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霉菌毒素污染
玉米霉菌毒素分类

玉米霉菌毒素
分为两类:
A类:田间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
B类:仓储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
注:1、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
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2、呕吐毒素:人畜摄入了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的动物对呕吐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
研究表明,呕吐毒素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有明显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畸作用。
3、T-2毒素:T-2毒素能刺激皮肤和粘膜,引起口腔与肠道粘膜溃疡与坏死,导致呕吐和腹泻;毒素进入血液中能产生细胞毒作用,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各器官出血。
4、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影响DNA、RNA的合成与复制;抑制细胞分裂、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线粒体的代谢;破坏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性等。
5、赭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反应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肛温升高。
消化功能紊乱,肠炎可视黏膜出血,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
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
6、伏马毒素:
伏马毒素可以引起人畜急性中毒和慢性毒性,并具有种属特异性和器官特异性,不同的动物产生的疾病不同,相应的耐受限量也有很大差别。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1.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在玉米中经常发现。
由于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国际上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20微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2. 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要求伏马菌素是另一种在玉米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
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国际上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伏马菌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等。
3. 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要求呕吐毒素是主要由曲霉属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也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呕吐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4. 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要求T-2毒素是一种由多种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也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T-2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5. 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多种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综上所述,玉米中各种霉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对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整理)国际标准gb1353-玉米质量指标

目前,获得人们的偏好、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的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①从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中获得;②从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间接获得;③通过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的意愿获得。3.1鉴别玉米中的霉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毒素
