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叙事学

合集下载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
何文熙. 浅析结构主义及其代表人物[J]. 文学教育(中),2021(8):24-28.
四、结构主义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西方对于叙事结构的研究有源远流长 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但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 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或文学批评学,没有 自己独立的地位。
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论著《逻辑哲学论》中, 提出了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他指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状态”之间 有认确为定 其的具绿结有构普关遍系、。永红茶结恒构的主特义点把。乌龙复茶杂的宇宙白万茶象及其系统黄归茶纳为基本黑的茶结构,
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首先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语言。 在其之前的语言研究者认为,语言要素是单独、静止存在的单位,忽 视了语言内部之间相互制约依赖的关系。他在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符号 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成了语言的意义。由此产生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到 多个学科:
至于对本书的定位,热奈特本人称它是一篇研究方法论的著作。
《叙事话语》是个有意模棱两 可的标题:既是关于叙事的话 语,又是叙事话语,组成叙事 的话语,对叙述话语的研究。
文章的绪论对《追忆》作出了两点说
明,对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也有启发意义: (一)普鲁斯特的《追忆》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它的典型文本于1954年由克拉拉— 费雷出版社确定下来,而先前的各个版本 主要散见于《悠游卒岁月》《让·桑特 依》,自1962年起存放于国立图书馆手稿 收藏部的80余本笔记中等,所以本篇将主 要涉及最后写成的作品,也会考虑到先前 的文本。
“也许斯万盯在尚未占有、甚至尚未拥抱过、最后一次见面的奥黛特脸上的目 光,是人们在动身之日希望把即将永远离开的风景带走的那种目光。”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讲解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讲解
层次,导致情节相互交织。
皮兰德娄《六个角色寻找作者》 博尔赫斯《死镜——B/B》 《红楼梦》:“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4、叙事时间
作品叙述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延 长
连贯 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 交替 同时叙述两个,一个未讲完,去讲
另一个
插入 一个故事插入另一个,故事套故事
5、叙事体态
叙事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类: (1)叙事者 > 人物 (2)叙事者 = 人物 (3)叙事者 < 人物
叙述可靠性
《红楼梦》:
原来宝玉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幼时 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 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 家……
不可靠叙述 亨利·詹姆斯《阿斯彭手稿》
3、叙述层次
叙述分层 热奈特: 一个叙述讲出的任何事件,高于产生这个叙述的叙述行为的
层次。
超超叙述 超叙述 主叙述 次叙述 次次叙述 次次次叙述
小说叙事是人物行动通过连接和转化完成
连接 前一个行动引发后一个行动,相连相续构
成完整的事件过程。
转化 情节(行动)连接的平衡被打破,转为不
平衡,再转化为新的平衡。
《十日谈》
故事1:修女伊萨贝塔与情人幽会被发现,别的修 女去请女修道院长来惩罚她。正与男修道院长同 床的女院长慌乱之中将情人的短裤当作头盖裹上, 被伊萨贝塔在将要被罚时当众揭露,伊萨贝塔免 于受罚。
故事2:穷石匠的妻子比诺奈拉乘丈夫不在家时与 情人幽会,不料丈夫提前回家,情急之下她让情 人藏进一只酒桶,骗丈夫说有人想买这只酒桶, 正在查看,丈夫信以为真。她逃脱惩罚。
故事1 X违反戒律 → Y必须惩罚X
{ Y也违反戒律 → Y没有惩罚X 故事2 X违反戒律 → Y必须惩罚X { X设法免受惩罚 → Y相信X没有违反戒律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课件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课件

探索符号、二元对立,还
领域
原意义构建过程
叙事学理论
1 叙事学的基本概念
关注故事的表达和影响
3 叙事学理论细节解析
探索叙事结构和人类意义生成机制
2 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代传说到现代叙事形式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关联
1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联系Βιβλιοθήκη 相互启发,共同探索事物 本质
2 叙事结构的分析
揭示叙事中的隐含结构和 主题
前景和挑战
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
发展方向和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2. 3.
Barthes, R. (1966). Mythologies. Hill and Wang.
Todorov, T. (1968). Morphologie de conte. Dunod.
Levi-Strauss, C. (1955). Tristes Tropiques. Plon.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PPT课件
#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引言
结构主义的概念
探索事物内在结构,突破表面现象
叙事学的发展与应用
研究故事的构建与传达,影响文化和社会
结构主义理论
1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 2 萨斯与卢曼的结构主 3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与
义转向
分析工具
关注元素间的关系与系统
整体
从语言到社会,扩展应用
3 叙事结构与意义的关

