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2 专 方 专 药
马 淑 颖 等 以通 降和 胃为 基 本 治 则 采 用 丁 香 降气 汤治 疗
G E R D患 者 6 0例 , 并 与用 奥 美 拉 唑 治 疗 的 3 0例 作 对 照 . 结 果 中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9 5 . 0 0 % , 西 药 组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中 医 的 独 特 优 势 在 于 辨证 论 治 , 它 能 够 从 整 体 的 角 度 动 态地观察处理问题 , 有极 强 的针 对 性 。一 部 分 医 家 根 据 中 医
理论 结 合 自身经 验 , 分型 论 治 。 查 安 生 教 授 将 本 病辨 证 分 为 5
型论治 : 肝 胃 郁 热 证 予 以丹 栀 逍 遥 散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肝 胃不 和 证 予 以柴 胡 疏 肝 散 合 金 铃 子 散 加 减 ; 脾 胃虚寒 证 予 以 香 砂 六君子 汤加味 ; 胃 阴亏 虚 证 予 以益 胃 汤 合 左 金 丸 加 减 : 痰 瘀 互 结证 予 以启 膈 散 合 失 笑 散 加 减1 4 l 。李 妍 等 亦将本病分为 5 型论治 : 肝 胃不和型予 以柴胡疏肝散 加减 : 肝 胃郁 热 型 予 以
综 述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3 ) 0 6 — 0 0 7 6 — 0 2
文献标识码
胃食管 反流病 (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 d i s e a s e . G E R D) 是 指 胃 内容 物 反 流 入 食 管 引起 不 适 症 状 和 ( 或) 并 发 症 的 一 种疾病I - 2 1 。流行病学研究 表明 : G E R D 发 病 率 在 西 方 国家 非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_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_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江苏省中医院沈洪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

广义的GERD包括食管粘膜有破损或无破损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

世界不同地区GERD流行病学日本北美洲欧洲-中国澳大利亚%北京西安上海国内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低下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所致。

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既是酸相关性疾病更是一种动力性疾病。

西医治疗西医通常采用强力的抑酸治疗虽然能很快地缓解症状但对于正常消化来讲是不利的。

并且现阶段的促动力治疗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存在的多种复杂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同时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因素还有消化道激素等。

因此总的来讲西医治疗方案应还是较为片面的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研究表明其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中医药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在于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包括调节消化道动力、胃酸分泌、胃肠激素水平等多个方面是整体的调节过程。

实验研究证据目前有人从中药药理的角度对治疗GERD的中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与西药相同的作用机理如抑酸、保护黏膜、抗炎镇痛等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NO浓度、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性、抑制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等从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促进疾病的恢复。

中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常根据患者的主症来确定,本病的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因此本病可分别属于中医学之“吐酸”、“胃脘痛”、“嘈杂”、“梅核气”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为会议 重要课题 。 虽然西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 但 者总有效率 的差异不大 ( P <O . 0 5 ) , 无 统计学意义 。但 治疗组防 其副作 用较 多 , 例如长期地服用西药会干扰可 F e z + 的吸收 , 或引 止复发的效果明显好 于对 照( P <O . 0 5 ) , 有统计学意义。而陈氏 起 肾功能损 害等。而中医 、 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 不但疗 效突 将 1 0 2例反流性食 管炎辨证分 型为 : ( 1 ) 肝郁 胃热型采用丹栀逍 出, 而且副作用少 。 现对反流性食管炎 的中医药研究情况进行简 遥散 ; ( 2 ) 胃阴亏虚型采 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 3 ) 气滞血瘀型采用 要 的综 述 , 以促进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 。具体 内容如下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 因、 病机 的认识
中医学 中并无 反流性食管 炎及 胃食管反 流病这一 名词 , 根
启膈散加减。 治理 6周后 , 痊愈 3 0例 , 显效 2 8例 , 有效 3 5例 , 无
效 9例 , 总有效率达 9 1 . 9 %。其 中肝 胃郁热组有效率达 1 0 0 %。
2 . 3 专 方 治 疗 姚 峰㈣以 四逆 越左 丸 加 味 治 疗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则肝木 自甚 , 故为酸也” 。 指 出反酸与肝木有关 。 《 杂病 源流犀烛》 治疗 。治疗时间均为 4周 , 结果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 ( 9 2 %) 明显好
日“ 吞酸者 。 郁滞 日久 , 伏 于脾 胃间 , 不 能 自出 , 又咽不下。 倘 肌表 于对照组( 7 5 %) , 两组 的差异显著( P < O . 0 5 ) , 有统计学 意义 。
3 2例 ) 和治疗组( 5 0例 ) 。对照组给 蠕 动将 食物送至 胃中 , 传 化物而不藏 , 通 降为顺 , 故 应属于 “ 胃” 管炎病人随机分成 和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GERD的诊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药在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整体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西医则在病因明确、病理生理机制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汇总和整理近年来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GER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GER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GERD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的西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有关。