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霉变玉米中还往往同时存在呕吐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DON)是单端孢霉稀族真菌毒素中一种分子量较小的代谢物,是由各种镰刀菌,尤其是禾谷镰孢菌产生的。其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当谷物的水分含量为22%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谷物即可产生大量的呕吐毒素。呕吐毒素养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中毒后会产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还可有全身无力、口干、流涎,少数患者有发烧、颜面潮红等症状。畜禽呕吐毒素中毒后一般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影响免疫和
3.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玉米破碎粒和整粒谷物中串珠镰孢菌B1毒素的含量研究表明,碎粒及其它谷物废料中的霉菌毒素是整粒谷物的30-500倍。这主要是因为整粒谷物有起保护作用的外层果皮。所以饲料厂和养殖场对玉米的选择要建立严格的检测指标(主要有水分、容重、霉变、胚变、破碎度、杂质和虫蛀等指标)。玉米副产物主要有DDGS、DDG、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玉米胚芽粕等。这些副产物在美国和欧洲能够被很好的利用,且使用价值很高。但在国内,由于我们的玉米在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感染较多的霉菌,这些被感染的玉米大多被用来生产玉米副产物,且由于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化学性质较稳定,不受玉米加工过程的影响,这些霉菌毒素大多存留在玉米副产物中,甚至被浓缩,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三倍以上。粮食在收获期间遭受连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霉变。霉变后的粮食如小麦、玉米、花生、大麦、大豆等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霉菌对玉米的污染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玉米本身传带。寄附在玉米种子上的霉菌,常随播种而传至田间,成为玉米霉害的来源,重新导致作物带菌,而这种带菌的玉米在收获后,又从田间回到仓库。二是自然媒介的传播。霉菌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之中,植物从生长到收获、储藏,与各种自然物广泛接触,霉菌可随气流、雨水、尘埃、以及昆虫等有害动物传播到玉米上来。三是储藏环境的感染。粮库、堆栈的内外境,常存在一个相对平衡的霉菌区系,常常造成谷物的感染。
饲喂霉变玉米的危害

饲料与添加剂2010.643玉米是畜禽饲料中使用量最大的原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一,南北方距离远、温差大,常常发生玉米发霉变质的情况。
玉米霉变后会被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污染,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这些霉菌毒素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强,简单处理加工及烹饪很难消除霉菌毒素对畜禽和人类的危害。
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霉菌毒素会在体内沉积,特别是对畜禽而言,霉菌毒素会在畜禽肌肉组织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远比药物残留危害严重得多。
1.玉米霉变的原因 玉米霉变与含水量和温度密切相关,当玉米含水量达到14.3%时,曲霉(如黄曲霉)即可生长,含水量达15.6%~20.8%时,青霉可生长。
玉米霉变过程:开始籽粒表面发生湿润(俗称“出汗”)→胚部发生变化,胚部菌丝体成绿色(俗称“点翠”)→灰色→最后呈黑色,霉味增加,带有辛辣味,再继续霉烂,则丧失使用价值。
一般籽粒表面湿润到胚部出现菌丝需3~4天,若发现及时,立即处理,还可挽救,否则再经几天就达到发热严重阶段,失去饲用价值。
2.玉米霉菌毒素及其危害 玉米霉菌毒素可分为田间霉菌毒素和储藏霉菌毒素两类,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饲喂霉变玉米的危害饲料与添加剂2010.644养殖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饲料成本高,质量控制难。
近几年来,辽宁省中药材工作委员会支持养殖企业利用中药材发展养猪、养鸡、养羊,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畜产品品质,取得很好效果。
一、在畜禽生产上的作用1. 防病治病 有些中药材有提高动物抗病能力的作用,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据应用企业报告,可减少疾病30%~50%。
中药材对某些动物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有些制药企业已经生产出兽用中成药,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2.促进生长 中药材有促进消化和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有些中药材本身就是好的营养食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加快动物生长,在同等条件下可增重10%。
霉变玉米含有的毒素种类及其处理措施

