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及完善策略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及完善策略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用数据要有脚注以说明来源)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关系到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构建。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问题,在如今与国际接轨频频交流之际,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总结全文主要内容)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弊端,策略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它的意义并不是实现共同富裕1。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3、社会保障制度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

第一,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它能解除劳动者1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心理环境。

第三、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2014年国务院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统一的城乡居保的建立使得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快速扩大,养老待遇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地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未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分析各地区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效率。

段小萍、高诚[1](2021)对2012-2019年我国31个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比,应用泰尔指数法测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海龙[2](2021)对2009-2018年城乡居保财政补贴绩效进行动态评估。

结果表明城乡居保财政补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基础养老金补贴水平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且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014年并轨实施后,参保人数迅速增加,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健全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真正成为一项普惠政策。

因此并轨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全要素生产率很值得研究。

本文运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我国31个省级区域在2014-2019年期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考察2014-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规律,据此运用泰尔指数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分析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发展差距,并为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要素生产率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指标与数据(一)投入产出指标的构建本文对已有研究指标进行了改进:投入指标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产出指标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养老保险领取人数、参保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社会保障学》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学》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统计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从社会保障 体系中所包括的主要项目出发进行统计,将各个项目的分支出总计而 得出社会保障费用的总支出;二是从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主要承担主 体出发进行统计,确定每一个承担者所承受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 比重,最终确定社会保障的总支出。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 助、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它们又可分为许多具体的分项目,社会保障 费用的支出统计需要把所有这些方面的支出全部进行统计。 从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方面进行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费用的 主要承担者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 障包括社会救济、国家福利(主要是由国家举办的各种福利院、养老院 等)、国家保险(即养老、职业、工伤、生育等保险 )、优抚安置、国家 补贴(根据有关政策发给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如生育补贴 等)等;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有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工伤 保障、医疗保障、职工福利、生育保障等;目前个人负担的部分在我 国比较普遍的执行的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但是这种统计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造成重复计算或统计不足, 用人单位和个人的部分往往也不是当期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所以我 国目前主要从社会保障项目出发进行统计。
“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劳动生产要素分 配比例系数,作为一个指标用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 否进行。事实表明:这一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未能得到基本 保证,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劳动者反抗;这一比重过高,则 会使资金积累减少,影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历史统计资料基础上 ,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合理 、适度的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75%。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下,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75%,仍具有现实性。当然,现实 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分配比重可能有所区别,有的国家高于这个限度, 有的国家则低于这个限度。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普遍存在,即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税收收入丰厚,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高。

例如,上海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上位居全国前列。

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有限,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人口结构也会对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高。

因为老年人口较多,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需求也较高。

例如,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等地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高。

而年轻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低。

因为这些地区更需关注的是就业和教育等问题。

因此,人口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政策调控也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因素之一、国家会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

例如,国家针对贫困地区会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财政收入、政策调控等都是影响因素。

要缩小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地区的支持,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同时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实现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均衡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为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支出水平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显著。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的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将界定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明确其包含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水平,揭示其地区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人口结构等多方面探讨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各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间财力的差异。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财政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覆盖面广,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财政收入有限,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低。

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保障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更是捉襟见肘。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还存在着城乡差异。

在城市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高,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也较高。

而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低,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

这种城乡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差异所导致的。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须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待遇不公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待遇有所不同,这不仅导致了农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公,也存在着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不公的情况。

有的人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社保,导致他们在退休后待遇不足。

二、保障范围狭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范围还比较狭窄,只针对一部分居民,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保障还不够完善。

比如,对于农村丧偶或离异的人群,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缺乏运作机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机制还比较薄弱,很多地方缺少专业化的运作团队支持,同时也缺乏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这些问题导致了保障制度的实施难度加大,形成了一种“有了制度、缺少实施”的尴尬局面。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实行“同城同待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相应的生活和公共服务待遇也应该做到相同、平等和公正。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去消除区域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同样的规则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二、扩张保障范围要想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必须不断扩张保障范围,包含更多的人群。

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对于离异、丧偶等群体,应该开展专门的保障政策。

三、加强运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必须加强其运作机制,特别是引进专业的运作团队支持。

同时,也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社会保障工作更加顺畅。

总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缓解城市化给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版3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篇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也比其他国家更加复杂。

以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不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大量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居民等群体未能纳入保障体系。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特别加强农村基本设施、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制度建设,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2.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使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时候,支付起点应相对低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从整体上只能享受低层次。

3.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等方面。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4.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到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的落实,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扩大保障范围。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来解决。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篇2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范围不足、保障水平偏低、制度不够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法律法规等。

社会政策与地区差异

社会政策与地区差异

社会政策与地区差异在国家层面,社会政策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社会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影响。

一、地区差异的原因1.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合理或先发优势,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收入普遍较高。

而其他地区则因为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或历史遗留问题,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这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 社会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程度高,居民之间的联系紧密,社会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如就业、住房、教育等。

而其他地区则人口分散、相对农村化,面临的问题与城市区别较大。

社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社会政策的定位和内容。

二、社会政策与地区差异的影响1. 社会公平社会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社会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的公平性不一定相同。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社会政策应更加关注贫困群体的福利保障,通过提供基本教育和医疗服务、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缩小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重点可以放在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取决于居民的具体需求。

