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

合集下载

物流1002 苗飞 201034010212 关于对河北邯郸市城市规划的分析

物流1002  苗飞  201034010212  关于对河北邯郸市城市规划的分析

关于对河北邯郸市的城市规划分析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

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

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

一、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

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

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

2008年到2010年邯郸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路线图已确定,届时邯郸将基本形成“城乡容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良、城市亮点突出、百姓生活宜居”的城乡新貌。

2、气候环境邯郸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19℃,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42.5℃,全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时。

二、区位交通条件邯郸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居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在四省交界区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以内。

邯郸是全国179个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之一,交通便利,纵穿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与横贯祖国大陆东西的长治——邯郸——济南——青岛铁路、青兰高速公路和309国道交汇于邯郸,境内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络,邯郸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已经通航上海、重庆、大连、杭州、西安、厦门、广州、深圳、南京、呼和浩特、温州、海口、合肥、天津等多条航线,五月中旬开通邯郸至秦皇岛和成都航线。

邯郸 可行性研究报告

邯郸 可行性研究报告

邯郸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邯郸市位于中国河北省,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城市,也是该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报告旨在对邯郸市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评估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潜力。

二、市场调研1. 经济概况邯郸市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

在过去几年中,该市的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GDP年均增长率为7%。

2. 人口分析邯郸市的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水平较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提速,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为本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3. 市场竞争邯郸市的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工业发达、企业众多。

但与其他一线和二线城市相比,邯郸市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也为该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可行性分析1. 基础设施邯郸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交通、供电、通信等方面。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人力资源邯郸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3. 政策环境邯郸市一直致力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企业发展。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

4. 市场需求邯郸市对于多个行业的需求量大,包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等。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四、投资建议1. 重点行业鉴于邯郸市的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建议将重点发展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

这些行业拥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2. 创新引领邯郸市的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3. 加强合作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集群效应和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

4. 政府支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

五、结论通过对邯郸市的可行性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邯郸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邯郸四期规划

邯郸四期规划

绘就幸福家园新蓝图——解读第四期邯郸城市总规(上)2012年03月26日邯郸日报我要评论十年弹指一挥间。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古赵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那么,邯郸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样子呢?2011至2020年我们要打造一个怎样的邯郸?第四期《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那就是“致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2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09平方公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100亿元,人均GDP将达到72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8%。

”届时,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基础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舒适宜居的新邯郸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关键词】:城乡布局、农村城市化、城市田园化、生态安全据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同志介绍,新一轮城市总规的修编中,“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规划理念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规划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主城区将重点向东扩展,马头城区重点向南扩展。

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在市域范围内通盘考虑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统筹区域交通、供水、电力、燃气、热力、垃圾处理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处理好京广客专、京港澳高速(扩建)、青兰高速、南水北调等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城乡布局。

二是,农村城市化、城市田园化。

在环中心城区30公里半径范围内,着力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发展,构筑都市区发展格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充分考虑市县同城、城区偏小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对湿地、河流、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及基本农田、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绿色通廊等保护,对市域范围的开发建设提出空间管制要求,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确定合理的开发建设模式和行为。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概要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概要

2004年12月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56 邯鄲市城市定位研究與發展戰略框架*華北科技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劉軍**摘要:新時期的城市定位研究應當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徵。

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相聯繫,區域、功能和品質相統一的把握中,我們認爲新時期邯鄲市城市定位的基本表述爲:“以名城、區位、資源三大優勢爲依托的中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新型製造業基地”。

簡稱“三優一地”;其主體表述是:“新型製造業基地”。

根據城市定位,我們提出把“基地戰略”作爲邯鄲市21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戰略,幷形成以科强體的工業高度化、以工帶農的城鄉一體化、以商促工的經貿互動化和以內聯外的開放圈層化的“四大主導戰略”框架。

關鍵詞:城市定位新型製造葉基地區域經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定位,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就是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地位和功能進行定位。

