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妮卡·弗卢德尼克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合集下载

永久陌生化:伊韦尔森的非自然叙述理论

永久陌生化:伊韦尔森的非自然叙述理论

永久陌生化:伊韦尔森的非自然叙述理论
王长才
【期刊名称】《符号与传媒》
【年(卷),期】2024()1
【摘要】伊韦尔森对非自然叙述的界定具有实用性的倾向,最初以“具体文本中场景、事件与故事世界的规则有难以解释的冲突”来界定,后来将“非自然”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非一种特定文类,扩大了所涵盖的范围,也因此造成非自然特性被稀释甚至被消除的风险。

伊韦尔森反对阿尔贝将非自然叙述自然化的阐释方式,强调非自然叙述是“永久陌生化”。

伊韦尔森还提出“难以媒介化的经验性”和“没有媒介化的经验性”等概念,对提倡自然叙述学的莫妮卡·弗卢德尼克以“体验性”为叙述规定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此外,他还就非自然意识指出了认知叙述学框架的某些局限。

【总页数】11页(P70-80)
【作者】王长才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非常规叙述形式的类别与特征:《非自然的叙述声音:现当代小说的极端化叙述》评介
2.非自然与非自然叙述理论:布莱恩·理查森教授访谈录
3.《爵士乐》中的非自
然叙述者及其非自然叙述行为4.非自然叙述非自然阅读5.叙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范例——谈米克·巴尔的叙述学姊妹作《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与《叙述学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叙事学的前景与局限:以心灵呈现为例

认知叙事学的前景与局限:以心灵呈现为例
通常 被称 为认 知叙 事 学 ) 主要关 注 两个 截然 相 对
的 问题 。
பைடு நூலகம்
部表 情 的解 释 。事 实上 , 心 灵 阅读 和思 维 理论 并
不是 一 种 “ 阅读 ” 或“ 理论” , 而是 多 种假 设 , 甚 至 是对 他人 思维 的猜 想 。
( 1 )“ 故事如何 [ ……] 与理 解者的心 理状 态和 心 理 过 程 相 关联 , 从 而 引 发 叙 事
为什么读小说》 所 引入 。两个概念 指 向如 何
生 成对 他人 思 维 中发 生 的事 情 所 做 的假 设 。 心 灵 阅读 和思 维 理 论 是 基 于对 所 观察 到 的个 人 的
口头 和实 际行 为 , 以及 他 或 她 的外 表 、 动 作 和 面
认 知 主义叙 事学 ( 为 了便 利 , 而非精 确 表 达 ,
就表 现 出两个 方面 的不足 : 第一 , 倾 向于将 虚构的思想 与实际 的想 法等 同起来 ; 第二 , 在 文本分析 中, 侧
重于 关注 人 物 , 并 认 为事 件 从 属 于 人 物 。 认 知 叙 事 学 所 谓 的“ 小 说 阅 读 就 是 心 理 阅读 ” 应该 准确表达 为
世界 , 。
叙事 学 认 知 理 论 的 关 键 概 念 是 心 灵 阅 读
( m i n d r e a d i n g ) 和思 维 理论 ( t h e o r y o f mi n d ) 。 后
者 由利莎 ・ 尊 舍 因( L i s a Z u n s h i n e ) 的 著作 《 我 们
第3 6卷
第 2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6 N o . 2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老友记》的叙事学解读

《老友记》的叙事学解读

《老友记》的叙事学解读现代情景喜剧已不是单一的艺术创作,枯燥的情景喜剧很难在现实中生存。

《老友记》是20世纪末美国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共获得了33次艾美奖提名,其中四次为“杰出喜剧奖”,连续五年获得全美民选奖的最受欢迎喜剧。

以叙事学角度,从叙事结构、叙事色彩、叙事时间、叙事习惯与风格等方面分析《老友记》,解读其成功路径。

标签:《老友记》;情景喜剧;叙事学《老友记》(Friends)又名《六人行》,是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共十季,历时十年,从1994-2005年。

《老友记》自播出以来一直为NBC电视网的招牌剧,这部剧在欧美目前仍是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之一,收视率常居榜首。

