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历史

合集下载

上虞非遗故事

上虞非遗故事

上虞非遗故事
上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的非遗名录。

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上虞的非遗故事。

上虞的非遗项目之一是上虞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虞的剪纸以其细腻的纹样和独特的技法而闻名。

据说,上虞的剪纸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林秀英的女子在家中学习剪纸技艺。

她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美丽的纹样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虞的剪纸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非遗项目。

另一个上虞的非遗项目是上虞木偶。

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而上虞的木偶戏则是其中的一支。

上虞木偶是一种用木头雕刻而成的人形木偶,制作精细而栩栩如生。

上虞的木偶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陈大士的木偶艺人在上虞地区表演木偶戏。

他的木偶戏以其生动形象和精彩表演而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逐渐发展成了上虞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此外,上虞还有许多其他非遗项目,如上虞织锦、上虞刺绣、上虞漆器等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上虞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

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些非遗项目,上虞不仅
保护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上虞非遗故事不仅仅是一些手工艺品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故事。

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些非遗项目,上虞人民不仅保护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还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未来,希望上虞的非遗项目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虞大善小坞简介

上虞大善小坞简介

上虞大善小坞简介上虞大善小坞村,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的村落。

这里,世代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一处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一、历史沿革小坞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小坞村一直是重要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

这里曾经是越国的战略要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

小坞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古桥、古井、古道等,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

二、自然景观小坞村地处山清水秀的江南丘陵地带,自然风光秀丽。

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村内有溪流、瀑布、奇石等多种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龙潭飞瀑”,高约百米,气势磅礴,成为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之地。

三、文化遗产小坞村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这里的民间艺术,如越剧、舞蹈、音乐等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越剧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仍然在小坞村流传。

此外,这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泥塑等也是小坞村的瑰宝。

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民俗风情小坞村的民俗风情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多彩,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和礼仪,如“六礼”等。

这些民俗风情是小坞村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五、经济发展近年来,小坞村经济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推广有机农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

小坞村的茶叶、竹笋、猕猴桃等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

同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小坞村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六、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坞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地政府和村民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小坞村将继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同时推进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上虞有关的典故

上虞有关的典故

上虞有关的典故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也是一个典故中的主要人物。

虞有关的典故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故事和传说。

本文将从历史、文学、宗教等不同维度,介绍几个与虞有关的典故,让读者了解虞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典故虞舜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尊称为“舜帝”。

他是伏羲氏的后裔,也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

虞舜以其聪明睿智、仁德慈善而闻名于世。

在位时,他勤政爱民,倡导儒家思想,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

虞舜的典故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禅让给后继者禹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虞舜的谦让和忠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美德。

二、文学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虞也是一个常见的典故元素。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曾有过一个梦境,梦见自己变成了虞姬。

虞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美女,她的美貌和才艺使得许多人为之倾倒。

贾宝玉梦见自己变成虞姬,意味着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俗的烦恼,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三、宗教典故在道教中,虞杖是一种特殊的法器,常被用来驱邪辟邪。

据说虞杖的制作需要经历千锤百炼才能完成,具有强大的神力。

虞杖的典故在道教的经典中有所记载,它象征着道教修炼者对邪恶的抵抗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以上是几个与虞有关的典故,每个典故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虞舜的仁德忠诚、贾宝玉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困惑、虞杖驱邪辟邪的神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虞不仅是一个姓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它代表着智慧、美丽、忠诚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典故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也在今天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虞有关的典故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智慧和启迪,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介绍上虞的文章

介绍上虞的文章

介绍上虞的文章上虞是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杭州湾,南接余姚市,西靠诸暨市,北界绍兴市。

上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荟萃之地。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上虞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

上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虞地处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黄金交通节点,是江浙沪地区的交通枢纽。

市区有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沪杭高速、杭金衢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贯穿,距离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

上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虞就是越国的都城。

上虞孤山是越王勾践的陵墓所在地,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是上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此外,上虞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西塘古镇、龙山文化遗址等,这些都是上虞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上虞拥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中,西塘古镇是上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西塘古镇位于上虞市区西南部,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古镇内有众多古建筑、古街道、古桥梁,保留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游客领略古代江南文化的好地方。

此外,上虞还有孤山、东禅寺、世贸广场等景点,供游客观光游玩。

上虞的特色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上虞菜以鲜嫩、鲜香、鲜活而著称,尤以虞山鳜鱼、东洲豆腐、虞山蟹粉狮子头、虞山羊肉等最为有名。

