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长征火箭发射列表)

跳转到:导航, 搜索

以下列表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各次航天火箭的发射情况。中国航天火箭发射任务的最终目标高度凡高于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卡门线均被收录,未收录探空火箭或其他航天器的亚轨道发射任务的情况。

[编辑]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隐藏▲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1996年前: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1996年

1996年后:1997年-1999年· 2000年代· 2010年代· 未来任务

序号运载

火箭

名称

有效载荷名

发射起飞时间

(UTC+8/UTC+9)

预定星箭分离轨道发射地点

1996年前↑

1960年代:1969年↑

1. 长征

一号

不明

1969年11月16日

17时4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

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6

1970年代:1970年-1971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79年 ↑

2.

长征

一号

无载荷试飞 1970年1月30日 亚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3. 长征一号 东方红一号 科学实验卫星

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4. 长征一号

实践一号 科学实验卫

1971年3月3日 20时1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5. 风暴一号

长空一号 (技术实验

卫星1)

1973年9月18日

20时12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6. 风暴一号

长空一号 (技术实验

卫星2)

1974年7月12日

21时2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7.

长征二号 返回式遥感卫星 0–0 1974年11月5日

17时4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失败火陀控

100.3132°E

系中高导断裂导火飞姿失控制

8.

风暴一号 第1颗技术实验卫星3 1975年7月26日

21时

28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9. 长征二号甲 第1颗返回

式遥感卫星 0–1

1975年11月26日

11时29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0.

风暴一号 第2颗技术实验卫星4 1975年12月16日

17时19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1.

风暴一号 第3颗技术实验卫星5 1976年8月30日

19时53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2. 风暴一号

长空一号 (技术实验

卫星6)

1976年11月10日

08时1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 41.3061°N 100.3132°E

13. 长征

二号

第2颗返回

式遥感卫星

0–2

1976年12月7日

12时38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

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4. 长征

二号

第3颗返回

式遥感卫星

0–3

1978年1月26日

12时58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

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5. 风暴

一号

实践二号科

学实验卫星

(技术实验

卫星7)

实践二号甲

气球卫星

实践二号乙

气球卫星

1979年7月28日

05时28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

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16. 风

实践

二号

科学

实验

卫星

(第

4颗

技术

实验

卫星

8)

实践

二号

甲气

球卫

1981年

9月20

05时28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实践二号乙气球卫星

17. 长

第4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4

1982年

9月9日

15时19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18. 长

第5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5

1983年

8月19

14时00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19. 长

东方

红二

试验

通信

卫星

1984年

1月29

20时25

地球静止同步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部分失败

第三级发

机二次燃

失败,卫

注入大椭

近地轨道

20. 长

东方

红二

试验

通信

卫星

1984年

4月8日

19时20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125°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21. 长

第6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6

1984年

9月12

13时44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2. 长

第7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7

1985年

10月21

13时04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3. 长

东方

红二

第1

颗实

用通

信广

播卫

1986年

2月1日

20时37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103°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24. 长

第8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8

1986年

10月6

14时40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5. 长

第9

颗返

回式

遥感

卫星

0–9

1987年

8月5日

15时39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6. 长

第1

0颗

返回

式遥

感卫

1–1

1987年

9月9日

16时15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7. 长

东方

红二

号甲

第二

颗实

用通

1988年

3月7日

20时41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87°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播卫星(中星一号)

28. 长

第1

1颗

返回

式遥

感卫

1–2

1988年

8月5日

16时29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29. 长

风云

一号

第一

颗试

验气

象卫

星(A

星)

1988年

9月7日

05时30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30. 长

东方

红二

号甲

第一

颗实

用通

信广

播卫

(中

星二

号)

1988年

12月22

20时40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110.5°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31. 长

东方

红二

号甲

第二

颗实

用通

信广

播卫

1990年

2月4日

20时28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98°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中星三号)

32. 长

亚洲

一号

通信

卫星

香港)

1990年

4月7日

21时30

地球静止同步轨

道,定点于东经

105.5°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33. 长

巴达

尔A

科学

实验

卫星

巴基

斯坦)

澳普

图斯

模拟

卫星

澳大

利亚)

1990年

7月16

09时40

顺行近地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澳

图斯模拟

星入轨后

号失踪

34. 长

风云

一号

第二

颗试

验气

象卫

星(B

星)

大气

一号

甲卫

1990年

9月3日

09时53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大气一号乙卫星

35. 长征二号丙 第12颗返回式遥

感卫星

1–3

1990年10月5日 14时14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36.

