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与霉菌毒素的危害.总结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防治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霉菌毒素被称为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又被称为饲料中的“隐形杀手”,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则被称为“底色病”,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可见一斑。
然而危害虽大,损失虽重,霉菌毒素却未能引起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
又到了霉菌最易滋生的季节,笔者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做了些整理,希望通过此文再次给养殖业敲响霉菌毒素的警钟。
1.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污染现状霉菌毒素是由真菌(霉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主要的产毒素霉菌为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霉菌又可分为田间霉菌和贮藏霉菌。
已知的霉菌毒素有数百种,多数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主要的致病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ON),赭曲霉毒素(OTA),呕吐霉素(DON),T-2毒素,烟曲霉毒素(FUM)。
它们在动物体内可产生多种生理作用,如肝毒、肾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类似雌激素效应,等等。
有害霉菌来源主要有饲料、垫料和环境。
饲料从生长、收割、运输、加工、包装、贮存,直至进入食槽都可能使霉菌不断生长,尤其是当湿度饲料含水量合适的条件下。
因此霉菌毒素污染一般具有群发性和无传染性,地域性和季节性。
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则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多数情况下属于慢性霉菌毒素污染,症状轻微出现较慢且不典型, 而且引起的损害具有多样性,中毒症状也复杂多样。
同一霉菌毒素对于不同动物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
例如,猪对DON非常敏感(1ppm),但是18ppm的DON并不影响来航鸡的增重。
蛋鸡对DON的耐受程度更高。
而且污染浓度不高时,检测也有难度。
霉菌毒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嗅无味。
即使那些看上去的“好”粮食,也可能存在霉菌毒素污染。
FAO国际粮农组织报道:世界谷物中25%遭到霉菌毒素污染。
09年的一个调查对国内244份饲料样品共进行了2023项次检测,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的样品仅16份,占样品总数的6.6%,只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数35份,占样品总数14.3%,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93份,占79.1%,同时检测到含4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35份,占样品总数的55.3%。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控

养猪场使用的饲料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霉变后产生的霉菌毒素不仅污染饲料、降低营养价值,还会引起猪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出现中毒、腹泻、生长和繁殖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产。
本文简要介绍了霉菌和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以及对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猪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霉菌也叫丝状真菌,即“发霉的真菌”。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的肉眼可见,呈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就是霉菌。
有些霉菌是有益菌,可用于制作酱料、酶制剂或酿酒的原料,但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控文│武玉华(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有些霉菌在谷物(玉米、小麦、高粱、棉籽等)或饲料上生长繁殖,会产生二次代谢产物,对生猪健康有害,这就是霉菌毒素。
1.霉菌的种类。
按生活习性分,霉菌可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
田间霉菌主要包括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谷物收获前即可感染。
阴冷、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这类菌的生长繁殖,但遇干旱、高温等应激因素时,也容易繁殖,如玉米收获前遇到干旱气候、高温高热、虫害、收获时机械损伤等,均可诱使田间霉菌感染。
仓储霉菌主要以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为主,如遇适宜条件,在仓储环境中会生长繁殖。
收获后的玉米储存在仓库中,温度合适时,玉米粒继续呼吸产生水分,湿度增加,促进霉菌生长繁殖;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替,有利于仓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湿度增加,一些受损的破粒、粉碎的谷物易感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贮存饲料,短时间内就会感染霉菌。
