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公报完整版

海洋灾害公报完整版
海洋灾害公报完整版

海洋灾害公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一、概况

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图1)。在近5年(2009—2013年,下同)中,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列第一位,死亡(含失踪)人数列第二位。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单次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灾害,为亿元;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1321“蝴蝶”台风浪灾害,为63人。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见表1。

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亿元和亿元。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见表2和图2。

二、风暴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6次,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4次,11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温带风暴潮过程12次,3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均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3年,发生3次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台风风暴潮过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多,受其影响,风暴潮总体灾情偏重,直接经济损失为近5年平均值(亿元)的倍。其中,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占风暴潮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6%。另外,9月下旬以后的灾害过程影响明显偏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台风风暴潮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的67%。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损失统计见表3。

(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

1. 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

9月22日19时40分前后,台风“天兔”在广东省汕尾市附近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和广东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201厘米,发生在广东省海门站。增水超过100厘米的还有福建省东山站(103厘米)和厦门站(102厘米),广东省遮浪站(163厘米)、汕头站(160厘米)、汕尾站(150厘米)、惠州站(137厘米)和南澳站(125厘米)。

福建省东山站最高潮位超过当地红色警戒潮位14厘米。

广东省汕尾站和盐田站最高潮位分别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9厘米和10厘米。

“天兔”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3。

福建省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毁坏渔船40艘,损坏渔船264艘,损毁码头千米,损毁防波堤千米,损毁海堤、护岸千米,淹没农田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倒塌房屋785间,损坏房屋2 925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毁坏渔船188艘,损坏渔船4 636艘,损毁码头千米,损毁防波堤千米,损毁海堤、护岸千米,淹没农田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 1323“菲特”台风风暴潮

10月7日01时15分前后,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浙江和福建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375厘米,发生在浙江省鳌江站。增水超过100厘米的还有浙江省坎门站(167厘米)、澉浦站(166厘米)、洞头站(121厘米)和健跳站(107厘米),福建省琯头站(142厘米)和沙埕站(133厘米)。

(风暴增水即“”、也称“气象海啸”。是一种由热带气旋(例如台风、飓风等)、或强烈天气系统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现象。是一种.主要分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增水和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两类。另外,于春秋过渡季节时在北方冷高压配合南方低压槽的天气形势影响下发生在北部海区的风暴增水属于特殊类型的风暴增水。前一种风暴增水在其历经的均可发生,常伴有急剧的水位变化,破坏力强,多见于夏秋季节。其余两类风暴增水在沿海各地均可见到,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并以潮位变化稳定和持续为其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多风暴增水灾害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记载最大风暴增水高度超过米,居世界前位。风暴增水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如果风暴增水正与天文潮高潮相叠,使水位超过“警戒线”,就会导致水位暴涨,海水冲垮堤岸,造成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港口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浙江省鳌江站、坎门站、澉浦站、镇海站、洞头站和健跳站6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鳌江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48厘米。

福建省三沙站和平潭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崇武站、厦门站和东山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黄色警戒潮位,其中,三沙站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10厘米。

“菲特”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6。

浙江省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损坏房屋38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毁坏渔船811艘,损坏渔船572艘,损毁码头千米,损毁防波堤千米,损毁海堤、护岸千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福建省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倒塌房屋116间,损坏房屋351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毁坏渔船406艘,损坏渔船1 820艘,损毁码头千米,损毁防波提千米,损毁海堤、护岸千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3.“130526”温带风暴潮

5月26—28日,受黄海气旋的影响,渤海和黄海沿海出现了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过程,山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138厘米,发生在山东省潍坊站。辽宁省东港站、小长山站、老虎滩站、鲅鱼圈站、葫芦岛站和芷锚湾站,河北省秦皇岛站,山东省潍坊站、蓬莱站、石岛站和日照站11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鲅鱼圈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29厘米。

“130526”温带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9。

山东省倒塌房屋5间,损坏房屋406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毁坏渔船64艘,损坏渔船45艘,损毁码头千米,损毁防波提千米,损毁海堤、护岸千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三、海浪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3年,我国近海共出现43次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其中台风浪20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2013年,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重,为近5年平均值(亿元)的倍;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5年平均值(84人)的倍。海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是海南省,为亿元,占海浪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3%。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统计见表5。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