其中,虞山鳜鱼是上虞人民的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其肉质鲜嫩,口感鲜美,是上虞的特色菜品之一。

此外,上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蟹壳黄、豆腐干等,让人垂涎欲滴。

上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的城市。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它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它的旅游景点独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它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让人回味无穷。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虞的魅力将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熟知和喜爱。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 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 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

历史上梁祝确有其人凄美故事发生在上虞“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

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

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

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

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

此河可通余姚、宁波。

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

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来源:中国新闻。

上虞历史(精品)

上虞历史(精品)

上虞历史一、远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到今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因有百官桥古迹、百官镇地名。

又,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

‚上虞‛之名由此而来。

大禹治水驻夏盖山。

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于山南建明寺纪念大禹,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净众寺,南宋书法家张即之书寺匾:‚大禹峰‛;又于山东建夏盖夫人庙,祀大禹妃子涂山氏。

二、商代殷商甲骨文中有‚上(虞)‛二字,郭沫若考证:‚上(虞)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四十日以上,当在三千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据《水经注》‘渐江水’下‘江水东经上虞县南’……则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

三、春秋越王勾践在积山(今属道墟镇)筑斋戒坛,于称山(位于杜浦乡、肖金乡、道墟镇交界处)、炼塘(今属东关镇)等地称炭铸剑,因有‚称山‛、‚炼塘‛之名,山名、地名至今不变。

四、秦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上虞县,县治设百官镇。

隶属会稽郡。

五、汉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县,县境并入会稽县。

东汉建武(25~56)初,恢复上虞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

六、晋东晋升平四年(360),谢安离开东山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

东晋升平五年,谢万卒,谢安乘机脱离桓温回乡理丧。

不久出任吴兴太守,谢安从此从政,并迅速转向东晋中央,孝武帝时任宰相,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农民起义攻占上虞,杀县令。

四年,孙恩再入上虞;翌年,与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在虞北(今崧厦区)激战。

七、南北朝宋景平二年(424),谢灵运辞永嘉太守职隐居东山,建造园林别墅,尽幽居之美,其间以山水诗名动京师,开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同时用韵文形式写成上虞南乡(当时属始宁县)的地方志《山居赋》。

八、隋开皇九年(589),废上虞、始宁二县入会稽县。

九、唐贞观初,乡人曹、黎二姓率众割己田创曹黎湖(今皂李湖),溉田11000余亩。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上虞及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上虞市基本情况上虞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之间,与上海隔海相望。

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上虞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

上虞距今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 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家乡。

历史上,曾出现“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涌现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王充、“东山再起”典故的谢安、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电影名导谢晋以及经叔平、何振梁、徐光宪等一大批著名乡贤。

上虞,是一个产业优质、经济繁荣的城市。

工业是上虞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伞件、铜管、手套袜业等八大块状经济,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76家,上市企业15家,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85亿元。

建筑产业优势明显,是著名的“建筑之乡”。

商贸旅游业蓬勃发展,“浙东新商都”城市品牌和“四季仙果之旅”旅游品牌在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强影响力。

上虞,是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城市。

境内有江有海,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拥有英台故里祝家庄、凤凰山麓大舜庙、“江南第一”曹娥庙、白马湖畔春晖园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是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生态旅游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休闲小城”、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等称号,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县级市之首,是一个宜居、宜购、宜创的新兴城市。

开发区基本情况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虞市北部,创建于1998年,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也是浙江省确定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浙江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

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33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大区块。

上虞家乡历史文化报告

上虞家乡历史文化报告

上虞家乡历史文化报告家乡上虞介绍词曹娥的故事在这里吟唱,梁祝的传说从这里飞翔,大舜耕耘的沃土,青瓷文化的家乡,杭州湾美丽的新城,创业者钟情的地方——浙江·上虞位于中国浙江宁绍平原的上虞,西依杭州城,东连宁波港,南枕四明山,北滨杭州湾,历史悠久,物产丰饶。

之所以用“上虞”二字命名,取自《水经注》,舜与诸侯会事讫,相因娱乐,故曰上虞。

早在虞舜时期,我们的先民,便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在英文中也是瓷器的意思,而我们的上虞,恰就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之一。

多次的考古发掘已向世界表明出土于上虞小仙坛的实物,乃是中国的原始瓷器走向成熟的标志。

上虞不仅印下了写过《论衡》的王充的身影,不仅保留了东山再起的谢安的遗迹,而且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动人传说。

