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合集下载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产钳助产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产科领域,旨在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本文将对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分析进行讨论。

一、产钳助产的背景随着医疗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产钳助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产钳助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使用的是原始的产钳。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界对产钳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现代产钳的设计更加安全有效。

二、产钳助产的原理产钳助产通过将产钳安置在胎儿头部和产妇盆腔之间,以提供额外的力量,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产钳通常由两个弧形钳夹组成,分别安置在胎儿头部的侧面,然后医生慎重地使用产钳施加力量,协助胎儿通过产道。

三、产钳助产的适应症1. 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营养不足、缺氧等情况可能导致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此时使用产钳助产可以缩短产程,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2. 产妇盆腔疾病:如骨盆狭窄、骨盆畸形等情况,使得自然分娩成为困难的可能。

此时使用产钳助产可以帮助产妇顺利分娩,避免产程延长或并发症发生。

四、产钳助产的操作要点1. 选择合适的产钳:根据产妇盆腔和胎儿头部的大小及位置,选择适合的产钳,确保产钳与胎儿头部充分贴合。

2. 安置产钳:医生在产妇阴道内插入手指,轻轻将两个产钳夹夹住胎儿头骨,然后将产钳头轮流插入产道,注意掌握好力度和方向。

3. 施加力量:医生需要根据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确定施加力量的时机和方向,同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避免给产妇和胎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五、产钳助产的优势与风险1. 优势:a. 缩短分娩时间:产钳助产可以帮助产妇顺利分娩,缩短产程,减少阵痛和疲劳。

b. 降低剖宫产率: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自然分娩的产妇来说,产钳助产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c. 减少围产儿并发症:产钳助产可以减少胎儿在产程中的窘迫和缺氧风险,降低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2. 风险:a. 头皮或软组织损伤:不当的产钳应用可能会导致胎儿头皮或软组织的损伤,需要医生慎重操作。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产钳是一种常见的助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助产中。

它通过夹持胎儿头部,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本文将对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优势和风险。

一、产钳助产的应用产钳助产适用于以下情况:1. 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供氧和营养不足,常见的原因包括胎盘功能不全和胎儿畸形等。

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可能无法通过自然分娩顺利生产,因此需要借助产钳来辅助分娩。

2. 分娩进展缓慢:有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面临分娩进展缓慢的问题,如宫口开张不全或产力不足。

产钳可以帮助加速分娩进程,保障母婴安全。

3. 快速分娩需求:某些情况下,如胎心异常或突发并发症,需要迅速完成分娩。

产钳助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顺利分娩,有效预防并减少可能的风险。

二、产钳助产的优势1. 减少剖宫产率:剖宫产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紧急分娩方式,但它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子宫破裂、感染等。

产钳助产可以帮助产妇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减少相关风险。

2. 提高分娩效率:产钳能够增加产力,加速分娩进程。

对于那些分娩进展缓慢的产妇,使用产钳可以有效地提高分娩效率,缩短产程。

3. 保护母婴安全:产钳助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

在正确使用产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护母婴的安全,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三、产钳助产的风险1. 头部外伤:错误使用产钳可能导致胎儿头部外伤,如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等。

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产钳时必须非常小心和谨慎,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2. 会阴撕裂:使用产钳时,可能会导致产妇会阴组织的损伤,增加会阴撕裂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临床医生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和分娩力度的掌握。

3. 母婴感染:在使用产钳时,如果材料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或操作时不洁净,可能会引发母婴感染。

因此,医生在使用产钳前需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材料的无菌性。

四、产钳助产的操作注意事项1. 选择适应症:产钳助产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正确使用。

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

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

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在妇产科领域,难产是指分娩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并发症,使胎儿不能顺利通过产道,需要医生进行干预和处理的情况。

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是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和胎儿状态作出的一种手术干预方法。

钳子被用来夹住胎儿头部,以协助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钳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胎儿的位置,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钳子。

目前常用的两种钳子是产钳和结节钳。

产钳适用于胎儿头部位于骨盆入口的情况,而结节钳适用于胎儿头部位于产道下段的情况。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胎儿位置、母体和胎儿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钳子进行操作。

其次,在使用钳子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插入和夹取位置。

插入钳子时,医生需要控制好速度和力度,以减少对母体和胎儿的损伤。

一般来说,插入钳子的位置应该是胎儿头部的枕部和侧股沟之间的斜线上。

夹取头部时,医生需要正确放置钳子的爪子,并确保钳子牢固夹住胎儿头部,避免滑脱或损伤。

钳子的应用还需要配合正确的分娩技巧和操作。

医生在使用钳子进行操作时,通常会采取下蹲位、手推胎儿、手转胎儿等技巧,以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分娩进展,适时调整力度和速度,以保证分娩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此外,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合作和疼痛管理。