1. 1321“蝴蝶”台风浪

9月28—30日,受今年第21号强台风“蝴蝶”影响,中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以南海域出现了6~9米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直接经济损失合计亿元。

“海燕”台风浪

11月9—11日,受今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国南海海域出现了6~9米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海南省毁坏渔船152艘,损坏渔船326艘,死亡(含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3. 131124冷空气浪

11月24—25日,受冷空气影响,浙江外海出现了3~4米的大浪到巨浪,受其影响,浙江省3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14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波高是指相邻的和间的距离。通常以H表示。波高的表示法很多,通常使用几种有代表性的波高,如平均波高、均方根波高、最大波高、等等。使用何种波高,决定于使用的目的,利用波高的分布函数,可求出各种波高间的关系,能够对各种波高进行换算。平均波高为所有波高的状态,并且用它作为各种波高换算的媒介,理论工作及某些海洋水文台站工作中使用这种波高;由于波浪的比例于波高的,故均方根波高能反映出海浪能量的平均状态,在某些理论工作中应用这种波高;最大波高有时指观测中出现的最大的一个波高,有时指推算出的在某种条件下出现的最大的波高,有时又规定其它种波高的若干倍为最大波高,通常以Hmax表示;如将观测的波高按大小顺序排列,并把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出平均值,称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例如对最高的1/10、1/3的波,其平均波高分别以符号H1/10、H1/3表示,如观测了100个波,它们分别代表最高的10、33个波的平均波高。习惯上将H1/3称为有效波高,具备这种波高的波称为。)

四、海冰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是2011/12年的倍,主要为水产养殖损失。

2012/13年冬季海冰灾害损失统计见表7。

(二)冰情特征

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冰情等级为常年略偏重(级),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013年2月8日,覆盖面积34 824平方千米。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8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89海里,覆盖面积23 041平方千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2海里,覆盖面积6 490平方千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8海里,覆盖面积4 102平方千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29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4海里,覆盖面积6 821平方千米。

2013年2月8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见图10。

2012/13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见表8。

五、海啸灾害

2013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54次发生在我国周边海域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海底地震共发布了94期海啸信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其中3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 2013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源分布见图11。

六、赤潮灾害

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46次,其中有毒赤潮7次。

2013年,我国沿海赤潮高发期为5—6月,5月发现赤潮19次,累计面积1 593平方千米;6月发现赤潮15次,累计面积511平方千米。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3种,多次或大面积引发赤潮优势种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

2013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见图12。

2013年最大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千米赤潮过程统计见表9。

2013年,我国沿岸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次数最多,发生在5月4日—7月4日间,共16次,其中浙江沿海发现15次,福建沿海发现1次,累计面积1 470平方千米。发生在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的抑食金球藻赤潮,为2013年持续时间最长和单次过程影响面积最大的赤潮,分别为98天和1 450平方千米,对当地滨海旅游业等影响较大。

七、绿潮灾害

2013年3—8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覆盖面积于6月27日达到最大值,约790平方千米,分布面积于6月30日达到最大值,约29 733平方千米。

2008—2013年我国黄海沿岸海域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见表10。

2013年3月中下旬在江苏如东沿岸海域发现零星漂浮绿潮藻;5月10日,黄海南部海域绿潮覆盖面积约平方千米,分布面积约330平方千米;5月中下旬,绿潮持续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不断扩大;6月初开始有绿潮陆续影响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沿海;6月27日前后,绿潮外缘线最北端到达威海乳山南侧近岸海域;7月,绿潮主体向北偏东方向漂移,分布面积逐渐减小,进入消亡期;8月中旬,绿潮全部消失。

本年度绿潮影响岸线长,整体位置偏西;达到卫星可监测规模的时间较早;持续天数仅次于2008年和2012年;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较重。

八、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下同)高95毫米,较2012年低27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与常年相比,渤海和南海海平面上升较明显,均超过100毫米;黄海和东海海平面分别上升88毫米和77毫米;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降低,其中东海海平面低45毫米,渤海海平面基本持平,黄海和南海海平面分别低20毫米和22毫米。

