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合集下载

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

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

作者简介:胡杨,在读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8-0099-4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胡 杨(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

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关键词:概念整合;层创结构;叙事“隐形进程”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叙事“隐性进程”(covertprogression)与情节发展并置前行,是一种具有高度“隐蔽性和间接性”的叙事运动。

发现并深入分析叙事隐性进程有助于读者挣脱枷锁,更真实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交际者建构话语意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1]117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作为概念整合的核心,在解读语言创造性的同时,动态阐释了语言建构的生成机制。

概念整合中生成的层创结构能够实时建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为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提供新理据;[2]198-206与此同时,概念整合模型为阐释叙事文本中情绪表达的认知机制提供可能;其多域性为叙事诗的合成度提供了支配机制,二者相互作用有助于作品“叙事升华”。

[3]26-31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层创结构探讨叙事“隐性进程”的建构,以期揭示文学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一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叙事“隐性进程”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又称概念融合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GillesFauconnier提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完善和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

赫尔曼解释模式下的剧情类游戏叙事目标设计

赫尔曼解释模式下的剧情类游戏叙事目标设计

孙诗婕 SUN Shijie 李栋宁 LI Dongning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Jiangnan University,214122 Wuxi Jiangsu)14摘要:剧情类游戏作为电子游戏的一大类别,旨在向玩家进行故事讲述并与玩家互动,即游戏设计者预设游戏世界,玩家介入、亲历并反馈游戏世界。

其叙事目标的设计,需要从游戏设计师和游戏玩家两者需求出发,从而完成游戏叙事。

结合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的“CAPA 解释模式”,对剧情类游戏的叙事目标进行设计研究,藉由游戏故事“解释的语境”、游戏中的“何时、何地”、人物的维度及游戏叙事归因4要素,提出构建游戏世界观、搭建游戏时空规则、创建玩家游戏“化身”、探寻游戏叙事意图归属4种叙事目标,希图为剧情类游戏的叙事目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剧情类游戏;游戏叙事; 戴维•赫尔曼; CAPA解释模式Abstract: As a large category of video games, plot games are designed to tell the story and interact with the players, i.e., the game designer sets up the game world, and the players step in, experience and give feedback on the game world. The design of its narrative target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needs of both the game designer and the game player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narrative of the game. In this paper, the narrative objectives of plot games are designed and studied with David Herman’s “CAPA Interpretation Model”, through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game story “The context of explanation”, “When and where”in the game, the dimens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narrative attribution in the ga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narrative targets: the Blueprint of the game world, the rules of time and space of the game, the avatar of the game, and the attribution of the narrative intention of the game.Key words: plot games ; game narrative ; David Herman ; CAPA interpretation model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2.02.014赫尔曼解释模式下的剧情类游戏叙事目标设计On Narrative Goal Design of Plot Games Based on Herman’s Interpretation Model收稿日期:2022-02-14作者简介:孙诗婕(1995—),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李栋宁(1971—),男,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著作

有关叙事学的著作

有关叙事学的著作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叙事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学者和作家都投身于对叙事的研究和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几本有关叙事学的著作,希望能对读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弗拉德米尔·普罗普的《叙事学》。

这本书是叙事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详细探讨了叙事的各个方面,从叙事结构到叙事者的角色等等。

普罗普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见解,使这本书成为了叙事学的入门读物。

接着,我们有约瑟夫·坦纳的《叙事与故事》。

坦纳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故事”和“叙事”的区别,并详细解释了这两个概念在叙事学中的含义。

他还深入探讨了叙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叙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理解叙事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杰里米·霍布斯的《叙事与人类经验》。

霍布斯在这本书中主张叙事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我们理解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通过对叙事的不同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叙事对于个体和社会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这本书引领读者们深入思考叙事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最后,我们有大卫·赫尔曼的《故事的形式与意义》。

赫尔曼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的结构和意义的关系。

他运用系统语言学和认知理论的方法,揭示了叙事的普适性和多样性。

这本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叙事的视角。

总的来说,以上提到的几本书都是现代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叙事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著作都值得一读。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对叙事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作者:张伊扬邹紫宏来源:《电影评介》2024年第03期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影游融合已成为影视界近年来的“现象级”议题。

影像与游戏本身存在“静观”与“交互”的壁垒,当这种隔阂被创作理念与视听技术打破后,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富有生机的“故事世界”。

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一个跨媒介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媒体文本都对整个跨媒体故事做出独特而有益的贡献。

理想的跨媒介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

”[1]詹金斯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对“故事世界”的阐释,对研究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更具适配性与理论参考价值。

基于此,本文从影游融合的价值与驱动、类型与表征来探讨其话语建构,并试图勾勒“中国式”影游融合的未来图景。

一、价值与驱动:影游融合“故事世界”的话语动力影游融合类影视的“故事世界”,不仅是一个由不同媒介在同一“母題”统御下的媒介集合体,而且是一个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贯通的“枢纽站”。

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集合游戏与影像各自的优势,这种叠加的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游戏的超功利自主性协调身心。

