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的时代精神
中国红色建筑理念

中国红色建筑理念
中国红色建筑理念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和主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
中国红色建筑理念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政治意义:中国红色建筑强调通过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历史,例如在建筑外观、装饰和标识等方面采用红色元素,以及融入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历史题材。
2. 弘扬家国情怀:红色建筑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建筑形式和装饰多采用中式建筑元素,如中国传统的屋顶设计、雕花和斗拱等,以及中国传统题材的壁画和雕塑等。
3. 融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红色建筑强调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设计等,以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 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红色建筑注重建筑对公众的服务和社会责任,建筑空间和功能的设计要符合人性化、便利和平等的原则,为社会提供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
红色建筑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方向。
通过红色建筑的推广和应
用,可以加强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论中国精神在当代城市雕塑的表现与发展

15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1…中国精神概述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凝结于近代民族的复兴历程中,发扬于中国崛起时,其展现出的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对人格意志的磨炼,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基础[1]。
由此看来,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弘扬中国精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重任[2]。
2…城市雕塑概述城市雕塑的定义始终随时代发生着变化[3]。
现代广义上的概念认为,雕塑是应用具体的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制作的审美实体。
城市雕塑则是雕塑中的一种类型[4]。
近年来,随着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发展,世界城市雕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雕塑者乐于将城市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城市雕塑中,如同将一枚印章烙印在了这块大地上[5]。
3…城市雕塑实际案例分析——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例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图1)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烈士浴血奋战的主题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吻合[6]。
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上,纪念碑碑心由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砌成[7];正面镌刻着由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镏金大字[8];碑心背面刻有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纪念自1840年以来为人民牺牲的人民英雄的碑文[9]。
人民英雄纪念碑体平面呈长方形,顶为盝顶,分为台座、须弥座和碑身3个部分[10]。
台座的上层小须弥座镌刻有由牡丹、荷花等花朵组成的8个花环,严肃而温情,平衡了碑身整体感情,不显僵硬[11];下层须弥座镶嵌着以汉白玉为原材料的大型浮雕,凸显了抗战时期的经典事件和人民精神[12]。
图1(图片来源: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16&page=1#pid84809)纪念碑台座上的每幅浮雕里的每个英雄人物都与真人一般大小,有雕塑的艺术性,也不失历史的严谨性[13]。
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

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地标,它们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城市的象征和文化的
载体。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
首先,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和历史,标志性建筑应该能够体现这些特色。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就成为了巴黎的标志,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巴黎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设计标志性建筑时,设计师们应该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
其次,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一致。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标志性建筑应该能够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它们不仅要成为城市的地标,更要融入到城市的整体风貌之中。
因此,在设计标志性建筑时,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使建筑能够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一致。
最后,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要能够引领建筑设计的潮流。
标志性建筑往往会
成为建筑设计的典范,它们的设计理念能够影响到整个建筑界。
因此,在设计标志性建筑时,设计师们需要有创新的设计理念,能够引领建筑设计的潮流,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更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还要能够引领建筑设计的潮流。
只有这样,标志性建筑才能成为城市的地标,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成为建筑设计的典范。
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诠释

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诠释古老的文化传统,就像一座连接我们与历史、先辈的精神桥梁,穿越时光,寄托着人们对过往和未来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传统建筑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怎样的现代诠释呢?传统建筑的价值传统建筑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
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俗,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比如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等,无不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韵味。
传统建筑的建造工艺、结构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
现代诠释的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诠释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诠释传统建筑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文化创意融合现代艺术家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种文化创意融合,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魅力,也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与传统的结合在建筑设计领域,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功能上得以优化和提升。
例如,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建造传统风格的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提升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教育与传承通过文化教育和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传统建筑文化。
在学校课堂上加入传统建筑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传统建筑体验活动,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的未来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诠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其精华,在现代生活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建筑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展现。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为构建美好的现代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珍爱传统建筑文化,让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为我们的城市增添独特魅力!。
对比与和谐的建筑案例

对比与和谐的建筑案例
在当今社会,建筑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反映了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
在建筑设计中,对比和和谐是两个常见的概念,建筑师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某个元素,也可以通过和谐来强调整体感。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建筑案例,通过对比和和谐的手法来达到不同的设计效果。
第一个案例是北京的“鸟巢”,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筋斗云”和“鸟巢”,外形造型独特,富有动感。
建筑师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鸟巢的
形态与周围传统建筑的直线和曲线相对比,使整个场馆在城市中显得更加突出。
第二个案例是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它位于黄浦江畔,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各异,有西班牙巴洛克风格的浦东银行大楼,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外滩十八号大楼,还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中信泰富广场。
虽然这些建筑的外观差异很大,但它们通过和谐的手法,共同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体现了上海多元文化的特点。
第三个案例是广州的“小蛮腰”建筑群,它位于广州市中心商业区。
这些建筑的外观都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呈现出腰身收紧的形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地标。
虽然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相似,但它们通过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通过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和不同的材质质感来突出各自的特点。
以上三个建筑案例展示了对比和和谐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巧妙的手法,建筑师可以达到不同的设计效果,突出某个元素,强调整体感,还可以反映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让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探究“民国风”建筑的时代精神

