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2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含解析 精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

○○○

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表现在:(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1.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答案】C

2.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思想③天人感应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限制君主的暴政即“仁政”思想,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对汉武帝的建议,而不是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容,①④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

3.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 董仲舒的学说适应汉初的政治需要

C. 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 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答案】D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统一,“大一统”属于政治统一,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是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能正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ABC项。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答案】A

【解答】推崇儒家学说、实行“独尊儒术”实质上是对法家思想专制的继承,儒家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也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因此,“儒家学说长期被推祟为官方教义”,“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3.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

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高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B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能体现“限君”的意思,排除ACD项。

5.《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