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教师心灵

漫步教师心灵
漫步教师心灵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每每走进课堂时,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

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阳光,才能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在闲暇时间,很有幸拜读了马国志先生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颇有收获。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对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单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修炼,思想上更是得到了升华与滋养。而这本书就是讲解了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来告诉老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心

灵。要深知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在行动上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放任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毁掉的将是无数人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那么这剂良药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教师如何来制造这剂良药呢,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教师要心中有爱。这是沟通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暖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于天然。要有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要怀有一颗博大的宽容的胸襟,认真处理好日常事务。就像是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处理任何事情首先都要以爱孩子作为出发点,不要意味的指责与批评,要考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

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不要太急于处理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要多从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包容他们。二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下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希望老师们也能时刻遵守这个真谛,慢慢的去领悟和感受爱吧! 付出心血,收获幸福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作者:孙水仙“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 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这是《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事实上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如果说医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那么教师就是在铸就人的灵魂。一个弱小生命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不像花花草草可以重来,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我们都希望把强大和美好种进孩子的心灵,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作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拿着爱的法宝走进孩子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们

更应该让整个班集体洋溢着爱的芬芳,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因为爱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1、用爱激励学生。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里都会掀起狂风暴雨。所以教师应当用自己言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爱学生不能仅仅凭个人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为可以的学生,爱学生意味着一种责任,要把欣赏与赞美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与班级纪律要求格格不入的孩子;爱学生就更要么善待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 2、用爱温暖学生。 太阳是最公正无私了,它会把每一米阳光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芳草凄凄的草坪还是阴暗潮湿的墙角,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山村,无论是车水马龙的柏油大道还是坎坷崎岖的羊肠小路……阳光都毫不吝惜绝无偏袒的一一照顾。班主任就是一轮太阳,要把爱肆意汪洋的洒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只有让每个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爱的存在和温暖,他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3、用爱鞭策学生。 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的露珠一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批评的艺术应是理性与人性的圆满结合。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孩子,要让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引导,而且是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小心爱护!

刘珊珊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体会

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刘珊珊 今年寒假学校发下《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在大学我主修教育心理学的原因,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为什么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而有的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阅读了著名心理学家马志国编著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后,盘旋在头脑里的这些疑问也游刃而解。马志国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在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质,并告诉老师如何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对症下药,加以区别地沟通与交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做学生心灵的导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给学生一个微笑,赢得孩子一张灿烂的笑脸! 年三十的时候,孩子的拜年短信陆续而来,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条短信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老师,我发现你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开始的时候你的温柔和微笑感染了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刚来到这所新学校的种种不适应,可是现在你的笑容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是因为我们不听话影响了你的心情吗?”看到了这条短信,我的心怦的一下,我的笑容为什么少了呢?是因为我想让他们看到我所谓的“权威”吗?看到我所谓的“严格”吗?我必须整天板着脸孩子们才能真的听话吗?孩子听话是我的目的还是孩子开心幸福是我的目的?班级的

