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合集下载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多发生在生育年路的妇女,多数人在月经束潮访,没有不良反应或反应很轻。

但有少数人在月经前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如精神紧张、压抑,烦踩易怒.失眠,头晕头痛,乳房、少腹作胀或乳头疼痛,食欲不娠等,影响生活和工作,需进行治疗。

西医认为是由于经前期雌激素、黄体酮分泌不协调或肾上旅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所致。

相当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

有哪些症状1.典型症状常在经前t周开始,至月经前2--3天最严重,经后突然消失。

2.最初感到全身乏力、易疲劳、困倦、嗜睡、精神紧张、身心不安、遇事挑剔、易怒、感情冲动、争吵、哭闹、不能自制,或者没精打采、抑郁不乐、焦虑、忧伤或情绪淡漠、不愿与人交往、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断力减弱。

3. 除了这些精神症状外,还出现手足或眼睑水肿,恶心、呕吐、腹泻、尿额、盆腔坠服、腰腿部疼痈、头晕、头痛、乳房胀痛、食欲改变、潮热、出汗、眩晕、心悸、座疮、油性皮肤等。

如何诊断本病有三个特点:一是周期性发病,月经过后,临床症状自然消失,二是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仅在月经前数天发病。

三是精神改变和少腹部、乳房不适。

但需排除内分泌系统器质性病变。

如何治疗一、经行头痛每于经期或经行前后三五日,头痛剧烈,或胀痛或掣痛,痛处可局限于头部一处,甚或疼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基本方一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白菊花15克,枸杞子15克,黄芪25克。

*血虚肝旺,头胀痛耳呜,加桑叶12克,龟板12克;*体倦乏力,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经行前后头痛,呈空痛或隐痛,头晕目涩,经量少,色淡红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基本方二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山药l0克,潼蒺藜10克,白蒺藜10克,川牛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女贞子10克。

2024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2024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定期随访与复查
定期随访:患者 应定期到医院进 行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 果
复查:患者应定 期进行复查,以 便医生了解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
自我监测:患者 应学会自我监测, 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患者 应接受健康教育, 了解经前期紧张 综合征的预防与 保健知识,提高 自我保健能力。
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 食
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 有助于缓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症 状
运动建议
保持运动规律:每周至少进行3-5 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 钟
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等, 以免加重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症状
运动时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环境 中运动,以免加重经前期紧张综合 征的症状
流程
确定查房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准备查房资料,包括患者病历、护理记 录等
查房开始,护士长或主管护士介绍患者 病情、护理措施等
医生对患者进行查体,提出治疗建议
护士长或主管护士总结查房情况,提出 改进措施
查房结束,整理查房资料,归档保存。
注意事项
查房前准备:了解患者病情,准备相关材料和设备 查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查房后总结:总结护理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查房记录:详细记录查房过程,便于后续护理工作开展
药物禁忌:孕 妇、哺乳期妇 女、儿童等特 殊人群慎用或
禁用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预 防与保健建议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避免过度刺激,如避免过度饮酒、吸烟、 熬夜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避 免焦虑、学会放松等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等

经前紧张征诊断及护理

经前紧张征诊断及护理

饮食调理
增加钙质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
增加镁摄入:如坚果、绿叶蔬菜等
减少咖啡因摄入:如咖啡、茶等
减少盐分摄入:如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等
增加维生素B6摄入:如全麦面包、香蕉等
增加水分摄入:如白开水、绿茶等
经前紧张征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经前紧张征的复发风险
经前紧张征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在月经前1-2周出现。
经前紧张征的复发风险与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经前紧张征的复发风险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 经前紧张征的复发风险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法降 低。
经前紧张征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经前紧张征的护理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 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游泳等,有助 读、绘画、音 寻求他们的支
于缓解紧张情 绪。
乐等,有助于 持和理解,共
转移注意力, 缓解紧张情绪。
同面对问题。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 夜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 免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 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 想法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三、治疗方法
❖ (一)基本治疗 ❖ 治则:调气安神,调理冲任 。针刺为主,
虚补实泻。
❖ 处方:神门、百会、太溪、太冲、三阴交 ❖ 方义:三阴交—健脾摄血、补肝益肾,治
疗妇科疾病的要穴
加减:
❖ 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 ❖ 肝肾阴虚:太溪、肝俞、肾俞; ❖ 痰浊上扰:中脘、丰隆; ❖ 气滞血瘀:膻中、血海、膈俞; ❖ 头痛、眩晕:印堂、太阳; ❖ 乳房胀痛:内关、期门; ❖ 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水沟、神庭。 ❖ 操作: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 ,经期停止
三、治疗方法
❖ (二)其他疗法 1、皮肤针: 2、耳针:肝、肾、子宫[内生殖器]、皮质下、内 分泌
病案1
❖ 王XX,女性,35岁。 ❖ 就诊时间:2006年4月15日
患者半年前因家庭吵架不和, 出现好激动, 情绪不稳定, 乏力, 失眠, 肌肉酸痛,乳房胀痛和下肢浮肿, 自觉与月 经周期有关, 每当月经周期后半期,月经来潮前10天左右开 始出现上述症状,月经前3天症状最明显,月经来潮后上述 症状自然消失。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认为是神经官能症,给 予药物治疗(用药名称不祥),但无明显效果。现来我院就 诊。
二、临床表现
❖ 以月经来潮前精神紧张、神经过敏、烦躁易怒、 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主症。伴有头 痛、眩晕,甚者不能站立;部分病人可见腹泻、 发热、吐衄等。
❖ 辨证分型 气血不足:心悸气短,少寐多梦,神疲体倦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两目干涩,五心烦热 痰浊上扰:头晕头重,胸闷呕恶,纳呆腹胀 气滞血瘀:乳房胀痛连及两胁,拒按,舌质 紫黯有瘀点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一、概述
❖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 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 。
❖ 临床表现各异,头痛、眩晕、乳房胀痛、情绪不 佳等,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
概述
西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

