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措施分析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措施分析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失业保障、改善农村教育保障、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加强农村产权保障、促进农村妇女保障、增强农村特殊群体保障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以探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措施。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经费。
同时,建立资金统筹机制,更好地利用社保基金,确保保障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提高政策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待遇。
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也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方面。
首先,应建立全民参保养老制度,确保每个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待遇。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加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选择。
另外,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首先,应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待遇。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保障。
此外,还应加大农村医疗服务的供给,提升农村医疗水平,完善医疗资源配置。
促进农村失业保障也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任务。
首先,应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减少失业风险。
同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为农村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失业保障金。
另外,鼓励农村居民发展农村产业和乡村旅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失业风险。
改善农村教育保障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硬件和软件条件,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保障的提高既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政府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政府的角度政府在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社会保障经费。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经费仍存在不足的问题,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确保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覆盖面广泛。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广,很多弱势群体仍未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知晓率,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待遇。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稳定。
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保障服务的监督,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保障服务。
二、社会的角度除了政府的积极推动,社会各界也应主动参与,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企事业单位应加强职工福利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
企业应视社会保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员工的福利感和归属感。
其次,社会组织应加强力量,宣传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保障的认识。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此外,广大市民也应加强自我保障意识,主动参与社会保障建设。
市民应了解自身权益,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并保持持续缴纳保费,确保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市民还可以通过监督和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推动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ppt(共26页)

• 日本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在6国当中一直最低,其原因 是日本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相比,较晚进入人口老龄 化,人口老龄化率也比其他国家低,使得养老金的支 出较少。再加上日本的失业率也没有其他主要西方国 家高,因此,失业保险金的支出也较少。
• (1)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低收入阶层
的收入状况。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收入成为工人除 工资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工人社会保障收入的提高,导致主要西方国家个人收入 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成员之间 的收入差距,延缓了工人贫困化进程。 美国在60年代中期,执行“向贫困开战”的社会保障计 划,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相应的促进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水平的提高。80年代,美国政府采纳供应学派的主张,降低 税率,尤其是降低累进税率,削减社会保障开支,降低社会 保障水平,导致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7
(一)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影响。
从“量”与“质”相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 保障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于国民 经济增长Hale Waihona Puke 社会保障水平,即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
1、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将财政收入以消费性支出的方式 分配出去,它对于资本积累会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投资。
3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 1、刚性发展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特点,即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 向度的弹性,表现为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数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第二节

3、1998年以来,我 国社会保障水平稳步上升: 1998年5.10% —1999年4.15% —2000年4.65% — 2001年4.79% —2002年5.4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1992-1998.doc 原因:国家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加快建立适应不同所有制的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制度; 三条保障线等。
3 、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是指不 同地区、城乡、对象群体、保障项目的“社 会保障分水平”内部结构不合理。
请使用“适度、水平过低、超度” 关键词,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按社会保障体系分层界定统计口径
从社会保障项目出发,将各保障项目支出相加得 到社会保障总支出数额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经 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负面影响 “不适度”有那几种情况?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超度、结构性不合理; 1、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 不足,必然的后果?
2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 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 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
2 、根据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界定统计口径: 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民间组 织等。 3 、大中小口径: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 中口径含住宅投资。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 (一)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1、1978年—1990,我国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断 提高:1980年3.02%—1990年5.06% 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3)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区性 差异 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最高的五个省份是:上海、 北京、天津、辽宁和青海。 居于后五位的是:河南、福建、云南、广西和贵州。 这主要是由中国“东强西弱”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导致的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的差别决定的。 这种地区性的社会保障支出差异,不利于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不利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更不利 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 意。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5.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 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
(二)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最微观最直接的指标: 2、宏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DP
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 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 社会福利(全民)、社会救济(贫 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 病、生育、医疗护理;失业;家庭 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 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 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 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3、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总结制度运 行规律。
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社会保障水平: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 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 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 作水平、管理水平。
返回
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社会保障水平》