在病因方面,GERD的发生主要与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被认为与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降低,从而增加GERD的风险。

吸烟和饮酒则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加重食管炎症,促进GERD 的发生和发展。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枳术宽中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摘要:目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观察患者为我科治疗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92例,起止时间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分组方法为根据患者入院号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治疗方法分别是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和单独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一组和二组治疗后GerdQ评分比较,一组是6.34±1.07(分),二组是8.46±1.24(分),(t=3.762,p=0.033),结果有差异。

结论: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枳术宽中胶囊消化内科治疗的疾病中常见胃食管反流疾病,这种病症如果不治疗,会引起食管损伤,最终出现病变,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因此,临床上需要采用积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解决疾病问题。

目前,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时,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西药应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症中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但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性长,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西药短期效果优良,长期使用后容易引起患者复发,影响其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患者西药治疗存在问题,临床医生需要研究其他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通过知网、维普等关键词检索后获得,胃食管反流病症采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后有良好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上应用后效果如何,还需临床医生对该方案研究,并且以研究数据作为支撑,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

基于此,本组研究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加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治疗的脾虚气滞证胃食管反流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将患者分成一组与二组。

一组随机编入4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年龄分析,年龄在18岁--70岁,平均43.36±5.35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程分析,病程在6月--35月,病程在18.35±2.43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性别分析,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3例。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梁广和,E -m a i l :615796123@q q.c o m 第一作者:刘杨,E -m a i l :260036150@q q .c o m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梁广和(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ʌ摘要ɔ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 E R D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存在疗效不佳㊁易反复发作㊁毒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㊂该文检索梳理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㊁总结㊁提炼发现,中医采用内治法㊁外治法㊁内外合治法㊁与西医相结合等方法治疗G E R D ,具有毒副作用小㊁疗效确切㊁不易复发等优势㊂ʌ关键词ɔ 胃食管反流病;吞酸;胃灼热;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 256.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6 胃食管反流病(g a s t r oe s o p h a ge a l r ef l u xd i s e a s e ,G E R 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灼热㊁反酸㊁胸痛,伴上腹痛㊁胃胀㊁嗳气㊁恶心㊁咽喉不适㊁吞咽困难㊁睡眠障碍㊁慢性咳嗽㊁支气管哮喘㊁慢性喉炎等症㊂G E R D 发病主要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㊁食管廓清功能降低㊁胃食管黏膜损伤㊁胃十二指肠功能异常㊁食管内脏高敏感㊁食管上皮渗透性改变㊁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率逐年升高[1]㊂中医治疗G E R D 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G E R D 的诊治提供参考㊂1 中医对G E R D 的认识1.1 病因病机 G E R D 属于中医 吞酸 吐酸 梅核气 胃咳 反胃 胃反 心下痞 胸痞 胸痹 嗳气 嘈杂 卧不安 等范畴[2]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记载: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㊂ ‘丹溪心法“云: 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用粝食蔬菜自养㊂ 阐述本病的病因为气郁日久,化火生酸㊂‘景岳全书“谓: 吐酸一证,在河间言其为热,在东垣言其为寒,夫理有一定,奚容谬异㊂ 张景岳主张吞酸属寒证㊂‘临证指南医案“言: 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㊂ 叶天士认为本病的病因为肝阳犯胃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言: 吞酸者,宿食所为㊂ 