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例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简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

简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

简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
麻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皮损伴或暂无麻木,周围或皮神经粗大,这是诊断麻风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2. 皮损查菌阳性,即通过皮肤组织液的抗酸染色检查,发现麻风杆菌的存在。

3. 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即病理检查发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巨噬细胞肉芽肿,神经可见肿大及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4. 在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不符时要仔细找原因,如查菌试剂问题、取材是否适当、神经是否异常粗大、病人是否配合感觉检查等。

未能确认的麻风体征,要谨慎考虑。

在诊断麻风病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标准,符合2条以上标准方可诊断麻风病。

同时,由于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也可能存在其他慢性皮肤病的症状,因此对于疑似病例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在出疹期,使用解热镇痛药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因 此应避免使用。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口腔和眼部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的 清洁和湿润,以减轻症状。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选择
严重病例的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如出现呼吸困难 、抽搐、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及 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03
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建议
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供应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高热和咳嗽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因此 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
麻疹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活于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
麻疹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麻疹不仅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还 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接种麻疹疫苗,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02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1
02
03
与风疹的鉴别
风疹患者症状较轻,耳后 、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患者发热、咽痛、 头痛,皮肤弥漫性充血, 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皮疹。
与幼儿急疹的鉴别
幼儿急疹患者突起高热, 持续3-5天,症状类似感 冒,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 色皮疹。
病情评估与监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深入研究麻疹病毒的基 因组变异与疾病传播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型疫苗接种策略和佐剂的使用等。

6.传染病科麻疹典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6.传染病科麻疹典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麻疹(典型麻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目赤,畏光流泪,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发热3~4d则出疹,从颜面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疹出齐后,热渐退,疹渐回。

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象。

(2)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08》(1)疑似病例①发热:体温≥38℃。

②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d以上呈典型经过。

③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等症状。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①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②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③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④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3)流行病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在出疹前6~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4)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①8d~6w内未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②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及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③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二)疾病分型1.典型麻疹:即普通型麻疹,临床最常见,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分为以下几期:(1)前驱期:发热3~4d,体温达到39~40℃。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目赤畏光等。

发热2~3d后,口腔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0.5mm~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粘膜斑2~3d内消失。

(2)出疹期:多在发热3~4d后出现。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麻疹那可不是小毛病呀!那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是啥呢?首先得看症状呗!发热、咳嗽、流涕这些就像小恶魔一样缠着人,接着出红色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那也是个重要标志呢!这就好比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出现了独特的标记。

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病史和接触史,哎呀,这就像侦探在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要是你最近接触过麻疹患者,那可就得高度警惕啦!
检测血常规也很重要呢!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这就好像身体里的小战士们在发生着变化。

在诊断过程中安全不?那肯定安全呀!医生都是专业的,各种检查都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

稳定性也没得说,这些方法都是靠谱的。

那这诊断方法啥时候用呢?比如学校里有孩子出现类似症状,那不得赶紧用这些方法诊断一下,看看是不是麻疹,免得其他孩子也被传染。

在医院里,只要有发热出疹子的病人来,也得考虑麻疹呀!这方法的优势可不少呢,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是不是麻疹,为治疗争取时间。

就像赛跑的时候,抢在前面才能获胜嘛!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出疹子的情况。

老师赶紧把孩子们送到医院,医生用诊断麻疹的标准
方法,很快就确定了是麻疹。

然后采取了隔离治疗等措施,避免了更多孩子被传染。

你说这方法厉害不厉害?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就是医生的法宝,能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带来希望,让我们远离麻疹这个大麻烦。

麻疹诊断、报告、采样须知

麻疹诊断、报告、采样须知

麻疹诊断、报告、采样须知
麻疹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市的麻疹控制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控制、消除麻疹需要您的配合!
诊断要点:应该高度警惕发热伴有斑丘疹、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症状者。

处置要点:
1.要求患者和其家属在医院就诊期间配戴口罩,避免传播给他人或被传染。

2.了解并记录发病前3周内是否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

对于周边地区到我市就诊的发热病人更需要您仔细询问,重点关注。

3. 发现麻疹疑似病例,要准确、详细记录患者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立即报告本医院预防科,同时要了解患者的学习、工作单位是否存在同样病例,由预防科及时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对麻疹疑似病例,要立即采集患者全血标本2ml~3ml和咽拭子标本。

血标本要求无污染、无溶血,保存在2℃~8℃条件;咽拭子标本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后,拭子放入专用采样管中,保存在2℃~8℃条件。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采样材料,收集标本。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 发热:麻疹患者通常在发病初期出现高热,持续3-5天,热度可达39-40℃。

2. 咳嗽和流涕:麻疹患者常伴有咳嗽和流涕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

3. 结膜炎:麻疹患者的眼睛会出现结膜充血和流泪的症状。

4. 麻疹斑:麻疹患者身体上会出现红色斑块,最先出现在耳后,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

这些斑块会逐渐变成小丘疹,并融合成片。

5. Koplik斑:麻疹患者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结节,称为Koplik 斑,通常先出现在口腔黏膜的颊侧黏膜上,然后蔓延至口腔其他部位。

二、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麻疹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发病初期降低,然后在病程中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麻疹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也会升高。

2. 麻疹病毒分离:通过鼻咽拭子或尿液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可以检测到麻疹病毒的存在。

3. 血清学检查: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麻疹病毒的抗体,包括IgM和IgG。

IgM抗体通常在发病后1-2天开始上升,2周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IgG抗体在麻疹感染后约1周开始上升,数周内达到峰值,并持续终生。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麻疹的诊断标准可总结如下: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伴有红色斑块和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结节。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麻疹病毒分离培养或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抗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得出的,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麻疹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流感、风疹等,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性,确保准确诊断。

治疗方面,麻疹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等。

此外,麻疹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因此有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WS 296—2017麻疹诊断

WS 296—2017麻疹诊断

ICS11.020C 59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17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Diagnosis for measles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缩略语 (1)3 诊断依据 (1)3.1 流行病学史 (1)3.2 临床表现 (1)3.3 实验室检测 (1)4 诊断原则 (2)5 诊断 (2)5.1 疑似病例 (2)5.2 临床诊断病例 (2)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2)5.4 排除病例 (2)6 鉴别诊断 (2)附录A(规范性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 (3)附录B(规范性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 (7)附录C(资料性附录)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1)参考文献 (15)前言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 29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 296—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改了缩略语(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增加了麻疹流行病学,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容(见附录C,2008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会明、许文波、余文周、李兴旺、马超、张燕、谢正德、郝利新、郑慧贞、谢淑云、苏琪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983—1995;——WS 296—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病例诊断标准(GB15983-1995)
1.1临床症状
1.1.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1.1.2发热(≥38℃)
1.1.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膜炎
1.1.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
膜斑(Koplik氏斑)。

1.1.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
型经过。

1.2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1.3实验室诊断
1.3.1一个月内未接触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
抗体。

1.3.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
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转阳。

1.3.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
毒核酸。

1.4病例分类
1.4.1疑似病例:具备1.1.1加1.1.2者,或同时伴有1.1.3者。

1.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1.4或1.1.5或1.2者。

1.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1或1.3.2或1.3.3者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1.3.1条或1.3.2或1.3.3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