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转化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应用价值

二氧化碳转化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应用价值

二氧化碳转化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应用价值2024-03-03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创造经济价值。

以下是一些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和其应用价值的例子: 1. 化学品合成:CO2可以用作化学品合成的原料,例如用于生产聚合物、有机化合物和燃料。

通过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将CO2转化为甲酸、甲醇、乙酸、丙酮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2. 储能:将CO2转化为化学能源可以实现长期储存和再利用。

例如,通过将CO2与水反应生成甲醇或氢气等可燃气体,可以将CO2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储存介质,以供后续使用。

3. 碳酸饮料和气泡饮料:CO2被广泛用于碳酸饮料和气泡饮料的制造过程中,为饮料提供起泡和口感。

将CO2回收并重新利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并减少对大气中CO2排放的贡献。

4. 燃料:将CO2转化为可再生燃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通过电化学CO2还原,可以将CO2转化为甲醇、乙醇和甲烷等可燃气体。

这些燃料可以用于交通运输、能源储存和工业应用,以减少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5. 建筑材料: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CO2作为原料制造建筑材料的方法。

例如,将CO2与碱性材料反应,可以生成碳酸盐矿物,类似于天然石灰石。

这些碳酸盐矿物可以用于生产混凝土、砖块和其他建筑材料,减少对传统水泥的需求,并将CO2永久地储存在建筑材料中。

6. 化学品和中间体:CO2可以用作合成化学品和中间体的原料。

例如,将CO2与氢气反应,可以生成甲醇、甲醛和乙酸等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工业和化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7. 温室蔬菜培植:将CO2直接应用于温室蔬菜培植过程中,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通过增加温室中的CO2浓度,可以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提供更多的碳源供植物生长,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氧化碳与化工原料说明文

二氧化碳与化工原料说明文

二氧化碳与化工原料说明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分子,在生物体内会变成含有许多碳原子的分子,最后在高温高压的地下,形成拥有长“碳链”的石油。

现代化学工业做的事情,就是把石油里的长链缩短,变为短链的甲酸、乙醇等化工原料。

这种“自上而下”的化工生产过程,尽管相当完善和可靠,却显而易见地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

既然可以通过缩短碳链的方式把石油变成化工原料,那么可不可以反过来,自下而上地模拟石油的形成过程,从只有一个碳原子的二氧化碳开始,构建这些产品呢?
答案是肯定的。

现任美国莱斯大学助理教授的汪XX,从事的就是这个领域的研究。

他所开发出的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生产的电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纯度的化工原料,在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时,获得绿色的化工产品。

一旦大规模应用,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行业来说,将不啻为一场清洁革命。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作者:沈国良, 陈远南, 虞琦, 宋菊玲作者单位:沈国良,虞琦,宋菊玲(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阳,111003), 陈远南(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图书馆,辽阳,111003)1.会议论文王熙庭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2005本文介绍了开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就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进行简述,虽然通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以及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技术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从长远目标看,要想完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还必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同植被保护、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利用一道将成为日后人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2.学位论文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2006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围绕减缓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目前国际科学界认为,气候变化至少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环境界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和全球气候变暖有突出贡献。

因此,本论文利用一些模型和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潜力何在,以及未来可能的不同的减排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1)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收入水平对此是否有影响?分析研究上述问题是开展二氧化碳减排行动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减排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因此,国际上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立一系列的模型,但是都是针对多个国家的,没有单独针对中国的研究。

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

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

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二氧化碳(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物理和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在许多工业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燃料燃烧、化学反应和气体分离。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机制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机制1.吸附过程:首先,CO2分子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在金属氧化物表面形成一层吸附层。

这个过程取决于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能、CO2的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

2.化学反应:在吸附层形成后,CO2分子与金属氧化物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3.脱附过程:生成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可以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从金属氧化物表面脱附下来,从而释放出CO2。

这个过程可以用于气体分离或回收利用。

二、影响因素1.金属氧化物种类:不同种类的金属氧化物对CO2的活化性能有很大差异。

一些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能够快速地与CO2发生反应;而另一些金属氧化物则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与CO2发生反应。

2.CO2浓度:CO2的浓度也会影响其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性能。

在低浓度下,CO2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速率较慢;而在高浓度下,反应速率则会加快。

3.温度:温度是影响CO2在金属氧化物上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CO2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速率会加快,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金属氧化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或分解。