本病的发病率可达行经者的50%,以20~30岁之间患病率最高。

城市妇女及脑力劳动妇女多见。

每个人表现症状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忍受,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本病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②与β内啡呔有关,③催乳素浓度增高,④前列腺素过多,⑤心理因素。

不同的患者可能是由于上述不同的因素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在古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但其临床症状包括在中医的“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眩晕”、“经行口糜”、“经行风疹”、“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病症中。

《女科百问》中有“经水
欲行,先身体疼痛”的记载;《叶氏女科证治》云:“经来遍身浮
肿,此乃脾土不能克水,变为肿”。

本病临床以经行前后出现浮肿、泄泻、头身疼痛、乳房胀痛、发热、眩晕、口舌生疮、皮肤瘙痒、起疹块及情志异常等为其特征,症状复杂多样,可单独存在,亦可两三症同见。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疗效得 到广泛认可。
针灸治疗具有整体调节的特点,通过刺激穴位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优势与不足
•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相较于药物治疗更 加温和,对患者的身体无创伤、无负担。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避免空腹和过度疲劳
针灸治疗时应避免空腹和过度疲劳,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遵循医嘱
接受针灸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要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03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针灸治疗
方案
治疗方案的设计
确定治疗目标
缓解经前期紧张症状,调节内分 泌,改善情绪状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崩漏的症状则主要表现为月经周 期紊乱、大量出血或持续时间过 长,可能伴有头晕、心慌、乏力 等贫血症状。
02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
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01 Nhomakorabea02
03
调整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疏通经络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促进 气血流通,改善身体机能, 缓解症状。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是一种常见的 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特 定阶段,表现为一系列身体和情绪症 状。
崩漏则是指月经周期紊乱,出现非正 常的大量出血或持续时间过长的情况。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在月经前一周 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症 状,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疲劳等。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治疗良方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治疗良方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治疗良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前出现的生理上、精神上以及行为上的改变,表现有烦躁易怒、抑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特别是周期性出现,经前症状明显,经后消失。

其发病原因最早认为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不足所致,后来认为本征常存在于有排卵型的月经周期中,可能是组织对孕激素、雄激素敏感失调所致。

还有经前泌乳素过高、前列腺素过多和醛固酮增多等因素与发病有关。

其临床表现多于经前7~10天开始出现症状,如精神症状、乳房胀痛、水肿、疼痛、月经失调及胃肠道等症状。

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利尿剂、镇静剂及止痛剂等,还可激素治疗。

本征按临床表现可归类于中医“经行头痛”、“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眩晕”、“经行风疹块”、“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等范畴,现已统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其发病多由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等所致,故治疗常以疏肝解郁,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本文选介安妇饮、小柴胡汤、芪附四君汤、助阳解郁汤、解郁化瘀方等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有效方5首,临证时可根据病情选用。

1.安妇饮【处方组成】柴胡、丹皮、香附、王不留行、郁金、栀子各10g,当归12g,白芍、茯苓、山楂各15g,青陈皮各9g,路路通6g,薄荷3g。

加减变化:心烦口干加石斛10g,生百合12g,太子参15g;乳癖加昆布、海藻、炮山甲各10g,败酱草15g;浮肿便溏者,加党参、山药各15g,白术10g;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0g,合欢皮12g。