量化和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我又有什么不满足吗?看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决定重新把微笑又挂在了脸上,我们教师不应该像警察一样斥责逼问,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也是教师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试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是我以后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特淘气的孩子,他们均是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畸性爱中,有的性格懒散,有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拳脚相向,有的终日沉默寡言,还有的沉迷于游戏网络之中。对他们,开学后我都给以无微的关怀,帮他们正一正帽子、衣领,理一理红领巾,或关心地询问:吃早饭了吗? 或者随天气的变化,及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让好久没有享受过母爱的这几个同学能够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同时能够教育这几个学生严于律己,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独立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等。也许我的爱对学生的有些帮助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在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的某些关键处、转折处帮扶一把,或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成就他们的一生。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导师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导师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导师,帮助他们拨开心灵的迷雾。 1.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现代的孩子过多的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就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实这样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础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这其中情绪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听赞扬的话,只能捧着、抱着,那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南希的教育分不开。但南希并不是只给他关照,给他爱,她也有生气的时候。爱迪生从小思维就极其活跃,他看到能飞上天空,看到气球也能上天,就弄来了解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朋友米杰利偷偷做“实验”。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付出心血,收获幸福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寒假里拜读了马志国老师的著作《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原因是这本书里所列举的例子贴近我们做老师的生活,有些事例甚至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过,让我读起来有种亲切感。 如何才能做学生们心灵的导师?我的理解是做一个学生认可的老师,一个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跟着你的思路走从而奠定学生优秀人格的老师。之所以学生对你认可,是因为你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使他们对你认可了。 反思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认可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的作用。”所谓“以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当代著名教育家余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可见老师的教育力量更多的是从人格当中来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一个人的人格操守,生活态度以及心灵世界的丰富程度才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和生活质量.我们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 人的心灵都有一扇大门,对于一个不信任的人,它都不会轻易敞开,所以,老师要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取得学生的信任.信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心灵秘密的交换上.一个老师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对你不设防. 记得2011年春节前,班里流行感冒,晚上到班里巡视,有个叫李韩林的学生发高烧,因为她家离学校较远,家长不能及时赶到就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用电动车带到宝城医院就诊,下了楼才发现她没有穿棉衣,就脱下自己的硬让她穿上,这时发现她的眼睛里是湿润的,当然当时想的是不能让她再雪上加霜,没有别的,等到了医院里检查

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演讲稿 用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感受,用母亲般爱关爱孩子。那你知道哪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演讲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 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演讲稿 如果你选择舒坦、安逸的生活,在平地上走一辈子,那您临终时依然在平地上;而如果您不畏艰险在高峰上攀行,尽管您只攀援了半步,但您已经站在的平地的高处了。带着创造一个激情生活的梦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带着想成为一名理想幼儿教师的豪情,我踏入了××幼儿园,从此与幼教事业、与民办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选择这一职业,我无怨无悔,我用我的真心,换回孩子们的爱心。我用自己真诚的爱待他们,用真善美来哺育那一颗颗水晶般的童心。每当我读到那句教育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时我总忍不住感叹这是何等之高的教育境界啊!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是像母亲一样爱别人的孩子,却是圣人的行为。”老师不是圣人,但特殊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像母亲一样爱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因为他们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想这种爱已经超越了责任,它更是为人师者的一种幸福的奉献啊。

我会用我的爱心去了解关注每一个孩子。因为爱是走进童心世界的前提。我知道,了解理解孩子是走进童心世界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我才能用自己的爱留住孩子们的心。孩子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他们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最亲的亲人,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来到了陌生的老师的跟前,要和原先不相识的小伙伴们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你们说,孩子们能不生分离感和焦躁情绪吗“因此,只有用我的爱来改变他们的不安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会亲手把孩子们从妈妈手中接过来,不断地用最亲切的语言与他们交谈、沟通,使他们感觉到我的可亲可爱。我会带领全体孩子玩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游戏,使他们感觉到幼儿园比家里更热闹更好玩;我会搭一个简易的木偶台,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为孩子们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使他们感觉到跟老师学本领真愉快。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倍感责任重大,选择幼教,我就选择了艰辛。曾有人这样写幼儿教师:我猜想,您期盼站在东方的山头,守望那破晓的太阳;也清楚,您喜欢跳出艳春的小园,观赏那越墙的红杏;还了解,您惯常驻足花房的一角,凝视那钻土的小草……幼儿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丽、温柔、善良、幽雅、和蔼的天使形象,而当我选择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高品质的民办幼儿园时,就注定了工作的艰辛,就注定了我不仅要做天使,也要做创业者,因为我知道,我不仅是在干一份工作,更是在干一翻我所热爱的事业为了幼儿园的发展,为了实现自己成为一名理想幼儿教师的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第一篇: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阳光,才能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在闲暇时间,很有幸拜读了马国志先生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颇有收获。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对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单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修炼,思想上更是得到了升华与滋养。而这本书就是讲解了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来告诉老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心灵。要深知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在行动上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放任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毁掉的将是无数人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那么这剂良药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教师如何来制造这剂良药呢,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教师要心中有爱。这是沟通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暖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于天然。要有严父慈母之爱,关