2.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肝受损会加剧维生素A、E 的缺乏,降低猪的免疫性能,导致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流感、支原体肺养殖顾问Consultant63☆2021年第9期炎等易感多发;并可在猪的肝、肾、肌肉、血液中测出极微量的毒素。
霉菌毒素的危害讲解

0.00 5300
赭曲霉 毒素 46 76.1
41.3
24.26± 3.71
0.00
89.20
T-2毒素 46
呕吐毒素
玉米赤霉烯 酮
23
28
97.8
87.0
92.9
28.3
47.8
35.7
63.64± 7.00
240± 100
110.00± 23.24
0.00
0.00
0.00
190.40
150~400ppb 500ppb
1ppm
肾脏功能受损,蛋壳钙化不全, 破蛋率高
尿排泄量增加、软粪、下痢
口腔产生溃疡病变,摄食量降低, 拒食,羽毛生长不全,神经失调, 抑制免疫力,生长速度减慢
800ppb 500ppb 20ppm
产蛋率降低 产蛋率下降,种蛋受精率降低
急性肺水肿,肝障碍,摄食量下 降
(μ g/kg)
31 83.9
0 24.6± 0.34
0.00 8.60
22 77.3 45.5 1150± 350 0.00 5800
15 60.0
0 3.71± 0.99
0.00 9.60
T-2毒素 16 87.5 0
29.48± 4.54 0.00 50.00
呕吐毒素 13 100
玉米赤霉 烯酮
消化道发生炎症,影响对营养物质的消化 和吸收,使饲料报酬不合理,料肉比提高, 生长发育不良。
2 、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能抑制色素的 代谢和沉着,加之肠道对色素的吸收障碍, 引起 喙和爪着色不良。
3、黄曲霉毒素 可导致肝脏多灶性肝细胞 坏死,肝细胞增生以及因前期充血而呈暗 红色,后期因脂肪聚集呈黄色,有橡皮肝 的感觉。胆囊发炎。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防治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方法霉菌毒素被称为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又被称为饲料中的“隐形杀手”,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则被称为“底色病”,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可见一斑。
但是危害虽大,损失虽重,霉菌毒素却未能引发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
又到了霉菌最易滋长的季节,笔者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做了些整理,希望通过此文再次给养殖业敲响霉菌毒素的警钟。
1.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污染现状霉菌毒素是由真菌(霉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要紧的产毒素霉菌为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霉菌又可分为田间霉菌和贮藏霉菌。
已知的霉菌毒素有数百种,多数没有取得充分研究。
要紧的致病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ON),赭曲霉毒素(OTA),呕吐霉素(DON),T-2毒素,烟曲霉毒素(FUM)。
它们在动物体内可产生多种生理作用,如肝毒、肾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和类似雌激素效应,等等。
有害霉菌来源要紧有饲料、垫料和环境。
饲料从生长、收割、运输、加工、包装、贮存,直至进入食槽都可能使霉菌不断生长,尤其是当湿度饲料含水量适合的条件下。
因此霉菌毒素污染一样具有群发性和无传染性,地域性和季节性。
霉菌毒素中毒病症那么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多数情形下属于慢性霉菌毒素污染,病症轻微显现较慢且不典型, 而且引发的损害具有多样性,中毒病症也复杂多样。
同一霉菌毒素关于不同动物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
例如,猪对DON超级灵敏(1ppm),可是18ppm的DON并非阻碍来航鸡的增重。
蛋鸡对DON的耐受程度更高。
而且污染浓度不高时,检测也有难度。
霉菌毒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嗅无味。
即便那些看上去的“好”粮食,也可能存在霉菌毒素污染。
FAO国际粮农组织报导:世界谷物中25%受到霉菌毒素污染。
09年的一个调查对国内244份饲料样品共进行了2023项次检测,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的样品仅16份,占样品总数的%,只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数35份,占样品总数%,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93份,占%,同时检测到含4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35份,占样品总数的%。
霉菌毒素危害及解决方案

霉菌毒素危害及解决方案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某些霉菌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对人或动物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称为霉菌毒素或真菌毒素。
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对人和动物健康危害很大。
在畜牧业生产中,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往往导致畜牧生产的重大损失,它们对动物会带来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重者引起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目前已从大量的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中分离出了霉菌毒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世界上有1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据1997年湖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饲料霉菌的感染率为80%,带菌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接近50%(如图1)。