【治疗方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于经前10~15天开始服用。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调经消胀止痛。

主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64例,年龄在22~43岁之间;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5年。

经治疗后观察2~6个月经周期者占83%。

6~10个月者占17%。

结果:46例治愈,14例有效,4例无效。

其中服药两个周期而愈者33例,3个周期而愈者8例,4个周期而愈者5例。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焦虑、精神障碍、体内水钠潴留、疼痛、口腔溃疡、偏头痛、低血糖症、疲劳、健忘、抑郁、乳房胀痛、双下肢可凹陷性水肿1.症状与月经的关系典型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常在经前7~10天开始,逐渐加重,至月经前最后2~3天最为严重,经潮开始后4天内症状消失。

另有一种不常见的情况,即月经周期中存在两个不相连接的严重症状期,一是在排卵前后,然后经历一段无症状期,于月经前一周再出现症状,为PMS的特殊类型。

2.症状特点与分组经前期综合征涉及150种症状,可分为精神和躯体二大类,每一类又可有1种以上的亚组,严重程度不一(表1)。

(1)精神症状:①焦虑: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怒,急躁失去耐心,微细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乃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

②抑郁:没精打采,抑郁不乐,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减弱,害怕失控,有时精神错乱、偏执妄想,产生自杀念头。

(2)躯体症状:包括水钠潴留、疼痛和低血糖症状。

①水潴留:常见症状是手足与眼睑水肿,有的感乳房胀痛及腹部胀满,少数患者有体重增加。

②疼痛:可有头痛、乳房胀痛、盆腔痛、肠痉挛等全身各处疼痛症状。

A.经前头痛:为较常见的主诉,多为双侧性,但亦可单侧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位于颞部或枕部。

头痛症状于经前数天即出现,伴有恶心甚至呕吐,呈持续性或时发时愈,可能与间歇性颅内水肿有关;易与月经期偏头痛混淆,后者往往为单侧,在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头晕、恶心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多伴有眼花(视野内出现闪光暗点)等视力障碍和恶心、呕吐。

可根据头痛部位及伴随症状鉴别。

B.乳房胀痛:经前感乳房饱满、肿胀及疼痛。

以乳房外侧边缘及乳头部位为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腋窝及肩部,可影响睡眠。

扪诊时乳头敏感、触痛,有弥漫的坚实增厚感,但无局限性肿块感觉,经后症状完全消失。

C.盆腔痛:经前发生盆腔坠胀和腰骶部疼痛,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缓解,与前列腺素作用及盆腔组织水肿充血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

每个人表现症状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忍受,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由于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数伤干血,使其常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状态,
中医诊断
1.肝郁气滞
主证:经前乳房胀痛,似有硬结或有块,小腹胀痛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甚或狂躁不安,失眠,或头痛剧烈,或肢体肿胀,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分析:本证由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失其条达,加之经期阴血下注,益加不足,肝失所养,抑郁益甚,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故肝经所过部位疼痛;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则头痛,烦躁失眠;木郁克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血,使心神失养,神无所主,或郁火炼液成痰,痰火上蒙清窍,神明逆乱,致情志异常;舌脉为肝郁气滞之征。

2. 血瘀
主证;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或经行发热,腹痛或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分析:由于气滞或寒凝致血瘀,瘀阻脉络,故而头身疼痛;气血营卫失调则经期发热;瘀血遏阻水道则经行肿胀;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经血有块;舌脉为血瘀之象。

3.血虚
主证: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肌肤枯燥,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虚弱或失血致血虚,经行期阴血下注胞宫,精血益虚,脑失所养则头晕头痛;心失所养则心悸少寐;肢体失于濡养则身痛麻木;血虚生风,风胜则痒;血虚气弱,卫阳不固,则发热自汗;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不华;冲任血少则月经量少;舌脉为血虚之象。

4.脾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

分析:素体脾虚或劳倦伤脾,经期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则水肿;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腹胀;血失统摄,冲任不固,则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脉为脾虚之象。

5. 肾阳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尿少,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经行之际肾气更虚,命火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经行泄泻;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肌肤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膀胱气化无力则尿少;舌脉为肾阳虚之象。

6.肾阴虚
主证:经行或经后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乳房作胀,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音哑,五心烦热,月经常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于索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房劳多产致肾阴亏损,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肾阴愈虚,虚热内生则见潮热;阴不敛阳则五心烦热;虚阳上扰清空则头晕目眩;乳络失养
则经行乳胀痛;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阴虚津亏,不能上承,舌本不荣则音哑;虚热扰及冲任,冲任失调则月经先期;血虚则表现经量少;舌脉为肾阴虚之象。

