为含风险利率, ri 为无风险利率,
Hi 式为各年度 H值经验估算数据, 其值的时序曲
线( i = 1, 2, ,,n) 也反映了社会平均风险回避
对上式移项就有: 1H= r Ûc-PcQ= R。这是模型 K-R 设计依据的基本关系式。依据此关系式, 就 可以将拉姆齐动态最优的消费选择方程转化为 H 值的经验测度模型。就有测量跨期替代弹性的模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陈文俊【摘要】Based o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main effect mechanism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rural economic growth is: through savings effect, investment effec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ect,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stimulate rural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channel of scale expansion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s effective; the channel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s ineffective. In other word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not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economic growth.%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农村金融发展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机理是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推动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4期·总第568期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环境健康损失不断增加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如何使中国经济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投入的约束,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采取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文献指出,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 )[1—3]。
全要素生产率将投入产出均纳入经济绩效的评估框架中,是一种新的衡量地区经济绩效的方法。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将非期望产出引入全要素生产率评估框架已成为热点问题。
这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的TFP 就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 )。
相关文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4]。
部分学者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5—7]。
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仅从区域角度或时间角度检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地区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鲜有研究在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时考虑地理空间依赖的影响。
同时,有些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没有考虑能源投入问题,事实上很多污染指标均与能源利用存在一定关系;一些研究只采用一种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缺乏代表性。
鉴于此,本文将能源消耗与资本和劳动投入同等对待,作为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并且选择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两种污染物作为非期望产出。
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考虑“坏产出”的ML 指数测算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从空间视角寻找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路径。
1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1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上。
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流通经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口流动以非经济因素流动为主,并且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191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76亿人,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9%增加到26.62%,增长了13.38倍。
人口流动的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施国庆、徐隽倬,2021),并且人口流动中以劳动力流动为主。
人口流动已经不再只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人口流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肩负着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职责与使命。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重庆经济在2007—2017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4—2016年更是以三连冠的姿态领跑全国。
但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重庆市老龄化率居全国第二。
陈小亮等(2020)分别从劳动力、资本积累及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2021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规划中提到将重庆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及西部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重庆市经济增长问题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还迫在眉睫。
1 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有很多,根据其影响作用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是人口流动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人口流动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短期内可消除效率损失,长期内可使现代工业部门扩张,提高资本积累率并促使总产出不断增加(Braun,J., 1993;Williamson J.G., 1988)。
杜小敏、陈建宝(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无论人口流动是净流出还是净流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说明人口的流动引致劳动力的流动实现了要素的优化配置, 对流入流出地来说都是有利的。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基于1983~2008年数据的实证检验