难产本身对患者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使用钳子来辅助分娩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

因此,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麻醉或镇痛药物。

最后,钳子的使用后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和评估。

钳子的应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医生需要及时评估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总结起来,妇产科用钳在难产处理中的应用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干预方法。

选择合适的钳子、正确插入和夹取、配合正确的分娩技巧和操作、注意患者的合作和疼痛管理、以及评估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都是保证操作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产钳术产妇的临床资料,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48例行产钳术的产妇均手术成功,给予相应护理后,切口疼痛平均时间(6.12±3.21)d,住院时间(5.12±1.73)d,感染率为2.08%(1/48)。

结论产妇分娩时应用产钳术能够迅速结束分娩,解决头位难产,辅以围术期护理,可缩短术后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娩;产钳术;应用;护理方法产科分娩是近几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经阴道助产及阴道分娩[1]。

而剖宫产产后产妇并发症高于阴道分娩,且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死亡。

产钳术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采用产钳助产的手术方法,是孕妇分娩中较为重要的手术,尤其在解决胎儿头位难产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应用产钳,能够缩短孕妇产程,抢救孕妇及婴儿。

但该手术有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而相应的临床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因此,为了探讨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48例行产钳术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行产钳术的产妇48例,均为足月产妇。

软产道阻力导致胎头下降困难;产妇疲乏或宫缩乏力;胎儿窘迫需要尽早结束妊娠等;产妇合并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或有颅内病变。

无其他身心疾病、严重头盆不称、面先露、产阻塞等。

所有产妇均了解本研究中的相关情况,自愿参与研究。

其中32例为初产妇,16例为经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41±6.21)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2±3.21)周;其中16例胎儿窘迫,12例胎头异位,11例子宫收缩乏力,9例第二产程延长。

1. 2 操作方法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外阴处给予消毒,铺无菌洞巾,导尿排空膀胱,明确胎位及施术条件[2];行左侧会阴后侧切开术;科学放置产钳,取枕前位,手术操作者左手持产钳左叶钳柄,并在右手引导下缓慢将钳叶向胎头左侧、深部推进,将钳叶置于胎头的左侧,使得钳叶与钳柄平行,助手固定钳柄;放置产钳后,检查钳叶与胎头间有无软组织、脐带,将胎头矢状缝在两钳叶正中;合拢钳扣,钳柄对合,宫缩间隙略微放松;当胎头双顶颈通过骨盆出口时,缓慢松开产钳,并取钳右叶、钳左叶;手术完成后常规检查宫颈、会阴切口,并缝合。

实用!产钳术的临床运用及技术关键!

实用!产钳术的临床运用及技术关键!

实用!产钳术的临床运用及技术关键!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产钳助产术的运用非常广泛,是一门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

认识产钳18世纪发明的Chamberlen产钳:尚伯朗斯是一个男性助产士家族。

他们成功地发明了产钳。

张伯伦家族富起来,但却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1728年家族中最后一位成员死前的几年,才公开了这项秘密。

1733年第一篇详细描述产钳的文章。

这是最初张伯伦和他的家族使用过的两副产钳产钳的发展18世纪发明以后,逐渐成为广泛采用的阴道助产手术。

随着剖宫产安全性的提高,胎头吸引器的问世,部分产钳被取代( 6%、1982年)。

剖宫产并发症的增多、负压吸引的弊端又导致重新重视产钳的应用和适应症的选择。

目前废弃高位及高中位产钳,保留了中低位产钳及低位产钳。

产钳的构造产钳由左右两叶组成。

每叶分:匙、胫、锁、柄。

钳匙中间有一个卵圆形窗孔,减压作用。

钳匙有两个弯度盆弯:上边凹、下边凸,适应产道的弯曲。

头弯:内面凹、外面凸,适应胎头弧度。

扣合后两柄完全合拢,两匙间留有空隙。

产钳的分类根据儿头在盆腔内位置的高低,分为高位、中位及低位产钳术。

高位:胎头未衔接,先露在So以上。

中位:胎头已衔接,先露在So—+2以上。

低位:双顶径坐骨棘水平以下,先露骨质部分达到S+2(以下),但未达骨盆底,胎头已顺应分娩机转变为枕前位。

出口:先露骨质部分达到S+3 以下。

达骨盆底,见胎发。

产钳助产的适应症1.产妇患心脏病、子痫前期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2.子宫收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或抬头拔露达半小时。

