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肝脏石蜡切片—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了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掌握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二、实验过程1. 病理标本制备:将小鼠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取出,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固定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

2.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标本经过甲醇梯度脱水后,用乙醇和苯并加入适量的石蜡进行包埋处理。

3. 切片染色:将包埋好的标本切成5μm厚度的切片,然后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Masson染色等。

三、实验结果1. 小鼠肝脏切片观察:肝细胞排列紧密,中央静脉周围有明显血窦。

HE染色显示肝细胞核大而圆,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较轻。

2. 小鼠心脏切片观察: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纤维。

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核圆形,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

3. 小鼠肾脏切片观察:肾小球内有明显毛细血管丛,肾小管排列整齐。

HE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有明显的Bowman囊和肾小管,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无明显纤维化。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例如,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血窦,而心脏和肾脏则不存在这种结构。

同时,在不同染色方法下,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在Masson染色下,我们可以看到组织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纤维化。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了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染色方法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肝触片实验报告

肝触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触片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观察肝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3. 熟悉肝细胞的功能和生理特点。

二、实验原理肝触片实验是一种观察肝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在肝细胞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石蜡油,然后用盖玻片轻轻压在肝细胞上,使肝细胞贴附在盖玻片上。

随后,将盖玻片和肝细胞一起放入固定液中固定,并进行染色处理。

通过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点。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器材:手术刀、剪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固定液、染色液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石蜡油、酒精、甲醛、苏木素、伊红等四、实验步骤1. 处理动物:将小鼠处死,取出肝脏,置于生理盐水中清洗。

2. 制备肝触片:用手术刀将肝脏切成薄片,用剪刀剪成约1mm×1mm大小的肝组织块。

将肝组织块放入装有石蜡油的载玻片上,轻轻压平,使肝细胞贴附在载玻片上。

随后,用盖玻片轻轻压在肝组织块上,使肝细胞贴附在盖玻片上。

3. 固定: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放入装有固定液的容器中,浸泡过夜。

4. 染色:用苏木素染液染色肝细胞核,用伊红染液染色肝细胞质。

染色时间为5-10分钟。

5.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6. 观察: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点。

五、实验结果1. 肝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一,直径约10-20μm。

2. 肝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

3. 肝细胞质呈淡蓝色,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肝触片观察了肝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为后续研究肝细胞功能提供了基础。

2. 肝细胞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肝细胞的基本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肝细胞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肝细胞的损伤。

同时,要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技巧,以便更好地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小鼠部分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

小鼠部分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

小鼠部分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一、实验原理:利用脱水剂除去组织中的水分,再用透明剂二甲苯可以去除脱水剂酒精,而二甲苯可以溶解石蜡并将其导入到已脱水的组织细胞中,然后用熔化的石蜡对组织进行包埋,冷却后即可将柔软的组织包埋在石蜡中,使其具有一定硬度,且不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用旋转切片机可将其切为极薄的薄片,经染色、脱水、装片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其组织结构。

二、材料与用具1.材料:小鼠肝脏、脾脏等。

2.用具:溶蜡箱、蜡杯、不同熔点的石蜡、酒精灯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取材及固定取小鼠,采用拉颈处死或麻醉处死法将其杀死,取其脾脏和肝脏,切为边长约为0.5cm的组织块。

用先用0.85%的生理盐水漂洗以洗去血液与污渍,如果是管状组织则必须把管腔中污物洗净,可用注射器自一端向管腔中注射生理盐水数次,使其管腔冲洗干净,切忌不可用刀或其他器具刮之。

由动物身上切取的组织必须是新鲜的,材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应超过死后24 hr。