结论
不 平 稳
z nX  ̄ E L
LI nM
(,,) CT0
(,,) CT0
- 3 O6 5 844
- . 4 21 13 5 1
l (434 0 ) % - . 39 9
1% (32 8 5 0 - .30 4)
平 稳
系,农村人 力资本与农产最 出 口呈正相关;农村人力资本 中健康 资本与农产品进 口成正相关 ,而教 育资本与 农产品进 口成 负相 关。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中国农村人 力资本 与农产品对 外贸易关 系进行 了解释 ,并提 出
了 简要政 策 建议 。
【 键 词】 关 农村人 力资本 ;农产品对外 贸易;实证检验
( )实证分 析过 程与结 果说 明 三
1 .单位根检验 。为 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 的伪
回归 现象 ,本文 采用 A F 验 的方法 对各 组数 据进 D检 行 平 稳 性 检 验 。从 表 1 我 们 可 以看 出 ,原 序 列 中 LE n X、Ll nM、L H。 n 、L K 为非 平稳 序 列 , n 、L H】 n 都
() 2
l = H iL l i ∑l× = h
i = 0
() () 5
其中 , i ,) H ( 01 分别表示 由健康投资和正规 =
教育投 资形成 的农村 人力 资本② 。人 们拥 有 的健 康 ,
其 中 ,iO 1 …5 =, , ,分别 表 示 不识 字 或识 字 很 少 、小学 、初 中 、高 中、中专 、大专 及大专 以上 学 历 ;l _ 为第i 历层 次 的劳 动力 占总 劳动力 人 数 的 学
件 。本 文 利用 Jhne检 验 法判 断 它 们之 间 是否 存 oasn 在 协整关 系 ,并进 一步确 定相关 变量 之 间的符 号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资本存量K的估计摘要:关于中国当代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要用到资本投入这个变量,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科学的规定资本的范围来度量资本投入数值对研究起着重要作用,资本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等一切可以进入生产函数的资本,而狭义的资本概念仅指物质资本。
资本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所积存的物质资本,大多数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认为,用资本存量作为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是合适的。
本文所测算的农村资本存量所指的是农村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农村资本;资本存量;资产投资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一、资本存量估算综述1951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开创性的运用永续盘存法定期估计美国年度资本存量,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务部开始运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年度资本存量的正式估计,目前,国际上测量资本存量的通用方法就是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近年来,运用永续盘存法估计中国资本存量的文献很多,代表性的文献主要在3个层面展开:一是估计全国的资本存量,代表性的文献有贺菊煌(1992)、chow(1993)、young(2000)、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张军和章元(2003)等。
尽管都是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由于在指标选择等上缺乏一致性,所估算的结果有较大出入。
张军和章元(2003)对此做了综述;二是省份资本存量的估计。
张军等(2004)做了十分细致而具有意义的工作,估计并公布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市1952-2000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徐现祥等(2010)系统地估计我国1978-2002年各省区三次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三是产业的资本存量。
吴方卫(1999)则估计了我国1980-1997年的农业资本存量,黄勇峰等(2002)对1978-1995年间中国制造业及其14个主要工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方法很细致。
上述文献都是以永续盘存法为基础进行的进行估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估算因关键变量选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也有所不同。
本文以研究农村资本形成为主,在借鉴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一般有两种方法:hedonic评估法(hedonic valuation,简称hv法)和永续盘存法。
现在被oecd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该方法包括4个基本步骤:①确定基期资本存量;②对现行价格的投资序列进行缩减以得到一个可比价格投资序列;③确定合适的资本重置率;④采用永续存盘公式估算出资本存量序列。
资本存量估算的资本公式可以表达为:其中kt和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第t-1年资本存量,δt为第t年折旧率(或资本重置率),it为第t年的新增投资额。
现有研究基本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细节处理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测算资本存量的公式有:(1)邹至庄(chow,1993)的测算公式为:(rnit为第t年实际净投资);(2)贺菊煌(1992)的测算公式为:(rt为第t年的积累);(3)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测算公式为:(git为固定资本,gst 为折旧,pif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4)宋海岩等(2003)的测算公式为:,其中gt表示经济增长率;(5)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的测算公式:(rnit为第t年实际净投资),净投资=总投资—折旧;(6)张军和章元(2003)的测算公式:(rt为第t年的积累)。
三、资本存量估计的关键变量选择采用永续盘存法的四个步骤对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必然要面临以下几个关键变量的处理:基年资本存量,经济折旧率(资本重置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年投资。
1.基年资本存量现有估计资本存量的文献通常采取多个数据来源。
这往往要求,在数据处理中,需要将中国有关投资的数据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小心地对待不同的数据来源中每一个统计指标所表示的范围和内容。
现有文献中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基年也一般确定在1952年或1978年。
这两种年鉴提供核算全国和各省区分产业不同年份资本存量的全部数据。
笔者研究的目的是中国农村资本存量的估算,但翻阅上述两种文献,未见给出农村地区1980年前的具体数据,笔者也将各个指标分析对比,未能构造出1978和1979年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将基年确定为1980年。
对基准资本存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其估算存在较大的差异。
邹至庄(chow,1993)根据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估算出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为582.76亿元,然后他将1952年的农业资本存量设定为450亿元,将土地的价值设为720亿元,最后确定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为1750亿元,许多后续研究都采用了邹的这一数值。