2013年1月渤海到黄海北部海平面、5月全海域海平面、10月黄海南部到东海北部海平面均达到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位,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80毫米、155毫米和180毫米;7—8月南部至台湾海峡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同期低28毫米,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低位。

九、海岸侵蚀

2013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显示,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呈加快趋势。河北省滦河口至戴河口砂质海岸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米/年。江苏省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米/年。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房屋、道路、沿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域损毁,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2013年重点监测岸段海岸侵蚀情况见表11。

十、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一)海水入侵

2013年,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主要分布于辽宁盘锦地区,河北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地区,山东滨州和潍坊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10~30千米。与2012年相比,辽宁锦州、山东潍坊滨海地区个别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辽宁盘锦和唐山监测区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海水入侵是源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灌溉机井报废,导致水田面积减少,

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

加。最严重的会导致工厂、村镇整体搬迁,海水入

侵区成为不毛之地。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分析

称:“淡水抽水量超过了它的补给量,使海岸带附

近地下水‘水头’不断下降,出现了淡水体的‘水

头’低于附近海水‘水头’的现象,海水与淡水之

间的水动力平衡被破坏,导致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

向移动,就会出现海水入侵。”即海水入侵是源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自然因素只是对海水入侵起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小,除江苏盐城和浙江台州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稍大外,其他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5千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江苏连云港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略有扩大,福建长乐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

2013年重点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见表12。

(二)土壤盐渍化

2013年,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滨海平原地区。与2012年相比,河北秦皇岛和唐山土壤盐渍化范围稍有扩大,山东潍坊监测区在枯水期时近岸站位含盐量略有上升,威海监测区近岸站位含盐量明显上升。

十一、咸潮入侵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均多次发生咸潮入侵,其中珠江口咸潮入侵较为严重。

(一)珠江口咸潮入侵

珠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4次,前3次集中出现在1—2月,第4次出现在12月。广东省中山市南镇水厂监测显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2月19日,持续时间8天,过程最高盐度为(氯度5 380毫克/升),出现在2月20日23时。

(二)长江口咸潮入侵

长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9次,其中3—4月出现3次,9—12月出现6次,咸潮入侵次数较2012年增加6次。长江口宝钢水库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7次,其中影响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开始于12月6日,持续时间10天,过程最高盐度为(氯度880毫克/升),出现在12月10日05时。

(三)杭州湾咸潮入侵

杭州湾钱塘江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2次,分别在8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浙江省杭州市南星取水口监测显示,影响较严重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8月21日,持续时间3天。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咸潮入侵统计见表13。

附录名词解释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称为海洋灾害。

本公报涉及的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以及咸潮入侵灾害。

风暴潮

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飑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称为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

警戒潮位指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或潮灾,需进入戒备或救灾状态的潮位既定值,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见附表1)。

海浪

海浪是海面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按照诱发海浪的大气扰动特征来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由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前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见附表2)。

海冰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等。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绿潮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如浒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壳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

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海岸在海洋动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后退的现象。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海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关系的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展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因海水入侵漫溢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沿海土地含盐量增多的现象。

咸潮入侵

咸潮入侵是感潮河段(感潮河段指的是潮水可达到的,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区段)在涨潮时发生的海水上溯现象。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海岸侵蚀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 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

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温州市、台州地区共损坏海塘46l公里,其中温州326公里,台州135公里;温州市标准海塘全长122.6公里,全毁27.23公里,严重损坏23.71公里,一般损坏8.59公里;一般海塘全长334.98公里,全毁139公里,严重损坏70.49公里,一般损坏57.42公里。台州地区标准海塘74.47公里,全毁 3.3l公里, 严重损坏10.53公里,一般损坏25.65公里;一般海塘全长139.1公里,全毁13.5公里,严重毁坏11.01公里,一般损坏70.61公里。宁波和舟山的一些海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宁波总长62公里,舟山7.7公里。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281个村庄、1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89个城镇进水,有228万人被海潮、洪水围困;全省由于海塘决口潮水倒灌面积74.77万亩,冲毁淹没对虾塘7.1万亩,倒塌房屋10万余间,损坏86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3421处,长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l座;损坏船只1757艘;停产企业66547家,公路中断298 条(次),供电中断828条(次);损坏输电线路468l公里,通讯线路2397公里;损失粮食8.7万吨,减产粮食67.4万吨;据统计,全省死亡121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 (2)福建省沿海遭受六次风暴潮袭击