长征三号 东方红二号甲 第三颗实用通信广播卫

星 (中星四号)

1991年

12月28日 20时00分

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5.5°赤道上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失败,第级发动机次燃烧提关机,卫注入大椭轨道。

–[注

1]

征二号捆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澳赛特B1卫星) (澳大利亚)

1992年3月22日 顺行近地轨道[注 2]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失败,一推器的一焊点有多铝屑物,而造成助器在点火随即关机火箭的主算机测得力不够,施了紧急关机。

37. 长征二号丁 第13颗返回

式遥感卫

1992年

8月9日

16时0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星2–1

38. 长

澳普

图斯

B1

通信

卫星

(澳

赛特

B1

卫星)

澳大

利亚)

1992年

8月14

07时00

顺行近地轨道[注 3]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39. 长

第1

4颗

返回

式遥

感卫

1–4

科学

实验

弗利

亚卫

(佛

利亚

卫星)

瑞典)

1992年

10月6

14时20

顺行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40. 长

澳普

图斯

B2

通信

卫星

(澳

赛特

B2

卫星)

澳大

1992年

12月21

19时21

顺行近地轨道[注 2]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失败,飞

45秒后

箭头部的

流罩过早

离,卫星

入近地轨

道。中方

为,飞行

秒后卫星

生爆炸,

火箭头部

利亚)

整流罩过

分离,但箭仍然将星残骸准地送入预的顺行近轨道。卫制造商,国的休斯天与通讯司认为长捆火箭越环绕西昌射场四周群山后,遇风切变因火箭制系统设计的欠缺,致火箭头的整流罩早分离。过一番协商,中美方互相承卫星和火都没问题仍用长二补射一颗普图斯B通信卫星

41. 长征二号丙 第15颗返回式遥

感卫星

1–5

1993年10月8日 16时0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42. 长征三号实践四号探测卫星 夸父一号

1994年2月

8日 16时地球同步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甲 模拟卫星 34分 43. 长

第16颗返回式遥

感卫星 2–2 1994年7月

3日 16时0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 41.3061°N 100.3132°E

成功

44. 长征三号 亚太一号

通信卫星 (香港)

1994

年7月

21日

18时

55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45. 长征二号捆 澳普图斯

B3通信卫星 (澳赛特B3卫星) (澳大利亚)

1994年8月28日 07时10分 顺行近地轨道

[注

4]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46. 长征三号甲 东方红三

号通信卫

(中星五

号)

1994

年11月30日 01时02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姿控发动机有泄漏现象,燃料提早耗尽,致使卫星未能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转入地球静止同步轨道。

47. 长

捆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

(香港) 1995年1月26日 06时40分

顺行近地轨道

[注

2]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失败,升空不久,卫星爆炸引发火箭爆炸,星箭俱毁。事后中方认定的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火箭头整流罩的振动频率(12.7赫兹与卫星相同,从而卫星产生共振,导致卫星发动机爆炸。卫星制造商,美国的休斯航天与通讯公司认为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整流罩结构破坏,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双方将两种意见都写入了故障

说明书,为了以后客户保险起见,中方改进加强了整流罩,并做到绝不在气象不好的情况下发射,由此可推论到澳大利亚的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发生爆炸也是此因。

48. 长

捆 亚洲二号通信卫星

(香港) 1995年11

月28日 19时30分

顺行近地轨道

[注

5]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49. 长

回声一号通信卫星

(美国) 1995年12

月28日 19时50分

顺行近地轨道

[注

6]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50. 长

征三号乙 国际708号通信卫

星 1996年2月

15日

03时01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失败,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死亡6人,伤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80余间,故障原因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之后长三乙四射四成。(参看录像)

51. 长

征三号

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香港) 1996年7月

3日

18时47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

成功

52. 长

征三号

中星七号通信卫星 1996

年8月

18日

18时

27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失败,第三级发动机提前关机。美国休斯公司(现已被波音公司收购)参与调查并据传给了中方机密援助,使得后来13年征火箭再无失败案例发生。后休斯公司遭美国政府调查指控,被迫交纳了巨额罚款。

53. 长

征二

号丁

第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2–3

微重力试验设备 (日

本)

[参 1]

1996

年10月20

日 15时2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成功

54. 长征三

号甲 东方红

三号通

信卫星

(中星

六号)

1997年5

月12日 00时17分

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55.