理解叙事如何传达文化和 思想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应用
结构主义在文学、电影等 领域的应用
解构流派探索故事传达方式
叙事学在传媒、广告等领 域的应用
营造情感共鸣,塑造品牌形象

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学,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所以前期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则集中体现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叙事文学称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者主要关注的课题材料。

形成这种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叙事文学本身所具有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相适应性”。

与诗歌相比,叙事文学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一种更具有共通性的结构特征,具有一种无论采取何种叙述方式,其文本价值都能够做到较少流失的稳固性。

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找到隐藏在一切故事之下的那些基本的叙述结构,由此达到对于不同叙事作品的普遍性的解释下面,我将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众所周知,如果《安徒生童话》我们用非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为例,看到的是小女孩因为贫穷在寒冷的冬天出去卖火柴,饥寒交迫中小女孩出现了幻觉,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祖母,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现实,从中反映出社会不公平、残酷和黑暗的一面,向我们传达了作者渴望社会爱与温暖的心声但如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分为这样几个结构层次,卖火柴的小女孩,受欺压者,,祖母,美好未来事物的象征,,有受欺压者被欺压后产生的对美好未来事物的憧憬。

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结构主义叙事学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通过分析故事的内部结构,从而得出故事叙事的一种共性在童话故事中,人物可以是多变的,但是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却是有限的和不变的。

例如《安徒生童话》中许多“王子拯救公主”式的故事中,王子可以是任何一个善良的或是勇敢的人,公主可以是任何一个以别的名字命名的弱小者。

无论将这些人换成什么角色,他们各自的功能和立场都不会发生变化,因为整个基本的故事结构也总是不变的所谓功能,是格局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行动,如“英雄听到心爱的人有难”,或“英雄为心爱的人离家”,或“英雄与邪恶的力量斗争”等。

第三章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赖力行教授课件

第三章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赖力行教授课件

第三章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第一节结构主义批评的语言学背景及其特点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主要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大领域,此外,还有拉康的结构心理分析和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何谓结构主义?简言之即对各种关系的研究。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施特劳斯说:“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这种秩序就是事物的结构关系,包括事物内各成份之间的组合法则和各现象之间的共同模式。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简约化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

一、结构主义批评的语言学背景结构主义批评是一种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批评方法,他们的出现与20世纪人文学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从学术背景来说,索绪尔的语言学为20世纪结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索绪尔1913年去世,他生前对印欧语系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他的学生之间流传。

1916年,他的学生把索绪尔三门课程的讲稿整理出版,名为《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最富独创性的是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4项法则: 共时和历时、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横组合和纵聚合,以及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

“共时性”和“历时性”。

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所谓“共时”的研究,是在时间的某个特定点上对语言的结构关系进行考察;所谓“历时”的研究,是考察语言从时间的某一点到其后的某一点所发生的变化。

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有它的历史范围,也有它当前的结构的属性。

研究语言不仅应根据语言的个别部分,历时地研究,而且更应该根据语言个别部分之间的关系,共时地研究。

19世纪语言学往往把单个因素从语言结构中抽取出来,进行“历时性”的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因此强调语言学应该把语言诸因素的各种复杂关系综合起来考察。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衰嬗变历程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1-3007:24:04引言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灵感正如其名称所示,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前半叶,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点燃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科学化、客观化的理性追求之火。

一种信念开始弥漫:任何文化产物无一例外都有内在的制约性的结构模式。

于是在西方学界,找到这样的结构模式一度成了一种乐观的科学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与情绪背景中,结构主义叙事学开始了它近一个世纪的叙事结构探索之路。

一、兴起之路西方对叙事结构研究由来已久。

譬如亚里士多德曾把讲述看作为某种模拟方式。

他的传世之作《诗学》描述过悲剧的情节结构。

但对叙事结构真正系统的研究上个世纪初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最具影响的人物是普罗普(Propp)。