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要怀有一颗博大的宽容的胸襟,认真处理好日常事务。就像是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处理任何事情首先都要以爱孩子作为出发点,不要意味的指责与批评,要考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不要太急于处理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要多从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包容他们。二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下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希望老师们也能时刻遵守这个真谛,慢慢的去领悟和感受爱吧! 第二篇: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付出心血,收获幸福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寒假里拜读了马志国老师的著作《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原因是这本书里所列举的例子贴近我们做老师的生活,有些事例甚至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过,让我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如何才能做学生们心灵的导师?我的理解是做一个学生认可的老师,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枢纽。然而现今有多少教师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一味的追求分数,殊不知教育也是一种心理关怀,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关怀儿童,关心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幸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灵动的生命都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自由、快乐、幸福的基础上学习、成长,所以关注学生成长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前,由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想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扫地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在我个人身上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自我登上讲台的那天,我就十分信奉“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对学生们各方面严厉要求,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他们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们的想法怎样,更别说沟通了。学生们或许对我的“威力”震慑住了,又或许对于我的做法都习以为常了。几年来,我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本人还多次荣获教学能手奖。至此,我自

慰: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尽管总有家长给我反应学生在家多么不听话、多么自私、小气、不理解别人等等,我都不在意,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很棒呀!直到今年二月份,我校分来一位新老师,正好和我同班,她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我班的安静,她喜欢和同学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很多同学把自己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讲给她听,周六日和学生们在网上聊天,甚至有些学生还把好吃的带到学校送给她,而我从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殊荣……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上我的课,这时候,我疑惑了……让学生取得高分错了吗?经过反思我明白了“我只是榨取学生分数的机器,而从没有接近过学生的心灵”,我必须改变了!我既要做学生的严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教育学生恰恰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会造成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乏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目前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绝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成为学生心中高品位的老师,就得走进学

我是这样做好班主任的 张杰

我是这样做好班主任的张杰 众所周知,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班级的支持,所以班风的 建设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个班级的班风搞好了,校风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我们 都渴望一个班级有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氛围、蓬勃的精神风貌,但是 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和付出。“要想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你自己心里必须要先有阳光。”从事班主任工作,我时刻谨记这一点。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 为学生的心灵播撒阳光,让每一名学生都充满自信,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超越自我、感受成功! 一、爱待学生 为了架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的桥梁、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我常利用班会给同学们讲故事,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去爱每一个人。 因为一个真正得到爱的学生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而我也总是 用心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真实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既爱那些品学兼优的队员,充满 热情地培养他们;更爱那些基础较差的队员,认真地寻找着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且经常 暗中鼓励他、帮助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并给予表扬。而班主任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上学期,我班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业不完成、纪律极差、不讲卫生。对这 个学生,我感到很心痛。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跟他谈话、聊天,告诉他要学会坚强,并跟他家里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天,他的作业很认真的完成了,我大张 旗鼓地表扬了他。以后,对他一点一滴的变化,我总是很关注,并号召全班学生共同关心他。我发现,他变了,变得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积极完成,并且乐于帮助同学了。在他身上,我 终于看到了久违的阳光。 二、追求探究 自担任班主任以来,我积极向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用于丰富自己的工作 经验,利用自己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 的品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作为一位班主任,我已经慢慢进入角色,兢兢业业、一 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班 级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争做“小雷锋”教育系列活动、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法制 教育系列活动、文明礼貌小主人系列活动等。我把班主任工作与德育工作融为一体,并尝试 了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智育为重心的应试教育为以德育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在开 展工作时,热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时刻提醒自己:要允许学生犯错,要给予 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这一角色中。给学生一点宽容,让他有自我反省的余地,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熏陶胜于一切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我也始终坚持着“熏陶比教育、管理更为重要”这一理念。因此,平日与学生相处,我时时处处注意规范自己 的言行,以身示范,达到了显着的教育效果。就拿一件小事说吧,在学校只要我发现卫生区、教室里有纸屑、果皮时,总是悄然无声地弯腰拾起,发现哪儿桌椅不整齐就亲自调整好。久 而久之,每当我往教室门口一站,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在看自己周围有无纸屑、桌椅摆得是 否整齐。 四、让学生展示自己

