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通识教育课程架构
河南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开设方案

河南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开设方案
开设通识课程旨在贯彻落实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和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思维方式、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持续发展。
1.通识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方便学生选课,将全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共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
模块二: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
模块三:科学精神与科技进步;
模块四:生命教育与卫生健康;
模块五:艺术情操与审美感悟。
2.学生修读通识课程要求
(1)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每位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均须修读并完成通识课程学分,毕业要求通识课程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
(2)每位本科生应按照所学专业类别,选修除本专业所属学科之外四个模块中的通识课程,每个模块不少于2学分。
建议每位学生一个学期选修不超过2学分的通识课程。
3.通识课程资源建设
(1)通识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由全校各教学单位共同建设并资源共享。
通识课程录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
(2)每个学院应按照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开设宗旨,组织本单位教师申报10门以上的通识课程。
学校鼓励公共教学单位积极开设通识课程,门次不限。
(3)每门通识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应控制在32学时以内,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可以是16学时或32学时,与之对应的课程学分分别为1学分或2学分。
开课学期可在每学年的一个或多个学期(秋季、春季、夏季)开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科学思想史并不专注于史料考证和故事的阐述,它更注重于历史上科学概念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诠释,注重于这些概念及其思想体系的演变,并挖掘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方法和科学人类学的思考。课程内容将按照历史的脉络展开,将涉及如下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就与思想;
不同地域的科学成就及思维特色;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方法;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个性特色及思维精华;一些科学研究及成果引起的科学人类学案例探讨。类别课名称课程内容备注
■■■
社会调查与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社会调查方法概念体系、社会调查的逻辑与程序、如何选择调查课题,如何进行变量测量与操作化,如何进行抽样方法与问卷设计、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处理与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内容的介绍。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多元社会与全球化
心理学
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适当增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内容,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包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法律文化与法治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法律文化,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理论高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法的价值;2法的历史;3法的本质;4法的作用;、法的原则等。法治社会,本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部门法的具体制度,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宪法要义;、民法要义;、行政法要义;、刑法要义;、诉讼法要义;、国际法要义等。
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从微观到宏观介绍了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对各类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整体的正确认知。
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04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的评估与 改进
课程质量的评估体系
01
课程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契合度
评估课程目标是否与农林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02
课程内容与质量的评价
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确保课程质量。
03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法的评价
基础课程
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 科,注重知识面的广度。
核心课程
围绕农林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 业素养展开,强调专业深度。
选修课程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兴趣 和职业发展需求。
实践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1 2
更新课程内容
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使课程内容与时俱 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识教育逐 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部 分,农林院校也开始逐步引入 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通识教 育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 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农林人才 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点
提高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 。
03 农林院校通识教 育课程的内容与 实施
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基础
01
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培养逻辑思维
和数学分析能力。
物理基础
02
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帮助理解自然科学基本规
律。
化学基础
03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一)通识课程I修读说明:1.通识课程Ⅰ均为必修,总计39学分。
除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信工学院等院系部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全部39学分。
所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体育(4门)、大学英语(4门)、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等规定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的修读,按照《首都师范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课程设置方案》(教发[2011]第56号文)执行。
2.历史学院学生不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识课程I总计37学分;另外,世界历史专业与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修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开课学期相同。
3.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师范)与英语专业不修《大学英语》4门课程(16学分),只在第二外语课程中选择日语、德语、法语、西语其中一种,修读该语种课程1-3系列共计10学分,因此英语专业(师范)与英语专业通识课程I共计33学分。
4.信工学院为全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分为《程序设计基础》(文)、《程序设计基础》(理),分别由文、理两类专业修读;艺术专业(音乐、美术)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动画设计与制作》两门课同此学分;教育技术系自行开设此两门课程;数学学院不上此两门课,自行开设《计算机1》(计算机概论与C语言);物理系信息工程专业(光电信息方向)不上此两门课,自行开设《机械制图与CAD》、《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