胎儿仍不能娩出者。

3.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不宜过分屏气加压者。

4.胎头吸引术因阻力较大而失败者。

5.臀先露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6.剖宫产娩出胎头困难者。

产钳助产的禁忌症1. 有严重头盆不称、面先露、产道阻塞、尿瘘修补术后等,不能或不应经阴道分娩者。

2. 宫口未开全或胎膜未破者。

3. 胎头位置高,未达阴道口者。

4. 胎头颅骨最低点在坐骨棘水平或在坐骨棘以上,有明显头盆不称者。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96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96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96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产钳术产钳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助产手段,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的重视,小产钳应用于剖宫产术中手取胎头失败的情况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及推广。

汕头市澄海区妇幼保健院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96例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回顾性分析其在临产的应用效果,现总结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汕头市澄海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剖宫产产妇共1 774例,其中手取胎头失败96例(术者手取胎头1 min未娩出者),改用小产钳助娩。

孕妇年龄18~39岁,平均27岁;孕周35~43周,平均39周;初产妇58例,经产妇38例(其中瘢痕子宫16例);腹部纵切口45例,横切口51例;新生儿体重大于3.5 kg 39例,小于3.0 kg 16例。

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头盆不称、瘢痕子宫、脐带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1.2 方法当胎头高浮时,取子宫下段横切口胎儿头径线等长,吸净羊水后,助手按压宫底,尽量使胎头位于切口下缘。

术者将右手伸入宫腔,摸清胎头位置,在子宫壁与胎头间,左手持产钳左叶放置在胎头左侧,将产钳右叶放置在胎头右侧,扣合产钳。

先向产妇足端牵引,使胎儿枕骨达切口时,再向上方侧翻,胎头即可娩出;若胎头入盆较深,则产钳要掉转方向,钳弯部朝产妇的腹面,术者双手握住小产钳柄,向产妇头端牵引,当胎儿头部暴露于子宫切口时,持产钳钳柄徐徐转向产妇足端,使胎头娩出。

如产钳滑脱,可重新放置。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娩头时间,新生儿 Apgar评分,胎儿头面部损伤,子宫切口延裂情况。

2 结果本组 96例因手取胎头失败改用小产钳助娩均成功,占5.50%。

其中,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967 例,小产钳助产45例,占4.65 %,新式剖宫产777 例,小产钳助产51例,占6.56 %,新生儿出生时Apgar 平分正常75例,重度窒息5例,轻度窒息16例,无一例死产或新生儿死亡,胎儿头面部无损伤,未发生子宫切口撕裂。

妇产科用钳在催产时产道准备中的应用

妇产科用钳在催产时产道准备中的应用

妇产科用钳在催产时产道准备中的应用产道准备是妇产科中催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催产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运用妇产科用钳来辅助产道准备工作。

本文将探讨妇产科用钳在催产时产道准备中的应用。

妇产科用钳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用于辅助医生进行产程管理和产道准备工作。

它主要包括产钳、胎钳和其他辅助器械。

对于高风险和复杂的妇产科情况,妇产科用钳可能被用来帮助进行胎儿的转位,促进产程进展,或者处理其他产程中的并发症。

在催产时,妇产科用钳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妇产科用钳在催产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产妇加快分娩进程。

在某些情况下,催产的进展可能会受到产道未充分准备的限制,例如产道狭窄或软骨连接紧密。

通过使用妇产科用钳,医生可以辅助产道扩张,为胎儿顺利通过产道创造有利条件。

这将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困难,减轻产妇的疼痛,并降低产程中的并发症风险。

另一方面,妇产科用钳在催产中的应用有助于预防并处理胎盘早剥等突发状况。

胎盘早剥是指胎盘在妊娠期间过早分离,可能导致胎儿和产妇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催产过程中,由于宫缩力度增强,可能会导致胎盘的过早剥离。

医生可以通过使用妇产科用钳紧紧地握住胎儿的头部,并在宫缩期间施加适度的压力来避免胎盘早剥。

同时,妇产科用钳还可以快速应对胎盘早剥的发生,确保产妇和胎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救治。

此外,妇产科用钳在催产中的应用还可以改善分娩结果。

通过辅助产道准备,妇产科用钳可以帮助产妇更加顺利地分娩。

有效地进行产道准备可以减少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困难和疼痛,降低分娩操作和剖宫产的需求。