长征三号 风云二号 试验气象卫星(A

星) 1997年6

月10日 20时01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56.

长征

马部海一号通1997年8月20日 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成功

三号乙 信卫星 (菲律

宾)

01时50分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57. 长征二号丙改 铱星模拟卫星A (

美国) 铱星模拟卫星

B (

美国) 1997年9

月1日

22时00分 近地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58. 长征三号

亚太二

号R通

信卫星 (

香港) 1997年

10月17

03时13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59. 长征二

丙改 铱42号通信卫星 (

美国)

铱44号

通信卫

星 (

美国)

1997年

12月8日 15时16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60.

长征二号丙改

铱51号通信卫

美国) 铱61号

1998年3月26日 01时01分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

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通信卫星 (

美国)

61. 长征二号丙改 铱69号通信卫星 (

美国) 铱71号通信卫

星 (

美国) 1998年5

月2日

17时16分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

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62. 长

征三号乙 中卫一

号通信

卫星

1998年5

月30日 18时00分

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63. 长

征三号乙 鑫诺一

号通信

卫星

1998年7

月18日 17时20分

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64. 长征二号丙改 铱3号通信卫星 (

美国) 铱76号通信卫

星 (

美国) 1998年8

月20日

07时01分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 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65. 长征二

号丙

铱11号通信卫星 (美国) 1998年12月19日 19时39分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铱20号通信卫星 (

美国)

66. 长征四

号乙

风云一号 气象卫

星(C

星)

实践五号卫星

1999年5

月10日

09时33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67. 长征二号丙改 铱14A号通信卫星 (

美国) 铱21A号通信

卫星 (

美国)

1999年6

月12日

01时15分 极地圆形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68. 长

征四号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01星)

(巴西/

国)

小型科学应用

1999年10月14日 11时15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 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卫星 (巴西)

69. 长征二号F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 1999年11月20日 06时3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

飞船发射工位神箭一号发射塔架 40°57′29″N 100°17′29″E40.9580°N 100.2915°E

成功 2000年代: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 ↑

70. 长

甲 中星22号卫星 2000年1

月26日 00时45分

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71.

长征三号 风云二号 试验气象卫星(B

星)

2000年6

月25日 19时50分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28°14′51″N

102°01′45″E28.2474°N 102.0292°E

成功

72. 长征四号

乙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二号(01

星)

巴西/

中国)

2000年9

月1日

11时25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73. 长征三

号甲 北斗导

航试验卫星(1A星)

2000年

10月31

00时02

分 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74.

长征三号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B星) 2000年

12月21日 00时20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75. 长

征二号F

神舟二

号试验飞船

2001年1

月10日

01时00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神箭一号发射塔架 40°57′29″N 100°17′29″E40.9580°N 100.2915°E

成功

76. 长

征二号F

神舟三

号试验飞船

2002年3

月25日

22时15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神箭一号发射塔架 40°57′29″N 100°17′29″E40.9580°N 100.2915°E

成功 77. 长

四号

海洋一号A卫星

风云一号 气象卫星(D星) 2002年5

月15日

09时50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

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 开拓者

一号

清华大

学PS

1小卫

2002年9

月15日

(一说:2002年9

月25日)

近地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失败,第二级出现故障。

78. 长征四号乙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二

号(02星) (巴西/中国)

2002年10月27日 11时17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79.

长征二号

神舟四

号试验飞船

2002年

12月30

00时49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神箭一号发射塔架

40°57′29″N

100°17′29″E40.9580°N

成功

分 100.2915°E

80. 长征三

号甲

北斗导

航试验卫星(1C星) 2003年5月24日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 28°14′44″N

102°01′38″E28.2455°N 102.0271°E

成功

– 开拓

者一号 PS2小卫星 2003年9

月16日 近地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失败,第四级出现故障。

– 开拓

者一号 PS3小卫星 2003年9

月20日 近地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

81. 长征二

号F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 09时0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神箭一号发射塔架 40°57′29″N 100°17′29″E40.9580°N 100.2915°E