贺菊煌(1992)采用的推测方法是:假设资本在1964-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它在1971-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然后利用迭代方法计算出1964年的资本存量k,他所计算出的1952年资本存量等于946亿元(1990年不变价)。
张军和章元(2003)分析比较了相关文献,利用上海市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推算的全国资本存量800亿元(1952年价格)。
杨格(young,2000)用类似于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的方法估计1952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约为815亿元(1952年价格)。
由于所得数据很相近,张军等(2004)推测杨格(young,2000)采用了10%的比例作为分母,去除初始年份的投资数据,他们采用了和杨格(young,2000)相同的方法,即用各省区市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除以10%作为该省区市的初始资本存量。
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采用永续盘存法时,必须将当年价格表示的投资用一定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成以基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张军,2003),《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每年公布这一指数,而且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
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同学者采取不同方法。
对于1952-1977年,大部分研究都借用chow(l993)估计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
宋海岩等(2003)在对1978年前数据的处理中直接借用了邹至庄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对1978年后的数据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吴方卫(1999)则用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构造出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黄勇峰和任若恩(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来替代建筑与设备价格指数序列。
张军(2003)则直接采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公布了1952-1995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指数。
张军等(2004)则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提供的以不变价格,提出了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具体方法。
3.当年投资当年投资是用于衡量每年新增资本的。
选取指标时主要有三种:即分别用积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或资本形成总额表示。
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采用积累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如早期的邹(chow,1993),贺菊煌(1992),以及沿用贺菊煌(1992)方法的张军(2002)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
第二,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指标,与国际通用的sna统计体系不相容,但在过去缺乏数据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合理性,如王小鲁(2000)和吴方卫(1999)。
第三,采用资本形成总额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张军等(2004)详细地讨论了当年投资的选择,认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衡量当年投资的合理指标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说明,徐现祥等(2007)的研究沿用了张军的选择。
4.经济折旧率折旧率(重置率)或折旧额是计算当年投资的重要依据。
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估计或假定一个折旧率δ对资本存量进行扣减,文献对折旧率的选取显然缺乏一致,比如黄勇峰等(2002)假定设备的折旧率为17%、建筑的为8%;young(2002)假定各省非农产业的为6%;王小鲁(2000)假定为5%;张军(2004)假定三类资本品在总固定资产中比重,建筑安装工程63%、设备工具器具购置29%和其他费用8%,各省全部建筑、设备投资和其他类型投资的折旧率分别是6.9%、14.19%和12.1%,最后确定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折旧率δ是9.6%;吴方卫(1999)按照建筑物折旧和机械设备折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了农业资本中设备与建筑物的综合折旧率为10.54%。
另一种是直接或间接的使用折旧额。
邹至庄(chow,1993)利用“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这个公式计算出折旧额,而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则直接借用了邹至庄(chow,1993)所计算的1994年前的折旧额,1994年后,他们则是将各省的折旧额加总得到全国的折旧总额。
徐现祥(2007)中发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在按照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直接提供折旧数据,他也采用了这个指标。
四、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根据以上文献综述,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了测算1980-2009年我国农村地区1980年价格的资本存量。
四个指标的选择是:①基准资本存量。
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一般来说基年选择越早,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就会越小,现有研究中基年一般确定在1952年或1978年,本文由于1978和1979年数据缺失的原因,将基年定为1980年。
本文采用的估计方法与张军(2004)相同,即用农村地区1980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除以10%作为初始资本存量。
②当年投资。
张军(2004)详细的论述了当年投资的选择,本文认为其选择比较合理,但由于农村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不可得,本文将全国固定资本总额按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分成城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投资的数据选用自己构造的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③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确定。
1995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1995-2009年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④折旧率的确定。
本文认为张军(2004)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确定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折旧率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