《老友记》共获得了33次艾美奖提名,其中四次为“杰出喜剧奖”;获得了1996年的电影演员工会奖;被三次提名金球奖的最佳电视剧音乐剧喜剧奖;连续五年获得全美民选奖的最受欢迎喜剧。

全剧共237集,每集大约20分钟左右。

主要描述了三位男性罗斯Ross、钱德Chandler、乔依Joey,三位女性瑞秋、莫妮卡Monica、菲比Phoebe,六个好朋友的故事。

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事业是整部情景喜剧的主线,观看《老友记》是学习美语、了解美国文化的非常好的途径。

在中国,最早推行《老友记》这部情景喜剧的是一些私立性质的英语学校,剧中几位演员原汁原味的美式发音以及生活化的对白使《老友记》成为了学习美语的好教材。

据报道上海的一所高中里,曾用《老友记》作为英语口语教材,使学生们又重新爱上了英语课。

在许多大学里也非常流行观看《老友记》,练习英语口语。

《老友记》不仅是欧美热映情景喜剧,而且是全球观众都喜欢的节目,因此,《老友记》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一、叙事学发展的源流变迁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及结构主义叙事学是叙事学的起源。

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叙事学”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普洛普的研究方法的深远影响。

论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的论文-影视论文

论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的论文-影视论文

论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的论文影视论文【内容提要】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

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

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

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

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 ruth 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

”(the same decad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gradual invention, birth, and increasing maturity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have also played ho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ritical field, “narratology”or, more si mply, “narrative theory.”)(1)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

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

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

叙事学的英语英语

叙事学的英语英语

叙事学的英语英语叙事学的英语表达研究叙事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故事的构成、叙述技巧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中,叙事学的相关术语和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叙事学基本概念1.Narratology(叙事学):研究叙事文本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Narrative(叙述):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手段呈现故事的过程。

3.Narrator(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或声音。

4.Narrative time(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之间的关系。

5.Narrative space(叙述空间):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

二、叙述技巧1.First-person narrative(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以“我”的身份讲述故事。

2.Third-person narrative(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3.Omniscient narrative(全知叙述):叙述者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和事件。

4.Limited omniscient narrative(有限全知叙述):叙述者仅了解部分人物和事件的内心世界。

5.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模仿人物内心活动的叙述方式。

三、叙事学流派及代表人物1.Russian Formalism(俄国形式主义):关注叙事文本的结构和形式。

代表人物:Viktor Shklovsky(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2.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叙事文本具有一定的结构规律。

代表人物: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3.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反对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

代表人物:Jacques Derrida(雅克·德里达)4.Cognitive narratology(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如何理解叙事文本。

代表人物:Monika Fludernik(莫妮卡·弗卢德尼克)四、叙事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叙事学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_诗歌叙述学建构的切入点_李孝弟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_诗歌叙述学建构的切入点_李孝弟

9?@8<:> =5>:C5:8A 5>7 B;8<@ B856;<>:·版权所有文责自负·*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叙事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3YS010)资助。

作者简介:李孝弟,副编审,博士,研究方向:叙事学理论及中国叙事学,文艺美学。

作者邮箱:lxd1017@yeah.net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诗歌叙述学建构的切入点李孝弟(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构建诗歌叙事学是叙事学实现跨学科、跨文类转向的具体表现。

在梳理并分析现有关于诗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批判性梳理诗歌叙事学建构中存在的分歧,将叙事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观点,以此作为构建诗歌叙事学的切入点。

诗歌叙事学的建构,首先要对叙事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适当的转变;其次,要立足于诗歌的基本文体特征;最后,要将诗歌作为整体来看待,关注诗歌叙事情节与由抒情事件构成的情节及其相互关系三个方面。

关键词:叙事;思维方式;诗歌叙事学;诗歌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6)01-0138-08 1.引言因其自身的强叙述性特征,小说研究自然地与叙述学研究的产生发展具有了密切的关联。