戴思恭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宿食不化,久而作酸㊂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为感受外邪㊁情志不遂㊁饮食不节㊁罹患胆病㊁禀赋不足,病机为胃失和降㊁胃气上逆[1]㊂1.2 辨证施治 黄晓文等[3]将G E R D 分为脾胃虚弱㊁气虚血瘀㊁瘀血阻络㊁脾虚湿盛㊁脾虚湿热㊁气郁痰阻㊁肝胃郁热㊁胆热犯胃8种证型㊂袁丽君[4]研究发现G E R D 发病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多见,其次是中虚气逆证㊁气郁痰阻证㊁胆热犯胃证,而瘀血阻络证较为少见㊂‘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 E R D 分为肝胃郁热㊁胆热犯胃㊁气郁痰阻㊁瘀血阻络㊁中虚气逆㊁脾虚湿热6种证型,G E R D 的中医治疗应当根据证型辨证施治,临证治疗以畅达气机为要,依病情分别施以疏肝泄热㊁和胃降逆㊁理气化痰㊁活血祛瘀㊁健脾化湿;兼见虚证,应辨明气血阴阳,使补而不滞[1]㊂2 中医内治法在治疗G E R D 方面,中医内治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降低复发率㊂刘沈林教授认为,G E R D 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夹酸上逆,损伤食管,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 以郁为先㊁以郁为本㊁以郁为治 的辨治思路,灵活运用疏肝和胃㊁清宣化浊㊁化痰降逆㊁清泻肝胃㊁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及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5]㊂吴思霖等[6]研究发现,清热降逆汤(柴胡㊁白芍㊁白术㊁旋覆花㊁龙胆㊁枳实㊁半夏㊁瓦楞子)治疗G E R D 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口苦㊁9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咽干㊁烦闷㊁失眠等症㊂丁媛等[7]认为G E R D的基本病机为胃膜受损,临证应以 护膜法 为主,运用逍遥散㊁旋覆代赭汤加减等调畅气机以护膜,以及海螵蛸㊁瓦楞子㊁白及㊁木蝴蝶等制酸健胃以护膜,标本兼顾,疗效确切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可通过促进胃肠运动㊁减轻炎性反应㊁改善食管黏膜㊁镇吐等作用治疗G E R D[8]㊂G E R D病位在肝㊁胃㊁脾,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热㊁气郁㊁血瘀㊁食积,运用内治法治疗时应以疏肝泄热㊁和胃降逆为原则,并注重调畅气机,使脾升胃降功能恢复正常㊂3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治疗G E R D包括针刺㊁灸法㊁推拿等,外治法在治疗老人㊁孕妇㊁儿童等患者时,其以毒副作用小㊁安全性高等优点,更易被患者接受㊂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㊁改善食管下括约肌松弛㊁促进胃肠动力㊁抑制胃酸分泌治疗反酸㊁胃灼热等症[9]㊂徐因等[10]采用老十针治疗G E R D患者,以中脘㊁足三里为主穴,配以其他穴位进行针灸,具有调气疏肝㊁健脾和胃㊁消导运化㊁理气和血之功㊂潘诗敏等[11]采用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G E R D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较为持久㊂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G E R D以五经配伍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本经本腑(胃),抑木调气以治之,使气机升降协调,胃气通达和降㊂李永红等[12]采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G E R D,可改善患者反酸㊁胃灼热㊁嘈杂㊁胁痛㊁口干口苦㊁便干溲赤等症,火性属阳,能升散㊁开泄㊁畅达,火针疗法通过灼烙人体腧穴㊁腠理而疏通经脉,有引气和发散之功,温通之力较强,能直达肌肤筋肉,使邪气外散,引邪外达㊂张保球等[13]采取温针灸辨证治疗G E R D,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黏膜破损㊂温针灸结合燃烧艾绒温热作用及针刺激发经气的作用,能激发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和胃降逆㊂儿童对中药和针灸的依从性较差,若单用中药或针灸治疗小儿G E R D,恐难达到预期效果,而推拿疗法具有非创伤性特点,更易于被G E R D患儿接受㊂刘艳辉等[14]采取健脾益气推拿法即补脾经㊁推中脘㊁摩腹治疗G E R D患儿,可有效增强患儿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认为健脾益气推拿法具有健脾利胃㊁强脾助运等功效㊂黄旺金等[15]研究发现,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G E R D效果较好,可减少患儿呕吐次数,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减少胃内容量㊂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G E R D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㊁增强食管廓清功能㊁保护食管黏膜㊁调节胃肠激素㊁增强胃肠动力等有关[16]㊂4中医内外合治法‘备急千金要方“记载: 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㊂ 若单用内治或外治难以奏效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赵磊[17]认为G E R D属于中医 吞酸 痞满 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与肝郁不疏㊁胃失和降㊁津液输布失常有关,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下调食管黏膜环氧合酶-2(C O X-2)㊁蛋白激酶受体-2(P A R-2)m R N A的表达㊂赵一娜等[18]采用温胃阳汤联合盐包烫熨治疗中阳不运型G E R D,可明显改善G E R D患者临床症状,认为温胃阳汤具有温阳祛寒㊁益气健脾之功,盐包烫熨是一种五行藏象疗法,由粗盐与吴茱萸制成,每日于寅时作用于大腹,借助自然界之阳气,作用于脾胃经脉,具有温脾肾暖肝之效,同时调理脾㊁胃㊁肝㊁肾之枢机㊂肖超秀等[19]采用降逆和胃汤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G E R D,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认为降逆和胃汤具有降逆和胃㊁疏肝理气㊁清热利湿之效,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㊂张毅娜等[20]采用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背俞穴治疗G E R D临床疗效确切,认为补中降逆汤具有健脾益气㊁和胃降逆的作用,麦粒灸是如麦粒大小的自行捏制而成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属于直接灸,麦粒灸可明显改善炎症状态下的微环境,调节自身免疫,提高痛阈,促进胃肠蠕动㊂樊春华等[21]采用疏肝清胃汤与穴位贴敷联用治疗G E R D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水平,认为疏肝清胃汤具有疏肝解郁㊁健脾养胃㊁清热解毒之功效,穴位贴敷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5中西医结合治疗张锡纯认为 