如果是管状器官或是其中有分泌之消化液,则死后应迅速采取,以免组织自溶或上皮剥落。

取下的材料马上进行固定,采用FAA固定液,固定液的用量与组织块体积之比一般在20:1,固定时间2 hr以上,超过24hr时可继续浸泡或转入70%酒精中保存。

不应使组织块贴于容器壁上,应记录固定液的名称,材料的种类,动物品种及开始固定的时间。

2.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在进行脱水前用70%酒精洗去固定液。

3.脱水和硬化经过固定后的组织在水洗后要进行脱水,脱水的目的将组织内的水分用酒精或其他溶剂置换出来,使组织逐渐变硬,便于油类或其他透明及浸入,为熔化的石蜡浸渗到组织中创造条件。

常用的脱水剂是不同浓度的酒精,因为酒精与水有很大的亲和力,酒精浓度可以逐渐升高,置换出组织中的水。

脱水必须充分,脱水不充分会影响透明和浸蜡。

脱水过程要逐级上升,不能操之过急,跳级脱水会引起组织块强烈的收缩变形。

脱水所用的酒精浓度及过程如下:30%—→50%—→70%—→80%—→90%—→95%—→100%(Ⅰ)—→100%(Ⅱ)组织块在各级较低浓酒精(小于70%)中脱水的时间应视组织块的大小而定,大小不超过0.5立方厘米的组织块脱水时间为6~12 hr,在高浓度酒精中(大于70%)脱水时间为3 hr 左右。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

3. 熟悉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

2. 实验仪器:切片机、显微镜、染色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支架、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苏木素、伊红、酒精、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死: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白鼠。

2. 取材:在小白鼠肝脏部位取一小块组织。

3. 固定:将取出的组织放入固定液(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小时。

4.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放入石蜡中,石蜡包埋后取出组织块。

5. 切片:将组织块切成5μm厚的切片。

6. 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素染液中染色,再放入伊红染液中复染。

7. 脱水:将切片放入95%酒精中脱水。

8. 透明:将切片放入无水酒精中透明。

9. 染色:将切片放入二甲苯中染色。

10. 复片: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中,用盖玻片覆盖。

11. 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血管、纤维等结构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正常肝脏切片: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血管呈红色,纤维呈蓝色。

2. 病理肝脏切片: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染色浅,血管扩张,纤维增生。

五、实验分析1. 正常肝脏切片中,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细胞核染色质丰富,细胞质染色均匀,组织结构正常。

2. 病理肝脏切片中,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染色浅,说明细胞受到损伤,组织结构异常。

3. 病理肝脏切片中,血管扩张,纤维增生,说明组织受到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熟悉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切片在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轻柔,避免组织损伤。

2. 实验试剂要新鲜,避免污染。

3.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肝脂肪变实验报告

肝脂肪变实验报告

肝脂肪变实验报告摘要肝脂肪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本实验旨在模拟肝脂肪变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其病理机制。

通过对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处理,观察其肝脏组织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关代谢指标的改变。

实验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可以引发肝脂肪变,并导致脂肪在肝脏中沉积、细胞结构破坏、炎症反应的发生等。

引言肝脂肪变,又称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的堆积超过正常值,导致肝内脂肪含量过高的一种疾病。

肝脂肪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高脂饮食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高脂饮食可以使人体摄入大量的脂肪,导致肝脏无法及时代谢和清除脂肪,从而引发肝脂肪变。

肝脂肪变的发展程度与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肝脂肪变的病理变化对了解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动物:8只雄性C57BL/6小鼠•试剂:高脂饮食、生理盐水、苏木精、酒精、乙醚等方法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组:将8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

2.高脂饮食处理:实验组小鼠饲喂高脂饮食,对照组小鼠饲喂常规饮食,持续4周。

3.动物处理: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小鼠进行麻醉,采集血液样品。

4.组织制备:将小鼠取出,迅速切除肝脏组织,其中一部分固定于10%的酒精中,一部分进行石蜡包埋处理,制备石蜡切片。

5.组织染色:将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处理。

6.影像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拍摄肝脏切片的结构和染色情况。

7.生化指标检测: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

8.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肝脏组织结构观察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呈现正常结构,肝细胞排列整齐,肝小叶结构清晰。