小说理所当然也成为叙述学研究的宠儿。

从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这一范畴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叙述学研究视域不断扩展,从而出现了跨媒介、跨文类及认知叙述学等新的发展倾向。

就大的范围而言,叙述学向其他学科逐渐渗透,现了心理叙述学、法律叙述学、历史叙述学、听觉叙述学、电影叙述学等;就小的范围来说,则出现了除小说之外的其他文体叙述学研究,因此,散文、戏剧、诗歌等慢慢进入其关注视野之内。

这些研究趋势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的叙述学的研究面貌,甚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叙述学研究自身的一些基本范畴、理论和思路。

因此,有的文体能否纳入叙述学研究关注的范围之内以及如何研究等,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240吴小锋: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吴小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摘 要】认知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口头叙事和读者认知,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

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大大补充了经典叙事学的缺陷。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读者;文本;语境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40-01在后结构主义兴起之时,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走向封闭性,让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处于低谷。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认知科学在西方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

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独立研究的认知叙事学这一交叉学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重视。

相比而言,国内研究者大多仍以经典叙事学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

因此,认知叙事学从中吸取有益养分,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叙述主体、作者、读者等如何重构故事世界。

美国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交际过程涉及三个核心要素:说话者、信息、受话者。

此外,他还提出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该语境可以为受话者所掌握,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

经典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一种交流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故事及其意义,但在实际研究中,过于注重文本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语境及人物对故事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认知叙事学开始探讨叙事如何激发思维,文本中有哪些认知环境和关联来引导读者的叙事理解,促使读者采用特定的认知策略。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弗卢德尼克在《建构“自然的”叙事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自然叙事(即口头叙事)为基础的认知模式,在叙事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后又在《自然叙事学与认知参数》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导致任何其他传统的叙事标志产生。莫妮卡・ 弗卢德尼克以这样的方式从充分建立在故事 / 话语区分基础
最早 的理论专著 ,至今该 理论仍然颇有影响 。 “ 自然 ”叙 事学有两个最重要 的理论基石 :认 知语言学 的观念和理论 以及 阅读程 序被认为是叙事构成 的基 础。弗卢德尼克为认知叙事学 的建 构及 发展做出了 重要 的理论贡献 ,然而这并不意味她的理论是完美的。
[ 关键词】 莫妮 卡 ・ 弗卢德尼克 ;认知叙事学 ; “ 自然”叙事 学
【 稿 日期 】 0 1 1- 2 收 2 1 - 0 1
[ 作者简介】 张万敏( 99 ,女 ,吉林长春人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博士,从 事翻译及 文学理论研究。 16 一)