倾注一片爱心 走进孩子心灵

倾注一片爱心走进孩子心灵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繁复的塑造工程。身为教师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家长不仅给与了孩子生命,同时还是孩子心灵这块土地的第一个播种者,只有播下智慧的种子,才能结出智慧的果实。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夸美纽斯所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以求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做人的基本素质,力争做一位智慧的播种者。 【案例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离婚率在逐年的上升。离婚重组家庭增多,重组家庭子女随之增加,研究对这种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描述】在我班上,有一位重组家庭中的孩子——高翔。他出生在农村,父亲品行不良,终因长期吸毒被判入狱,所以高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父亲的不良影响。高翔9岁时,父母离异,他由母亲抚养。后母亲带着他再嫁。继父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只要高翔伸手要钱,继父基本就会满足他。后来,他母亲与继父又生有一女。因而母亲对高翔的关心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他犯错误时,母亲总是严厉批评指责。渐渐的,高翔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脾气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打架。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很少按时完成。最令我头疼的是,无论是在班里公开批评他,还是叫到办公室里单独训话,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漠然冷淡的样子;无论我声色俱厉也好,苦口婆心也罢,转过头来,他还是一样不做作业,一样在外面惹事生非。甚至发展到去敲诈勒索弱小同学。

如何做孩子心灵成长的导师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如何做孩子心灵成长的 导师 天道酬吾子曾说过:“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发自内心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所谓“向上”,即: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所谓“向善”,即:古人倡导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建国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怕苦怕累,自己创业?更没有这个想法。”父母给创 造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啃老就可以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动物的父母会让孩子很早就具备能生存的行为能力,如小牛刚出生就可以站立走路,豹子两三年就可以独立捕猎,而人独立需要的时间是最长的;另一方面,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生活的幸福快乐都更需要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成长。而父母们在孩子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为其安排舒舒服服。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上的成长需求却常常视而不见,跟孩子之间的主要话题总离不开“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习行不行”。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得到成长,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孩子行为能力和心灵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于是就有了很

多我们看到的“低能力,没激情,不快乐”的孩子。 作为父母关注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必须的,好的心理素质 需要从小培养。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习成了家长和社会关注 的焦点,孩子心灵的成长却被忽视了。学习成绩难以预测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和孩子沟通,给孩子的心灵补充营养。孩子的心灵和 他们的身体一样,都需要营养元素的摄入。 (—)让孩子拥有享受心灵快乐的能力。在快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备良好的心态,而快乐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培养孩 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传播快乐的能力,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 十分有利! (二)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教孩子懂得成功的人背后也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让孩子勇敢的面对挫折,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不要钻牛角尖。要让孩子在不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将心里的负面情绪适当发泄出来,千万别让孩子流着泪过夜,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坚强的品格能激发一个孩子崇高的责任意识,它也就是在痛苦和挫折站立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孩子拥有也一种应对挫折的力量就可以支撑自己的那片天空。 (三)要给孩子一种宽容,这是孩子心灵成长不可缺少的“氧气”,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人生和生活态度的理解 我们都是真实的人,不能和上帝比完美,那太遥远又不现实,要允 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

于观敏《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体会体会

用爱的良药为学生心灵疗伤 于观敏 近日,读了马志国老师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深有感触。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对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单是了解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修炼,思想上更是得到了升华与滋养。 教师,本该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人。但是,对学生的内心,我们究竟能深入多少?有时,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他们人生的引路人。站在讲台上,我们面对着是一双双纯真的眼睛,是一群群即将褪去稚气,走向成熟的孩子。他们将在我们的引导下,走向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在行动上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放任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毁掉的将是无数人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唯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从而通过我们在课堂、学校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却很少有能让学生听进去的老师。与学生沟通,不是要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而是训练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的能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遍体鳞伤,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是寻找一剂良药尽快为孩子疗伤。那么这剂良药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教师如何来制造这剂良药呢,有两点是必需要做到的。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体会