海洋防灾与减灾

3.海洋环境防灾减灾 基础题库 石油 1.海洋石油污染的环境影响有哪些? 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还能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2.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溢油量标准是如何划分的? 溢油量大于100吨为大型事故,在10~100吨之间为中型溢油事故,10吨以下为小型溢油事故。 3.英国“托里坎荣”号油船污染事件发生于何时? 1967年3月18日。 4.2009年9月15日,受台风影响,空载集装箱船“圣狄”轮在珠海高栏岛长咀附近海域搁浅,事故造成燃油泄漏入海,这艘船来自哪个国家? 巴拿马。 5.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在何年? 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6.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发生在哪个水域? 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就发生在南海水域。1976年2月16日,“南洋”轮在汕尾附近海域与他船发生碰撞,导致8000吨货油全部溢出。 7.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在何年?2011年6月11日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B、C平台附近10日出现油带,其中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2011年6月11日16时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千米以上的油带浮在海面。2011年8月24日,康菲石油公司就渤海湾漏油事件在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在发布会上向公众道歉,表示将对溢油事件负责。2011年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实现“两个彻底”(即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最后期限。 8.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康菲和中海油总计支付了多少赔偿金?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计支付16.83亿元人民币赔偿。其中,康菲公司出资10.9亿元人民币,赔偿本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分别出资4.8亿元人民币和1.13亿元人民币,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社会责任。 9.山东省青岛市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于何时?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概况 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亿元;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0.06亿元;海冰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未发生海啸灾害。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 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 浪) 30 18 87.15 海 浪 50 143 1.16 海 冰 1 无 - 赤 潮 82 无 0.06 海 啸 0 无 无 合 计 163 161 88.37 1和图2。 图1 1989~2007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亿元)

图2 1989~2007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见表2)。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见表2)。 表2 2007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桃芝”(Toraji)、“帕布”(Pabuk)、“圣帕”(Sepat)、“韦帕”(Vipa)、

“范斯高(Francisco)”、“利奇马”(Lekima)、“罗莎”(Krosa)等7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沿海造成较重损失。 ●“桃芝”风暴潮 热带风暴“桃芝”(0703)于7月5日16时50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一带沿海登陆。受“桃芝”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59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验潮站,为9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0.98万,堤防损毁5.72公里,船只损毁16艘,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0.55亿元。北海市损坏海堤12处3.20公里、损坏小艇10艘,沉没4艘。钦州市损坏海堤28处0.60公里、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公顷,产品数量7 吨。防城港市损坏海堤12处1.80公里,缺口2处0.12公里、倒塌房屋20间,损坏船只2艘。 海南省受灾人口0.24万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 图3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码头受损船只和堤岸 ●“帕布”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帕布”(0707)于8月10日16时前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屯门沿海地区登陆后,又折向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8时30分在广东省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受“帕布”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2.98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112.17万人,4人死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潮水淹没农田40.58公顷,堤防损坏31处,堤防决口0.90公里。 ●“圣帕”风暴潮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风暴潮和海啸 3.巨浪:形成 ; 、 以及开敞的海岸 三.防灾与减灾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B.②C.③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5分)

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及意义 ——海洋灾害及其防治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我国是一个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大国,且我国边缘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也不能避免许多灾害的发生。比如前些年的南方雪灾,南方高温,四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频发,我国沿海地区也不断遭到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等等海洋灾害。现在国家对海洋灾害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国内外对海洋的各项灾害研究也不断深入,中国海大学海洋灾害防治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各所高校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等等。 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蚀、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1.风暴潮 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如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200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了10次台风风暴潮,8次温带风暴潮,3次罕见天文大潮,受灾人口1614.2万,死亡失踪人口49人,直接经济损失52.15亿。其中“云娜”、“艾利”、“蒲公英”、“海马”的台风风暴潮在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高磷高氮的水体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颜色改变的生态异常现象。 2006年我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起止时间地点 面积(平方公里) 5月3~8日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100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 [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 [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