4.压力:在一定的压力下,CO2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速率也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压力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快。

5.表面结构: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结构也会影响CO2在其上的活化性能。

例如,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氧化物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促进CO2的活化反应。

三、应用前景CO2在金属氧化物上的活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这一过程可以用于开发高效的气体分离技术,如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离法等。

CO2的利用

CO2的利用

CO2 废气
电厂烟气 煤化工驰放气 煤层气 油田气 水泥窑气 冶金烟气

Ø 组份调控 Ø 提浓净化
Ø 催化转化制备能源化学品 合成气、甲醇
Ø 直接聚合转化: 可降解共聚塑料
Ø 高附加值产品链: 碳酸二甲酯→异氰酸酯→聚氨酯
Ø 碳酸化转化: 大宗无机碳酸盐
针对我国排放特点,大规模化学转化有望每年利用CO2过亿吨
……
TDI MDI
2003
2004 年份
2005
2006
2007
(MDI)是量大面广、
技术代表性强的异
45 氰酸酯
40
TDI
MDI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份
2、利用二氧化碳作氧化剂氧化甲烷
2.1、制备合成气 2.2、制备乙烯
CO2制备碳酸二甲酯工业化技术发展迅速
生产工艺
光气法
技术特点
过程采用剧毒原料
酯交换工艺 尿素醇解
原料成本高,技术成熟 原料成本低、分离能耗高
甲醇氧化羰化 工艺路线突破、尚存技术问题
成熟度
淘汰技术 广泛应用 5000吨放大
3000吨
• 全国酯交换工艺产能31万吨,在建14万吨,拟建12.5万吨; • 尿素醇解工艺路线处于产业化推进阶段,成本较低(5k元/吨); • DMC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竞争激烈,急需开发下游产品。
R'OH
2ROH
CO2



+CO2
(R'O)2CO
(H2N)2CO

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化工综合利用

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化工综合利用





21 第 2 0 0年 期
C e cl E gne hmia nier


文章编号 :0 2 12 (0 0)4 0 3 — 5 10 — 4 2 1 0 — 0 4 0 1

高含 二 氧化碳 天 然 气化 工综合 利 用
张建 文 , 慧淑 王
(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 0 2 ) 00 9
u e i cl u o i i h c ne t fc r o ix d . w v rt i ih c r o ix d k s u a k o a s d d r t d e t t h g o tn a b n d o ie Ho e e h sh g a b n d o i e ma e p a l c fc 卜 e y s o b n o o v n i n au a a , n p r c lr t sc n itn i h e ur me t o d i g c r o n t e p o e s o fc n e t a n t r g s i a t u a ,i i o sse tw t t e r q i ol l i h e n s f dn ab n i r c s a h o a s r t n o au a a r p ln , O t u l k s fc r o ix d n i t p fn t r l a e f r n f mai f t r lg st p o ye e S f l ma eu e o a b n d o i ea d t s y e o au a sr - t o o n o o y h g s u c s tmmi g fo t i v e o n ,t i a e n lz d t e wa f c mp e e sv h mial t iain o o re .S e n r m h s iwp i t hs p p r a ay e h y o o r h n i e c e c y u i z t f l l o h g — ab n c n e t n t r lg s ln t h rp s fc mp e e s e u i z t n c e c l fh g - a b n i h c r o o t n au a a ,ao g wi t e p o o a o o r h n i t iai h mi al o ih c r o h l v l o y

CO2利用减排潜力和效益

CO2利用减排潜力和效益
等。尽管二氧化碳利用的主要核心技术尚处于中试放大和产业转化阶段,但是该
类技术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缓解减排压力、提供经济新的增长点、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竞争力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应已经
不断彰显。
2.1
2.1.1
(一)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具有极大的理论减排容量。
若只考虑资源的最大供给和市场的最大容纳能力,各类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具
利用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预期实现如下目标:
•2020年,将建成更大规模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装置,实现二氧化
碳减排2.5亿t/a(若包括二氧化碳铀矿浸出增采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
共2.8515亿t/a),创造工业产值3 756亿元/年;
•2030年,主要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实现二氧化
有以下理论减排潜力总量:
・预期到2020年,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50.78亿t/a(若包括二氧化碳
铀矿浸出增采技术,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为76.61万t/a);
•到2030年,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可能达到53.58亿t/a(若包括二氧化
碳铀矿浸出增采技术,二氧化碳理论减排潜力为80.41万t/a)。
2.2.1
1.在减排的同时具有附带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终端产品种类多样、附加值较高,具有减排二氧化碳和
增加经济收益的双重效应。如,通过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采收
率、提取稀有矿产资源、增产农作物,还能够与其他物质通过合成获得化工材料、
化学品、生物农产品等生活必须消费品(见表2.2)。其中:
占有率预期达到30%,将实现产值392亿元。
(5)对于生物农产品技术,预计到2020年,在没有碳收益补贴支持下,该