中医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要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健脾利水,滋肾温肾等不同治法,口服汤药,配合针灸,口服丸药等。

本病的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针对疾病虚实不同而用药。

要重视调理气血,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实证,以健脾化水,滋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治虚证。

由于本病的发生和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发病时间有规律性,因此在治疗时服药宜在月经前半月开始,以调整阴阳气血平衡,以适应冲任血海的变化。

一、辩证选方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5g,甘草10g,陈皮10g,郁金15g。

乳房胀痛为主加路通15g,王不留行15g;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15g;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15g,黄芩15g,钩藤15g,代赭石30g;若肢体肿胀者,可加泽兰15g,泽泻15g,槟榔15g;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30g,琥珀25g,石菖蒲15g。

2.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益母草20g,当归20g,生地15g,丹参15g。

若肢体肿胀者加泽兰15g,泽泻15g,大腹皮15g;若身痛明显,加挂枝15g,虎杖10g,鸡血藤15g。

3.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场。

熟地25g,白芍15g,当归20g,川芎10g,党参25g,白术15g,云苓10g,甘草10g。

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首乌20g,防风 15g,荆齐15g。

4.脾虚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黄芪20g。

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25g,扁豆15g,莲子肉15g,薏苡仁15g;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15g,巴戟天15g,猪苓15g,防己15g。

5.肾阳虚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

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5g、生姜10g,巴戟天20g,泽泻10g,仙茅15g,仙灵脾15g。

若浮肿为主可加防己15g,挂枝15g;泄泻为主者加补骨脂20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6. 肾阴虚
治法:滋肾育阴。

方药:左归丸。

熟地25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10g,菟丝子25g,鹿角胶15g,龟胶15g。

心烦失眠加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25g;经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五味子15g;头痛甚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月经先期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20g。

二、专方验方
1.陈皮15g,鹿角霜15g,水、黄酒各半煎服。

治经前乳房胀痛。

2.赤石脂9g,补骨脂9g,共研未,每次服3g,日3次,开水送服。

治肿肾阳虚所致泄泻,并有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带多清稀者。

3.薏苡仁30g,茯苓15g,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

治疗经行浮肿。

三、其他疗法
(一)食疗
1.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去皮3~5g,浓煎后加红糖适量服。

治疗经行身痛。

2. 黄豆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

治经行眩晕。

3. 萝卜叶20g,红糖20g,水煎服,日2次。

治经行发热。

妇女内分泌失调症状与调理方法
【作者】刘丽英;黎肖梅;张秀石;
【机构】广东省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内分泌失调男、女均可发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性内分泌失调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

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症状总结如下。

1.1皮肤老化、无光泽
1.2 情绪烦躁
1.3 体质量增加、体毛加重
1.4 妇科疾病
经过临床对大量内分泌失调患者的病因分析总结归纳可得,导致
患者内分泌失调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情志不遂、情绪变化较大;生
活无规律、导致患者的脏器功能受损;身体虚弱,抵抗能力差,机体
受外界病邪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失调。

对内分泌失调患者的调节,首先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及运动的调
节。

在饮食上做到:①少吃快餐等高脂肪量的食物;因为许多快餐食品
中的饱和脂肪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激素的过度分泌从而引发内分泌失
调。

平时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高蛋白和新鲜水果和
蔬菜。

可多吃一些豆制品或黄豆。

豆制品和黄豆中含有维持女性体内雌
激素平衡的因子。

②加强运动、多洗热水澡;加强运动及洗热水澡是维
持人身体内分泌平衡的一种方法。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
提高代谢速度,洗热水澡可以使人的血管慢慢地舒张,这
不但有利于促进血液中毒素的排出还能增强人的心血管功能.
女性由于本身要经历月经,白带,孕育胎儿等这些特殊生理过
程,平时生活中又要肩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加上女性天生敏感情绪多变,又极易忧郁生气急躁等,所以容易受到湿,热,寒,风
等这些外邪因素的侵袭外,内在因素又扰乱气血运行。

因而稍不注意
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疏肝解郁汤
处方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药物组成香附3钱,青皮2钱,柴胡2钱,玉京2钱,丹参4钱,川芎1钱半,红泽兰4钱,延胡2钱,金铃炭2钱。

加减如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3钱。

功效
主治肝郁气滞的经行不畅,色淡红,量少,间有血块,胸胁均胀,有时嗳气,舌苔黄,脉弦。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