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 ,临床医师治疗G E R D应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㊂王同单等[22]应0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G E R D 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可缓解患者反酸㊁反食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㊂姜先亮[23]采用自拟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G E R D 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和自拟消痞汤,指出该法具有明显的保护胃黏膜及增强胃动力作用㊂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见效迅速,既能发挥西药抑酸护胃㊁促胃肠动力的优势,又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㊁随症加减的优点,使局部和整体病情得以改善㊂6 小结G E R D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反复持续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可通过影响胃肠激素㊁食管胃动力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㊁肠道菌群㊁内脏高敏感及心理情绪等病理机制发挥作用,中药复方具有多维度发挥疗效的优势,中医外治法简易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G E R D 在缓解症状㊁调节心理情绪㊁促进黏膜愈合㊁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显著[24]㊂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诊治G E R D 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医治疗G E R D 疗效显著,对不宜服药的患者宜采用针灸㊁推拿等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若单用内治或外治难以奏效时,内服与外用配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且临床治疗应发挥中西医协同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2]白兴华.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的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1):5-10.[3]黄晓文,潘炜炳,范乾,等.常熟地区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 ].光明中医,2022,37(14):2467-2472.[4]袁君丽.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5]袁光辉,徐艺.刘沈林从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之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22,54(9):23-25.[6]吴思霖,罗芳芳,王继生,等.清热降逆汤治疗胆热犯胃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及对反流改善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9):243-246.[7]丁媛,王少丽,周铃,等.从 护膜法 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2,41(8):891-893.[8]崔亚,姜礼双,卜平.旋覆代赭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18,50(1):82-85.[9]潘诗敏,李金香,李莹,等.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及机制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79-83.[10]徐因,安俊丽,杨志军,等.老十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10):189-191.[11]潘诗敏,李金香,张曦,等.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17,37(12):1255-1260.[12]李永红,张万龙,曹国强,等.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7,36(5):387-390.[13]张保球,韩雅欣.温针灸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6):79-80,125.[14]刘艳辉,刘丽娟.健脾益气推拿在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12):195-197.[15]黄旺金.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观察[J ].广西医学,2017,39(7):1108-1109.[16]周树珩,黄晓燕,陈雅璐.中医药干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5):93-96.[17]赵磊.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痰气郁结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2,54(17):31-34.[18]赵一娜,黄晓燕,林惠,等.温胃阳汤合盐包烫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阳不运证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2021,44(1):13-16.[19]肖超秀,曾光,林良佳,等.降逆和胃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5):104-106.[20]张毅娜,林震群.补中降逆汤联合麦粒灸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虚气逆证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9,35(11):9-12.[21]樊春华,陈文剑.疏肝清胃法与穴位贴敷联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4):59-61.[22]王同单,赵文,郭师.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1,53(16):28-30.[23]姜先亮.自拟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89-91.[24]魏秀秀,张北华,尹晓岚,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述评[J ].世界中医药,2022,17(15):2101-2107.(收稿日期:2022-10-24)[编辑:周荣荣张思思]1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一、病因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所致。

