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中医内科学课件-呃逆

逆
【学习目标】
1.掌握呃逆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 3.了解呃逆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预防调护。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冲喉,以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内经》记载的“哕”即指本病,书中叙述了其 病因病机、病位,并提出了取嚏、闭气、惊吓等 简易治疗方法。元代称之为“呃”,至明代张介 宾始称为“呃逆”。
3.辨轻重
中医内科学
新病、体壮、正气未损者,为轻;年老体虚,或急重症后期,呃逆 时断时续,发作频繁,呃声低微,饮食难进,脉沉细伏,为元气衰 败,胃气将绝之危候。
(二)论治要点
中医内科学
呃逆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根据寒热虚实,分别 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顽固性呃逆的治疗需注重理气 活血。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生理性呃逆与病理性呃逆
中医内科学
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无明显兼证者,可不药而愈,属暂时的生 理现象。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 病证过程中,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可视为呃逆病证。Biblioteka 2.辨虚实寒热中医内科学
呃声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声响亮,气涌有力, 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面青 肢冷,舌苔白滑,多属寒证;呃声洪亮,声高短促,胃脘灼热,口 臭烦渴,面赤便秘,舌苔黄厚,多属热证。
(二)病证鉴别
1.呃逆与干呕
中医内科学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干呕属于呕吐的一种,以有声无物,或仅吐出 少许黏液为特征,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之声;呃逆以呃呃连声, 短促而频为特征,为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之声。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呃逆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呃逆(中医内科学)

(3)体虚病后
素体虚弱,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 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伤胃阴,胃失和降则发呃逆,甚则病深 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则发呃逆。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2)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有关。 (3)病理性质:本病有虚实之分,病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其他疾 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 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 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治。
【病因病机】
呃逆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 后等因素,引起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 利,胃气上逆动膈。
1.常见病因
(1)饮食不节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上 动于膈而生呃逆;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或过服温补药物, 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而发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 "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乘脾,或忧 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 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如属胃寒者,温中祛寒;胃火上逆者,清降泄热;脾 胃虚寒者,温补脾胃;胃阴不足者,养胃生津;因于 情志者,疏肝解郁;因于痰饮者,降逆化痰;瘀血阻 滞者,活血化瘀;饮食停滞者,消食导滞。对于重危 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3.分证论治
胃中寒冷证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腕不舒,得热 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热饮,口淡 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呃逆中西医治疗(51页)

1.3 尼可刹米
机制不明,可能由于该药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使 呼吸加深加快,膈肌活动度增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终 止呃逆作用.
邓世周 等用尼可刹米0.375g,肌注,治疗呃逆32例. 并设胃复安 0.01g,肌注,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6%,两组疗效有显 著差异. 我们遇1例颅内肿瘤并发呃逆者,用阿托品内关注射等治 疗无效,后用尼可刹米0.375g,肌注15min呃逆停止.
辩证要点
2.辨虚、实、寒、热
实证 初起 呃声响亮 气冲有力 连续发作 脉弦滑 虚证 久病 呃声低长 气出无力 时断时续 脉虚弱
辩证要点
寒呃
呃声沉缓有力
热呃
呃声响亮,声高短促
胃脘不适,得热则减,遇寒则甚
面青肢冷
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尿赤
面红赤
苔白滑
苔黄厚
辩证要点
3.辨病深临危
危重病证后期,年老正虚——呃声低微, 饮食难进,六脉沉伏——元气衰败,胃气 将绝
呃逆
概述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 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 情绪不安等症状。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
轻证
重证
病机的关键: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 关。
鉴别
呃逆、干呕、嗳气
中枢性
神经性:脑炎、脑膜炎、脑瘤、脑溢血、 脑血栓、脊髓痨、脊髓老年性改变、癫痫 早期、手足搐撓症、狂犬病、破伤风。 中毒性:全身感染伴显著毒血症者、士的 宁中毒,痛风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 精神性:癔病患者
呃逆

呃逆的针灸治法
预后
针灸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病程长的虚证 疗效较差。
如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正气虚败,呃逆不止
,饮食不进,出现虚脱倾向者,预后不良。
推拿
治 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胃中寒冷证者,治 以温中祛寒;胃火上逆证者,治以清胃泄 热;气郁痰阻证者,治以降气化痰;正气 亏证虚证者,治以温补脾胃。 •腹部、背部、胁肋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缺 盆、膻中、中脘、膈俞、脾俞、胃俞、气海、大 横、天枢、大肠俞、八髎、足三里、中府、云门、 章门、期门,肺俞、肝俞、内关、丰隆、关元。
呃逆
鉴别诊断
嗳气 胃气阻郁,气逆于 上,冲咽而出,发 出沉缓的嗳气声, 多伴酸腐气味,食 后多发。
病人作呕吐状,但有声 无物,或仅有少量涎沫 而无食物吐出。 干呕
中医辩证 论治
推拿辩证 论 治
针灸辩证 论治
预防
呃
逆
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胃火上逆证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加减
呃
吴
鑫
逆
资阳市中医院
呃逆
西医 中医
定义 病理及发病机理 分类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中医特色治疗 预防护理
附:小儿推拿
呃 逆
1 2 3 4
古称“哕”,( yuě)又称“哕逆”。
哕 yuě 呕吐,气逆,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俗称打嗝
西医称膈肌痉挛
呃逆定义
西医定义: 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
呃逆的针灸治法
胃中寒冷
[治法] 温中祛寒,降逆止呃。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处方]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 脾俞。 [随证配穴] 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呃逆

• 、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
•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 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 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 致。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月日(三诊):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 睡下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气食两滞,均尚未 化,当依法再进。
空沙参克 姜川朴克 六神曲克
山楂炭克
焦槟榔克 盐砂仁克
青木香克
炒稻芽克 黄郁金克
藿香梗克
焦鸡金克 佛手片克
鲜荷梗尺
月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 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空沙参克 苦桔梗克 沉香曲克 真郁金克 广木香克 盐砂仁克 川牛膝克 蔻仁克 花槟榔 克 首乌藤克 炒稻芽克 甘草梢克 鲜荷梗尺 月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 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 当从本治。 南沙参克 炒川朴克 六神曲克 焦鸡金 克 佛手 片克.生熟稻芽各克 川黄连木香各克 制乳没 各克 盐砂仁克 焦槟榔克 灵磁石克 (先煎) 赤芍药克 生荷梗尺
大家好
呃
逆
呃逆
病 概因 述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预 证防 论调 治护
结 语
概述
• 一、定义
•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
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素问·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病深者,其为哕。” (二)治疗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 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颇有参考价值。 (三)治则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 (一)
呃逆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本病记载。
《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认为是胃气上逆而发病。
《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认为与寒气及胃、肺有关。
《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灵枢·杂病》载有简易疗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干呕呃逆为胃气上逆,膈间不利,气逆上冲咽喉,以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
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声,无物吐出,其声长短不一,呈不规则性发作。
2.嗳气嗳气因饮食物不消化,胃中浊气蕴积上逆而发生,其声低而缓,常伴有酸腐气味,多在饱餐后出现,又称为“噫气”,与呃逆频频发出的呃呃响声有显著区别。
干呕与嗳气多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转归和预后无明显关联。
但呃逆出现在危重患者时,可能是胃气衰败的征兆。
【辨证论治】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