中国的海洋灾害同步练习3 1

《中国的海洋灾害》同步练习 当堂双基达标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网2010年5月4日电: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福建省福州市长乐至平潭附近海域5月1日起发生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千米,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此回答1~2题。 1.赤潮的危害包括( ) ①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②损害海洋环境③危害人体健康④影响海洋旅游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赤潮发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潮的发生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自动调节能力 B.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含氟制冷剂大量使用导致臭氧层破坏 C.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是赤潮发生的直接原因 D.空气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引发了赤潮的发生 【解析】第1题,从赤潮的危害不难得出结果。第2题,赤潮发生是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其发生除赤潮本身生物学因素之外,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排入近海的大量污染物(如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等人为原因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选C。 【答案】 1.D 2.C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 【解析】第(1)题,由材料结合题目设问可知大风天气引发风暴潮,且是迎岸风。我国南方的热带气旋,北方的温带气旋都可能形成迎岸风,且风力大。第(2)题,海南岛东南部是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 【答案】 (1)热带气旋、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暴发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 (3)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赤潮的形成、影响,综合性比较强。第(1)题,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

海洋知识竞赛选择题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 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 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 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 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 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

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 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 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 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 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 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 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 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 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

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 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 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D 大于100吨 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07-01-26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07年1月北京 目录 ·1. 概况 ·2.风暴潮灾害 ·3.海浪灾害 ·4. 海冰灾害 ·5. 赤潮灾害 ·6. 海啸灾害 1.概况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1. 概况

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327人,为2006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海啸事件未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表1 2006年主要灾害性海洋过程损失统计 自1989年以来,历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见图1和图2。

图1 1989~2006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

图2 1989~2006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4次造成灾害。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灾害时间集中(7、8月),受灾地段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灾害损失严重(见表2)。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1次造成灾害。 表2 2006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10-03-05 2009年,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有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9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10年1月北京 目录 ·一、概况 ·二、风暴潮灾害 ·三、海浪灾害 ·四、海冰灾害 ·五、海啸灾害 ·六、赤潮灾害 ·七、浒苔灾害 ·八、海岸侵蚀 ·九、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十、咸潮入侵 一、概况 2009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9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也少于多年平均数(见图1)。

图1 1989~2009 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09年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为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40.01亿元,死亡(含失踪)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浙江省和福建省,均超过10亿元。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见表1。 表1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其中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死亡(含失踪)19人。 2009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见表2。 二、风暴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32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0次,5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2]22次,3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4.97亿元,死亡(含失踪)57人。 2009年风暴潮灾害的特点:一是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为2005年以来最多;二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地点集中,广东省全年共遭受8次台风风暴潮袭击,其中3次造成灾害。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见表3。

海洋灾害及其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3337758.html, 海洋灾害及其应对 作者:庄伟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5年第04期 海洋赐予了我们美好的休闲场所以及餐桌上丰富的海鲜食品,但有时海洋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害。海洋灾害是指由于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海啸、台风、海冰、灾害性海浪、风暴潮、赤潮等。大家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吗?它们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气候现象。 恐怖的海啸 海啸的破坏力极强,那么是什么引发了可怕的海啸呢?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塌陷或滑坡所激发出的巨浪。当然,如果人类在海底进行核爆炸的话也能产生人造海啸。海啸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0~1000千米,可在瞬间形成10~40米高的巨大水墙。水墙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堤防,涌上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随即骤然退出,数分钟后再次涌入,有时反复多次,是沿海地区最为恐怖的海洋灾害。可怕的海啸有没有预兆呢?其实,留心观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海啸是可以提前预知的。 小贴士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引发海啸,大约95%的海啸是由地震引发的。具体地说,震级达到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触发海啸的可能。断层垂直错动更易引发海啸,断层强烈的垂直上下运动会带动地面和海面产生强烈的浪涌,致使震荡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方式向远距离扩散。如果震源深度在40千米至50千米时,地震波的扩散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大,诱发海啸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由于形成的机制各异,地震海啸分为“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 火山海啸是指因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水剧烈扰动现象,又称“火山津浪”或“火山津波”。它是火山活动主要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往往超过火山喷发的直接灾害。 滑坡海啸是指由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产生海底滑坡有两个原因:一是海底大量不稳定泥浆和沙土聚集在大陆架和深海交汇处的斜坡上,产生“滑移”;二是由于海底蕴藏的气体喷发,导致浅层沉积海底坍塌,出现水下“崩移”。 海啸来临前的征兆: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一、概况 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图1)。在近5年(2009—2013年,下同)中,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列第一位,死亡(含失踪)人数列第二位。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单次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灾害,为64.93亿元;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1321“蝴蝶”台风浪灾害,为63人。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见表1。 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4.41亿元;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45.08亿元和28.23亿元。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见表2和图2。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 复习提问:高三地理 2015、1 1、洪涝灾害防御措施 2、洪涝灾害成因 一、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都是以某海湾为中心,并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4分) 2、2007年3月3~5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乙图中②海湾出现了3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4分) (3)为了预防和减轻风暴潮造成的严重损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分)