成功 82. 长征四

号乙 创新一号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02星) (巴西/

中国)

2003年10月21日 11时16分 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

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 111.608214°E

成功

83. 长征二

号丁

第18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3–1

2003年11月2日 15时20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号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神箭二号发射塔架

40°57′39″N

100°17′54″E 40.9607°N 100.2983°E

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次 数 发射时间发射任务火箭型号基地轨道备注 1.1970-04-24 “东方红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长征一号酒泉LEO 成功 2.1971-03-03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长征一号酒泉LEO 成功 3.1974-11-05 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失败 4.1975-11-26 第1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5.1976-12-07 第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6.1978-01-26 第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酒泉LEO 成功 7.1982-09-09 第4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8.1983-08-19 第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9.1984-01-29 试验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部分成功 10.1984-04-08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1.1984-09-12 第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2.1985-10-21 第7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3.1986-02-01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4.1986-10-06 第8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5.1987-08-05 第9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6.1987-09-09 第10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7.1988-03-07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1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18.1988-08-05 第11颗返回式卫星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19.1988-09-07 “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长征四号酒泉SSO 成功 20.1988-12-22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2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1.1990-02-04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3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2.1990-04-07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美)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23.1990-07-16 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澳星模拟星)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24.1990-09-03 “风云一号B”气象卫星 “大气一号甲、乙”卫星(气球卫星) 长征四号太原SSO 成功 25.1990-10-05 第12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26.1991-12-2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中星4号)长征三号西昌GTO 失败 27.1992-08-09 第13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长征二号丁酒泉LEO 成功 28.1992-08-14 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29.1992-10-06 第14颗返回式卫星 瑞典弗利亚科学实验卫星(瑞典) 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30.1992-12-21 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星箭分离澳星爆炸 31.1993-10-08 第15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A)长征二号丙酒泉LEO 成功 32.1994-02-08 “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长征三号甲西昌GTO 成功 33.1994-07-03 第16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B)长征二号丁酒泉LEO 成功 34.1994-07-21 “亚太一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西昌GTO 成功 35.1994-08-28 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澳)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成功 36.1994-11-30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星5号)长征三号甲西昌GTO 成功 37.1995-01-26 “亚太二号”通信卫星长征二号捆西昌LEO 星箭爆炸

材料发射率是表征材料表面辐射特性的物理量

材料光谱发射率的测量方法的研究总结 摘要: 本文主要系统介绍了目前材料光谱发射率的测量方法(黑体法,红外傅里叶光谱法,多波长法),在社会上的应用,展望了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字:发射率测量方法傅里叶光谱多波长 1,引言: 光谱发射率是衡量热辐射体辐射本领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和测量材料发射率对于揭示材料的热辐射特性、提高辐射加热效率、寻找节能新途径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表面发射率与材料组分和结构、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等许多因素有关。发射率的测量依赖于表面温度的精确测定,由于接触法测温一方面会改变物体表面温度场的分布从而带来一定的测量误差,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和待测表面接触的紧密程度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1,所以要提高发射率的测量精度必须首先解决好表面温度的精确测定问题。[1] 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出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高温状态下的光谱发射率的测试,对研究光谱选择性辐射表面的材料和涂层尤为重要。因此连续光谱发射率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2,测量方法 [2] 2.1谱辐射线性度分析双温黑体法[3-5]

光谱辐射测量系统线性度反映出测量装置对单色辐射能量的响应情况。材料光谱发射率的测量建 立在线性度良好的前提上。本文提出双温黑体法,即采用另一个同样的黑体辐射源替代测量装置中样品加热器的位置,模拟发射率测量状况进行测量来验证测量系统的线性度。采用两个黑体和统计测量的方法消除黑体本身漂移带来的影响,而且可以在不同信号大小情况下验证线性度。两个黑体采用ISOTECH 976黑体炉,其空腔尺寸为Φ65mm×200mm,工作温度范围为30(室温为20℃时)~550℃,控温稳定性<0.2℃,空腔有效发射率>O.995。黑体测温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定。两个黑体的温度分别设置为Tb1,和Tb2,以产生不同大小的黑体辐射。黑体辐射信号比为Rb,环境温度为Tam。,且假设黑体炉发射率为1。当不同大小的两个黑体辐射信号,根据测量原理式(3)以及普朗克定律,得到测量系统的线性度为: (4) 假设两个黑体在各波段的有效辐射随温度的变化一样,则当黑体温度相同时,测量电压比信号R6应为1;当黑体温度不同时,根据式(4)则M也应为1。M越接近1,测量系统的线性度就越好。本文分别设置两个黑体温度,在不同的温度点,即不同的辐射信号比条件下验证了测量系统的线性度,见表1。