2. 人民福祉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人民福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社会政策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福利。

不同地区的居民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社会政策应该灵活应变,制定出适应当地需求的政策措施。

只有如此,社会政策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福祉。

三、地区差异的调整机制为了实现社会政策的统一与差异,需要建立一种地区差异的调整机制。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化政策,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均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社会保障水平区域比较
1 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比较
2
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3
政策建议
Page
2
LOGO
一、2010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比较
(一)七大区域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差异
(二)七大区域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差异
(三)七大区域的覆盖面指标分析
(四)七大区域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差异
二、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性分析
(一)七大区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区间的比较分析
(二)七大区域现行社会保障水平比的较分析
Page
8
LOGO
(一)七大区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区间 的比较分析
就所得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下限值分布于6%~12%之间,上限值分布于8%~14% 之间。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和老年人口比重呈正比,这样 我们就可以解释各地区内部适度水平出现不平衡的 差异所在。
我们的结论: 以广东为例,广东的老年人口比例居全 国第二低,其地区生产总值居09年全国最高, 而这就是导致在大口径统计下,广东的社会 保障水平排全国各地区最后。两一方面也说 明广东省有足够的经济能里承担社会保障支 出。
Page
15
LOGO
我们比较分析
在大口径下,我国各地区现行的社会保障水平都 是超度的。究其超度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人口老龄 化;②不断扩张的医疗保健需求; ③陡然增生的就 业压力。 社会保障超度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①增加财政 负担;②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③滋生懒惰。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看似是超度的,但是并 不等同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的,人们享受到的 社会保障是充分的。下面来看看我们提出的建议。
Page 3
LOGO
(一)七大区域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差异
从社会保障总支出这个绝对指标来看,除 个别地区外, 基本上与其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 水平是一致的, 即华东最高, 华北、东北、华 中居中, 华南、西南、西北最低, 表现出明显 的区域差异。 而在各区域内部差距依然很大 ,以华东地 区为例,上海的社会保障总支出1387.62亿元, 占 据全国之首,福建的社保总支出仅为385.70亿元 ,上海的社保总支出约为福建的3.6倍.
C:\Documents and Settings\zhangya\桌面\我国社会保 障水平区域比较\数据表格汇总.doc
Page 4
LOGO
(二)七大区域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差异
从整体上看,各地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与各 地区社保总支出的排序并非一致。尤以西藏为例, 其社保总支出为47.30亿元排全国最后,但人均社 保支出为6852.03元居全国各地区第二。类似情况 还有青海、宁夏、海南等地,这与其当地的人口 数量和人口结构有直接关系。
Page
5
LOGO
(三)七大区域的覆盖面指标分析
覆盖面指标主要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 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工伤保险覆盖 率和生育保险覆盖率。经计算可看出,我国各 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最高。 从地区上看,上海除在失业保险覆盖率上位 居全国第二外,其余各项覆盖面指标均居全国 第一,上海的覆盖率之高与其经济发达是有相 关性的。相反,广西在医疗、失业、工伤保险 覆盖率上都排全国最后,其余两项的覆盖率也 都很低,这与其经济落后也有关系。
16
Page
LOGO
三、政策建议
1.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保障奠 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区域统筹的社会 保障体系。 3.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获得制度 保障。
4.完善财政结构,加大社保基金的有效管理和监 督。
Page 17
LOGO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LOGO
(一)七大区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区间 的比较分析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经济较发 达地区,随着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观念的转变、 社会压力不断的增大,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 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完婚晚育,甚至选择做丁克 家庭,导致自然生育率不断下降。同时,发达的 医疗技术又使得死亡率逐年下降。这样,老年抚 养比呈现递增趋势,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也将随之 递增。
Page 6
LOGO
(四)七大区域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差异
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39.38%,上海、江苏、 海南、重庆、四川已超过50%,辽宁的社会保险 缴费率更高至63.34%。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地区如 北京,其社会保险缴费率控制在了20%多。总体而 言,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缴费率普遍过高。
Page
7
LOGO
Page
11
LOGO
(二)七大区域现行社会保障水平 比较分析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水平由现行的社会保障支出 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总额
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部分 补贴部分(住宅投资科目 )
Page
12
LOGO
(二)七大区域现行社会保障水平比的 比较分析
理论依据: 将现行的社会保障水平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 区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不含住宅投资的“小口径”社会保障水平绝 大部分低于适度下限;含住宅投资的“大口径”社 会保障水平几乎全部高于适度上限。 由此看来,如果减去住宅投资一项的补贴, 社会保障程度是不够的,加上住宅投资部分,社 会保障程度又出现超度。
13
Page
LOGO
(二)七大区域现行社会保障水平比的较分析
我们的结论: 保障水平较高的省份均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障水平均比较靠后,这就说 明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不相 适应。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口比例大小和地区生产 总值大小不一致。
Page
14
LOGO
(二)七大区域现行社会保障水平 比较分析
Page
9
LOGO
(一)七大区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区间 的比较分析
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总的人 口基数要比其他省份少很多,但是其老年人口数 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很大,所以保障水平相对比较 高。几个老年人口大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广 东、江西,因为总人口基数大,所以老年人口比 重相对较小,社会保障水平也就比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