普罗普研究了俄国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

他发现作为结构单位,民间故事包含有限的人物和行为类型,他称前者为结构角色(actant),后者为功能(function)。

功能决定故事结构和性质。

不同故事中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功能。

有故事都包含“缺乏”或“恶行”功能,然后从其发展到另一结局功能。

像句子成分可在不同句子中再现一样,功能可在不同故事中再现,因此构成了故事的语法或规则。

普罗普在俄国民间故事中萃取出31个功能。

他认为这31个功能可解释所有的俄国民间神话故事结构。

普罗普还分析出人物可以承担的7种基本角色:英雄(寻找者或受害者),恶棍,公主,(被寻找者)和她的爸爸,调度人,捐赠人,帮助人,假英雄。

同一人物可不只担当一种角色,同一角色也可不只由一个人物担当。

每一种角色都与某一具体范围的行为,或者说某一组功能相对应。

功能、人物以及角色所构成的规则模式至少表面上展示出文学叙事具有规则的结构形式。

俄国形式主义与索绪尔结构主义模式一脉相承,借鉴了它的横组合的线性方法,在结构元素的线性顺序中研究文学叙事的结构。

整个功能体系就是结构主义的“语言”(langue);各个具体的故事则是“言语”(parole)。

结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

从语言学到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理论一,从语言学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倾向的学者因在不同意义上将原来主要在语言学中运用的结构主义方法推广用于从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庞杂的思潮。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还原主义的就是结构主义的。

结构主义方法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

结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自然科学对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和模型方法的运用相关,由于这些方法被移用于众多领域,就具有了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的哲学意义。

不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式形成则直接源于20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哲学中出现的所谓语言的转向。

语言转向的根本意义是把哲学理论的出发点由作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

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各派结构主义的的共同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系统、模式、型式)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来解释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现象。

他们对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

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


这三十一个“功能”(详见后附)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内, 每种范围又有相应的人物角色(七种“角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面人物(恶魔、巨人、龙、巫婆等) 为主人公(英雄)提供某种东西的人(捐献者、供养人) 帮助者(助手) 公主(或被追求,寻找的人)及其父亲 派遣主人外出历险者(送信人、派遣者) 主人公(英雄、寻找人或受害人) 假主人公(假英雄) 在不同童话(故事)中,七种角色可由各种人物担任。有时一个 人物担任数个角色,有时几个人物共同担任一个角色,这样,普 洛普实际上已在许多童话下面找到一个由“角色”和“功能”构 成的基本故事。

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 社会学批评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 之类的主题; 精神分析会认为作品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落入坑中‛是象征求助 母亲的子宫,或象征自我惩罚——阉割); 人道主义批评认为作品隐喻人类关系中的困境;也有人认为要从‚儿 子‛(sun)和‚太阳‛(sun)两个词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则以一种图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程序: 儿子与父亲吵架——“低‛反叛‚高‛:垂直轴上‚高‛/“低‛相对立。 儿子穿行树林——“中‛:水平轴上的运动 落入坑中——“低‛:垂直轴上‚低‛占主导地位 太阳升至头顶——“高‛:垂直轴上‚高‛占主导地位 阳光射入坑底——“高‛对‚底‛的屈尊 父子和解——低与高恢复平衡 一起回家——“中‛:合适的中间状态得以完成。



托氏主张的则是一种坚持系统化原则的“诗学”的“阅读” 方法。

它不同于“投射”之处在于:“阅读”不仅承认作品特殊 性,而且承认作品的自主性,“阅读”并不否定“反映” 观念,但它更尊重作品的独立,认为作品的意义不能外求 于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衰嬗变历程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1-3007:24:04引言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灵感正如其名称所示,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前半叶,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点燃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科学化、客观化的理性追求之火。

一种信念开始弥漫:任何文化产物无一例外都有内在的制约性的结构模式。

于是在西方学界,找到这样的结构模式一度成了一种乐观的科学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与情绪背景中,结构主义叙事学开始了它近一个世纪的叙事结构探索之路。

一、兴起之路西方对叙事结构研究由来已久。

譬如亚里士多德曾把讲述看作为某种模拟方式。

他的传世之作《诗学》描述过悲剧的情节结构。

但对叙事结构真正系统的研究上个世纪初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最具影响的人物是普罗普(Propp)。