霉变玉米含有的毒素种类及其处理措施玉米是畜禽日粮的主要原料,长期饲喂含有霉变玉米的日粮,不仅会危害动物,且残留在动物体中的有害物质也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玉米霉变后会被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所污染。
1 、玉米霉菌毒素的种类1.1 烟曲毒素:对呼吸道造成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气、呼吸急促,有的还表现出嗜睡、食欲废绝、消瘦、渴欲增加和发热,后期腹泻,剖检感染的雏鸡可见肺、气囊上有黄白色干酪样坏死小结。
1.2 黄曲霉毒素 B1 :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脏损伤;皮下出血;公鸡精液量减少;胚胎死亡导致孵化率降低;产蛋下降,需要几周时间恢复,蛋变小、卵黄重量减少;引起免疫抑制,诱发球虫病、马立克、沙门氏菌等。
1.3 F—2 毒素:危害生殖道及性激素敏感组织,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部分鸡只表现为假母鸡,病变为卵巢肿胀、输卵管损伤,同时导致蛋比重、蛋壳厚度下降、色素沉积变差等。
1.4 T-2 毒素:侵害鸡只口腔黏膜,造成腐蚀性和渗出性损害,表现为口腔溃疡、唾液腺及黏液腺发生鳞片状组织变形,鸡产蛋下降、薄壳蛋增多。
1.5 赭曲霉毒素:对肾脏造成损伤,表现为肾脏器官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免疫抑制;早期胚胎死亡、受精率及孵化率降低及胚胎畸形率增加;腹泻,体重降低等。
2 、针对轻度污染玉米的处理措施2.1 稀释少量轻度霉变玉米分多次逐步掺入正常玉米中使用。
2.2 水洗霉变玉米粉碎,加入3-4倍的水,进行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搅拌换水2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洗后尽快使用。
2.3 脱胚去毒霉变玉米的毒素主要集中分布在玉米的胚芽部分。
先将玉米磨成1.5-4.5mm的小颗粒,加入5-6倍清水,然后进行搅拌,胚芽部分碎片因密度较轻而浮在水面上,将其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达到脱胚去毒的目的。
2.4 物理吸附使用能够吸附并捕获霉菌毒素分子的矿物质——硅酸铝盐、沸石、膨润土、活性炭、硅藻土等,或是牛血清白蛋白、酯化甘露寡糖等。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但在其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常常受到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对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和研究十分重要。
一、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和黄曲霉毒素M1(AFM1)等。
这些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
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会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而长期摄入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也会引发慢性病变,如肝癌、肝硬化等。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也有一定的危害,容易导致动物生长发育不良、产蛋量下降等问题。
二、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原因1. 环境条件黄曲霉菌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而玉米的生长和储存环境往往非常适合黄曲霉菌的生长。
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黄曲霉菌容易大量滋生,从而导致玉米的污染。
2. 贮存条件如果玉米在贮藏过程中受潮、受损,或者贮存条件不当,容易导致黄曲霉菌的污染。
玉米的贮存时间过长也容易导致黄曲霉菌的感染。
3. 生长过程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受到虫害或者病害的侵袭,会导致玉米的表层受损,从而为黄曲霉菌提供了生长的温床。
为了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法、化学法和免疫学法。
1. 生物学法(1)小鼠生物法:小鼠生物法是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给小鼠灌胃或皮下注射黄曲霉毒素,然后观察小鼠的中毒反应来判断样品中的毒素含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多种黄曲霉毒素,但操作过程繁琐、时间长,而且对动物造成伤害。
2. 化学法(1)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玉米)的研究

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玉米)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玉米)的研究引言在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方面,霉菌毒素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霉菌毒素主要是由青霉菌、黄曲霉菌、镰刀菌等产生,存在于一些食品原料中,如玉米、小麦、大米等。