在制定21世紀頭二十年邯鄲市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工作中,首先廣泛深入地開展城市定位研究,是高站位、整體性、集約化地把握國情和市情、把握城市現實和未來的中心環節和重要舉措。

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無疑將使戰略規劃建立在更加科學和理性、更加開放和民主的基礎上,使戰略規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更强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一、城市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指導思想城市定位從本質上說,屬于歷史範疇。

是以一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的歷史演變和歷史積累爲基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及其前景的階段性認識和把握。

邯鄲市的城市定位在公開宣傳和文獻資料中曾有過幾種不同的表述,最常用、最具影響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主要有三種:(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晋冀魯豫接壤區經濟中心,或晋冀魯豫接壤區經貿中心;(3)綜合性工業基地,或新興基礎工業基地。

這些表述從歷史、文化、區域、經濟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邯鄲市城市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在認識城市、把握城市,指導戰略規劃和戰略决策;在塑造城市形象、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凝聚人心、鼓舞鬥志,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曾經發揮了幷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中原经济区视阈下邯郸市发展策略探讨

中原经济区视阈下邯郸市发展策略探讨
2 、 加 快传 统 产 业转 型升 级 , 大 力 发展 新 兴 产 业
发 挥邯 郸的地 理 区位优 势 , 打造 交通 中心枢 纽城 市 , 发挥邯 郸 的文化优 势, 传承 华夏 历 史文明 。
【 关键词 】 中原经济区; 国家战略; 邯郸市发展
《 中原经济 区规 划 ( 2 0 1 2 —2 0 2 o年 ) 》( 以下简称 《 规 划》 ) 获 国 务院正式批复 , 邯郸市被纳入其中 , 这标志着邯郸市 的发展正式上 升为 国家战略。邯郸市 如何 积极把握 中原经济 区国家战略带来 的 发展机遇 , 如何利用 国家 的振 兴政 策大力发展 自己的经济是 亟须

中原经 济区国家 战略给邯郸市发展带来的机遇
《 规划》 的出台, 无论是从区域 的发展 , 还是从城市的定位 , 都让 邯郸市名正言顺地进入 了国家发展战略布局 , 让邯郸市第一次真正 意义上升到国家战略。《 规划》 一方面 明确了邯郸 的区位优势 , 确定 了邯郸的空间布局 ; 另一方面还 凸显 了邯 郸的城市定位 , 将邯郸市 定位为中原经济区 内有重要影 响的中心城市。在《 规划》 中涉及邯 郸的相关事项 和重大项 目达 5 5 处之多 , 具体涉及基础设施建设 、 产 业基地建设、 扶贫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内容。 邯郸市地理位置优 越、 资 源丰 富、 产业基 础雄厚 , 也是 晋冀鲁 豫 四省交界区域唯一的一个 交通枢 纽城市 , 发展 的潜 力 巨大。邯 郸在此次 中原经济崛起 中大有可为 , 被列 为支 撑大 中原城市 群发 展的次 中心城市 , 依托冀南新 区建设全 国重要 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 成为在 中原经济 区内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 中心城市 , 并且将邯 郸打 造成为 中原经济 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北部f - I P 。我 们应该充分把握这 次难得 的发 展机遇 , 积 极对 接《中原 经济 区规 划》, 探讨邯郸市 的发展策略 。 二、 中原经济区视阈下邯郸市的发展对 策 基 于中原经 济区国家 战略 的核 心任务 和振兴政 策 , 邯 郸市 的 发展也是任 重而道远 , 结合邯郸市 经济发展 的现 实基础和 比较优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doc17(1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doc17(1

欢迎共阅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城市定位,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对一个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功能进行定位。

在制定21世纪头二十年邯郸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工作中,首先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定位研究,是高站位、整体性、集约化地把握国情和市情、把握城市现实和未来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举措。

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将使战略规划建立在更加科学和理性、更加开放和民主的基础上,使战略规划具有一、城市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指导思想信力的主要有三种:(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贸中心;(3年改革开放和90年代初地市合幷以後,邯郸市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