不论是人们孩提时代的线下游戏,还是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乃至今天逐渐风靡的虚拟现实游戏,都将人们暂时带离现实世界,在一个虚拟、智能的“技术乌托邦”中获得自由而超功利的感受。

游戏与影像的“结缘”可以追溯至艺术起源之游戏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这种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2]在智能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畅游影像世界,在以情境交互为主的游戏化叙事中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

另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参与式观察”的影像叙事实现思维跃迁。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初探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初探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初探诗歌的戏剧化叙事是指诗人通过营造戏剧化情景和构建戏剧性结构等手段来创作诗歌,以使诗歌富含叙事因素。

叶芝诗歌的戏剧化色彩非常明显并颇具特色:剪影式叙事人物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有力;戏剧化场景描绘及着重过程的揭示和情感控制的事件叙述,让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环形叙述形式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与以往对小说文本中叙事策略的分析相比,对诗歌叙事学的关注,开拓了叙事学研究的范围。

“按照习惯的说法,当代叙事理论之所以在诗歌方面存在盲点,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专业研究的分工。

有学者专门从事叙事研究,也有学者专门从事诗歌研究,但很少有学者既研究叙事又研究诗歌。

然而,诗歌与叙事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区别。

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性:有很多诗歌是叙事的,而也有很多叙事是诗歌的。

”[1]戴维·赫尔曼曾经指出:“叙事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能够把形形色色的艺术品当作故事来阐释,是因为隐隐约约有一个共同的叙事模式。

”[2](P17)在布鲁克斯和沃伦看来,一首诗就像是一出戏,具体而又有着特定的情境。

即便是最简短的抒情诗,也是在某个具体情境中进行的言说或对话。

诗歌中因此充满了叙事因子,只是有的叙事因子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3](P48)。

因此,诗歌自然也可以当作故事来阐释,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叙事因素对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谈到诗歌中的叙事因子,叶芝的诗歌值得一提。

叶芝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师,学界有关他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作品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及现代主义特征,从诗歌叙事结构入手来研究叶芝诗歌在学术界还是一个空白。

本文试图从叶芝诗歌的叙事人物、叙事场景、叙事结构等方面来论述诗歌叙事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叶芝诗歌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剪影式的叙事人物谈到叙事,人们不得不关注叙事中的人物塑造,因为“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

《希腊棺材之谜》非线性叙事模式研究

《希腊棺材之谜》非线性叙事模式研究

《希腊棺材之谜》非线性叙事模式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打乱了读者的自然认知过程,满足了读者的审美诉求。

侦破故事的叙事要素的内涵是故事的事后复制,即在先在的故事中某些信息被压制或延宕的情况下,读者从被拆解的非线性侦破故事中,将其还原。

使读者的好奇心被提升到顶点,而随后真相的揭晓则会给人带来挑战失败后难以言状的心理落差。

本文以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为例,浅析作者采用何种艺术手法来建构侦探小说非线性的认知叙事模式侦探小说家通常因循一种非线性叙事路线,根据内容与审美需求自由地支配物理时间和逻辑空间,而非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单一、线性的叙事模式。

因循非线性认知叙事模式创作的侦探小说因案情惊悚恐怖,案件复杂曲折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

一、认知叙事学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或“语境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研究的角度从文本转向了读者,以认知科学为根基,聚集于叙事或某一类型的叙是事之认知规约,研究作品的“规约性”接受过程。

(申丹)戴维·赫尔曼对认知叙事学这样定义:认知叙事学综合叙事学和认知研究相关学科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旨在为叙事结构及叙事阐释等相关理论建构一个认知基础,以弄清叙事生成与理解中起作用的符号结构和认知资源之间的关系。

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对叙事的认知理解过程,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

认知叙事学家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的关系,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或读者(观者、听者)如何在大脑中重构故事世界。

二、非线性叙事范式自然认知的基本顺序是事物自然发展的顺序,按此顺序,一桩案件的叙事顺序应该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线性叙述:开端(人物背景)—发展(案发)—高潮(查案)—结局(破案)。