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除霉菌毒素,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玉米中的应用。
一、霉菌毒素的危害和来源1. 霉菌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霉菌毒素是一类高毒性的物质,经常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严重者可能导致癌症、免疫系统损害、生殖系统损害等严重后果。
有效去除食品中的霉菌毒素非常重要。
2. 霉菌毒素的来源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一些食品原料,如玉米、小麦等。
这些食品原料存放不当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受到霉菌的污染,会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
对于这些食品原料的处理和保管至关重要。
二、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的研究概况1. 紫外线照射原理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破坏霉菌的细胞结构。
霉菌在受到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内的核酸会发生损伤,从而达到去除霉菌的效果。
紫外线照射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
2. 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紫外线照射去除食品中的霉菌毒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尤为突出。
研究发现,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以有效降低玉米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在玉米中的应用1. 紫外线照射设备的设计与应用为了将紫外线照射技术应用于玉米的处理过程中,研究人员设计了符合玉米特性的紫外线照射设备。
这些设备不仅能保证紫外线的照射均匀性,还可以确保玉米的质量不受到损害。
目前,这些设备已经在一些玉米加工企业得到了应用。
2. 紫外线照射去除霉菌毒素的效果评价对于紫外线照射去除玉米中霉菌毒素的效果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紫外线照射处理条件下的玉米样品进行实验,评估了去除霉菌毒素的效果。
玉米、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分析

南生产基地和流通领域的玉米样本 100 2761–2017)的玉米占 81.0%。
限 量 为 50 µg/kg。而 国 外 对 黄 曲 霉 毒
个、花生样本 102 个,监测其黄曲霉毒
花 生 黄 曲 霉 毒 素 污 染 情 况 和 玉 素的限量标准比国内要求要高。如美
素 B1(AFB1)、黄 曲 霉 毒 素 B2(AFB2)浓 米 类 似,AFB1、AFB2 都 有 检 出,且 也 国制定的相关标准规定,人类消费食
86.2
2.30
食用:20
/
32.1
0.65
饲料:50
依据标准
GB 2761—2017 GB 13078—2017 GB 2761—2017 GB 13078—2017
2.2 污染来源分析
节,且这 3 个环节超标的样品所占的比 在温度 30℃,相对湿度 75%~84% 时,
进一步分析超标的样本,我们发 重相当(图 1)。从样品来源来看,来自家 玉米上黄曲霉和黑曲霉总数均与黄曲
小农户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种植基地 图 2 玉米 AFB1 超标样品生产主体分布状况
在储藏环节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攻击,究
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对产品储藏方式
不当,尤其是对产品水分的控制不够严
格。黄曲霉毒素与环境包括温度和湿度 及产品水分有很大的关系。李听听等 [14]
研究表明,玉米随着环境湿度和水分含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 一,其 营 养 丰 富,应 用 广 泛,大 面 积 种 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在我 国农业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2017 年我 国玉米总产量达 21 万 t,居粮食作物之 首 [5]。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总体 呈逐年增长形式。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它浑身是宝:花生仁可榨油,可直接食 用或者制作各类食品;花生衣可用于药 物,具有止血补血等功能;花生壳可用 于 肥 料、饲 料、菌 类 培 养 基 等。我 国 是 世界花生主产国、出口大国,同时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的霉菌毒素污染一、总论玉米里的霉菌毒素是感染玉米果穗的特定霉菌所产生的。
霉菌可能存在却不产生霉菌毒素,但如果没有霉菌存在,霉菌毒素是不会产生的。
养猪生产者所关心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或DON)、串珠镰孢菌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镰孢菌毒素),有时候还包括赭曲霉毒素和T-2毒素(镰孢毒素)。
许多穗腐病都会滋生能够产生毒素的霉菌。
包括镰孢菌穗腐病、赤霉穗腐病以及黑曲霉穗腐病。
依阿华地区二孢菌穗腐病比较常见,但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这种病会产生霉菌毒素。