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城市定位研究应当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徵;应当适应市情和国情变化,紧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这一时代主题;应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们认爲,这是这次城市定位研究应当确立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具体地说,这次城市定位研究在遵循区域性、功能性和独特性等这些城市定位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有更强的战略性、目标性的特徵。

要在把握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使其与21世纪头二十年这一历史阶段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联系,使城市定位具有更多的前瞻性、激励性和导向性方面的价值。

(2)有更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意义。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要途径,因而也是赋予新时期城市定位的历史使命。

(3)有更多的地域化、国际化的色彩。

既要考虑到城市所在区域的特点,在区域中的地位、功能和优势,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本区域、本城市开展对外合作与市。

(41,以高新技术制造业爲先导”的“三位一平;“制造业”及其所属的“重化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技术制造业”说明性质和结构;“基地”展示地位、功能和作用,示意大区域、大邯郸。

(1)优质重化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五大工业;(2)精深轻型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食品、医药、纺织、服装、陶瓷五大工业;(3)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四大工业。

邯郸市复兴区城区建设发展战略分析

邯郸市复兴区城区建设发展战略分析

邯郸市复兴区城区建设发展战略分析摘要:文章基于SWOT分析,根据复兴区的实际,提出了建设集约.生态.文化.宜居新钢城的城区发展总体目标,并详细就产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系统、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兴区;发展;分析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the revival District of actual construction intensive ecological culture. The new Frank livable urban development overall objective and detailed,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landscape syste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spects of green building.Keywords: renaissance zone; development; analysis复兴区概况复兴区是邯郸市的工业主城区,位于邯郸市区西部。

区内公路、铁路纵横交织,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乡村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

复兴区SWOT分析复兴区的优势邯郸市处于晋冀鲁豫四省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而复兴区地处邯郸市西大门,向西与武安、山西等资源丰富区域方便对接。

区内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以及邯郸机场,京广、邯济、邯长铁路、107国道紧临全区。

便利的交通是该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复兴区是邯郸市的重、化工业区,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发展潜力大。

邯郸市钢铁冶炼企业主要分布在复兴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都座落在这里。

汽贸城、物流基地、商贸、餐饮休闲等项目逐步落户,化工厂整体搬迁等对邯郸发展北部区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邯郸华东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邯郸华东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邯郸华东城规划方案概述邯郸市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新华东城是邯郸市的一个新兴住宅区,规划面积达到1200公顷,预计将有40万人在这里居住。

为了保证新华东城的可持续发展,邯郸市政府委托一家规划公司为其制定了华东城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总体规划思路新华东城规划方案的总体规划思路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四合一,打造一个集合生态环保、文化休闲、商业服务、住宅生活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建筑物区分根据新华东城的不同职能需求,规划设计将新华东城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城市中心区、城市工业区和城市居住区。

城市中心区位于新华东城中央,是新华东城的核心区域,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以商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规划中心区为高层建筑物,包括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酒店住宅等功能,其中位于中央的地段为城市公园,公园内有绿地、文化休闲、公共活动场地以及季节性景观等等,使城市中心区变成了一个繁华的社会活动中心。

城市工业区位于新华东城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物流配送等功能,同时也为来自各个区域的企业提供商业服务。

在城市工业区内,规划将河道、公路、铁路的交通节点与产业项目坐拥的区域互相联系,打造一个高效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城市居住区位于新华东城的北部和西部,是整个区域最大的部分。

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规划设计配置了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包括高层数、具有独立院落的花园洋房、多层住宅等,同时,配置多种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停车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环境绿化新华东城规划方案重视生态环保与节能降耗,大量分布于区域内的广场、公园绿地、沿街绿化带、树池等多种绿化景观,彰显自然、健康、休闲的生态氛围,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环境。

交通规划新华东城规划方案的交通规划主要是立足于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准则:优先发展绿色出行、安全、快捷、便捷的城市交通。

规划设计中,新华东城与周边的交通枢纽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摘要:新时期的城市定位研究应当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