湖南省饲料霉菌污染100%,曲霉95.4%,青霉89.3%。
在养猪生产中,经常碰到生长育肥猪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抗病力差,并且使用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整齐度差的现象,深究其原因大部分是霉菌毒素惹的祸。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危害1.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糖化淀粉,产生异味,而猪嗅觉非常灵敏,因此霉变饲料可严重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猪的采食量。
2.导致营养物质损失霉菌生长也需要营养物质,其营养需要来自饲料。
饲料霉变后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含501ug/kg以内的黄曲霉毒素饲料,生物素损失达31.5%,其他营养物质损失14-20%,因而长期饲喂这种饲料可引起某些营养缺乏症。
3.引起急慢性中毒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畜禽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有的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饲料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
在养猪生产中,霉菌毒素常常导致母猪死胎、流产、假发情等(如图2)。
4.造成免疫抑制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和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可以导致猪对气喘病、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和流感等三十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霉菌及霉菌毒素中毒症

霉菌生长的条件: 1、温度:25~30 ℃ 。 2、湿度:60%-80%。 3、氧气大于3%。 4、水分大于15%。 5、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
04-08-07 57
霉菌中毒的预防: 一、创造一个不利于霉菌毒素生存的条件。 二、霉变者弃之不用。 三、轻微霉变者: 1、人工去除霉粒。 2、暴晒48小时。 3、碱处理,1%Ca(OH)2浸泡。 4、添加维生素A、C、E、K和微量元素 硒。 5、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 6、全程添加脱霉剂。
04-08-07
61
目前市场上脱霉剂的问题: 1、功能单一。 2、添加量大。 3、吸附维生素矿物质。 4、适口性差。
04-08-07
62
市场上较好的脱霉剂介绍: 1、国产 3代产品:克霉灵、克霉净。 4代产品:百霉清、霉可吸、霉毒净。 2、进口:霉可脱、脱霉素、霉可霸、 百安明、万宝香。
04-08-07 63
04-08-07 64
04-08-07
谢谢大家!
65
霉菌中毒的治疗: 换料 添加脱霉剂 ORS+GS+VC,饮水。 甘草粉+复合B+蛋氨酸+VC,口服。 制霉菌素+肝肿康,口服。 排疫肽肌注。 ATP+CNB+DM+VB1肌注。 中药:茵陈、胆草、板蓝根、车前、栀子各10克,甘草20克煎服。 对症治疗; 不食用复合B+胃复安 下痢用蒙脱石+新霉素或庆大霉素
04-08-07
41
04-08-07
42
04-08-07
43
霉菌病. 嗉囊内层粗糙、变白并 增厚。这层伪膜很容易刮掉。
04-08-07
44
04-08-07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一、霉菌毒素的来源及形成霉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在不良环境下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在养猪业中,霉菌毒素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来源:常见的饲料中可能含有霉菌,如果在饲料存储和加工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容易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
2、环境影响:猪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对霉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猪的生活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和清洁,就会助长霉菌的生长,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
3、混合来源: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饲料污染、腐烂、霉变等情况也会影响霉菌毒素的产生,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
二、霉菌毒素的危害霉菌毒素在养猪业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猪只的健康产生直接危害。
霉菌毒素可造成对猪极大的危害,包括严重的肝脏损害、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免疫系统损害等。
2、对生产环节的影响非常大。
霉菌毒素会降低猪的生长速度,使猪只更难达到市场重量和销售标准。
同时,由于霉菌毒素的污染,生产成本将显著增加,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3、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霉菌毒素污染的猪肉制品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会使供应链受到影响,对食肉业趋势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扩散,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饲料品质。