5.信工学院所有专业不修信工学院为全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故信工学院各专业的通识课程I共计35学分。
6.《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文科类学生于第2学期开设;理工科学生于第3学期开设。
通识课程II一览表修读说明:1、课程系列中的A类:文科(含艺术、外语)类一年级学生必须选修课程。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重要说明1、本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概念不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中广义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所有基础课(即公共基础课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而只相当于其所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2、本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核心理念通识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课,而是思维课、方法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3、本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色(1)模块化课程大致分为以下7个模块:立的。
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模块G,为通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通用技能”与“通识”虽有区别,但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在校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很重要。
通用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而“培养完整的人”正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2)系列化将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课程设计成若干课程系列,每一系列一般为互相有联系的3门课程,约6学分。
以若干课程系列为核心课程,是基于对国外一些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优点的借鉴,也是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存问题或缺陷的规避。
国外大学往往要求每个学生修若干系列的通识课,每个系列集中在某一学科门类。
国内各高校的公选课,有的是由学生在学校开出的课程中任选,有的是用划分模块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课程“拼盘”。
学生所选多为单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联系,体系性不强。
我们的做法是既借鉴国外学校通识课程系列化的优点,又考虑到国内通识教育的现实条件(通识教育总学分偏低)而作了相应的调整。
(3)交叉性由于通识教育学分有限,只能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核心课程系列,基于此设计的课程系列更多地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又让同一系列课程关注的问题相对集中。
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比较持续且有一点深度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以培养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通识教育模块分类

教育热点透视与就业形势分析
解秘敦煌 金庸小说专题鉴赏 经典地球环境影片赏析 经典宋词欣赏 经济学概论 竞赛数学中的著名问题 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史概论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导论(双语教学) 控制论与数学及其应用 口译之英汉视译 跨文化交际 绿色化学与人类健康 逻辑学 免疫与健康 民间音乐艺术
00011165 人文社科类 00011163 自然科学类 00011042 人文社科类 00011020 人文社科类 00011121 自然科学类 00011065 自然科学类 00011095 综合类 00011008 人文社科类 00011114 综合类 00011172 自然科学类
00011066 自然科学类 00011101 综合类 00011071 自然科学类 00011082 综合类
第 2 页,共 5 页
阜阳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一览表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00011005 人文社科类 00011131 自然科学类 00011070 自然科学类 00011100 综合类 00011178 综合类 民俗学 模糊数学 脑科学与教育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女性发展与教育 欧洲小说专题研究 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含实训) 桥牌入门与提高 趣说汉语 趣味概率统计 人类遗传的奥秘 社会体育指导 社会学 摄影 生活化学 生命的困惑――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的 伦理问题 生命的历程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伦理学 生命与生命科学 实用英语语音 食用菌栽培学 世界文化史论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蔬菜资源与营养健康 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究竟是什么 数学名题欣赏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专题讲座 数学文化概论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水与生命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欣赏 台港文学欣赏 课程名称 学分 2 2 2 2 2 2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总学时 30 文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教育科学学院 30 体育学院 30 文学院 60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30 政法学院 30 文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体育学院 30 文学院、政法学院 30 教育科学学院 30 化学化工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教育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外国语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社会发展学院 30 教育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物电和数学学院 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30 教育科学学院 30 生命科学学院 30 文学院、数学与计算科 学学院 30 文学院 推荐单位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
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
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
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
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
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
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
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
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
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http://wenku。
baidu。
com/view/943ed2eb551810a6f5248637。
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2.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與核心,而不是各系所專業 教育「之外」的補充性教育。為落實通識教育之理想, 如何強化全校師生對通識的認知與投入,調整統合各專 業院系資源以支持通識,乃是一項必要而艱難的工作, 亟需強有力的通識教育主事者規劃。因此,通識教育的 成效相當程度的依靠校長及通識教育主管的健全理念、 推動熱誠和充分授權。當校長或通識主管缺乏這些特性 時,通識教育在該校即難以有效推動。
大學的教學品質改善了嗎? 大學生學到更多嗎? 大學生的寫作、外語、閱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進步嗎? 大學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責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嗎? 大學生對全球化社會有足夠的了解嗎? 具備與跨國際人才合作的能力嗎? 大學生有足夠的思辨能力,處理複雜的人生問題嗎?