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分析

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分析

1.5 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中有煤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煤间接液化等工艺环节,这些工艺环节都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且煤制天然气工艺环节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非常高[1]。

2 煤化工生产流程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概况2.1 单个排放源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强度较大煤化工生产中,生产方案及生产工艺不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数量、含量上也不相同,这就直接导致煤化工生产中单个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大。

常规煤化工生产中单个工艺环节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概况如下:直接液化工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为70.10%;间接液化工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为71.90%;煤制甲醇工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为65.20%;煤制烯烃工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为77.80%;煤制天然气工艺的二氧化气体碳排放量为67.30%[2]。

2.2 煤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煤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流程可统括为:原煤—气化—一氧化碳转换—粗气净化—合成。

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其中,直接排放包括供热、供电、生产、设备泄漏等方面的排放,间接排放主要为能源转换排放。

从排放二氧化碳的浓度入手,煤化工生产工艺可分为高浓度二氧化碳排放和低浓度二氧化碳排放。

其中,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主要集中在粗气净化工艺环节排放,而低浓度二氧化碳气体主要集中在加热炉、供电设备的煤炭燃烧等方面排放。

煤化工生产流程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情况如下:煤制甲醇工艺流程,低温甲醇洗工艺环节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浓度为87.8%;煤制烯烃工艺流程,低温甲醇洗工艺环节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浓度为88.2%;煤直接液化工艺流程,低温甲醇洗工艺环0 引言现阶段,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这就需要煤化工产业研究人员对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工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求取得更高的减排效果。

1 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来源1.1 煤制甲醇工艺流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煤制甲醇工艺环节需经过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合成甲醇等环节,尤其在煤气化的工艺环节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据相关数据统计,每生产一吨甲醇就要产生两吨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作者:沈国良, 陈远南, 虞琦, 宋菊玲作者单位:沈国良,虞琦,宋菊玲(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阳,111003), 陈远南(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图书馆,辽阳,111003)1.会议论文王熙庭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2005本文介绍了开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就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进行简述,虽然通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以及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技术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从长远目标看,要想完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还必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同植被保护、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利用一道将成为日后人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2.学位论文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2006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围绕减缓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目前国际科学界认为,气候变化至少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环境界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和全球气候变暖有突出贡献。

因此,本论文利用一些模型和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潜力何在,以及未来可能的不同的减排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1)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收入水平对此是否有影响?分析研究上述问题是开展二氧化碳减排行动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减排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因此,国际上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立一系列的模型,但是都是针对多个国家的,没有单独针对中国的研究。

本文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地分析了世界、中国、高收入水平国家、较高的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较低的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和低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口、经济、技术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15-64岁人口所占比例,对高收入国家是负向影响;对其他类别的国家,是正向影响;人均实际GDP的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基本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效果的好坏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对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能源强度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小,对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因此,决策者在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长期战略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口、经济、技术的影响。

(2)结合中国城乡差距较大的二元社会结构特点,本文利用CLA(ConsumerLifestvleApproach)方法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999-2002年我国每年全部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如果盲目刺激消费,不合理协调各类消费之间的关系,将对未来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构成威胁。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

以2002年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城镇居民来说,最大的能源/碳密集型行为是居住、直接生活用能、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对我国农村居民来说,最大的能源/碳密集型行为是居民直接生活用能、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私人交通用能。

因此,我们认为刺激哪些消费,即研究居民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应成为未来能源需求及安全供给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而且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引导。

(3)本文利用AWD(AdaptiveWeightingDivisia,AWD)方法,针对“1980-200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与经济发展同时期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相反”这一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1980-2003年99%以上的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下降都是由于初级能源强度下降引起的。

物质生产部门的终端能源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重要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电力部门的排放率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也起了正向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在1980-1986年间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正向拉动作用,而1987-2002年却起抑制作用。

这就说明调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首先要调整物质生产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