应从草地管理、饲料加工、饲料储存等关键节点入手,保证饲料的质量,同时,在饲喂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饲料质量,如发现异常饲料立即停用。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应定期进行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洁,并确保饲料、水源、猪舍等环节不受污染。
3、使用专业膳食添加剂。
通过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和减少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扩散,同时降低猪只患病的几率。
4、合理调配饲料。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同时还要根据猪只的年龄、体重、性别、品种等因素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
5、加强生产监管。
生产领域应完善中央化的、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增强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监管,以确保肉食品的安全。
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与防制措施

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与防控技术措施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长春市130062)霉菌的种类很多,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腐败的有机物中。
对猪只危害严重的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发霉变质的各种谷物,比如玉米,大麦,小麦,糠麸及棉籽等。
这些谷物是猪只的主要饲料,如保管不当,造成谷物发霉变质,以此饲料常年喂猪,可引发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这对当前我国养猪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危害性越来越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就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与防制技术措施,谈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同仁们参考。
1 、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危害1.1 霉菌毒素的种类目前已知霉菌毒素有200多种。
在我国最常见的、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等;除外还有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据上海卫秀余研究员等2009年检测报告:从饲料中检测出T-2毒素占92.4%、黄曲霉毒素占25%、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占56.3%、烟曲霉毒素占48.6%、赭曲霉毒素占5.7%。
1.2 霉菌毒素的危害1.2.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影响DNA、RNA的合成与复制;抑制细胞分裂、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线粒体的代谢;破坏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性等。
1.2.2 T-2毒素的危害T-2毒素能刺激皮肤和粘膜,引起口腔与肠道粘膜溃疡与坏死,导致呕吐和腹泻;毒素进入血液中能产生细胞毒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各器官出血。
1.2.3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危害毒素属于类雌激素物质,可引起猪只雌激素亢进症,使猪的生殖器官机能和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小母猪阴道、阴户红肿等,呈现霉菌性炎症反应。
霉菌毒素还能溶解淋巴细胞,降低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抗体产量减少,出现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致使免疫应答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养殖生产实践中,人们对霉菌危害的认知多限于已经形成的明显病症。
例如:禽的曲霉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另一方面,人们对霉菌滋生和霉菌毒素传播的条件的认知,又多限于是高温高湿地区或高温高湿季节。
实际上,霉菌及毒素的危害远比人们通常的认知要严重的多,霉菌的扩散与污染也远比人们通常的认知要广泛的多。
有人说,我们这个地区从未发生过一例霉菌病或是霉菌毒素中毒症。
那只是说没有出现明显的典型症候或者是出现了而被误指成别的症候了。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微生物,通过种子与孢子繁殖生长。
霉菌及霉菌孢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草、饲料、谷物原粮、养殖环境、动物体表。
霉菌孢子还可以随风或灰尘飘散到各处,在适宜的环境中可大量繁殖,引起污染传播。
一般认为,曲霉菌属中的烟曲霉菌是常见致病力最强的主要病原。
其他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杂色曲菌等均有强弱不等的致病性。
曲霉菌孢子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热120度或煮沸5分钟才能杀灭,对化学品也有较强抵抗力,如2.5%福尔马林、水杨酸、碘酊等,需经1~3小时才能将其灭活。
那种认为霉菌可以自生自灭的说法是不对的。