3
大學教育目標
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了八個大學教育目標,以培育 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具備面對未來人生的智慧。 1.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 大學教育目標 2.思辨能力 3.道德推理能力 4.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5.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6.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 7.廣泛的興趣 8.就業能力 大學教育是全人教育、通才教育,不只是專業教育
8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3. 若干怡情養性、培養才藝的操作性、實用性、常識性、 休閒性課程 ( 如陶藝、書法、田園生活、藝文欣賞、諮 商輔導、生涯規劃等 ) 是否能歸為通識課程,是否應獨 立於通識教育之外成為另一類課程,是一個亟需各校檢 討的問題。通識課程所應具有的知識深度與批判特質, 不能因為加入上述課程種類變得隱而不彰,致使通識教 育與社團活動、才藝補習班或讀經禪修團體之間應有的 區分變得含混不明。
13
成大
核心通識:16 跨領域通識: 10~14 融合通識:2~6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語文課程:8學 分 博雅課程: 28 學分 *語文課程:國文4學分、英文4學 分 *博雅課程:分博雅核心課程12學 分、博雅深化課程8學分,及中山 通識教育講座0,共28學分
10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5. 就組織與制度而言,究竟未來專任師資是要通識中心化, 還是要回歸各系所,各校尚未釐清。就課程規劃而言, 通識課程是否要「核心課程」化或「專業課程」化,或 兩者並行,各校亦應全盤思考。此外, 各校應大幅增加 通識課程中的討論機制與內涵,以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 表達溝通的能力。 6. 以通識名人講座為名之學術、文化、宗教名流的演講或 對談,常缺乏配套措施,不具有通識教育應有的學術承 載度。各校應審慎規劃,使其具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內涵 後再行推動。
12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交大
必修:當代世界 2、英文6 選修:5大向度 三階段20
文化經典與美學詮釋、[歷史分析、 世界文明與全球化]、公民社會與 經濟活動、道德理性與群己關係、 自然科學與邏輯思維等5向度 *核心通識分7大領域: 公民素養、 國際語言、人類文明史、基礎國 文、健康知能、美學與藝術、哲 學與信仰等 *跨領域通識分分自然科學、生命 科學、文史哲藝術及社會科學四 個領域。
9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4. 通識教育固然涉及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之培養,但 若相關課程之教學規劃未經審慎評估審查,或教師本身 對特定立場有過於明顯之偏好,則通識教育也容易流於 傳播特定宗教、政治、族群或階級立場的課程或教學。 由於課堂中師生權力關係不平等,各校通識教育中應避 免此種違背教育精神的課程或教學行為。特定價值立場 可作為批判性討論的主題,但不應作為通識課程。
4
大學教育目標
企業用人最重視的因素: 1.敬業態度 2.專業能力 3.團隊合作精神 4.學習能力 5.穩定度 6.人格特質是否符合公司特質 7.忍受挫折度 8.領導潛力 9.畢業學校 企業晉用新進員工的考量: 1.敬業精神佳 2.專業能力強 3.工作穩定性高、能配合公司 發展規劃 4.學習能力強、可塑性高 5.能團隊合作 6.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具有創新能力 8.具有國際觀
通識教育課程架構與規劃草案
報告人:李清吟
1
內容介紹
1 2 3 4 5 6 7 8
大學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現況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修訂過程 通識教育委員會外聘委員意見
通識教育評鑑指標
待完成工作項目
2
大學教育目標
今日的大學教授可以運用多媒體檔案豐富教學方式,大學 生可以用個人電腦找資料、寫作業,也可以經由網路繳交作 業……,雖然因為科技發達,使得學習效果看似進步,但擔任 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一生的熱情與奉獻皆在教育的德瑞克‧ 大學教育目標 伯克(Derek Bok)反問:
11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學 校 架構 必修:國文6、 外文6 選修:18學分 備註 通識選修:人文(4類)、社會科學(1 類)、物質科學(2類)、生命科學(1 類) (共八大類)
台大
清大
必修:國文2、 *核心通識:思維方式、生命探索、 英文8 藝術與美感、社會與文化脈動、 核心通識10(7大 [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經典、 向度任選5) 歷史分析等7大向度任選5向度。 選修:通識選修 *通識選修:三門九大類。 10
5
大學教育目標
面對國際化浪潮的來襲, 我們學校是企業家的搖籃嗎? 我們的學生具有競爭力嗎? 大學教育目標 我們的學生學習夠嗎? 四年大學生涯畢業後,能成為未來期待的人才? 因此,我們該如何幫助正值1. 「通識教育」與若干基礎教育科目 ( 如大一國文、英文、 歷史、憲法或公民教育等承接傳統共同必修科目的課程 ) 彼此之間定位不清,造成行政、師資聘用和課程規劃及 審議上的諸多問題,兩者之間亟需重新定位,並進行相 應的組織重整和課程重組。具體來說,各校程度不一的 面臨以下課題: (1) 將三民主義、國家發展、憲法、立 國精神或其他類似之課程融入以社會科學為範疇的通識 架構中。 (2) 將歷史、中國文學、英美文學等課程融入 以人文學為範疇的通識架構中。類此過去共同必修課留 下的包袱(師資、制度、系所等),在此次評鑑時仍未 徹底解決。有些學校保留全校共同必修的獨立領域,卻 未描繪清楚的理念與作法,僅由既有師資充數,不盡理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