同时,妇产科用钳的使用还可以降低胎儿窒息的风险,因为更快的分娩进程可以减少胎儿在产道中受到缺氧的时间。

然而,在使用妇产科用钳进行产道准备时,医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首先,应确保医生使用妇产科用钳的技术熟练,避免对胎儿和产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应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妇产科用钳的应用,以确保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产钳助产临床应用体会

产钳助产临床应用体会

产钳助产临床应用体会目的:探讨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09年7月住院分娩的产妇8 650例中153例行产钳助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新生儿均痊愈出院。

新生儿并发症中面部擦伤24例,占15.69%,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

新生儿胸锁乳突肌血肿1例,占0.65%,随诊2个月痊愈。

其余未见异常。

结论:正确掌握产钳助产术指征,熟练产钳助产技术,有利于提高阴道分娩的质量。

标签:新生儿;产钳助产;分娩近年来随着来剖宫产率的上升,产妇体力的下降,产程异常增多,新生儿窒息率居高不下。

本文对我院2003年7月~2009年7月行产钳助产术15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安全性,为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寻找可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7月~2009年7月住院分娩产妇总数为8650例,其中行产钳助产术者153例,占分娩总数的1.77%,初产妇149例,经产妇4例;年龄最大41岁,最小19岁;孕周34~41周;胎儿体重2 400~4 100 g。

1.2 方法在153例产钳助产术中,低位产钳助产术136例,占88.89%(低位产钳助产术指胎儿双顶径处于S+2以下);中位产钳助产术17例,占11.11%(中位产钳助产术指胎儿双顶径处于S=0~S+2[1])。

操作者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操作。

2 结果2.1 产钳助产术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最多,依次为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瘢痕子宫、子痫前期、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

在上述指征中持续枕横位13例,占8.50%;持续枕后位15例,占9.80%。

见表1。

表1 153例产钳助产术指征(例)2.2 产钳助产术对产妇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知,宫颈裂伤5例均因胎儿宫内窘迫、宫口近开全施行中位产钳助产术引起。

阴道壁裂伤均为沿会阴侧切口黏膜向上裂伤;2例会阴Ⅲ度裂伤均为枕后位、胎儿较大引起。

产后出血以宫缩乏力及第二产程延长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键 词 】产 钳 术 ; 道 助 产 术 ; 科 ; 娩 关 阴 产 分
【 中图分 类 号】 7 96 R 1 .
【 文献 标 识码 】 B
[ 章编 号】 6 4 4 2 (0 2)7( 一 2 5 0 文 1 7 — 7 1 2 1 0 b) 0 3 — 2 术 ( Z1 .4 , X= 03 5 P<00 ) .5 。
产 妇 排空 膀胱 , 导尿 , 膀胱 截石 位 , 道指 诊 确定 胎 方 取 阴 位 , 合诊 检 查 确 定胎 头 高低 。 枕位 不 正 可徒 手 旋 转 胎 头 双 若 成 枕前 位 或枕 后位 。 侧 阴 部神经 阻滞 麻 醉后 , 开会 阴 。 双 切 左 手握 左 叶 , 凹面 向着 会 阴部 , 钳径 与地 面 垂 直 . 阴 道后 壁 轻 经 轻 插入 , 在右 手 引导 下 , 渐 向产 妇盆 腔 左侧 移 动 , 时钳 径 逐 此 与地 面 平 行 。 叶产 钳 以同样 方法 置 于产 妇盆 腔 右侧 。 、 右 左 右 叶产 钳 吻合 顺 利后 , 用力 合 成一 个 向外 、 向下 的力轻 轻 牵 引 。 宫 缩 时 , 平 向外牵 拉 , 阴部 明显 膨 隆 时 , 渐 向 上 牵 拉 。 水 会 逐 当胎 头 着 冠时 , 取 右 叶 , 先 再取 左 叶 。 胎头 完 全 娩 出前将 产 钳 卸下 , 减少会 阴张力 , 出后 按 自然 分娩 机 转完 成分 娩 。 以 娩 胎
证母 婴安 全。 本 院 2 0 对 0 9年 5月 ~ 0 0年 l 21 2月 收治 的 6 例 孕 0 妇 实 施 产 钳 助 产 术 , 得 良好 效 果 , 报 道 如 下 : 取 现