中国运载火箭(长征系列)发射记录

1 1970-04-24 酒泉5020 CZ-1 F-01 东方红一号173 LEO 2 1971-03-0 3 酒泉5020 CZ-1 F-02 实践一号221 LEO 3 1974-11-05 酒泉138 CZ-2 Y-1 F-01 返回式卫星0-0 1790 --- 失败 4 1975-11-26 酒泉138 CZ-2 Y-2 F-02 返回式卫星0-1 1790 LEO 第1颗 5 1976-12-07 酒泉138 CZ-2 Y-3 F-03 返回式卫星0-2 1812 LEO 第2颗 6 1978-01-26 酒泉138 CZ-2 Y-4 F-04 返回式卫星0-3 1810 LEO 第3颗 7 1982-09-09 酒泉138 CZ-2C Y-1 F-01 返回式卫星0-4 1783 LEO 第4颗 8 1983-08-19 酒泉138 CZ-2C Y-2 F-02 返回式卫星0-5 1842 LEO 第5颗 9 1984-01-29 西昌3 CZ-3 Y-1 F-01 东方红二号910 GTO 失败 10 1984-04-08 西昌3 CZ-3 Y-2 F-02 东方红二号910 GTO 11 1984-09-12 酒泉138 CZ-2C Y-3 F-03 返回式卫星0-6 1809 LEO 第6颗 12 1985-10-21 酒泉138 CZ-2C Y-4 F-04 返回式卫星0-7 1809 LEO 第7颗 13 1986-02-01 西昌3 CZ-3 Y-3 F-03 东方红二号917 GTO 14 1986-10-06 酒泉138 CZ-2C Y-5 F-05 返回式卫星0-8 1800 LEO 第8颗 15 1987-08-05 酒泉138 CZ-2C Y-6 F-06 返回式卫星0-9 1819 LEO 第9颗 16 1987-09-09 酒泉138 CZ-2C Y-7 F-07 返回式卫星1-1 2076 LEO 第10颗 17 1988-03-07 西昌3 CZ-3 Y-4 F-03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1号 18 1988-08-05 酒泉138 CZ-2C Y-8 F-08 返回式卫星1-2 2129 LEO 第11颗 19 1988-09-07 太原1 CZ-4 Y-1 F-01 风云一号A 757 SSO 01星 20 1988-12-22 西昌3 CZ-3 Y-5 F-04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2号 21 1990-02-04 西昌3 CZ-3 Y-6 F-05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中星3号 22 1990-04-07 西昌3 CZ-3 Y-7 F-06 亚洲一号1247 GTO 23 1990-07-16 西昌2 CZ-2E Y-1 F-01 澳星模拟星Badr-A 7338+70 LEO 24 1990-09-03 太原1 CZ-4 Y-2 F-02 风云一号B 大气一号A/B 881 SSO 02星 25 1990-10-05 酒泉138 CZ-2C Y-9 F-09 返回式卫星1-3 2080 LEO 第12颗 26 1991-12-28 西昌3 CZ-3 Y-9 F-07 东方红二号甲1024 GTO 失败* 1992-03-22 西昌2 CZ-2E Y-1 F-00 澳星B1 GTO 紧急停机 27 1992-08-09 酒泉138 CZ-2D Y-1 F-01 返回式卫星2-1 2592 LEO 第13颗 28 1992-08-14 西昌2 CZ-2E Y-2 F-01 澳星B1 7597 LEO 29 1992-10-06 酒泉138 CZ-2C Y-10 F-10 返回式卫星1-4 弗利亚2080+259 LEO 30 1992-12-21 西昌2 CZ-2E Y-3 F-02 澳星B2 7615 LEO 失败 31 1993-10-08 酒泉138 CZ-2C Y-11 F-11 返回式卫星1-5 2099 LEO 第15颗 32 1994-02-08 西昌2 CZ-3A F-01 夸父一号实践四号1342+396 GTO 33 1994-07-03 酒泉138 CZ-2D Y-2 F-02 返回式卫星2-2 2755 LEO 第16颗 34 1994-07-21 西昌3 CZ-3 Y-8 F-08 亚太一号1385 GTO 35 1994-08-28 西昌2 CZ-2E Y-5 F-03 澳星B3 7669 LEO 36 1994-11-30 西昌2 CZ-3A F-02 东方红三号2232 GTO 中星5号 37 1995-01-26 西昌2 CZ-2E Y-6 F-04 亚太二号--- 失败 38 1995-11-28 西昌2 CZ-2E Y-7 F-05 亚洲二号3500 LEO 39 1995-12-28 西昌2 CZ-2E Y-8 F-06 艾科斯达1号3288 LEO 40 1996-02-15 西昌2 CZ-3B Y-1 F-01 国际通信卫星708 4594 --- 失败 41 1996-07-03 西昌3 CZ-3 Y-10A F-09 亚太1A 1400 GTO 42 1996-08-18 西昌3 CZ-3 Y-14 F-10 中星七号GTO 失败 43 1996-10-20 酒泉138 CZ-2D Y-3 F-03 返回式卫星2-3 2970 LEO 第17颗 44 1997-05-12 西昌2 CZ-3A F-03 东方红三号2267 GTO 中星6号 45 1997-06-10 西昌3 CZ-3 Y-11 F-11 风云二号A 1369 GTO 02星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 各国卫星数量规模状况 卫星数量区域分布情况:美国稳居榜首 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国拥有卫星数量为901颗,位居第一位;中国拥有卫星数量为299颗,位列第二;俄罗斯、日本卫星数量分别为153颗、87颗,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图表全球拥有/运营卫星数量国家TOP6 单位:颗 数据来源: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截至2019年1月9日)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规模 根据统计,2018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105个,其中37次发射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其余2次分别由航天科工快舟—1A号运载火箭和蓝箭航天朱雀1号运载火箭执行。在这39次发射任务中,与商业行为相关的发射约13次,占全部发射次数的1/3,成功将36颗卫星送入太空。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成功发射500余颗卫星进入太空。如今依然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有289颗(不包括国际合作卫星),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国家和民营航天企业公开的星座计划:未来10年,中国还将发射超过3600

