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小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楚庄王纳谏公元前620xx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

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

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

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

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20xx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

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其中,有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桓公聘请了管仲为相国。

管仲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起来。

有一次,齐桓公想要用兵攻打邻国晋国,管仲劝阻说,“晋国人民团结一心,国家富有强大,我们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结果遭到了失败。

管仲在战败后再次劝谏齐桓公,说,“如今我们应该改善国内政策,提倡农耕,加强国家实力。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齐国因此得到了繁荣。

从此,管仲与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对著名的忠臣贤相。

故事二,孟尝君与齐国。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想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齐国,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楚国、鲁国和魏国寻求联盟。

而孟尝君则是齐国的大臣,他设法说服了楚国、鲁国和魏国与齐国结盟,使齐国得以化解了危机。

孟尝君的智慧和谋略为齐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名臣。

故事三,孟子与齐国。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在齐国担任过官职。

有一次,孟子在齐国游说,劝说齐国国君要善待百姓,尊重礼仪。

他还说,“国君应该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让百姓安居乐业。

”齐国国君听后深受启发,开始改善国内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繁荣昌盛。

这些故事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品德。

这些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人生。

让我们铭记这些故事,传承其中的智慧,使之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

春秋战国历史的小故事儿童长长时间以前,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中国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有一些小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精彩的故事吧!故事一:《孔子的修养》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智者。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读书和修养,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智慧和有魅力。

孔子出生于贫寒的家庭,但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他经常捧着书籍坐在柳树下,一边读书一边修身养性。

他不仅学习经典文化,还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他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修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他的智慧和仁爱让他成为许多学生的楷模。

他的教导被传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借鉴。

故事二:《战国七雄的较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小国,它们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

这些国家之间进行了很多庙堂之上和战场之上的较量,其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

赵国和秦国都是强大的国家,他们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最后,赵惠文王在战斗中被围困在了一个山谷中,被秦军围困。

面对绝境,赵惠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他下令将国家的粮食都烧掉,让秦军以为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秦军听说后,认为赵国已经没有了抵抗的能力,于是撤军了。

通过这个聪明的计谋,赵惠文王成功地保住了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慧和策略比军队的数量更为重要。

故事三:《齐国的勇士》在齐国,有一个叫做孟尝君的人,他以勇敢和聪明而著称。

他曾经在一场战斗中,以少胜多,击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孟尝君很善于观察,他发现对方的将军常常在战斗时使用一种特殊的战术。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以应对对方的战术。

在战斗中,孟尝君骑着战马前进,用弓箭射中了对手的马掌。

对手的马失去了平衡,他们的战术就无法继续了。

最终,孟尝君利用这个机会,击败了对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和判断能力在战斗中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

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

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

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

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

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管仲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

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

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

有一天,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

”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

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

”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

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卧薪尝胆: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喂了三年茯茶马,吃了大苦头。

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他决心报国,为国报仇。

他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雇用人才,自己参加劳动,坚持睡在柴火上。

他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十年重逢,十年教训,吴终于被灭。

3、问鼎中原:相传在推行霸权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出使节询问九鼎的大小。

丁象征王权,获胜,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收留了他,款待他。

他许诺,如果楚谨发生战争,晋军将从三家(一家三里)撤退。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争,两军在城濮相遇。

重耳避开了,诱敌深入并取得了胜利。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蔺相如因屡建功勋,被赵王封为郭襄。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武功盖过了嘴巴。

蔺相如为了国家,多次避开廉颇。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那我给你讲几个春秋战国超有趣的故事。

一、晏子使楚齐国的晏子那可是相当聪明。

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就想捉弄他,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嘛。

楚国让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想让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多机灵啊,他就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呢,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走这个门吧。

”楚国人一听,这是在骂我们呢,没办法只能让他从大门进去了。

见到楚王之后,楚王又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啊,人多得很。

大伙要是把袖子都张开,那能遮天蔽日;大伙要是都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

不过呢,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是有规矩的,那些有才能的人就被派到有贤明君主的国家,像我这样没啥才能的,就只能到楚国来啦。

”这一番话又把楚王噎得够呛。

后来,楚王安排士兵押着一个犯人经过,故意说这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晏子就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子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果实的味道可差远了。

这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他变成这样的吗?”楚王被说得是哑口无言,只能赔笑,再也不敢小瞧晏子了。

二、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的时候,在外面流亡了很多年。

有一次他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特别好,把他当作贵宾招待。

楚成王就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要是晋国和楚国打仗了,我就命令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后来重耳真的回国当了国君。

晋国和楚国之间因为一些利益冲突,就发生了战争。

重耳可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在战场上,晋国军队真的就后退了九十里。

楚国的军队以为晋军害怕了,就一股脑地追了上去。

哪知道这是晋国的计谋啊,晋军在城濮这个地方设下了埋伏,把楚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有名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也就流传了下来。

三、纸上谈兵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年轻人,他可是个军事理论的高手。

他老爸赵奢是赵国很有名的将领。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

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

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

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

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

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

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

齐国君主醉翁以文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

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逐渐减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变法”。

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朝秦暮楚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

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

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
国的愿望。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图穷匕首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

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
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

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

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

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

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

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

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

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

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

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孙庞斗智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

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得多。

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
计。

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

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

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

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

”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

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

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

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

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

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

”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

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

”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

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

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

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

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

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

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