西医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好好干活)、食管廓清功能下降(不能大扫除)、食管组织抵抗力损伤、胃排空延迟、胃酸及胃蛋白酶等主要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社会心理因素等。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噫醋”,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等。

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观点:➤➤感受外邪:感受寒热之邪,脾胃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可致吐酸。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助湿生痰,酿生湿热,脾胃受纳、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抑郁不达,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泛酸,日久脾胃失于健运,湿痰内生,气郁痰阻则出现咽部及胸骨后异物感,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内熏则胸骨后灼痛。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致中气虚弱,水湿不运,抑或胃阴受损,失于运化,升降失司而致吐酸等。

➤➤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

二、辨证分型无论古今,中医皆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情志、饮食密切相关(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而不单纯的只是自身缺陷(脾胃虚弱、素罹胆病)所致。

西医近几年来也倾向于胃食管反流病是种“生活方式病”: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膏梁厚味、暴饮暴食、快饮快食、边走边食……中医“具形”,虽然有时表述不清某一病名,但好在它能把病人当做一个形体来看,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简单组合。

现代医家也是各论短长,但结合古代医学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1、肝胃郁热证丨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主症:①烧心。

②泛酸。

次症:①胸骨后灼痛。

②胃脘灼痛。

③脘腹胀满。

④嗳气反流。

⑤心烦易怒。

⑥嘈杂易饥。

⑦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丨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主症:①口苦咽干。

②烧心。

次症:①脘肋胀痛。

②胸痛背痛。

③泛酸。

④嗳气反流。

⑤心烦失眠。

⑥嘈杂易饥。

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丨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主症:①泛酸或泛吐清水。

②嗳气反流。

次症:①胃脘隐痛。

②胃痞胀满。

③食欲不振。

④神疲乏力。

⑤大便溏薄。

⑥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丨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主症:①咽喉不适如有痰梗。

②胸膺不适。

次症:①嗳气或反流。

②吞咽困难。

③声音嘶哑。

④半夜呛咳。

⑤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丨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症:①后背痛。

②呕血或黑便。

③烧心泛酸。

④嗳气反流。

⑤胃脘隐痛。

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三、治则方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中药主要分为通降胃气、疏肝利胆、健脾和中、活血止痛及对症用药五大类。

在应用中,通常依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进行遣方用药。

1、肝胃郁热证主症:常以烧心、泛酸、嘈杂易饥为特点。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代赭石、川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主症:常以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为特点。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剂: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主症:常以泛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神疲乏力为特点。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剂: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主症:常以咽部梗阻、咽部不适、胸庸不适、夜间呛咳为特点。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剂: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主症:常以胸骨后疼痛不适、后背疼痛、伴有烧心泛酸为特点。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小编感到中医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遣方用药的“加减”二字。