颗卫星。 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 以下是2018年卫星发射的动态: 2018年1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景一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与同轨道的高景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托举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1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 2018年1月1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四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发射同时搭载“微纳-1A”卫星。 2018年2月2日,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 2018年2月12日,北斗三号M3、M4由长征三号乙/YZ-1自西昌成功发射 2018年3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3月3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利用长征三号乙和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的两颗卫星。 2018年3月31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三星一举将高分一号02、03、04星发射升空,三颗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4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将遥感卫星三十一号01组卫星及微纳技术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4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5月4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亚太6C卫星(APSTAR-6C)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 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 702 研究所 刘九卿

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702研究所刘九卿 【摘要】随着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就传统传感器如何适应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提出了对传感器技术的新要求是便携、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方向是一部分产品应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展,并研发新结构、新敏感机理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在结构与功能上应具有微型化、无线化、智能化、低驱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同时做到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免维修。最后简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制造工艺特点。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低驱动 一、概述 计算机、互联网、传感器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产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成为继计算机、通信网络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国内有关调查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物互联将成为下一个新兴的信息产业。而传感器是物联网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物联网产业已进入市场导入期,传感器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联网的物应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物联网发展的根基是传感器,也就是说,发展物联网,首先应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可以说物联网与传感器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与带动关系,在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强力牵引下,我国传感器企业的一部分产品正由传统型向全新型转型发

(整理)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隐藏▲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1996年前:19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1990年-1996年 1996年后:1997年-1999年 · 2000年代 · 2010年代 · 未来任务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有效载荷名 称 发射起飞时间 (UTC+8/UTC+9) 预定星箭分离轨道 发射地点 1. 长征 一号 不明 1969年11月16日 17时4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失败第级制统程配器中发故障飞6秒