普罗普研究了俄国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

他发现作为结构单位,民间故事包含有限的人物和行为类型,他称前者为结构角色(actant),后者为功能(function)。

功能决定故事结构和性质。

不同故事中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功能。

有故事都包含“缺乏”或“恶行”功能,然后从其发展到另一结局功能。

像句子成分可在不同句子中再现一样,功能可在不同故事中再现,因此构成了故事的语法或规则。

普罗普在俄国民间故事中萃取出31个功能。

他认为这31个功能可解释所有的俄国民间神话故事结构。

普罗普还分析出人物可以承担的7种基本角色:英雄(寻找者或受害者),恶棍,公主,(被寻找者)和她的爸爸,调度人,捐赠人,帮助人,假英雄。

同一人物可不只担当一种角色,同一角色也可不只由一个人物担当。

每一种角色都与某一具体范围的行为,或者说某一组功能相对应。

功能、人物以及角色所构成的规则模式至少表面上展示出文学叙事具有规则的结构形式。

俄国形式主义与索绪尔结构主义模式一脉相承,借鉴了它的横组合的线性方法,在结构元素的线性顺序中研究文学叙事的结构。

整个功能体系就是结构主义的“语言”(langue);各个具体的故事则是“言语”(parole)。

整个文学叙事可类比为“语言”,各个具体文学作品可类比为“言语”。

俄国形式主义为文学研究开辟了结构主义的新方向。

结构主义叙事学发展的第二阶段首先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Levi-Strauss)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列维一斯特劳斯试图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解释全世界神话的相似性。

他提出神话是语言,因为与语言一样,神话必须反复讲述才能得以存在。

作为语言,神话由“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构成。

列维一斯特劳斯试图改进普罗普的研究方法。

他模仿结构主义语言学术语“音素”(phoneme),创造了“神话素”(mytheme)一词。

神话素是神话所有的构成单位。

他的神话结构分析就是把神话切分为神话素,然后把这些神话素作为结构单位归类于范式类型。

不同范式类型中的神话素事实上可分置于话语横组合链的不同点上。

这意味着像有限的语法单位可以按横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一样,有限的神话素结构单位可以构成无限的不同神话语篇。

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的顶峰出现在法国结构主义阶段。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巴特(Barthes),德里达(Derrida),福柯(Foulcauh),托德洛夫(Todorov)等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开创了法国文学批评新纪元,将结构主义叙事学推到了其鼎盛时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巴黎学派依然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先驱科学”,取横组合观察视点,把故事类比于句子。

叙事就是一个“长句”,句层次语法范畴可以放大到话语层次。

例如托德洛夫借用传统语法范畴,用所述实体和施动者类比名词,用动作和事件类比动词,用特性类比形容词。

热奈特(Genette)用时态、语气、语态的使用范式描述叙述世界,叙述内容,叙述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巴黎学派最终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确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体系,使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得到公认。

在这个领域人们一度看到了令人兴奋的科学化希望。

但很快在一片热烈的追捧中,挑战来到了。

二、批评之声随着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到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根本性假设以及这些假设对某些基本研究内容的排除都受到了批评。

批评部分指向叙事学本身,部分指向其结构主义基础。

首先由于其理论普遍性、预测力的缺陷,加之时或出现的误导,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于理论普遍性的追求受到质疑。

譬如任何普遍性表述都可能有局部或历史反证;即使是自然叙事也可能涉及到文化背景环境问题;从人种学角度看,某些群体,某些体系或实践最终总是被证明其本身具有实质性的异质性;同时对于普遍性执着追求也可能导致研究者注意不到重要的局部差异。

结构主义叙事学对科学性的痴情也遭到非议。

对此赫尔曼有非常精辟的总结:一方面结构主义叙事学被认为过于迷信语言学术语的解释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母科学”语言学在60年代前后有了重大发展,它坚持的某些语言学概念和方法也被认为已经过时,因此它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冲击。