(2)保障水平超度:“不效率”
①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加之人口
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周期波动,使国民经济不
堪重负,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② 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
So府cia信l S誉ecu,rity使负担代际精选转ppt 嫁;
19
③ 作为消费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影 响,导致社会总投资不足;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4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1.社会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标准既包括量的内容, 也包括质的特征。“度”是多少,是高低, 反应量的状况;“适”,是道德评价,是好 坏、优劣(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身要 求是否适当),反应质的状况。所以说社会 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即质量标准。
中国:家庭养老“多子多孙”、“子 孙绕膝”、“天伦之乐”、“养儿防老” 等。
案例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0
2.社会保障水平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 特点
① 动态性特征: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 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② 刚性特征:刚性增长,缺乏弹性或者 只具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规模只能扩不能 缩,项目只能上(增加)不能下(减少), 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缺乏灵活性和适应 性。
③避免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危机, 以及由于过高水平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 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良性运转;
④ 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控经济的杠杆
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Social Security
精选ppt
18
2.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的负面影 响
社会保障水平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水平知识点整理●5.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概念●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指标●西方国家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重要性●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所动用的经济资源。
而且,以比例形式来体现的指标,消除了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人文等其他特殊因素。
●特点●(1)动态性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制度成熟等而变动。
●(2)刚性特征。
●刚性增长,即缺乏弹性或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只能扩大不能缩小●(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发展●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与运行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量”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公民生活保障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必然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员工福利待遇等密切相关。
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社会保障水平

主讲人:李 宏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问题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1、社会保障水平的定义
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或者一地 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一定时期:一般是指1年。 经济待遇一般是指由正规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提供 的收益,即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不包括由非正规的 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提供的收益,即慈善事业、社区 服务、志愿者服务等。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2、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指标
Et LSSt GDPt
LSSt ——第t年的社会保障水平
——第t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Et
GDPt ——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OECD社会支出数据库(SOCX)的“社会支出”
老年保障(OLD AGE)、遗属保障(SURVIVORS) 残疾津贴(INCAPACITY-RELATED BENEFITS) 健康保障(HEALTH)、家庭保障(FAMILY)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ACTIVE LABOR MARKET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问 题
(3)社会保障水平“过低”的后果
必然的后果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 即不能保障所有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与
发展,同时会制约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对于社会 运转的效率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 全或待遇的较低水平,对总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瓶颈 性的制约,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社会保障支出(2007):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996年 以前不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开支的离退休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特点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 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 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 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变化。 (2) 刚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下降, 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不 能减。 (3)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社会保障 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处在一个范围之内, 在这个范围之内,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 经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 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有直接的关系。 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客观的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且 通过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更好地总结和探索社会保障 的政策制定、未来发展及其良性运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则政府和用人单位就可能难以承 受,导致财力紧张、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 展;反之,社会保障程度过低、保障项目过少,则不能充 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具有一定 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2)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 适应。 (3)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 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 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概括 起来,即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 经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稳定 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 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社 会保障的良性运行。
社会保障学
Social Security
社会保障水平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6.1.1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 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常 常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 与GDP的比值来反映。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经济社会(即一国或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用于提高 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用 GDP作为衡量指标,以比例的形式来反映,由于 消除了测量方式的不同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 所以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和阶段之 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有利于数据的获取。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6.2.1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相对性范畴,它是相对于国 民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的,同时也是一个质与量相 对统一的范畴。从量上讲,有“高”、“低”之 分,具体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总额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百分比;从质上讲,是“适度”、“不适 度”之分,具体衡量标准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 否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 力相适应;从质与量的统一生看,社会保障水平并 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社 会保障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投资 比例和效率、全社会的储蓄能力、社会失业率等的影响, 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制度。 (3)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从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上看,社会保障的性质主 要是“保护”,通过首先保护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 某些特殊帮助的人群,进而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所以通 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了解和发现社会成员的生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掌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 制与规律,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和繁荣。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 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 具体地说,社会保障水平具有下列功能和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 际、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 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 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 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 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 化与内部优化。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基本方法: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是基于历史资料评价社会保障水 平 下面看一个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的例子
一、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状况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首先要求计算国家 (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现有社会保 障支出统计指标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支出构 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 伤生育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 保障补助。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人们一般采用的 标准是社会保障水平指标,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 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 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 ×100%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三个方 面,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就是社 会保险费用支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社 会救助费用支出、社会优抚费用支出三个 部分的总和。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 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 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 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 “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 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 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 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