材料一山东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冰灾害发生早。而且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区域。根据2010年2月16日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辽东湾浮冰范围98海里;渤海湾浮冰范围15海里;莱州湾浮冰范围8海里;黄海北部浮冰范围20海里。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警报标准,有关部门发布了海冰警报。 材料二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冰预报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A.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 B.由东向西海冰厚度递增 C.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增加 D.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 2.下列区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A.淡水注入的河口 B.风浪较大的岬角 C.风平浪静的海湾 D.深度不大的浅海 3、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4分) 4、说明我国沿海海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6分) 5、因海冰覆盖, 、 等海洋资源利用方式所受影响较

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0-11-26 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赤潮灾害 (五)溢油灾害 二、1990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建议与对策 一、1990年海洋灾害情况 一九九○年我国福建、浙江南部地区连续遭到数次风暴潮灾害,损失惨重。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遭到突发性海浪的袭击;沿海共发生一些起赤潮灾害;渤、黄海连续发生两次船舶溢油事故。 (一)风暴潮灾害 1.福建省连续遭受四次风暴潮灾,损失严重 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福建省闽江口到厦门市一带沿海连续四次遭受风暴潮灾,起因都是因天文大潮时台风登陆这一地区所致。 6月24日05时(农历五月初二),第5号台风登陆福鼎县,后沿岸北上,影响我国浙江、上海、江苏等地。6月份台风登陆福建为百年罕见,又与天文大潮相逢,沿海潮位普遍高涨,风暴潮增水从0.78米到 1.44米不等,闽江口两岸均出现1米以上的增水,受第5号台风风暴潮影响,从闽江口到连云港,沿岸有 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龙湾、瑞安、敖江站出现 历史极值高潮位。据悉,福州地区水利工程损失约为1000多万元,毁坏船只500艘,沉没l艘。宁德地区死亡5人。福安县6000亩围垦田被淹,损失100多万元。

8月20日11时(农历七月初一),第12号台风三次登陆福建后又三次入海。形成极为奇特的路径,台风在闽江口盘旋的5天内正值这一海域的天文大潮期,从8月19日到21日的三天里,闽江口附近各验潮站的当日高潮几乎都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受其影响各站增水都在1米以上,严重的增水 1.5米以上(见表一)。由于潮峰、洪峰在闽江相遇顶托,造成闽江口附近洪水泛滥,淹没城镇、村庄,全省有福清、长乐、福安、福鼎、龙溪等五个县城和30多个乡镇受淹,福清县城关水淹近二层楼,时间近两天。福州市仓山区低洼地区受淹严重。据全省70多个地区(市)的统计,受灾人口414.45万人,死亡121人,受淹农田257.07万亩,倒塌房屋44510间,牲畜死亡5352头,冲坏桥梁447座,漂走船只157只,毁坏通讯线路杆2826根,直接经济损失16.262亿元。 9月4日20时(农历七月十六),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该热带风暴从生成到登陆仅17个小时,蓝度之快使沿海防范措手不及,加之发生在大潮期,福鼎沿岸普遍超过警戒水位,由于暴雨和潮位上涨,店下、沙理等乡镇被淹,水深达 1.8~2.0米左右,店下乡有8000多人被洪水围困达两天之久。据受 灾严重的福鼎县统计,全县有10个乡镇,184个村的42万人受灾,受淹农田 6.5l万亩,死亡33人,重伤26人,倒塌房屋1210间,损失粮食 1.6万斤,死亡牲畜84头,冲跨桥梁,倒断电线杆,破坏水利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4880万元。 继第17号强热带风暴登陆福鼎县三天后,笫18号台风于9月8日17时在晋江县登陆,此时沿海潮位由于受到第17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普遍很高,在第18号台风的作用下,从福建省南部的东山到浙江省杭州湾,沿岸有15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闽江口,梅花站最大增水 1.43米,最高潮位9.15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95米,浙江温州站最大增水 2.41米,最高潮位 6.33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83米,上述两站的最高潮位均达到本站历史第二大极值高潮位(见表二)。 福州市受第18号台风和风暴潮的共同影响,9月7日到9日,几乎所有工厂停产,30%的工厂被淹,市区内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平房、旧房在水中纷纷倒塌,学校、机关、商店、宾馆、民宅被水包围,造成停电、停水、停工、停课、交通中断,这是建国以来福州市少有的灾害现象。与此同时连江县防洪大堤决口150米,受淹群众2万人,莆田县