同一症候,在不同患者身上,绝不是统一用规定的处方,而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附加用药。

例如在肝胃郁热证中,伴两胁胀痛甚者,宜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泻肝热,理气止痛;伴胃脘灼痛甚者,重用栀子,加连翘以散郁清热。

在气郁痰阻证中,泛酸明显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以制酸和胃;半夜呛咳者,加黄连、吴茱萸,伍旋覆花、代赭石以辛开苦降,降逆下气以止咳。

四、中成药和针灸中成药都是固定方剂,用的时候一定要看符不符合自己的证型。

下面小编摘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列出的中成药,推荐给大家:1、肝胃郁热证:舒肝片合加味左金丸加减。

2、胆热犯胃证:舒肝片合郁茵利胆颗粒加减。

3、中虚气逆证:香砂养胃丸加减。

4、气郁痰阻证:胃苏颗粒加减。

5、瘀血阻络证:胃复春颗粒加减。

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减”二字!此外,常用的中成药还有六味安消胶囊、胃逆康胶囊、舒肝和胃丸、越鞠丸、乌贝散、胃力康颗粒、枳术丸等。

这些中成药都具有疏肝泄热、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等功效,但没有一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专用药、特效药(别对祖国医学失望,西医同样也没有)。

不过,中医除了用药,还有它独特的治疗手段,大家能想到什么?对,针灸、穴位按摩!针灸、穴位贴敷、药穴指针、注入式埋线等疗法也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

体针疗法常用穴位:实证用内关、足三里、中脘穴;虚症用脾俞、胃俞、肾俞、膻中、曲池、合谷、太冲、天枢、关元、三阴交等穴。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以平补平泻为主。

至于怎样行针、如何贴敷,则看每位中医师的实践经验了。

五、生活指导胃食管反流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三分治七分养”、改变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起居、饮食、用药等方面避免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我们的公众号里已有好几篇文章做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攻略(下)》),这里就不再多说。

中医在这个总体原则下,对各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提出了不同的注意事项:1、肝胃郁热证室内宜保持安静、整洁、舒适,保持情绪平稳。

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香燥食物。

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3、中虚气逆证饮食有节,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在食物中酌情加葱、姜、椒、桂等调味品以助温脾阳。

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4、气郁痰阻证室内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噪声,饮食忌辛辣、煎炸食物,忌咖啡、烟酒。

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5、瘀血阻络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过度紧张,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寥寥数语,即可概括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影响,怎能不让人感叹先贤的智慧、中医的精深!社会再进步,也离不开质朴的本质。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愿每位胃食管反流病医患都能从中医的理论中受益,愿医患携手早日战胜胃食管反流病!六、病案示例孙某,女,45岁。

患者2年前因情志不遂,思虑过度渐出现胃脘部灼痛,有梗阻感,胃镜曾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等西药后可缓解。

就诊前2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就诊时见上腹部疼痛伴烧灼感,泛酸,恶心欲吐,口苦心烦,脉滑数,舌暗,苔黄腻。

辨证肝胃郁热治法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吴茱萸3g,黄连9g,蒲公英30g,法半夏12g,陈皮9g,丹参15g,檀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煅瓦楞子30g,大枣9g。

服药1周,诸症好转,守方加减5周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清淡饮食,生活规律,调畅情志,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方中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二药伍用,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白芍之酸敛。

两药配伍可抑制胃肠推进功能,增强解痉作用。

川楝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两药配伍,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可抗肠痉挛和推进胃肠运动。

黄连清泄肝火,肝火清则不致横逆犯胃,肝胃和则气不上逆;吴茱萸入肝经,疏肝同时牵制黄连之苦寒伐胃,两药共奏降逆制酸之功。

法半夏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并用,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

全方可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七、参考文献【1】朱生樑. 胃食管反流病基础与中西医临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0-1553.【4】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方案(2014年版)【5】《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6】《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