曹娥的故事讲得是一位上虞少女投江寻父,这个故事曾在漫长的岁月中激起不息的浪花。

梁祝的佳话讲的是一对才子佳人生死相契,这段佳话曾在艺术的天空里作过遥远的飞翔。

以一曲《广陵散》而名世的嵇康原籍是上虞,山水诗派的开山始祖谢灵运的郡望是上虞。

历史上,出自上虞的众多的历史人物,就像曹娥江的雪浪一样连绵不绝。

(镜头上可以是历史人物竺可桢,马一浮,胡愈之,夏丏尊,金近,谢晋,何振梁??的照片掠过)上虞的先贤曾在这片富有底蕴的土地上传承文化,造福桑梓。

1921年创办的春晖中学,以“与时俱进”为校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春晖中学创办之初,曾经汇聚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美谈。

(镜头上可以是弘一法师,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等照片)上虞丰厚的文化积淀,既得力于无数前人的创造,又得力于风景如画的山川。

上虞的春天,锦绣的大地是一片耀眼的金黄。

(沥海田园风光,油菜花)上虞的夏天,秀美的湖山是不尽的勃勃生机(梁湖风光,荷花池)。

上虞的秋天,无垠的稻浪是连天的起伏翻涌。

(东关田园的稻田)。

上虞的冬天,深山的竹林是依然的青翠欲滴(长塘竹笋)。

(各种特产画面,草莓,杨梅,板栗,樱桃??)上虞是浙东地区典型的名品之乡,在丰收的时节凝红缀紫的杨梅就挂编秀美的山野,流光溢彩的葡萄便结满唔记得天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虞历史一、远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到今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因有百官桥古迹、百官镇地名。

又,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

“上虞”之名由此而来。

大禹治水驻夏盖山。

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于山南建明寺纪念大禹,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净众寺,南宋书法家张即之书寺匾:“大禹峰”;又于山东建夏盖夫人庙,祀大禹妃子涂山氏。

二、商代殷商甲骨文中有“上(虞)”二字,郭沫若考证:“上(虞)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四十日以上,当在三千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据《水经注》‘渐江水’下‘江水东经上虞县南’……则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

三、春秋越王勾践在积山(今属道墟镇)筑斋戒坛,于称山(位于杜浦乡、肖金乡、道墟镇交界处)、炼塘(今属东关镇)等地称炭铸剑,因有“称山”、“炼塘”之名,山名、地名至今不变。

四、秦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上虞县,县治设百官镇。

隶属会稽郡。

五、汉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县,县境并入会稽县。

东汉建武(25~56)初,恢复上虞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

六、晋东晋升平四年(360),谢安离开东山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

东晋升平五年,谢万卒,谢安乘机脱离桓温回乡理丧。

不久出任吴兴太守,谢安从此从政,并迅速转向东晋中央,孝武帝时任宰相,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农民起义攻占上虞,杀县令。

四年,孙恩再入上虞;翌年,与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在虞北(今崧厦区)激战。

七、南北朝宋景平二年(424),谢灵运辞永嘉太守职隐居东山,建造园林别墅,尽幽居之美,其间以山水诗名动京师,开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同时用韵文形式写成上虞南乡(当时属始宁县)的地方志《山居赋》。

八、隋开皇九年(589),废上虞、始宁二县入会稽县。

九、唐贞观初,乡人曹、黎二姓率众割己田创曹黎湖(今皂李湖),溉田11000余亩。

开元十年(722),县令李俊之增修防海塘,自上虞江(今曹娥江)抵会稽(今绍兴县)百余里。

贞元元年(785),析会稽县重建上虞县(《新唐书地理志》作贞元中)。

长庆元年(821),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并迁县治至上虞城(今丰惠镇)。

长庆二年,上虞县永丰、上虞、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创夏盖湖,周105里,为宁绍平原第二大人工湖。

咸通元年(860),剡县人裘甫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上虞城。

十、宋北宋开宝四年(971),有僧人在今上浦乡寺前村下筑庵供陶瓷工人祈祷。

治平三年(1066)改名广教寺,俗称窑寺。

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今丰惠镇)设儒学。

北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始置都,领于乡。

全县置14乡,分领24都。

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占领上虞,在今梁湖乡福泉山、袋头山屯兵储粮。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分钱清盐场设曹娥盐场(当时属会稽县)。

清乾隆五年(1740)七月,分设金山盐场。

二场同在浙江省25大盐场之列。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金人阿里蒲卢浑部侵占上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上虞人民奋起抗击。