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联系,区域、功能和质量相统一的把握中,我们认为新时期邯郸市城市定位的基本表述为:“以名城、区位、资源三大优势为依托的中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新型制造业基地”。

简称“三优一地”;其主体表述是:“新型制造业基地”。

根据城市定位,我们提出把“基地战略”作为邯郸市21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幷形成以科强体的工业高度化、以工带农的城乡一体化、以商促工的经贸互动化和以内联外的开放圈层化的“四大主导战略”框架。

关键词:城市定位新型制造叶基地区域经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定位,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对一个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功能进行定位。

在制定21世纪头二十年邯郸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工作中,首先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定位研究,是高站位、整体性、集约化地把握国情和市情、把握城市现实和未来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举措。

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将使战略规划建立在更加科学和理性、更加开放和民主的基础上,使战略规划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一、城市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指导思想城市定位从本质上说,属于历史范畴。

是以一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的历史演变和历史积累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及其前景的阶段性认识和把握。

邯郸市的城市定位在公开宣传和文献资料中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表述,最常用、最具影响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主要有三种:(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晋冀鲁豫接壤区经济中心,或晋冀鲁豫接壤区经贸中心;(3)综合性工业基地,或新兴基础工业基地。

这些表述从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邯郸市城市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认识城市、把握城市,指导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在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曾经发挥了幷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但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特别是经过了25年改革开放和90年代初地市合幷以后,邯郸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城市建设及其外部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又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的战略方针。

新的城市变化和新的历史任务,内在地和外在地要求我们对邯郸市的城市定位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以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

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城市定位研究应当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应当适应市情和国情变化,紧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这一时代主题;应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们认为,这是这次城市定位研究应当确立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具体地说,这次城市定位研究在遵循区域性、功能性和独特性等这些城市定位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有更强的战略性、目标性的特征。

要在把握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使其与21世纪头二十年这一历史阶段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联系,使城市定位具有更多的前瞻性、激励性和导向性方面的价值。

(2)有更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意义。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要途径,因而也是赋予新时期城市定位的历史使命。

(3)有更多的地域化、国际化的色彩。

既要考虑到城市所在区域的特点,在区域中的地位、功能和优势,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本区域、本城市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从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建设一个真正的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型的城市。

(4)有更多的主导性、动力性的因素。

由于城市区域地位的相对性和功能作用的多元性,城市定位可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定位要抓住那种与特定的历史使命有更直接、更内在联系,有更强关联性和主导性的功能特征。

以这种功能特征为基础、为核心的城市定位,无疑具有更强的动力学、战略学和发展学的意义。

二、邯郸市城市定位的表述、内涵和依据根据上述城市定位的背景分析和指导思想,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联系,区域、功能和质量相统一的把握中,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邯郸市城市定位的基本表述为:“以名城、区位、资源三大优势为依托的中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新型制造业基地”。

简称“三优一地”;其主体表述是:“新型制造业基地”。

具体内涵如下:1.新型制造业基地即“以优质重化制造业为基础,以精深轻型制造业为重心,以高新技术制造业为先导”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制造业基地。

其中,“新型”及其所属的“优质”、“精深”、“高新”表明质量和水平;“制造业”及其所属的“重化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技术制造业”说明性质和结构;“基地”展示地位、功能和作用,示意大区域、大邯郸。

(1)优质重化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五大工业;(2)精深轻型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食品、医药、纺织、服装、陶瓷五大工业;(3)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四大工业。

因此,“三位一体”的新型制造业基地又可具体表述为“五重五轻四新”十四大新型制造业基地。

2.中原地区最重要最具活力该表述表明“制造业基地”在晋冀鲁豫中原区域的地位、作用、质量和水平,及其更广阔范围内的吸引力、辐射力、形象力和影响力。

(1)就区域而言,“中原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有更多的地带性、地域性和中枢性、集散性、转换性的特点。