1 9 ・ 1
本进行 自 然化的。在她 的研究方法 中, “ 叙事”的概念 ( 也就是使文本是一个叙事作 品而不是其他)是最 具建设性的 ,因为它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嵌入知识 ( 即她所谓 的体验性) 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建立在讲述
[ 中图分类号】0 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1 8 ( 0 2 0 — 19 0 10 — 7 X 2 1 )1 0 1 — 3
莫妮 卡 ・ 卢德 尼克 ( nk ldri,15 一 ,澳大 利亚 人 ,著名 叙事 学家 斯 坦泽 尔 的得意 门生 ,现 弗 Moia u enk 9 7 ) F 为德 国阿尔 布莱 希 特一 路德 维 希一 弗莱 堡 大学 英语 文 学 及文 化 中心 教 授 ,其 主 要研 究 领 域为 文 学理 论 ,特
史 主人 公 的思想 、心理 ,但 “ 自然 ”叙 事学 还是 认 为会 话 叙事 与 小说 ,而不 是 与 历史 ,共享 更 多 的核 心 特
征。 “ 然 ”叙事学还将现代小说作为表征意识叙事潜力 的终极认识 ,而不把它当作对缺乏情节的一种批 自
评 。叙 事不 是 文本 中所 表 现 或缺 乏 的东 西 ,而是 被 读者 所 认识 到 的东 西 ,或 有 时是 被 读 者所 投 射 到文 本 中 去 的那些 东 西 。也就 是说 , “ 事性 不是 文本 的固有 品质 ,它 是 由读者 通过 将文 本 阐释 为叙 事 、进 而又 对 叙 文本 叙 事化 这样 的方 式赋 予文 本 的 。 2 ”[ 1 莫 妮卡 ・ 卢德 尼 克提 出 了一 种 依赖 于 三种 认 知框 架 间相互 关 系 的广 义 叙 事理 论 ,这 三种框 架 指 的是 : 弗
21 0 2年 1 月
Jn.01 a 2 2
莫妮 卡 ・ 弗卢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克 的认 知叙事学思想
张 万敏
( 春师 范学 院外 语 学 院 ,吉林长 春 长
[ 摘
10 3 ) 02 3
要】 莫妮卡 ・ 弗卢德尼克是认 知叙事 学的先驱 ,她 的 ( 向 “ 徒 自然 ”叙事学》 是认 知叙 事学研究中
第 3 卷第 1 1 期
V0 _ No 1 l 31 .
长 春师 范学 院 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Ju ao h nc u om l n esyH m n i n oi c ne) o r lf agh nN r a U i ri( u aie adScaS i cs n C v t ts l e
别是叙事学。其认知叙事学的代表作主要有 ‘ 然”叙事喾 [ 《 然叙事学与认知参娄》[ ‘ 自 1 1 自 和 i 2 c l 。 自然” 叙事学》 出版于 19 年 ,它可 以说是认知叙事学早期专著的杰出代表 ,一问世就得到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 96 注。也正因如此 ,我们才称莫妮卡・ 弗卢德尼克为认知叙事学的先驱。相对而言 ,莫妮卡 ・ 弗卢德尼克 的认 知叙 事学 思想 在西 方影 响 较深 ,受 关 注也 比较持 久 ,至 今仍 被广 泛 引用及 研究 。
() 1我们用来理解常规叙事 的那些框架 ,包括我们对它们的讲述性及意义 的关注 ;2追寻我们嵌入在 自然世 () 界中的那些经验的框架 ;( ) 3我们用来在更大的解释图式 中 “ 自然化”或恢复的那些图式。弗卢德尼克创造 了 “ 叙事”nr t e (a av)和 “ ri 叙事化 ”nr ti tn (a av a o)这样的术语来指称读者是如何通过叙事图式 的使用对文 r iz i
者 的 在场 或事 件次 序 的基 础之 上 。对 于叙 事 ,非 常关 键 的是 以行 动和思 考 的人 类作 为主人 公 ,而不 是 导 致

个清晰结点的行动次序 。我们的嵌入所提供的框架使得行动和思考变成 了非常重要 的行为 ,而叙事化框
架则甚至允许我们将叙事图式强加于意识表征之上 ,这些意识表征不会导致那种意识发生任何变化 ,或不


莫妮 卡 ・ 弗卢 德 尼克 的主 要认 知叙 事学 思想
“ 自然 ”叙 事 学建 立 在从认 知语 言学 获得 的观念 及 理论 基 础之 上 ,并 从 口头叙 事 ( 品) 分析 中获 得 作
了相 当的动力。它 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认为 自然叙事的认知框架能适用于所有 的叙事作品。其次 ,也是更 为重要的,阅读程序被认为是叙事构成 的基础。也正因如此 ,叙事才成为了叙事 。文学语言不是与 日 常语 言有多大差别的语言 ,它仅仅是 日常语言的一个例子而已,因此读者也就将其 当作生活的语言来处理 。这 种对读者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叙事文本的关注 ,构成 了莫妮卡・ 弗卢德尼克 的 “ 然 ”叙事学 的基础[ 自 3 1 。 莫妮卡 ・ 弗卢德尼克认为 ,叙事应摆脱对情节的依赖 ,重新被定义为体验表征 。行动 、目的和感觉都可 被叙述报道并被用来评估一部分人类经验 。体验可通过意识被过滤 ,是通过意识媒介 过滤 的主观性表征 ; 而编史则关于报道事件 ,不必表达叙事性。尽管 自古至 l 世纪的传统史书的编纂更像小说 ,甚至更关注历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