淳熙四年(1177),乡人潘畤于五夫清风峡创建月林书院,曾邀请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讲学,潘畤二子友端、友恭皆“及门受学”,朱熹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多作于此。

嘉泰元年(1201)筑成通明南堰,通官民之船;通明北堰(即新通明坝,宋淳熙间置)专通盐船。

宝祐元年(1253)、四年,西溪湖人赵良坡弟良坦、良埈先后中进士。

咸淳元年(1265),赵良坡与父必蒸、子友直同登进士。

至此,赵氏一门3代5人举进士。

宋亡,良坡、良坦、良埈宁死不仕元。

后人立“三忠祠”纪念。

十一、元元初(至元八年为1271年),于西溪湖畔朱熹讲学处创泳泽书院。

至正六年(1346),在县治(今丰惠镇)创建常平仓。

至正七年六月,大潮溃海塘,府檄筑塘府史王永议筑,王永劝民田每亩出栗一斗助修,取石于夏盖山。

塘成,凡1944丈。

至正十八年,台州方国珍领导的队伍攻占上虞。

至正二十四年在县城(今丰惠镇)修筑石城,周长13华里十二、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丰惠城墙之石筑沥海所城。

以后此城曾为戚继光抗倭前哨指挥所。

成化七年(1471)九月,洪涛坏堤,东自乌盆(今谢塘镇远东村)西至纂风(今沥东乡邵家村),人家存者十仅二、三。

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过塘岸二、三尺,东起临山,西抵沥海,南绕后郭,塘根石块方阔五、七者,滚去一、二箭,淹死者数以万计。

弘治十八年(1505),渔家渡(时属会稽县)董玘中榜眼。

正德七年(1512)七月十七日夜,飓风大作,海潮溢入,坏下五乡民居,男女漂溺死者数以千计。

嘉靖三十年(1551)至三十五年,倭寇数次骚扰上虞,焚烧劫掠,庐舍为墟。

后经明卢镗率军于夏盖山、梁弄等地迎头痛击,倭寇伤亡惨重。

嘉靖三十四年,绍兴府通判雷呜阳于夏盖山建抗倭亭驻兵抗倭寇。

隆庆二年(1568),长塘人罗万化中状元,后累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国史副总裁。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丰惠镇人黄钺考中武状元,后累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十三、清顺治五年(1648)春三月,结寨四明山的余姚人王翊率义兵攻破上虞县城(今丰惠镇),杀死县令刘方至。

康熙十八年(1679),长塘乡篁村人罗淇考中武状元。

康熙二十五年,东关镇新建庄大恶霸章如安,盘剥百姓,强抢民女,逼死人命。

绍兴知府余子青微服察访,为民除害。

康熙五十年,沿海堤岸尽崩,荷花池复成海口,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

湖水受潮成咸卤,环湖七乡10余万亩,虽大旱不敢以一勺灌田,立视禾苗枯死,居民大饥。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郡守俞卿主持筑塘,六十年五月竣工。

自曹娥百官团北至沥海所,东至余姚县界,共11000余丈。

筑石塘2300余丈,石塘高二、三丈,宽八、九尺,内贴以土,宽4丈。

康熙六十一年,郡守俞卿用筑海塘余资于崧厦镇建崧陵书院,学舍24间。

雍正五年(1727),署令许荩臣呈请自木桥头柏树坟起至前江村止,计塘210丈;圣恩寺前河口起至叶家埭止,计塘250丈,改建石塘,动帑银14000两。

乾隆四年(1739),知县邱兆熊于县城(今丰惠镇)创建承泽书院。

乾隆十三年,东关镇梁巷村梁国治中状元。

乾隆三十六年,丰惠范衷中探花。

嘉庆六年(1801),在县城(今丰惠镇)建四谏祠,纪念明代冒死弹劾奸相严嵩的御史谢瑜、叶经、陈绍及郎中徐学诗。

嘉庆七年七月,巨鱼由曹娥江口乘潮而上,退潮时陷于沙中,身长不知其几,而脊高于屋。

道光十年(1830),崧厦人连仲愚辞上海县训导之职,回崧厦镇创办“协和酱园”(今崧厦酿造厂的前身)。

道光十二年,署知县杨溯洢、署教谕徐廷銮首倡捐廉暨阖邑绅民捐资,于县城(今丰惠镇)东隅创建经正书院。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再犯定海,提督余步云守招宝山,上虞东北一带俱筑土城,官兵连营结寨与宁波为声援,并于夏盖山筑炮台防堵海口。