曲霉菌主要侵害畜禽的呼吸器官,在禽类中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鹌鹑、鸽等,以幼禽多发,常见急性群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成年禽多为散发。
病变特征为肺及气囊炎症和小结节为主,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
在临床病例中,病禽的一些症状时常被经验不足的兽医误指成其他病。
例如:烟曲霉菌致病后,病禽头颈伸直呈沙哑的水泡声呼吸、甩鼻、打喷嚏、眼部潮红肿胀、溃疡,眼鼻分泌物增多,下痢、扭颈、共济失调,成年禽呈慢性经过性发育不良、消瘦、贫血、停产、呆立、少食、羽毛粗乱,还有剖检中的脏器肉芽肿、腺胃肿胀等。
受黄曲霉菌侵害的幼禽和成禽表现为少食、叨料、腹泻或稀便混血、双翅下垂、脱毛、消瘦、鸡冠苍白、产蛋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等。
因此,强调鉴别诊断上要注意与雏鸡白痢、支原体、大肠杆菌病、雏鸡脑脊髓炎、雏鸡新城疫等的区别,确有必要。
又如白色念珠菌病又称霉菌性口腔炎,俗称鹅口疮。
患病鸡、鸭、鹅表现为精神不振、少食、消瘦、羽毛脏乱、嗉囊胀满,挤压有痛感,下痢,雏鸭还会有急促喘气,叫声嘶哑等症,确诊此病特别要注意病禽口腔、食道,看是否有灰白色假膜和溃疡,多数还会有眼睑、口角出现痂皮,呈白色丘疹样,后蔓延成片。
曲霉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被污染的垫料和饲料。
因此,饲养管理不善是本病暴发的主要诱因,这不仅包括了高温高湿地区和季节,也包括了育雏室内昼夜温差大、阴暗潮湿、通风不良、雏群拥挤、营养不良等局部小环境因素。
即使在低温低湿的外部环境中,局部小环境差仍能引发本病。
又如:孵化室及种蛋库根据需要在冬季多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又不通风,形成阴暗、潮湿、发霉的环境。
霉菌孢子很容易穿过蛋壳侵入而致胚胎感染死亡或是幼雏出壳不久死亡,也可能在出雏过程中,幼雏吸入霉菌孢子而感染发病,这有时被误认为是支原体经蛋传播的发病。
还有的如烟曲霉性肉芽肿,则是因畜禽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等使肠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真菌趁虚而入引起。
霉菌的危害除了直接引发患病外,更主要的是产生隐形杀手—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次生代的真菌代谢物,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包括许多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毒素的通称。
目前已知的产毒霉菌以曲霉菌、青霉菌、镰刀菌属为主,所产生的毒素可达350个。
当霉菌受到外界应激如干旱、虫蛀、潮湿等影响时就产生多种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可以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繁殖,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仅仅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才会有霉菌毒素危害。
有研究表明,霉菌毒素的危害是全年性的,烟曲霉菌毒素、黄曲霉菌毒素适合于温热气候生长,而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等常见于寒冷高湿的气候地区。
例如:2007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的干旱,虽然未对玉米产量造成大的影响,但是玉米在田间结穗时受到干旱应激,经测定就产生了相当量的霉菌毒素。
又如:2007年9-10月间,我国北方及黄淮等几个玉米主产区出现连雨天气,此时正值玉米收割期,大量玉米因来不及干燥脱粒入仓而存放于露天,潮湿的环境造成新玉米霉变,经测定产生了大量的霉菌毒素。
再如:有些霉菌如镰刀霉菌在多湿环境中,0度以上仍照样生存,据权威资料显示,玉米在田间生长过程中,镰刀霉菌及毒素的污染就已经发生了。
如果在收割期持续遇雨、空气湿度偏高且收割后的玉米不能尽快降低水分至15%以下,这样在玉米的运输、储存期和包括冬春季在内的使用期,虽然外界温度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局部湿度大(包括仓储、货栈、车皮车厢)通风差,码放堆压产生积热(民间俗称“捂热” )镰刀霉菌的污染和毒素的产生会呈持续加重状态。
换句话说,霉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湿度,但外部大环境的低温与干燥并不能阻止局部小环境内霉菌与毒素的产生与扩散。
人们认为冬季寒冷干燥不会滋生霉菌及霉菌毒素,实在是认识上的误区。
在北方干燥多风的冬春季,人们打开已久不住人的房间或储藏室,仍能闻到一股浓重的霉味,便是浅显的例证。
那么,怎样评判霉菌毒素的危害呢?应当承认,在实践中,饲料不可能完全不含霉菌毒素,也不可能只含一种毒素,霉菌毒素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污染的谷物,油料种子和饲料约占其总量的10%左右,而据美国人的调查,全世界贸易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据估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仅仅由于肉仔鸡采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增重迟缓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1.4亿美元。
据英国奥特奇公司的调查,在2006~2007年对亚洲地区所采集的800多个样品测定中,原料粮、饲料等的玉米赤霉烯酮、去氧瓜萎镰刀醇、烟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检出率均在90%以上。
在我国,饲料及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也相当严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
据敖志刚、刘代文2006年采取的225个样品检测显示:玉米、全价饲料、蛋白饲料、玉米副产品(玉米胚芽粕、玉米蛋白粉、玉米酒糟等)奶牛混合饲料,青贮饲料的6种霉菌毒素检出率平均达93.2%。
最高的呕吐毒素达99.1%,超标率平均为29.6%,超标最高的呕吐毒素达53.5%。