各种穗腐病所适应的环境条件不同,因此,不同的年份发生的穗腐病类型也可能会不同。
尽管天气条件是影响霉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但生产者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感染发生的程度。
例如,玉米害虫控制可以防止害虫破坏子实,并预防因此造成的霉菌感染。
对玉米进行筛选,清除破碎或损坏的子实,并且保证相对湿度低于14%,这样可降低霉菌滋生风险。
新谷进仓之前先清仓,确保存储环境清洁,这样也可避免霉菌经陈玉米传染给新玉米。
黄曲霉毒素可能算是最受关注的霉菌毒素了,因为它对人类和动物都构成健康威胁。
由于黄曲霉毒素可在肉品当中积累,因此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了杜绝猪肉产品出现黄曲霉问题,商品猪饲料当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得超过20ppb(十亿分之一)。
呕吐毒素,或称DON(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在饲料中含量1至3ppm时,会降低采食量和增重速度,年轻猪只最易受影响。
牛和家禽对呕吐毒素的耐受力远高于猪。
DON常常与另外一种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同时出现,因为这两种毒素是同一种霉菌产生的。
伏马毒素是一个家族,包括多种霉菌毒素,马和驴对这种毒素最敏感。
对于猪,建议饲料中伏马毒素总含量要低于10ppm。
赭曲霉毒素主要影响肾脏,但同时也会对其它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建议猪饲料中含量低于0.2ppm。
T-2毒素不象DON那么常见,但毒性更强,会造成拒食、呕吐以及肠道损伤。
有时甚至造成死亡。
对于猪,建议饲料中T-2毒素含量低于2ppm。
最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类雌激素的毒素,也就是说它会模仿雌激素的效果,造成不孕、假妊娠和子宫脱垂。
仔猪饲料当中的含量应低于1ppm,生长猪应低于3ppm。
二、介绍1、玉米里的霉菌毒素是感染玉米果穗的特定霉菌所产生的。
霉菌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产生霉菌毒素,因此检测霉菌含量并不是测定霉菌毒素含量的精确方法。
此外,并非所有霉菌都会产生霉菌毒素,但玉米中如果没有霉菌,就不会有霉菌毒素。
实时上,能够在玉米上生长的霉菌有几千种,然而真正产生霉菌毒素的只有少数的几种- 而且还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产生。
因此,不能简单地只凭外观来评价用作猪饲料的玉米的安全性。
养猪生产者所关心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或DON)、串珠镰孢菌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镰孢菌毒素),有时候还包括赭曲霉毒素和T-2毒素(镰孢毒素)。
T-2毒素很值得关注,因为它的毒性要强得多,但它不象DON那么普遍,尽管这两种毒素是同一种霉菌产生的。
所有这六种霉菌毒素都是玉米穗腐病产生的。
除上述情况之外,特殊条件下还有可能玉米当中看不到任何霉菌迹象,却仍然含有霉菌毒素。
例如,利用丙酸进行处理,就可以除去霉菌,只留下霉菌毒素在玉米当中,因为霉菌毒素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
然而,假如玉米从来都没有长过霉菌,那么就不会含有霉菌毒素,这一点是不会有例外的。
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又称真菌,存在于土壤当中,可分解有机物或植物性物质。
目前已经过鉴定的霉菌有几十万种,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会造成家畜和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它真菌包括白粉霉、酵母、蘑菇和尘菌。
真菌是非常初等的生命形势,它们要么营寄生生活,也就是从其它生物身上获取营养物质,要么营寄生生活,也就是从死亡生物或腐烂的物质上获取营养物质。
真菌的分布非常广泛,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
例如,它们会造成人类的湿疹、脚气、多种过敏,以及雪口病,但真菌同时也可用来生产抗生素和抗毒素。
关键是,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中充满了真菌,假如没有它们,生活就会十分不同,- 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
本材料的目的是为玉米生产者、养猪生产者、营养师和兽医师等人员提供真菌毒素方面的背景信息以及实践管理方面的建议。
2、玉米的霉菌人们对玉米当中的霉菌非常关注,因为它们会影响饲料的质量,并且产生的霉菌毒素还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
霉菌同时也会影响玉米秸秆,不过尽管这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但对猪的饲养并没有直接影响,除非猪舍采用玉米秸秆作为垫料。
然而,也有些霉菌可以从秸秆上开始生长,然后再转移到玉米穗上。
与深耕或混合耕作的土地相比,免耕土地上种植的玉米更易滋生霉菌。
并不是所有霉菌都会产生毒素。
然而,尽管不产生毒素的霉菌对猪无害,但它们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质量和营养价值。
无霉菌的玉米在谷仓里也可能被霉菌感染,而田间感染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会在谷仓中继续生长。
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因此对玉米进行干燥处理是打破霉菌在存储玉米当中的生长链条的重要步骤。
