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 提到 食品的句子

黄帝内经 提到 食品的句子

黄帝内经提到食品的句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对于食品的选择和摄取也有着重要的论述。

以下是关于食品的句子,并附上相关的参考内容。

1. "饮食有节,五谷敷衍,五果兼用,五畜和养,此谓淳化。

"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这句话强调了饮食应该有节制、多样化和合理搭配。

不同的五谷、五果和五畜各有其养分成分和作用,通过适当搭配,可以达到身体的滋养和调养。

2. "五谷者,谷精入五脏,五脏者受气于谷精,取毛髓于五脏,发生五味,以充五候。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五谷对五脏的重要性。

五谷的精华被吸收进入五脏,然后五脏再将养分传输到全身,以维持生命活动。

3. "慎食媚荤益气,气生五味,五味生形,形生思,思生忧,忧生肾,肾生骨,骨生髓,髓生髦。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胜养》)这句话描述了食品的作用链。

食用适量的肉类有助于补充气血养分,气血养分能够滋养身体各个方面,包括思维、情绪和骨骼健康。

4. "补形宜缓,盖不猛攻,猛攻则伤其气,与形相贼也。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这句话强调了进食补养的时候应该适度、温和。

过于激烈的食补可能会损伤气血,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 "夫谷则气血和,和则形成,形成则志意治,志意治则神定,神定则湛然久存。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句话强调了饮食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

合理搭配谷物可以促进气血的平衡,从而使形体健康,心志安定,精神长久。

参考内容:- 王海元, 张世昌. 中草药黄帝内经[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丁巍巍.《内经研究》[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有关饮食养生的古代论述

有关饮食养生的古代论述

有关饮食养生的古代论述古代论述中对饮食养生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因为人们认识到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古代论述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点和建议。

1.《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句话指出了饮食应该搭配多样,包括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才能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这种饮食结构的理念在古代一直被奉为养生的基本原则。

2.《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草药和食物的功效,例如人参、枸杞、菊花等具有滋补健脾的作用。

古人认为通过摄入这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可以达到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3.《饮食正传》中有关于饮食禁忌的论述,比如忌食过饱、过饥、过冷、过热等。

古人认为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过量或不足,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刺激的食物对身体的伤害。

4.《齐民要术》中讲到:“饮食有节,节食之道,五谷为养,五果为益,五畜为助,五菜为充。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将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5.《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很多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比如鸡蛋、牛奶、猪肉等。

古人认为这些食物富含营养成分,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食物的五味平衡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五味包括酸、甘、苦、辛、咸,每种味道都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

通过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

古代论述中对饮食养生的观点和建议都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人们应该摄入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搭配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和口味的平衡,避免过度刺激对身体的伤害。

这些古代论述对于现代人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以下是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1. 龙眼红枣糯米粥:将龙眼肉、红枣和糯米一起煮粥,可增强脾胃功能,补血益气。

2. 红糖姜茶:将红糖和生姜一起煮水,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3. 山药炖乌鸡:将乌鸡与山药一起炖煮,具有补肾壮阳的效果。

4. 枸杞菊花茶:将枸杞和菊花一起泡水,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

5. 紫菜豆腐汤:将紫菜与豆腐一起煮汤,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益于皮肤健康。

6. 麦门冬鸽蛋汤:将麦门冬和鸽蛋一起煮汤,具有清热润肺的作用。

7. 枸杞炒鸡蛋:将枸杞与鸡蛋一起炒食,补充营养,改善眼睛疲劳。

8. 柠檬蜂蜜水:将柠檬汁和蜂蜜加入温水,具有解毒养颜的效果。

9. 红豆薏米粥:将红豆和薏米煮粥,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10. 茯苓猪骨汤:将茯苓和猪骨一起炖煮,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11. 豆腐海带汤:将豆腐和海带一起煮汤,有清热化痰、降脂减肥的功能。

12. 菠菜蛋花汤:将菠菜叶和蛋花一起煮汤,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贫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3. 银耳红枣糖水:将银耳和红枣一起炖煮,有滋润肌肤、润喉止咳的效果。

14. 核桃山药糊:将核桃和山药一起磨成糊状,具有益脑、滋肾的功效。

15. 炖鸭汤:将鸭肉与药材一起炖煮,有滋阴润肺、补肾壮阳的作用。

以上是黄帝内经养生食谱的一些例子,食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调整。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黄帝内经》教您如何饮食养生

“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

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

”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当人体缺乏某些东西时,就会自动向外界索取,但无论是运动、起居都应该无太过、无不及,饮食也是如此。

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

《黄帝内经》有多个篇章涉及饮食养生的内容,有关饮食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两个方面。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谨和五味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

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引起相关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黄帝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理论内《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古代医家们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实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容同样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食物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老话说“病从口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等问题都很重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饮食可以补养脏腑,是脏腑实现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素文/费小薛 图片来源/网络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该篇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而且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主要强调平衡饮食、五味调和以及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等。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灵枢。

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

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
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

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温食及热衣服。

”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
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因时调五味
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

邹铉的说法仅仅是从五行生克规律的角度解释了五味与时令的关系,有些虽然符合生活实际,但其机制却并非只有五行生克那么简单。

比如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湿气盛,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出现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健脾开胃、化湿行气的作用,所以夏季增辛对于养生保健确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仅仅是为了养肺气。

而且有些增、减还需要辨证对待。

夏季究竟应该多吃苦味食品,还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后隐藏的道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味的增减在本质上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通过增减五味来调整脏腑的功能。

夏季减苦是针对正常情况,因为夏季心气本较盛,多食苦则心气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虚;而增苦则是针对心气不足的病理情况,因为夏季心气当令,此时进食苦味食品“同气相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养心的作用。

所以夏季究竟应该增苦还是减苦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者,夏季多食苦瓜等苦味食品,不但能够益心气,还可以清心消暑;而对于体质壮实、心气有余者则多食无益。

因时择食类
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萌动,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

如气温较高,又需防止阳气上升太过,郁而化热,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凉的果品。

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

根据夏季高温湿盛的特点,饮食又要重视健脾、消暑、化湿,多吃苡米、绿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类食物,少吃甜、油腻助湿之品。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
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

所以,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清肺降气、润燥止渴之品为宜,可选用芝麻、核桃、梨、枣、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食物。

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最虚,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饮食也要以补阳为主,应吃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圆肉、枣、山药、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属肾,肾主藏精,冬天补肾最为适宜,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黑色入肾,所以冬季食物应选择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菇、桑椹、魔芋、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

现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颜色与其营养价值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营养含量越丰富,营养结构也越合理,所以冬天进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医理论,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非常科学合理。

总之,饮食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
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