更易于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京津唐环渤海地区,乃至京津石郑太济大城市圈及其长江三角洲和沿江经济区的大视野相联系,较之“晋冀鲁豫接壤区”的传统经济协作区而言,具有在一个更广阔、更具延展性的经济文化大开放区中,开发利用市场与资源,特别是发展资金、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协作与联系,发挥制造业在多级开放系统中集聚、转换与扩散功能,形成区域和中原经济带增长极的战略内涵。

(2)就地位而言,“最重要”的理想境界是:最大最强最优。

它是区域、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五者内在统一的规定性。

中原南部郑州,北部京津石、东部济南、西部太原都是国际级、全国级、省会级的重量级城市,比较而言,邯郸市制造业定位在“中原最重要的”或“中原最大的”层面上是积极而又适宜的。

(3)就质量而言,“最具活力”强调“新型制造业基地”所具有的技术性、管理性和精神性的内容,所具有的改革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气势和形象,所具有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勇气。

它是现代城市定位中最内在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规定性。

3.名城、区位、资源三大优势这是新型制造业基地得以形成,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优势的选择和认定应具有四大特征:客观;被公众认同;相对稳定;有相关开发和利用价值。

(1)名城优势主要是指: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城市对内对外多层次开放和制造业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

它将赋予“新型制造业基地”以生动、深厚而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

②国家老工业基地。

这是建设“新型制造业基地”的历史条件、产业基础和增强“制造业基地”公信力的重要口碑。

(2)区位优势主要是指:①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

这是制造业基地高集散功能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

②晋冀鲁豫接壤区经贸中心。

这是制造业基地低成本、高效能开发利用区域市场资源的地理优势和有利条件。

③中原中部中心城市。

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上具有承东启西,吸纳、传递和转换东西经济、技术和文化资源的战略意义。

④河北南大门。

在联结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上,特别是在开展京津冀渤海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和沿江经济区的南北对话上,具有吸纳、中介和枢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资源优势主要是指:①矿产资源。

以邯郸西部本地资源为主体,以毗邻山西资源为延伸。

②农产品资源。

以邯郸东部农业为主体。

③文化旅游资源。

以邯郸市区和周边县区旅游资源为主体,以四省接壤区文化旅游资源为延伸。

④动力资源。

以邯郸本地资源为主体,以区域和全国资源为辅助。

如上所述,“新型制造业基地”是区域、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内在统一的规定性。

4.邯郸市这一城市定位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把握:(1)从经济技术结构来说,有产业基础。

邯郸市是以电力、钢铁、水泥、纺织、机械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而闻名全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和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些传统产业至今仍是邯郸经济的支柱产业;地市合幷后的十年来,邯郸市的食品、服装、医药、农机、汽车、零配件加工等新兴制造业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或已经崭露头角了,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也都开始规划和起步。

总的来说,制造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占有五分之二强的比重,产业高度化正在不断提升。

(2)从产业关联性来说,有带动能力。

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既对农业、各种采掘业及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上游产业有很强的回顾作用,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现、发现和应用有较强的前瞻作用和诱导作用,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又有较大的旁侧作用和促进作用,有很强的极化效应,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主导产业群,因而能够带动整个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3)从工业化演变过程来说,有发展前景。

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它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从世界趋势来看,尽管发达国家已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但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内部重工业化过程仍然在继续。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

邯郸工业仍处于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深加工、设备制造、装备制造和组装工业非常薄弱,技术集约型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定位在“新型制造业基地”的层面上,意味着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高度化,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要定位在高技术的层面上。

所以,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和整个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从周边环境和地域分工来说,有比较优势。

邯郸市是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基础优于周边城市,市场集散能力较强,为新型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资源、能源和产业优势;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邯郸位于东部边缘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东、西部产业交流中,可以吸收其产业、技术和资本对中部地区的转移,进而借东、西之力,促使“新型制造业基地”在中部崛起;同时,在南北经济、科技和文化对流中,特别是与环渤海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的交流中,有较强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要素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进而,具有制造业承上启下、兼收幷蓄、集聚扩散和发展多元合作的地域优势和市场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