资源变成产业、经济优势,创造出适应新
神,是创新的精神,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中
延续的渴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经济
时代发展的经济价值。
自信、自强的精神。在对待当代“民国
价值和社会价值。
4.2.3 科学价值
风”建筑创作的态度上,我们不仅要保护
4.2.1 文化价值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近年来,虽然建筑科技水平快速提
当时被大面积模仿。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国建筑作为
主修的建筑以及留学建筑师参与的设计
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
中融入了国内传统建筑要素,大胆地将
了我国众多城市的兴旺和发展,甚至从
3 “民国风”建筑特征归纳和设计
国外学习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中国的传
古都逐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的过
原则
统建筑有机结合;后期,设计师常采用现
气的同时营造光影效果,利用绿化提升
空间舒适度等。在现有周边建筑的基础
上,极大限度地保留或改造周边重要建
筑、树木、道路和其他要素,提供方便使
用的基础设施。
3.1.2 清新内敛,底蕴深厚
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多用砖木结构
建造,墙体多采用青砖,屋面多使用小青
瓦,清新雅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
忆
的进步,建筑在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和风
的今天,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环境与
4.1.2 承传传统文化精髓——自主自觉
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引入现代
民国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很明显的
的创新精神
化设施满足生活需求。对历史区域之外
相似性。如何处理外来与本源文化的关
西方文化有先进、科学的一面,这些
的创新型作品,应遵循城市肌理,合理利
浅谈城市标志性建筑

浅谈城市标志性建筑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大中小城市都在发展建设中着力突出自己的特色,构筑各自标志性建筑。
本文对城市标志性建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标志性;建筑;发展策略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标本,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它是展现城市风貌和实力的窗口,并且对整个区域建筑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共同成长,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城市风貌,相应也有不同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新的时代,一个城市的建筑开始体现出新的特征,标志着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标志性建筑则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开发实力的体现。
一、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标志性建筑就像城市的眼睛,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的城市,没有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则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的体现,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是判断一座城市的识别符号。
1、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名片城市这本凝固的书本通过建筑来记录历史的信息。
因此,标志性建筑作为建筑的代表,必定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是一个文明城市的名片。
对城市的认识往往都是从标志性建筑开始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的名片,集中地反映着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形象特色。
如恐怖组织选择炸掉世界贸易中心,不是因为其建筑具有独特性,也不是因为会给美国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而是因为它代表了美国,是美国的“名片”。
2、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寄托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历史的回忆、精神文化的寄托有多么重要。
正如人们所说:“开始时人塑造了建筑,但后来建筑又重塑了人”。
普通建筑能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慰藉,而伟大的标志性建筑给人的慰藉更是无穷无尽。
建筑在未来将以何种形式出现是无法预言的,但没有哪个健全的社会希望自己的存在可以不需要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以其它载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都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寄托。
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有感