作为非线性认知叙事模式,这种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侦探小说非线性的宏观结构,破案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多线程的多头叙述,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案件场景剪贴画式的描述,线索材料的隐略或淡化,以及模糊多义的叙述话语。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卷第 5期 1
V0 . No5 I 31 .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nlf hnc u o l nvrt(u a ie adS c cecs ora o agh nN r i sy m nts n oi ine) C ma U e i H i  ̄S
(ty od: unl f a av S d s S r r sAJ raoN r te t i )的主编,曾撰写 、主编叙事学著作 l 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 ow l o ri u e 0 20 0 余篇 。他的认知叙事学主要代表作有《 假定聚焦》] 故事逻辑 : [《 2 、 叙事 的问题及可能性》] 叙事理论与认 [《 3 、 知科学》 、叙 事基本要素》 等。戴维 ・ 《 同 赫尔曼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如认知叙事学 、叙事与心理 、话语分 析 、批评理论 、哲学 、语言学及虚构叙事作 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跨媒介故事讲述等。他是 目 前西方最活跃 、
对 “ 定 见证 者 ”有 明显 引力 的叙 述 聚焦 ,间接假 定 聚焦 则需 要读 者 自己到 文本 中去识 别 。这 两 种 聚焦 都 假 有 程度 的强 弱之 分 ,它们都 把 弱认 知模 态在确 定性 、虚 拟性 和极 端不 确定 性 的范 围 内加 以编码 1 7 ] 。
戴维 ・ 赫尔曼的 故事逻辑 :叙事的问题及可能性》关注的是人的心理是如何建构和理解 “ 世界”的。 “ 我所使用 的 ‘ 故事逻辑 ’ ,既指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逻辑 ,又指故事以逻辑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叙事也 以 自
纪七 八 十年 代 ,蓬勃 发 展于 2 O世纪 9 年 代 中后 期 。认 知叙 事 学关 注作 品 的阐释 和接 受 过程 ,它从 读 者认 O
知过程和阐释心理过程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叙事学 的主要问题 , “ 为叙事学提供 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它所
提 出 的相关 术语 和理 论 框架 ,不 但 丰富 了叙 事学 的概念 及范 畴 ,也 丰富 了文学 研究 的概念 及 范 畴 。 ”【 】 西方 认 知 事学有 几个 主要 流派 ,戴 维 ・ 尔曼 的 “ 赫 故事 逻辑 ”便 是其 中之 一 。
【 关键词】 戴维 ・ 赫尔曼 ;认知叙事 学 ;故事逻辑
【 图分 类 号 】0 中 15 【 献 标识 码】 文 A [ 编 号 】 0 8 1 8 (0 2 0 — 07 0 文章 1 0 — 7 X 2 1) 5 0 7 — 4


认 知叙 事 学 的领 军者 戴维 ・ 尔曼 赫
认知叙事学是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是后经典叙事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萌芽于 2 世 0
戴维 ・ 赫尔曼 ( ai H r a) 曾在美国多所知名大学执教 ,现为美 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文系教授 ,叙 Dv e n d m
事研究所( o cN r te P j t a a v 主任 ,系列丛书 叙事前沿》( otro N r t e re ri) F ne a av)及 《 r is f ri 故事世界 :叙事研究学
m ds oe
o clai ) foaztn 、语 法语 气 (rmm tamod) f i o ga ai os 、认 知模 态 ( ie imoats c l e s mc dli )之 间 的关 系 ,戴 维 ・ 尔曼 pt ie 赫
在其论文 缀 定聚焦》 中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对叙述焦距进行了初步探索 ,提出了 “ 假定聚焦 ”这一概念 , 并在 做 事逻辑 :叙事 的问题及可能性》 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完善。 “ 假定聚焦”就是人物或叙述者 可能看到或感知到假想事件这一行为 ,它分为两种 :直接假定聚焦和间接假定聚焦 。直接假定聚焦指 的是
用 来 重构 以叙 事作 品来 解码 的故 事世 界 之过程 。他所 谓 的故事 世界 ,意 思是 “ 在那 个与 参 与者 重新 定 位 的 世 界 ,谁 对 谁 ( 与谁 )在 什 么 时间 / 么地点 / 或 什 以什 么方 式 / 为什 么 / 了什 么 的心 理模 型 ”[ 做 9 1 将自 。他 己所探 寻 的故事世 界分 为 “ 微观设 计 ”和 “ 观设 计 ” 宏 ,即建 构 和理解这 样一 些世 界 的局 部性 策略 和全 局性
策略㈣。故事的微观层面具体包括 :各种事件的区别 ;表征行为和事件 的方法 ;认知框架 的基本理论问题 ;
成 果最 多 、最受 瞩 目的认 知 叙事 学家 ,是 国际公 认 的认 知叙 事学 的领 军者 。 二 、戴 维 ・ 尔曼 的认 知叙 事学 理论 思想 赫
首先 ,我们来看戴维 ・ 赫尔曼的 “ 假定聚焦” ( pt ta f az i )阎 h o eclo lao y h i c i t n 。为了研究聚焦类型
【 收稿 日期】 02 0 — 3 2 1— 2 0
【 作者简介】 张万敏 (99 ) ,吉林长春人 ,长春 师范学院外语 学院副教授 ,博 士,从事文学理论及翻译研 究。 16一 ,女

7 ・ 7
身构成逻辑 ,为人类组织和理解体验提供了主要工具。 戴维・ ”网 赫尔曼认为 ,叙事分析寻求的是说明阐释者
21 0 2年 5月
Ma 01 v2 2
戴维 ・ 赫尔曼 的认 知叙 事学思想
张 万敏
( 春 师范学 院外 语学 院 ,吉林 长春 长
[ 摘
103) 302
要】 维 ・ 戴 赫尔曼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 的先锋。他致力 于将叙事学 与认知科学更彻底地结合 ,从认
知的视角重新审视 了经典叙事学 的主要问题 ,在最大程度上 吸取 了经典叙事学 的精华 ,推动 了叙事理 论的发展 。他 的假定聚焦理论 、故事逻辑理论 、模糊时 间概念理论等在西方都颇有影响 。在认知叙事 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他的理论成果最 为丰硕 ,不愧为西方认 知叙事学 的领军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