用爱换回孩子的爱,用心赢得孩子的心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心得体会 初次拿到《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时,我先是被她的名字所深深吸引,继而仔细端详着书的封面和封底。封底那四段富有哲理的、看似简单的话语,一下子便引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读了起来。书中60个鲜活的教育实例,记录了马志国老师用他卓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创造的那一段段教育的传奇。就在他平凡的教育中体现出的大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我不断体味着用“心”的教育,演绎着“爱”的精彩。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就是一颗种子,只要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如果我们和我们的的学生悟透了这一生活的真谛,我们的人际关系岂不就会多一些和谐?我们的心灵世界岂不就会多一分快乐?”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所带的班级——三年级一班。想想在我的班级,四十五个孩子的身上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是丰富的。我只有深入到每一个的心灵深处,观照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善待他们,也才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心。 2012年10月12日,周五,是孩子们回家的日子。每周的这一天都是班主任们最忙碌的日子,我也不例外。第四节课我正在和其他老师商量给孩子布置什么作业,告诉家长来接孩子的相关事宜。忽然听到:“老师,浩一疯了。”抬头一看,我班的四、五个孩子慌慌张张地跑到我的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老师,快去看看吧!于浩一疯了!他在打英语老师呢!”

“浩一”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头轰的一阵,一股怒气便从我的胸腔喷涌而出。上节语文课上,我检查他的生字词,他画了一串鸡蛋。 周三大课间,他把拖把从三楼扔到了一楼,险些砸到督察员的身上,自己也差点摔到楼下。为此我批评了他几句,他还把自己反锁到厕所里不出来。 在宿舍里经常和同学打架,生活老师也时常向我告状。不知道为班级扣去了多少量化分。 这回上英语课又打英语老师?我一愣,这情节严重。我赶紧起身,跟从孩子们来到了三年级一班教室。 我一进教室门,只见王老师紧紧地抱着于浩一,生怕他跑了似的。于浩一满脸通红,一脸杀气。我恨不得,一把把他抓过来。但转念一想,不能冲动。我不想影响孩子们上课,就轻声喊道:“浩一跟我来。”浩一听到我的喊声便抬着头,跟我来到了办公室。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压压自己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问:“浩一刚才怎么了?”浩一涨红了脸,激动地说:“他把我的本子撕了。” 我说:“谁呀?”他说:“刘胤哲?” 我又问:“他撕的是您的什么本子?为什么给你撕呀?”他吞吞吐吐地说:“数学本子。” 我说:“这节课不是上英语吗?他怎么把你的数学本子撕了?你是不是在做数学呀!”他点点头,不再说话,刚才的委屈似乎也减少了许多。 我说:“这就对了,上英语怎么能做数学呢?这是对英语老师的不尊重,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呀!这样不影响你的英语成绩吗?英语

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

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 娄底吉星小学刘似惠 “教育就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树去摇动另一棵树。”在学校教育里,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跟学生联系最多、最紧密的人。“班主任要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学生在学校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更重要。作为班主任,该怎样教会学生做人呢? 一、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观。 学生要对生活、前途充满希望,天天都有进步,天天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同学们的赞扬,这样的同学会表现的非常积极、乐观,学习也有动力和有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人生目标,来到学校因表现不够好,又受不到表扬,他完成每项任务都感觉累,学习也没有信心,完成作业也当成任务,这样没有目的和目标的学生,无论你将怎样严格管理,进步也不大。所以,我们教师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对前途抱有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样我们再教学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出来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表现出来。 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欲求人人成材,先求人人成人”。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