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有感1.引言1.1 概述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
这座红色基地位于中国南京,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参观这个红色基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思南公馆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会描述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背景及参观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以及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历史意义和参观带来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向读者传递思南公馆的历史价值,激发人们对革命历史的热爱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包括各个部分的顺序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以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为主题,通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叙述。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背景和意义,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所期待。
在引言的最后,可以明确文章结构,提及正文和结论两个部分。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背景和参观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
在2.1节中,可以介绍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历史背景、建筑风貌以及其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地位和影响。
在2.2节中,可以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所见所闻,包括参观路线、参观点的解说和展示内容等,以及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如对红色历史的思考、对英雄人物的敬仰等。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历史意义和参观的收获和启示。
在3.1节中,可以总结思南公馆红色基地在革命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意义,强调其重要性和价值。
在3.2节中,则可以总结参观思南公馆红色基地所带来的收获,比如对红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等,同时也可以谈及对个人的启示和感悟,如激发了爱国情怀、坚定了前行信念等。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思南公馆红色基地的历史背景和参观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进而对其历史意义和参观的收获和启示有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的时代精神
摘要: 历史的每个时期,大兴土木都是富强的象征。
当前中国各个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自然更加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建、住宅的建立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为民众带来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同时,随之而来的为提升各个城市的地位,加强城市的辨识度和品牌性,各地城市中的标志性的建筑也正在鳞次栉比的出现,令民众有目不暇接之感。
关键字:标志性建筑;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子
真正的建筑风格不是刻意创造的某个特殊的造型。
他可能是不经意间——甚至是很意外的——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产生的。
历史的每个时期,大兴土木都是富强的象征。
当前中国各个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自然更加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建、住宅的建立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为民众带来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同时,随之而来的为提升各个城市的地位,加强城市的辨识度和品牌性,各地城市中的标志性的建筑也正在鳞次栉比的出现,令民众有目不暇接之感。
近日的苏州的东方之门继北京的cctv大楼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令每一个设计者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多次出现企业主和专业人士认可的设计作品展现在大众眼中如此的“贻笑大方”,如此的具象。
鄙人想就这一现象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的时代精神进
行一些探讨……
关于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即地标性建筑,最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英国大本钟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
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
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关于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这个词源于德语,指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一个时期所流行的思潮或敏感事件,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公众舆论的趋向,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知识分子的兴趣以及基本劳动阶层的倾向。
正是由于时代精神的存在,类似的(但不完全相同)趋势能够存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文化、宗教、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其他创
造性的领域。
如前人总结的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思潮:远古时期:以神话为基础的真理;古典(古希腊)时期:有序、理性和民主的价值观;中世纪时期:宗教组织所倡导的真理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全面结合;近现代时期:用科学方法来揭示真相;后现代(当代)时期:真理具有相对性和不可知性。
(这也同样存在于中国)
两个建筑实例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
内含央视总部大楼、电视文化中心、服务楼、庆典广场。
由德国人奥雷·舍人和荷兰人库哈斯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花费50亿人民币,同时也实现了高标识性。
正如常住北京的诗人苏非舒所说,”北京是一座因为混杂而丰富的城市,它是中国最接待纽约的城市,总能接纳新东西,或许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能够与现在的北京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谐。
既然街舞,说唱音乐等新事物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接受这样一座充满力量和运动感的建筑呢。
”相反,艺术可以追求完美,个性是注定受到批判和审视的,身为设计者的我们,是否应该引起
一些思考呢.... 然而cctv 业主无疑对库哈斯新形象所为表达的
意义根本不理解, 只是对该形象的夸张、奇特和新颖作无条件的接纳, 尤如一个闯到家里的陌生人不作任何的盘问。
该大楼形象既脱离西方的建筑文化传统和语境, 又对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认识和
体验缺乏努力, 只是以西方特有的个人主义对中国当代特定的官僚权力文化所作的一次难得的投机活动。
表露着这个时代中国内地混杂、冲刺、凌乱的精神状态……
苏州东方之门
苏州东方之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侧的苏州中心广场,地处苏州金鸡湖西岸,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相邻。
由英国rmjm 建筑设计公司和中国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合作设计。
苏州东方之门分北楼、南楼两部分,是一个外形为门的形状的超高层建筑,总高278米,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建成后的苏州东方之门将为苏州市一大酒店,拥有标准间数量可达3500间。
苏州东方之门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体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由10幢建筑构成,规划包括500米和450米超高层建筑各1栋、100-200米高层塔楼7栋、大型商业建筑一座,总投资约285亿元。
两座大楼顶部相通,成为一体,其外观形状像一座大门。
东方之门内部包括大型商场、公寓式酒店、智能化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
苏州东方之门单体500米的摩天大楼将成苏州最高建筑。
这是即cctv大楼后又一个饱受争议你的建筑。
在民众将其具象看来,忽略了自己审美的眼光,这是非常悲哀的。
建筑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最需要创造、需要开放、需要兼收并蓄的。
反映在具体的建筑物上,就是其外形设计和内部构造上的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它可能另类,可能新奇,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设计是没有道理的,更不代表它是错误的。
批评从学术含量角度
来分有两类:一类是意见式批评,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大致对客体的印象和感觉,从自己大脑中杂乱的经验和观点出发,发表一些感想,这类人包括官员、建筑师、社会一般公众;另一类评论是根据自己建构的理论体系或自己信奉的理论体系,从学理上、从历史上、从逻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类人包括学院教授、理论研究者、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或者某些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杰出的建筑大师对于第一类批评, 普遍认为这类散文式的意见虽然闪烁着一束耀眼的火花、有点真知灼见, 但从学理上、系统上并不可靠, 学术界不以为然, 尽管凭着自己的权威在主流媒体上说话, 但人们难以完全认同和普遍确定。
这种失语症和批评家的缺席使得自然中的应有冲撞和必要的尖锐的刺激消失, 会把自然状态中机能退化和停滞, 使得自然进化中缺少偶然的选择机遇, 这对发展和进化是致命的,这种局面应得到改变。
同时,中国的建筑师为本国的设计一直在给外籍建筑师“打下手”的情况也表现出国内对自己国家设计品质的怀疑。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怀疑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且,一味肯定他国,将崇洋媚外表露的淋漓。
不去分析国外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只是对其新奇加以肯定,这必然会导致国外设计者用投机心理对待中国。
标志性建筑突显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在希望突显自我,又希望找寻捷径,脚踏实地追逐目标的很少,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的弊端。
但是,问题出现总是好的,这是前进的必须路过的,好在螺旋但会上升……
[1]郑时龄著、《建筑批评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阿福、《库哈斯带给中国的不仅是争议》[j],《建筑与文化》,2004(3): 91-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