除黄曲霉毒素和T-2毒素属于轻度污染外,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均超过相关规定上限,属于重度污染。
此检测结果经与2003年的普查结果对比可发现,饲料及原料的霉菌毒素的污染更普遍,程度更加重了,其中仓储型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的发生比例有所减少,而田间型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的发生比例有所增加,值得指出的是,这225个被检样品的采集区,包括了黑龙江、辽宁、北京、内蒙、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云南共十四个省市,从寒温带到亚热带,从高温多雨的沿海到干旱多风、日照强烈的高原内陆。
霉菌毒素污染扩散的范围如此广,而畜禽中毒的反应与程度差异又很大,通常会导致畜禽多种难以判断的综合症状,还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免疫机能抑制,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加深这方面的认知。
一般的说,霉菌毒素中毒有急性与隐性之分。
急性中毒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发生最多的,人们最容易忽略或难以察觉的则是隐性中毒。
要知道隐性中毒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比急性中毒要大得多。
在急性中毒的病例中,以黄曲霉毒素中毒为最。
畜禽因种属、性别、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等不同,其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按敏感顺序:鸭>火鸡>鸡雏>鹌鹑;仔猪>犊牛>育肥猪>成年牛>绵羊。
家禽最为敏感,尤其是幼雏。
以鸭雏为例,中毒多呈急性经过,患鸭食欲废绝,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颈肌痉挛,腹泻,死亡呈角弓反张状。
病死家禽的肝脏有特征性损害,急性型的剖检可见肝肿大,弥漫性出血和坏死。
亚急性和慢性型的发生肝细胞增生、纤维化和硬变,肝体积缩小。
此病的诊断要排除传染病与营养代谢病的可能,并且要符合霉菌毒素中毒病的基本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对可疑饲料进行检验分析,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隐性中毒主要有以下几个危害层面:一是对饲料及原料质量的破坏。
孢霉菌属于一种腐生微生物,靠分解、消耗饲料养分生长繁殖,还释放热量,使料温升高,其结果是饲料中蛋白质变质,利用率降低,氨基酸含量下降,还会使脂肪、维生素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按照科学组方设计的全价料,势必变成并不全价以至“残价”的料,而饲料在生产、运输、仓储、使用过程中的被氧化及细菌感染,又给霉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更多的霉菌毒素产生。
此时,饲料及原料的营养浓度已经大打折扣。
二是饲养管理不良情况下的低标准量中毒。
如:高温、通风差、拥挤、粪便清理不及时、免疫反应过强、营养失衡、疾病等会导致畜禽对霉菌毒素的抵抗力下降。
由于霉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机体对其不产生抗体,因此,管理不良所致的应激,会使即便是低于危害标准的毒素也会引发动物机体中毒。
三是对畜禽消化道黏膜的强腐蚀性,会形成鸭雏口腔溃疡,食道炎,鸡和其他动物的肠粘膜脱落、坏死,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例如:会造成VE和硫胺素吸收不良,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和神经症状,又会使肠道形成对色素吸收障碍,引起喙和爪着色不良。
肠道除了是消化器官外又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其功能是诱导机体对微生物类的抗原发动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反应,肠道同时也吸收霉菌毒素,当霉菌毒素严重破坏了肠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时,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会降低,而免疫球蛋白在肠粘膜的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霉菌毒素的毒性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肠道免疫系统的被破坏会致家禽对传染病的易感性更高了。
四是对肝脏的破坏,造成肝细胞坏死,充血后期形成“橡皮肝” 。
肝脏有储备糖原的功能,糖原减少,发生低血糖症,往往饮葡萄糖无效;还会干扰肝脏卵黄前体的合成和运输,进而造成产蛋率下降和产小蛋增多。
五是对肾脏的损伤,可致肾肿、痛风、软骨组织发育不良,畜禽腿病发病率升高。
六是对血管壁的损伤,使畜禽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和脏器组织渗透压升高,诱发腹水症。
七是对免疫器官的损伤。
除如前所述对肠道免疫系统的破坏外,尤其会造成鸡胸腺、法氏囊的萎缩,T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减少,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抗体效价下降,血清抗体浓度降低,引起免疫抑制而使各种病毒病多发。
免疫失败常被认为是疫苗质量,接种过程失误,强毒攻击或其他复杂因素影响,而霉菌毒素造成免疫失败,却常被忽视,很多病在正常免疫后发生,以至于对健康畜禽本不具备感染力的病原也会因霉菌毒素中毒而引发条件性病原感染。
有人认为,大量用疫苗后抗体仍达不到应有滴度,很可能与霉菌毒素有关。
例如:2006年夏季的猪无名高热症,据检测分析,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超标破坏了机体免疫力,从而导致发病。
八是种鸡采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日粮所产后代雏鸡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免疫机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