国内外海洋灾害防御体系-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二〇一四年五月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确立“国际减灾日”的目的是,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工作计划,推动各国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灾害呈严重多发态势,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沿海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愈发重视海洋灾害防御。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两大经济强国,在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方面都有大量投入,并且在技术上也具有领先优势。 表1 灾害防御的四个阶段 一、美国篇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拥有比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一)灾害应对管理机构 美国政府在1979年创设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统合政、军、警、消防、医疗、民间组织及市民等一体化指挥、调度,并能够动员一切资源进行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图1 美国国家灾害反应体系 (二)灾害应对流程 美国FEMA根据美国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紧急突发事件反应的职责,把美国划分成十个应急管理区。这些应急事务管理区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其职能就是联邦政府规定的职责。 图2 美国当灾难发生时的工作流程 (三)海洋灾害管理技术支撑 美国的海洋灾害管理实行以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为核心,与其他相关机构高效协作的管理体制。它们主要负责海啸、海冰、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的管理,并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全球海洋生态学计划等国际组织中起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其他沿海国家树立了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管理的典范。二、日本篇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综合应对体系。

2020年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七)

2020年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 案(七) 1、海峡沿海国对“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管辖权范围包括()。 A、水域 B、水域及其上空 C、海床和底土 D、以上全部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D 2、无居民海岛允许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租用期限最长不超过多少年? A、50 B、60 C、30 D、100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A 3、我国第一个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是()? A、福建宁德市特别保护区 B、大神堂牡蛎礁保护区 C、连云港海州湾保护区 D、乐清西门岛保护区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D

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现已有( )个缔约国。 A、93 B、166 C、87 D、152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B 5、在我国下列港口中哪个是利用天然河口建设的? A、青岛港 B、日照港 C、上海港 D、烟台港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C 6、船舶的舷窗都是()形的。 A、正方 B、三角 C、圆 D、多边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C 7、我国第一个日产淡水200立方米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在()。 A、青岛 B、西沙群岛 C、南沙群岛

D、舟山群岛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B 8、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构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 A、“陆地论” B、“海洋论” C、“海权论” D、“资源论”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C 9、航海上进行精度较高的计算时,通常将地球当作()。 A、圆球体 B、椭圆体 C、椭球体 D、不规则几何体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B 10、轮船上的眩窗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 A、易于制作 B、受力均衡 C、扩大视野、便于观察 D、整洁美观 你的选择:D正确选项:B

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0-03-17 | 作者: | 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 【大中小】【打印】【关闭】 2009年,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有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9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一、概况 2009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9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也少于多年平均数(见图1)。 图1 1989~2009 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09年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为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40.01亿元,死亡(含失踪)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浙江省和福建省,均超过10亿元。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见表1。 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其中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死亡(含失踪)19人。 2009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见表2。

二、风暴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32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0次,5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2]22次,3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4.97亿元,死亡(含失踪)57人。 2009年风暴潮灾害的特点:一是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为2005年以来最多;二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地点集中,广东省全年共遭受8次台风风暴潮袭击,其中3次造成灾害。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见表3。 表3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