地 2. 长征 一号 无载荷试飞 1970年1月30日 亚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成 3. 长征一号 东方红一号 科学实验卫星 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成 4. 长征 一号 实践一号 科学实验卫星 1971年3月3日 20时1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 100°18′59″E41.3088°N 100.3165°E 成 5. 风暴 一号 长空一号 (技术实验 卫星1) 1973年9月18日 20时12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失 6. 风暴 一号 长空一号 (技术实验卫星2) 1974年7月12日 21时25分 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 100°18′48″E41.3061°N 100.3132°E 失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三号系列 作者:陈国华 概述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由长征三号、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B 和长征三号C4 种火箭组成。它们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它们区别于长征二号系列的特点是:1)都是三级火箭;2)三子级使用液氧和液氢作为推进剂;3)三子级的发动机可以多次起动;4)可以直接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全长约45米,一子级和二子级的直径均为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有A、B两种型号,A型的直径为2.6 米,B型的直径为3米,尾翼翼展6.15米。火箭的起飞质量约205吨。 长征三号的一子级和二子级均采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推进剂,三子级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 由于长征三号在中国率先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制氢氧发动机、低温绝热结构和防爆设计等。众所周知,在研制新发动机的过程中,试车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靠试车来发现,改进措施是否得当也要靠试车来验证。氢氧发动机在正式参加飞行试验之前,共进行了约120次试车,累积时间32000秒。在三子级绝热共底贮箱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缩比贮箱、短贮箱和全尺寸贮箱等各种试验,如推进剂的蒸发量试验、用液氢和液氮填充的爆破试验、共底的绝热试验、内压试验和外压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解决了贮箱的绝热性能、工艺性能、低温强度以及使用寿命等各项技术问题。同样,真空绝热的液氢输送管和各种低温阀门等也都在真空的介质中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针对液氢易爆的特点,在火箭上采取了安全防爆措施,如在易于聚集氢气的地方进行吹除和开通气孔;在氢箱与仪器舱之间设隔离膜,防止氢气进入仪器舱;为了防止氢气进入伺服机构,对伺服机构进行氮气保护等。此外还采用了屏蔽、接地、设置放电针等防雷电措施。 火箭的制导系统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补偿式方案,以保证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精度。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采用平台、速率陀螺、网络、摆动发动机连续式控制方案,而在三级滑行段飞行中则用继电器型开关控制系统,由开关放大器对无水肼喷管进行控制。姿态控制系统保证了火箭在给定的轨道上的稳定飞行,并将俯仰、偏航和滚动三个姿态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了解火箭飞行过程中箭上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在火箭上设置了3套遥测设备。一子级上装有一套YE-3M磁记录设备,记录分布于全箭各处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传感器送来的信息。它只在一级飞行时工作,一、二级火箭分离后随一子级箭体落至残骸落区,然后由人工收回处理。二子级上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它主要测量火箭在一级和二级飞行中的缓变参数和速变参数。三子级上也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主要测量第三级火箭和全箭控制系统在飞行全过程中的各类缓变和速变参数。两套Y7-1设备所测得的数据均实时地通过发射机发回地面。从第11发火箭开始,取消了一子级上的YE-3M磁记录设备。 火箭飞行过程中,地面的测控台站以及海上的测量船队都要对火箭进行跟踪测量,所以在箭上设有外弹道测量系统,给地面的测控台站提供跟踪信息。为了防止火箭发生故障而危及发射设施、城镇的安全,在箭上设置了安全系统,以求尽

全球火箭大全及排行榜

中国近年来在火箭发射次数上赶超了欧洲,并且“长征2号F”火箭已经成为全球仅有的三种轨道载人运载器之一。中国的运载火箭可靠性比较高,但在推力能够满足现有计划的情况下,中国仍未制定任何研发大推力火箭的计划。这使得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字面上来看与欧美火箭强国存在相当差距。而这一现状有望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建成之后改变。目前中国“长征2号F”火箭近地轨道荷载能力约8吨,而欧美大推力火箭这一数据均超20吨。 1

2

中外主要运载火箭数据对比 (各国现役运载火箭比例图) 数据说明:从上图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运载火箭优点是可靠性不错,发射纪录良好(但是没有经过大密度发射的考验);缺点是运载能力比较小——中国暂未制定任何发展大推力火箭的计划。这使得中国火箭推力与欧美火箭超过20吨级的相比,仍存在相当差距。 3