同样它对客观性的执着也遇到挑战。

后结构主义时代的许多学术方法研究叙事修辞,研究叙事在身份信息中的作用,研究叙事和性别或意识形态的关系。

应用后结构主义学术方法研究中,尽管结构特征仍是焦点之一,但会对具体故事所暗示的身份本质提出解释,也会评估某部小说对周围意识形态力量的支持程度或质疑程度。

鉴于结构主义为了保证客观性而强调描述,避免解释评价,这些新方向的学术探索已抛弃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基本原则。

同时结构主义叙事学建立的叙事模式也被指责过于简约,无法描述叙事文本的许多重要特征。

批评者认为叙事文本中所包含的远非仅仅是叙事,还涉及诸如感染力,哲理力量,心理洞察力等等多方面内涵。

至此结构主义叙事学为自己和传统文学批评之间建立的以客观性为科学标准的界桩几乎要被从根拔起了。

方法上,叙事模式描述也被发现过于静态,无法描述叙事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鉴于叙事动力可决定叙事语篇最后形态,而早期那些叙事模式不能完全体现作为叙事动力的故事进展逻辑与历时序列,所以它们达不到所希望达到的描述力。

由于维特根斯坦,奥斯丁、格莱斯、舍尔及其他后索绪尔时代语言学家的研究,学界意识到在句层次之外还有类似会话含义、话语回指、话轮模式等语言系统特征。

语境对于话语产出和理解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语言学新知识背景中,叙事学研究排除叙事语境、有意识地忽视语用很自然受到了批评。

在后结构主义时代,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的批评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鉴于此,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人甚至一度发出叙事学是否已死的疑问。

乐观的说法是它还活着,但在挣扎。

然而叙事学已死之说似乎夸大其辞了。

十几年过后,叙事学在批评声中历经嬗变。

顽强地活了下来。

三、嬗变之态柯里用多样化、解构主义、政治化来描述当代叙事学的特点。

可是如果从整体角度观察,解构主义和政治化只不过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学科容量的多样化,因此如果用一个词更全面地概括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嬗变,那就是“多元化”。

赫尔曼主编的一本当代叙事理论的代表作用nanrratolgy的复数形式narratologies作为书名很能反映这个学科的现实状态。

里蒙一凯南指出叙事学的多元化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多样性,二是跨学科性。

从目前诸多的学科冠名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叙事学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外延扩展。

例如“语境叙事学”、“马克思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叙事学”、“后殖民时代叙事学”、“认知叙事学”、“自然叙事学”、“后现代叙事学”、“可能世界理论”等等。

里蒙一凯南曾对经典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时期多元化的叙事学做过特征比较。

她认为后经典时期叙事学有如下转向: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面向语境;从研究封闭体系和静态产物转向研究开放的动态过程;从主要研究文本的“特征”“特性”转向研究阅读过程动力学;从由下而上的分析转向由上而下的综合;从偏向(简化的)二元分割和分梯度的等级体系转向偏向整体的文化解释和“密集描述”;从强调理论、形式主义描述和叙事技术分类转向强调应用、专题性读物和充满意识形态的评价;从回避意义产生和道德问题转向关注道德问题,通过对话协商确立意义;从把建立叙事语法和小说诗学作为主要目标转向把分析工具用于解释作为主要目标;从强调所有叙事的普遍特征转向强调个体叙事的具体效应;从一个统一的(次)学科转向—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从以上对比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叙事学今昔基本细节变化。

正是其理论诉求、方法、目标、视角、研究对象的这种多维扩张导致了它今天嬗变后的多元形态,也帮助它在“达到一个更重要,更为复杂和更为全面的层次”,使其“有可能在文学批评研究中处于越来越中心的地位”。

叙事理论从兴到衰,到变,再到复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这是个上升的循环,而不是凤凰涅磐式的简单重复。

正如申丹所说,现代叙事理论是对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

结语过去,结构主义叙事学不管有多少缺陷,它的学科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必须肯定的。

今天,它的成果仍然影响着现代叙事学研究。

它创造的学科术语,提出的概念,描述模式仍是当代叙事学研究的基础起点。

至于未来,里蒙一凯南有三点精辟的展望:其一,叙事学理论未必受到制约,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之间摇摆不定,无所作为;其二,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可能会相互修正,衍生出一个合成理论;其三,叙事理论不是永恒的封闭理论,而是一个不断变化,无终极的创造过程——永远面向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