而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中可见大量脂滴的积聚,肝细胞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模糊。

这表明高脂饮食可以引发肝脂肪变,导致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

组织染色结果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核染色呈蓝色,胞质染色呈红色。

而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肝细胞胞质中可见大量红色染色的脂滴。

石蜡切片的实验报告

石蜡切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包括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2. 了解石蜡切片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石蜡切片,识别不同组织结构。

二、实验原理石蜡切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制片方法,用于观察组织、细胞等微观结构。

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固定后,通过一系列的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使组织在石蜡中充分浸渍,然后用切片机切成薄片,最后进行染色和观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组织:肝脏、肾脏、心肌、骨骼肌等3. 试剂:卡诺氏固定液、FAA固定液、各种浓度的酒精、二甲苯、石蜡、蜂蜡、埃利希苏木精染液、1%伊红酒精溶液、1%盐酸酒精溶液、甘油蛋白粘片剂、郝普特氏粘片剂、中性树胶、1%番红、1%固绿、1%过碘酸、Schiff 试剂、0.5%偏重亚硫酸钠溶液、醋酸酐-吡啶混合液、0.5%~1%淀粉糖化酶溶液等4. 器材:切片刀、切片机、恒温箱、温台、熔蜡炉、蜡杯、酒精灯、蜡铲、展片台、解剖刀、解剖针、解剖剪、解剖盘、培养皿、吸管、镊子、单面刀片、台木、毛笔、洒精灯、包埋纸盒、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玻片盘、树胶、树胶瓶、显微镜、温度计、脸盆、水浴锅等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新鲜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24小时以上。

2. 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依次放入75%、85%、90%、95%酒精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入无水乙醇I、无水乙醇II中浸泡30分钟,最后放入醇苯中浸泡5-10分钟。

3. 透明:将组织放入二甲苯I、二甲苯II中浸泡5-10分钟。

4. 浸蜡:将组织放入熔化的石蜡中浸泡1小时。

5. 包埋:将浸好蜡的组织放入包埋机内进行包埋,待石蜡凝固后取出并修整蜡块。

6. 切片:将修整好的蜡块置于石蜡切片机上切片,片厚约4微米。

7. 展片:将切片漂浮于摊片机40℃温水上,将组织展平,用载玻片将组织捞起,并放进60℃烤箱内烤片。

8. 染色:将烤干的切片进行染色,如苏木精-伊红染色。

小鼠石蜡切片实验报告(3篇)

小鼠石蜡切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小鼠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2. 掌握石蜡切片的染色、封片等操作技巧。

3. 了解石蜡切片在病理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石蜡切片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通过将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制作出可以观察的组织切片。

石蜡切片具有切片厚薄均匀、保存时间长、染色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2. 试剂:中性甲醛固定液、酒精、二甲苯、石蜡、蜂蜡、苏木精染液、伊红酒精溶液、盐酸酒精溶液、甘油蛋白粘片剂、中性树胶、卡诺固定液等3. 仪器:切片机、恒温箱、蜡杯、酒精灯、解剖剪、培养皿、镊子、单面刀片、包埋盒、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玻片盘、显微镜、温度计、水浴锅等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健康小鼠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24小时以上。

2. 脱水:将固定好的组织从固定液中取出,依次放入70%、75%、80%、85%、90%、95%、100%乙醇中,各浸泡1小时,然后放入无水乙醇I、无水乙醇II中,各浸泡30分钟,最后放入醇苯中浸泡5-10分钟。

3. 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二甲苯中浸泡5-10分钟,重复2次。

4. 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浸泡4小时,然后放入蜡I、蜡II、蜡III 中,各浸泡1小时。

5. 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取出,放入融化的石蜡中,迅速包埋,待石蜡凝固后取出蜡块。