(4)工业一直是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部门,本文利用LMDI(Log-MeanDivisiaindex)方法的时间序列分解方式分析了中国1999-2003年36个工业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并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终端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电力排放率等因素进行了国际比较。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终端能源强度变化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未来应进一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控制能源密集型部门的发展规模,以有效地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调整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需慎重实施,尤其是“以电代煤”政策,如果不降低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以电代煤”反而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今后中国应该将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重点放在工业部门,应实时地监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轨迹,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的部门及其增长的原因,以便于为下一年度调整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提供信息支持。

(5)利用LMDI方法的时间序列分解方式,本文从工业区域分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1999-2003年28个省市自治区工业终端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浙江以及河南六省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快,占28个省市自治区工业终端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57.09%;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下降对工业终端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降低东北三省和西部省份的能源强度对未来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作用最大;同时重点发展河北、辽宁、湖北的非能源密集型产业,控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模,加强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缓对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6)未来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是国内外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果中国未来承诺减排,不同的减排政策对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改进的MACRO模型分析了排放总量限制方案、碳排放强度降低方案、丕同碳税征收方案产生经济影响和减排效果,以及不同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对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贡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碳税减排方案、排放总量限制方案、还是碳排放强度降低方案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而且不同减排政策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是不同的,排放总量限制方案的最高。

碳排放强度降低方案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很有限,这是由于中国能源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造成能源之间替代弹性不大;累进碳税和差别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较好;如果将未来排放量直接限制在目前的某一水平,那么对经济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来说,对中国采取排放总量限制方案还不太适宜。

不同减排政策情景减少的二氧化硫排放所避免的经济损失很小。

3.会议论文陈代梅.吴洪.姜忠义二氧化碳酶法利用研究进展2006酶法固定二氧化碳是以酶为催化剂,通过连串酶促反应,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化学品和材料的过程,因其具有效率高、洁净以及能耗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用于二氧化碳固定的酶种类、酶促反应以及应用实例,期望为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4.会议论文佘远斌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的重要原料——烯烃环氧化产物的绿色合成技术研究2008本文首先综述了可利用二氧化碳与之发生反应合成重要产品的主要试剂和原料;然后系统地介绍能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等重要产品的烯烃环氧化产物的合成方法和特点。

最后,本文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采用金属卟啉类仿生催化剂,在接近室温和常压的条件下,催化氧气氧化α-己烯、辛烯、癸烯等长链端烯以及乙烯、丙烯等绿色合成各类环氧化产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旨在为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以及产业化链接提供合适的原料和技术,促进我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5.期刊论文杨文书.吕建宁.叶鑫.丁干红.YANG Wenshu.L(U) Jianning.YE Xin.DING Ganhong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与化学利用研究进展-化工进展2009,28(10)研究并分析了煤气化技术、工艺优化和工艺装置联合一体化减排二氧化碳的可能,提出了从工艺源头上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减排的途径和对策.对各种二氧化碳化学利用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碳酸二甲酯转化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和甲烷共转化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碳的规模化化学利用,并得到附加值较高的化学品,因此,应高度关注相关技术的研发.6.会议论文何良年二氧化碳功能化利用的方法学研究2008由于二氧化碳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及动力学上的惰性,因此,有效地进行化学转化与利用关键在于利用金属络合物、活性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的活化.研究二氧化碳与金属络合物、活性催化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活化机理以及催化剂的结构、反应条件对二氧化碳的活化、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转化的化学方法学.基于二氧化碳与催化剂的弱相互作用以及催化活化原理,单组分双功能或双组分双功能的高效催化剂用于各类噁唑啉酮和碳酸酯的合成.通过采用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如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和离子液体等)及催化剂的设计、分离和循环利用策略,建立具有重要工业应用背景的羧酸酯、噁唑啉酮和碳酸酯合成新方法以及环境友好的新工艺.超临界二氧化碳既作为一种反应物(可再生资源),又作为环境友好、性质可调介质。

7.会议论文桂明辉.田恒水.朱云峰.王贺玲.张武平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过程与装备技术2008本文结合国内外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相关过程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介绍了近年来工业和民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过程与设备的发展情况,着重对高纯度二氧化碳的生产和分离及回收设备、石油工业、超临界和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设备进行了综述。

技术创新与工业化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过程及单元设备的强化与集成创新,以提高设备效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利用。

8.学位论文张鹏中石油股份公司CO<,2>气体减排与利用的潜力分析2007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气候剧变强烈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