会 阴 伤 口 母 体 损 伤
感 染 总 例 数
1资料 与 方法 11一般 资料 . 本 院 20 0 9年 5月~ 0 0年 1 共行 产 钳 助产 术 6 例 。 21 2月 0 孕妇 年龄 2 ~ 1 , 均年 龄 2 13 岁 平 6岁 , 孕周 3 - 1 , 产 2 , 5- 周 早 4 例 足 月产 5 8例 。按 照 黄维 新 新 分类 法 , 组 低 位产 钳 4 本 0例 。
21 0 2年 7月 第 1 9卷第 2 0期

医护 论 坛 ・
产钳助产 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杨 传 兰
河南 省 沁 阳市 人 民医 院妇 产科 , 河南 沁 阳
4 45 5 50
【 要】目的 观 察产 钳 助 产术 对母 儿 的影 响 , 而探 讨 产钳 术 的临 床应 用 价值 , 确 掌握 产 钳助 产 术 。 方 法 对 本 院 摘 从 正
巧、 注意 事项 、 适应 证 、 忌证 是 产 钳助 产成 功 的 保 证 。发生 禁
以下 情况 可 行 产 钳 助产 :1 出 现 持续 性 枕 横 位 或 枕 后位 等 () 胎 位不 正 的现 象 ,需 要旋 转胎 头 结束 分 娩 ;2 ( )出 现胎 儿窘 迫、 瘢痕 子 宫 、 痫 前期 、 脏 病 等母 婴 合 并 症 . 要 缩短 第 子 心 需
22产 钳 助 产 对 胎 儿 的 损 伤 .
低 位 产 钳 对 胎 婴儿 损伤 1例 (% )低 中位 产 钳 术 对 胎 3 。
婴 儿损伤 2例 (8 , 1 %) 高中位产 钳术对胎 婴儿损 伤 3 ( 0 , 例 6 %)
低 中位 产 钳 1 1例 , 中位 产 钳 5例 , 高 高位 产 钳 4例 。
2 . 5, 1 0 P<00 ) 3 .5 ,高位 产 钳助 产 术 对胎 儿 损 伤 率 高 于 高 中
位 产钳 助 产术 ( 21 .2 , X= 01 5 P<00 ) .5 。
3 讨 论
产 钳 助 产是 解 决 头 位难 产 的重 要 手 段 之 一 , 确 、 理 正 合
的使用 可缩 短 产 程 、 挽救 母 儿生 命 。掌 握产 钳 助 产 的基 本技
钳 助 产 术 是处 理 第 二 产 程 中 的异 常 情 况及 结 束分 娩 的有 效
措 施 , 产 钳助 产术 也 常 导致 母婴 损伤 的 发生 。 但 因此 。 应熟 悉 产 钳 助 产 术 的适 应 证 . 确 掌握 手 术 操作 规 程 . 好 难 产 的 正 做 助产手术 , 理性 认 识 产 钳 助产 术 所 致 的各 种 并发 症 , 而 保 从
钳 助 产术 对 母 儿损 伤 率 高 于高 中位 产 钳 助产 术 ( P<00 ) 结论 低位 产 钳 术是 阴道 助产 常 用 的安 全手 段 , 熟悉 .5 。 应
产 钳 助产 术 的适 应证 , 正确 掌握 手 术操 作 规程 , 做好 难 产 的助产 手术 , 而保 证母 婴 安全 。 从
12手 术 方 法 .
高位产 钳对 胎 婴 儿损 伤 高达 3例 (5 。低 中位 产 钳 助产 术 7 %) 对 胎儿 损伤 率 高 于低 位 产钳 助 产术 (2 1 .2 , X= 33 5 P<00 ) 高 .5 ;
中位 产钳 助 产 术对 胎 儿损 伤 率 高于 低 中位 产钳 助 产 术 ( ×=
表 1 产钳助产对 母体的损伤【( 】 裂 伤
近年 来 , 着剖 宫 产率 的不断 上 升 , 围生儿 发 病率 、 随 其 病
死 率 、 肺 的 发 生 率 、 生 儿 窒 息 率 明 显 高 于 阴 道 产 儿 l 产 湿 新 l 】 。
20 0 9年 5月 ~ 0 0年 1 21 2月收 治 的 6 0例 实施 产 钳助 产 术 的孕 妇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果 低 中位 产钳 助 产术 对 母 儿
损 伤 率高 于低 位 产钳 助 产术 ( P<00 ) 高 中位产 钳 助产 术对 母儿 损 伤率 高 于低 中位产 钳 助产 术 ( .5 ; P<00 ) 高位 产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