6. 切片:将包埋好的蜡块置于切片机上,切片厚度为4微米。

7. 水化:将切片放入水中,用镊子将切片取出,放入载玻片上。

8. 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染液中染色5分钟,然后用盐酸酒精溶液分化,再放入伊红酒精溶液中复染2分钟。

9. 封片:将染好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片,待封片干燥后即可观察。

五、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制作出小鼠组织石蜡切片,切片厚度均匀,染色效果良好,可以观察到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是制作石蜡切片的关键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保证切片质量。

病理肝水肿实验报告

病理肝水肿实验报告

病理肝水肿实验报告实验背景病理肝水肿是指肝脏组织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细胞内外液体潴留,导致肝脏体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的发生可以是因为心脏病、肝炎、各种肝病以及饮酒等原因所致。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肝水肿模型,探究肝水肿的病理机制及其引起的病变。

实验方法动物模型建立本实验选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首先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实验组患有肝水肿,对照组为正常小鼠。

实验组小鼠通过给予高盐饮食以及肝毒性物质的注射来诱导肝水肿。

组织标本制备在实验结束后,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作为研究样本。

使用无菌的手术刀将小鼠的腹腔剖开,迅速取出肝脏,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接着将肝脏分成几个等大的片段,取其中的一片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以备后续的组织切片和染色。

组织切片将福尔马林固定的肝脏组织进行脱水、透明和包埋处理。

之后使用切片机将肝脏组织切成5微米厚的切片,并将切片置于玻片上。

组织染色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的变化和病变,需要给组织切片进行染色。

本实验选用了常见的组织染色方法——肝脏病理学常用的石蜡切片H-E染色法。

按照染色试剂的配方进行染色,并对病变的组织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脏明显增大,色泽略带发红。

经过组织切片和染色后,观察到实验组小鼠的肝细胞明显肿胀,细胞间隙变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肝细胞核染色深,胞浆中出现较多的液泡。

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现象最为明显。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肝窦扩张,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增多。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肝水肿会导致肝脏体积增大和变红。

2. 肝细胞在水肿状态下明显肿胀,细胞核染色深。

3. 炎性细胞浸润是肝水肿的典型病理变化。

4. 肝窦扩张和红细胞增多是肝水肿的病变表现。

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肝水肿模型,并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技术观察到了肝水肿引起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显微摄影――小鼠肝脏结构
年级专业 *班 *组 学号 姓名
图版说明:
图1:小鼠肝脏横切部分结构,示肝小叶(A ),静脉血管(B )。

图2:图1(α部位)的放大,示肝小叶(C )。

图3:示肝小叶(D )。

图4:示静脉血管(E )。

图5:示肝细胞(F ),肝细胞细胞核(G )。

图6:图2(β部位)的放大,示上皮细胞(H ),上皮细胞细胞核(I ),肝血窦(J ),中央静脉(K ), 肝动脉(L ),血细胞(M )。

结构说明:
肝脏是脊椎动物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氧化,储存肝糖,解读等功能。

肝脏由肝小叶组成,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组成成分,它来执行肝脏的基本职能。

而肝小叶又是由肝细胞组成,当肝细胞大量损坏时,肝小叶不能正常工作,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肝小叶成棱柱状,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穿过,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成放射状排列。

肝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而发达,并含有糖原,脂滴等内涵物。

细胞器和内涵物的含量与分布常因细胞的功能状况或饮食变化而变动。

一般肝细胞里线粒体含量都比较多,遍布于胞质内,为肝细胞的功能活动不断提供能量。

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央,染色质丰富色浅,核膜清楚,核仁1至数个。

部分肝细胞(约25%)有双核,有的肝细胞的核体积较大,为多倍体核。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

血窦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肝血窦流向中央,汇聚到中央静脉。

1 A B
C 2 D
3 E
4 G F
5 50µm
I
6 50µm α β 500µm 200µm 100µm 100µ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