感,使他们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强,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常规管理。一周五天,值日班长轮换值日。每天安排两位同学当值日班长,负责监督检查、记录每天的出勤、做操、卫生、早、午自习等情况,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开展比赛。每天下午放学前作小结,一周一评比。每周都有检查重点,利用班会进行小结,为确保效果,我们注意形式的多样,如: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班上进行表扬或者以校信通的形式告诉学生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将常规管理、常规活动和“学会做人”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由此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明确做人要求和自身职责,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开发自我、学会做人。 2、自我管理。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作为集体成员中的任何一员理所当然应该为集体分担责任。班主任把班级里的事情具体分配到每一位学生,这样,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会做事。这项管理措施,既使每位同学从班集体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班规要求,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3、常规活动。我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与教学、班级活动紧密结合。每日有评比,每周有总结,达到规定目标有奖励。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引导孩子完成某些活动。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则,变学生被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活动的效益,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怎样走进孩子的的内心世界

教师怎样走进孩子的的内心世界 爱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沟通。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师生之间的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对学生要倾其自己全部的爱去付出;老师对学生的爱还是一份整体的接纳,我们要爱学生的全部,包括他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直接去告诉孩子老师爱你,希望与你成为朋友,用老师那份充满爱意的言语去叩击学生的心门,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对学生的这份爱幻化成挂在嘴边甜甜的笑容,用那份柔和的言语和微笑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事情应该怎样去做。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的同时,孩子也会渐渐的向你敞开心扉。“ 有了爱,我们还需要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必须得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纳,他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这个接纳本身就是无条件的。对我们来说即使班上的孩子是先天畸形,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要无条件的去爱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很多老师只喜欢班上聪明、伶俐、懂事的孩子,但是世界上尚且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优秀。据心理学研究:一个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都来自于孩子童年的经历。因为儿童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自于父母或对他重要的人的评价,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老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推想,如果一个孩子坚信老师是无条件的喜欢他的,那么他从小就会成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这也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无条件地去尊重每一位孩子,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只有你真正的尊重他,理解他,他才会把自己心灵的大门向你敞开,作为老师的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何做孩子心灵成长的导师

如何做孩子心灵成长的 导师 天道酬吾子曾说过:“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发自内心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所谓“向上”,即: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所谓“向善”,即:古人倡导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建国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怕苦怕累,自己创业?更没有这个想法。”父母给创造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啃老就可以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动物的父母会让孩子很早就具备能生存的行为能力,如小牛刚出生就可以站立走路,豹子两三年就可以独立捕猎,而人独立需要的时间是最长的;另一方面,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生活的幸福快乐都更需要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成长。而父母们在孩子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为其安排舒舒服服。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上的成长需求却常常视而不见,跟孩子之间的主要话题总离不开“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习行不行”。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得到成长,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孩子行为能力和心灵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于是就有了很多我们看到的“低能力,没激情,不快乐”的孩子。

作为父母关注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必须的,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从小培养。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习成了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心灵的成长却被忽视了。学习成绩难以预测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和孩子沟通,给孩子的心灵补充营养。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需要营养元素的摄入。 (一)让孩子拥有享受心灵快乐的能力。在快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备良好的心态,而快乐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培养孩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传播快乐的能力,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二)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教孩子懂得成功的人背后也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让孩子勇敢的面对挫折,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不要钻牛角尖。要让孩子在不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将心里的负面情绪适当发泄出来,千万别让孩子流着泪过夜,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坚强的品格能激发一个孩子崇高的责任意识,它也就是在痛苦和挫折站立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孩子拥有也一种应对挫折的力量就可以支撑自己的那片天空。 (三)要给孩子一种宽容,这是孩子心灵成长不可缺少的“氧气”,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人生和生活态度的理解。我们都是真实的人,不能和上帝比完美,那太遥远又不现实,