然而,即便是看起来清洁、干燥的预计在某些条件下也会遭到感染。
例如,在春季,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大,霉菌就容易生长,尤其是谷仓里出现水汽凝结的情况下。
因此,春季应对谷仓进行检查,确保不会发生温度升高、霉菌滋生的情况。
很多霉菌都会感染玉米穗,造成玉米的一系列疾病,包括二孢菌穗腐病、赤霉穗腐病、镰孢菌穗腐病以及黑曲霉穗腐病。
(1)二孢菌穗腐病二孢菌穗腐病的病原是玉米色二孢Diplodia maydis,该霉菌可在作物残渣和土壤中存活,经风媒由微小的孢子传播。
典型情况下,感染从玉米轴的基部开始,朝上扩散。
然而,这种病原也可以从茎杆开始感染,造成二孢菌茎腐病,这种情况下,感染会从茎杆扩散到玉米轴上。
感染严重的情况下玉米粒会变成棕灰色。
二孢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玉米粒表面覆盖有白色的霉菌,感染籽粒内含有小囊状的孢子囊;这些孢子囊长在籽粒或玉米皮的表面,呈黑色隆起状。
二孢菌适宜的环境是吐丝期前干燥,吐丝后一个月之内凉爽、湿润。
因此,8月至10月下雨常常会诱发二孢菌穗腐病。
当籽实水分含量低于21%时,霉菌生长速度会非常缓慢。
尽管二孢菌穗腐病在依阿华非常常见,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霉菌会产生霉菌毒素。
(2)镰孢菌穗腐病镰孢菌穗腐病在玉米带非常常见,有些年份玉米地感染率会高达90%。
病原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亚粘团镰孢霉Fusarium subglutinans。
肉眼可见白色或深灰色菌落,或者在籽粒之间可见粉色或三文鱼色物质。
感染籽实变为灰色至棕色,或带有白色条纹。
目前,关于镰孢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了解很少。
不过,由于这种霉菌非常常见,- 玉米带大部分的玉米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感染,- 因此估计它们要求的条件可能不是十分特异。
比方说,在广泛的各种温度、湿度条件下,这种霉菌都能够生长。
然而,已知镰孢菌穗腐病在干燥的年份当中最严重。
同时据认为,作物受害虫影响的程度对镰孢菌穗腐病发病的程度影响最大。
2009年的调查显示,冰雹损害也会加重霉菌与霉菌毒素问题。
(3)赤霉穗腐病赤霉穗腐病的病原是玉米赤霉Gibberella zeae,这种病原可在作物残渣和土壤当中存活,并且与其它所有霉菌一样,经风媒由孢子传播。
与其它霉菌不同的是,这种霉菌的颜色呈红色或粉红色,典型情况下,从玉米轴的顶端开始感染,而不是从中部或基部开始。
吐丝后前5天之内天气凉爽有助于赤霉感染。
在地里过冬的谷物会被遭受赤霉穗腐病的严重感染,相关霉菌毒素的水平会很高。
(4)黑曲霉穗腐病黑曲霉穗腐病可由两种病原造成:花生抗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前者为黄绿色霉菌,后者为灰绿色霉菌,二者均称粉末状,而非棉絮状。
这些霉菌在干燥、炎热的年份当中最常见,美国西南、东南部比玉米带更常见。
若吐丝期、灌浆期天气条件适宜霉菌生长,加上遭遇害虫损害、冰雹破坏、干旱应激或早霜之类逆境,则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黑曲霉穗腐病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该毒素对人畜均有害。
高温(26.7°C以上)、水分含量高于15%(最适18%)、作物缺氮以及害虫泛滥等情况会使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量增加。
将玉米干燥至14%以下可抑制霉菌的继续生长,从而抑制毒素的产生。
三、玉米霉菌生长的预防尽管玉米生产者无法控制天气条件,但通过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霉菌感染的程度。
·(1)控制害虫破坏:害虫对籽实造成破坏,易诱发霉菌感染。
·(2)调节联合收割机,减少籽实的破坏。
破损的籽实比完整的籽实更容易感染。
·(3)控制玉米水分含量。
例如,水分含量18%的玉米在21°C下可储存1.1月,而13%水分含量的玉米在相同的温度下可储存26个月。
如果收获量大,干燥设备处理不过来的话,考虑下列方案。
第一种方案,秋天将玉米干燥到17至18%,之后进行晾晒,晾晒可将水分含量降至14%,这是夏季储存所要求的水分含量。
第二种方案,将玉米干燥至17至18%,然后售出,或在温暖的夏季月份到来之前把这些玉米用光。
第三种方案,分两步进行干燥,第一步干燥至17至18%,以后再干燥至14%。
o 典型情况下,将玉米干燥至含水量15%;然而,对于感染霉菌的玉米,应干燥至水分含量13%。
·容重低的玉米储存时间比正常玉米要短。
一些研究显示,低容重的玉米存储时间会缩短50%。
因此,应该先用掉低容重的玉米,因为这样的玉米会很快变质。
(4)如有可能,尽量不要将潮湿玉米放在拖车内过夜。
·(5)如果烘干无法实现,就采用风干的方法;通风量为每蒲式耳0.2cfm(立方英尺)/分钟(0.36m³/秒)。
适当通风的情况下,谷物温度在10月份应为4-7°C,12月份应为-2 - 1.6°C,此后整个冬天都应会维持这个温度。
对于潮湿玉米,应每周检查温度。
四、霉菌感染的管理霉菌滋生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有几种方法可以尽量抑制霉菌的进一步生长以及毒素的产生。
·1、及早检出:于结实期和收获前进行两次田间检查。
如果发现了霉菌,应通过便携快速测试试剂盒确定是否有毒素存在。
借助一些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的专业试剂盒,生产者可以在田间自行完成检测,但需要经过一些培训。
虽然大部分ELISA试剂盒需要特殊的读数设备才能读取结果,但有些公司已经生产了“沾杆”式检测装置,可直接读数。
·2、遭感染的玉米地应尽快收获,玉米粒应尽快干燥,以避免谷物中黄曲霉毒素的累积。
·3、冬季干净的玉米可以按16至17%的水分含量保存,但有霉菌的玉米必须立即干燥至15%以下水分含量,以免霉菌进一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