道光二十六年八月,英侵略军舰船绕后海侵上虞,团董杨光普、沥海汛把总倪永率众俘虏男、女白人各1名,黑人3名,白人妇女称英国三公主。

知县龙泽浩将俘虏押送宁波。

道光三十年八月,遇风潮大水,沙湖塘决,无量闸圯,城中(今丰惠镇)水高六、七尺。

前江塘决口十七处,岁饥,斗米五百钱。

布政使汪本铨至县视察,借库银3000两,饬知县张致高转交崧厦上湖头村人连仲愚经营修筑堤塘,经一年告成。

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会在城内(今丰惠镇)县前站弄设天主教堂。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将戴王黄呈忠攻克上虞,乘胜进袭下管、岭南、大岚等地。

同治元年(1862)十月,驻上虞太平军遭清军、民团及法国洋枪队联合进攻,被迫渡过曹娥江退至绍兴县境内。

至此,太平军在上虞县活动结束。

光绪三年(1877),崧厦联丰乡上湖头村连氏建成藏书楼——枕湖楼,藏书6万余卷。

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二日,狂风扫地,屋瓦群飞,合抱之木皆拔,潮水溢塘,滨海居民饥。

知县唐煦春特请驿亭人经元善(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筹办赈公所,募捐一万八百七十千有奇救灾。

光绪十二年,邑绅经绅文创办牛痘局。

光绪十七年,知县唐煦春与经元善等公议建立积善堂,共捐洋15800元(其中经元善在沪募捐6000元)存典生息,田53亩5分,备作育婴及一切善举之需。

光绪二十一年,“开源永”丝厂在中塘乡白米堰创办,不久,以“开支浩繁”无法维持而倒闭。

光绪二十四年秋,在丰惠经正书院内创办上虞算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百官镇邮局开业。

光绪三十年,改丰惠经正书院为上虞高等小学堂,是县内第一所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上虞县商会成立。

宣统二年(1910)三月十六日,十九都群众为抗议该乡绅士以办学名义滥派捐款,聚众入城捣毁县学堂、教育会劝学所、统计处研究所;次日又聚众2000余人入城拆毁县校统计处。

宣统三年,萧甬铁路(时称沪杭甬铁路)百官至宁波段动工,至民国3年(1914)1月建成通车,县境内设百官、驿亭、五夫3站。

民国26年11月,萧山至曹娥段通车,县内设曹娥、东关2站。

是年11月5日,上虞县光复。

十四、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2月,浙江省都督府遵照中央临时政府通令,下令“民间一律剪辫,限阴历年底为止。

”县内男子开始剪辫子。

民国2年(1913)8月,上虞县教育会成立。

是年,德商捷成洋行在曹娥江百官镇江面上开始建造铁路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及架设钢梁而中止。

26年(1937)再次修建,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止。

1955年1月9日续建,同年10月建成通车。

民国3年(1914)6月,浙江省“赴巴拿马赛会出品展览会”开幕,上虞县送展小麦、玉米、荞麦。

民国4年(1915)11月,全国商会联合会公报,浙江展览会审查给奖(上虞)名册:二等奖陈阴甫雕刻挂屏;三等奖赵绥之乌金纸、谢麟书鸟笼、张水成鹑鸪岩茶。

是年,浙江省“教育品”赴美赛会得金奖牌6枚,上虞县立小学为获奖学校之一,参赛物品不详。

民国5年(1916)1月,余上永济医院在双堰开业,是上虞、余姚两县第一家医院。

永济医院同时开学。

8月23日,孙中山早赴甬途中宿百官旌教寺,并为该寺书写“博爱”匾额一方。

次日于百官站乘火车去宁波。

民国6年(1917)是年,在丰惠镇建成县立通俗图书馆,是县立图书馆之始。

民国7年(1918)10月,浙江省第一师范校长、省教育会会长经亨颐受小越横山富商陈春澜委托,拟定《春晖中学计划书》,并在县《教育周报》发表,首倡发展县内中等教育。

民国8年(1919)是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下管、沥海、崧厦、哨唫(今肖金)、东关、汤浦、丰惠、百官等地爱国师生和青年,书写血书、创办刊物、组织演讲团,宣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爱国主张。

12月,成立春晖中学董事会,筹备建校,王佐任董事长。

民国11年秋招收第一批新生,同年12月2日,举行建校纪念大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