《解读分享 支持——做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读书笔记

《解读分享支持——做走进孩子心灵的 老师》读书笔记 第一篇:《解读分享 支持——做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读书笔记最近我拜读了沈雁老师的这一篇论文《解读分享 支持——做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后,深受启发。 1、说说题目我们说一篇好的论文,不是靠富丽的语言作 为修饰,而是它的真正意义和内在。沈雁老师的笔墨有她奇特的魅力,虽然简单而朴素、通俗易懂,却让人回味无穷,印象深刻。顺便提一下文章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每每引人入胜,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去读这篇文章。《解读 分享 支持——做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这个题目 第一很明确:直接展现论题范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便是标题很简炼。因为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啰嗦和累赘的觉得,得不到光显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 第三很新鲜。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有沈雁老师本身的奇特之处。因此,一个好的题目也为这篇文章打了一个好的开端,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说说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往往我们 在写内容提要时,都会把文章中问题的提出、大标题小标题和

末端齐备放上去,在这篇论文中,沈雁老师以清楚的翰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简要叙述了全文的框架 结构。内容提要体现了5点: 1.整性 2.点突出 3.字简炼 4.述客观 5.言生动。 3、说说标题的特色在阅读整篇文章时我发明了一个特别 之处,每一个大、小标题都非常有特色:看来一篇好的论文还要在小标题上花点光阴,一开始要周到思索,接着要理清思绪,末了还要不断完善,最重要的一点更是要文字简炼、突出重点。 4、说说案例要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要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详细的质料。从中研究提炼出本身的看法,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本身的看法。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章中我看到了每一个案例都是那么生动详细,看来平常的收集材料、积累案例的工作是非常的关键的,这样在写论文时内容便不会因为都是理论的工具而显得空洞了。我相信只要通过本身不停的高兴, 今后一定会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诲讲授论文。 第二篇:《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笔记今天怎样做教师? 我们很多老师觉得实在太难了,现在学生越来越欠好教了。王晓春老师在《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结合100个教诲案例举行了点评。书中的案例都是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的环境,王老师从案例出发,就事论理,告诉了我们许多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光有精良的师德是不敷的,光豪情燃烧是不可的,

做一个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

做一个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 读《向瑞吉欧学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有感 龙岩市新罗区东城中心幼儿园:谢秀红 近期翻看了屠美如老师主编的《向瑞吉欧学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一书,感受了一下瑞吉欧教育带来的心灵启迪。 瑞吉欧·埃米利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市,以其富裕、低失业率和犯罪率、广泛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以及高效和诚实的地方管理机构闻名于世界。这使得全民民主的意识深深扎根在他们的经验和意识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团结互助的市民尊重文化传统和教育组织,以主人的身份关注教育发展。在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洛利斯·马拉古兹的指导下,结合意大利的文化传统,发展了一套独特而具有变革性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创造了一个新颖而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瑞吉欧·埃米利亚虽然拥有19个学前学校和13个婴幼儿中心,但是每一所学校与每一个中心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丝毫没有去模拟任何一个单一的、完全不变的模型。结合整个中国文化以及当地区域性文化层级的传统与历史,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从静态的模式模仿到活泼的系统领会,建构适合本园幼儿的课程体系。让幼儿自小便对他们的地域自然、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翻读这本书,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两个方面。 瑞吉欧的重要特色就是方案教学。实际上就是由幼儿参与的、自己主动选择的、自己对结论进行判断的、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探索活动。因此,瑞吉欧的课程不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是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逐渐发展成活动或方案,是把儿童与教师的经验相结合起来的,共同建构知识的行为。这对我们现在的课程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 在教学方法上,他们反对传统的单向灌输,反对把语言文字作为获取知识的捷径,他们认为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教育在于给儿童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儿童在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它让我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课程的来源、通过针对自己的不足,吸收学习瑞吉欧精神,逐步、缓慢地进行融合,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瑞吉欧的教育理念里,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引发更多有意义的新问题,从而生成新的课程项目。但是我们也必须和孩子一样,能够感受惊奇和欢乐。我们必须能够接住孩子丢给我们的球,并以一种让孩子想要继续与我们玩,过程中有可能渐渐发展出其他游戏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所以教师的核心作用在于为孩子“创造发现的机会”,让“发现”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它秉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关系的处理。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具备巨大的潜能;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应从儿童的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