运载火箭是当今人类航天科技和工业的核心技术和主要航天运载器,是一国航天能力的重要标志。50年前,美国和前苏联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拥有运载火箭的国家。20年前,具有经常性火箭发射能力的只有美国、前苏联、欧洲和中国。而今天,自行开展航天发射的国家已是那时的几乎两倍。今后5年里,超过15个国家共计划开展100多项航天任务。据预测,2008~2017年间,全球共将生产一次性运载火箭630多枚。 4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全球共进行了大约4500多次轨道发射,把1万余个卫星、飞船、实验设备、探测器、着陆器和其它航天器送上各类飞行轨道、地外星球,涉及从地球轨道任务到太阳系以外的任务等各类任务,其中约有290余项为载人航天任务。 截至2009年,已研制出航天运载火箭的国家有13个,即中国、法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朝鲜、俄罗斯、韩国、乌克兰、英国和美国。其中,意大利和英国已放弃了独立的运载计划,乌克兰已暂停了其计划,朝鲜和韩国还正在期待实现成功的发射。这样正在从事发射活动且能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国家就只有8个。还有一些国家已表达了发展本国运载能力的意愿,如巴西在过去10年里开展了一些运载火箭研制工作。 5

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次独占世界第一

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次独占世界第一 本报讯〔记者陈立〕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以全年航天发射39次的成绩,一举超越美俄,首次独占世界第一。 在39次航天发射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37次、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发射1次,均获成功。 还有1次发射来自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尽管发射失败,但这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尝试发射卫星。 2018年全球共开展航天发射114次,除中国外,美国34次,俄罗斯20次,欧空局8次,印度7次,日本6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中国只进行了1次航天发射,把1颗卫星送入太空。 2018年,中国9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03颗卫星和人类首个月球背面探测器“嫦娥四号”。 “发射次数差不多能代表一个国家航天工业的整体实力。创纪录的发射次数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艰辛付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陈海鹏说。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用36年时间完成第一个100次航天发射,平均每年发射不到3次。 此后,中国用近8年时间完成第二个100次航天发射,平均每年发射12.5次。 而到2018年9月,中国仅用不到5年时间完成了第三个100次航天发射,平均每年发射超过20次。 7天前,国际航天界风云人物埃隆·马斯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中国今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进步令人惊讶。 事实上,2017年,中国航天发射19次,美国18次;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22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不仅航天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发射“内容”也含金量颇高。 20多天前,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访月球背面的国家。 2018年,18颗北斗导航卫星陆续发射成功。中国“北斗”成为世界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导航星座,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17年,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以后可为中国空间站运送物资并开展太空“加油”。 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中国在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进展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介绍,以后三年,中国还将全面开展载人空间站建设、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开展无人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加速建设航天强国。 作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航天界唯一代表,年近九旬的孙家栋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他说:“中国航天进展赶上了好时候。”

中考思想品德总复习时政热点11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素材

热点11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作为中国大运载时代的“开拓者”、深空探测的“主力军”,长征五号将用于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等任务。由大火箭开启的中国航天“新长征”正壮丽起航。 热点命题解读 1. 我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说明了什么? (1)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我国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4)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3)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向传统权威发起挑战。 (4)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得益于我国实施的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 (1)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2)意义: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缓解在国际竞争中的巨大压力。②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③有利于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④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我们怎样才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为创新研究提供人力、物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3)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018年中国航天大事件

航天探索领域从2018年开始,中国航天以3战3捷、先声夺人的气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1月9日、12日、13日,随着长征火箭冲天而起,高景一号03、04星,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陆地勘查卫星三号被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场航天发射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2018也开启了属于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 按时间顺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8年属于中国航天发生的大事件: 1.2018年1月9日11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2018年5月21日5点28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 3.2018年6月2日12点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分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2018年6月5日21点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这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气象服务。 5.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6.2018年7月3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将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网路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8年12月09日07:54,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历时约110小时奔月飞行,最终抵达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2017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带着实践十八号卫星坠入大洋。作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未来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任。经过1年多的休整,王者归来,我国将于2019年发射长征五号B火箭,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并将空间站核心舱送入太空,还将利用长征五号火箭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前往月球取样。

中国第四个火箭发射基地

中国第四个火箭发射基地 我国海南省今年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新型卫星发射基地建设。这个发射基地预计在2010 年前投入使用。对此,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航天发射大国都表现出“生意可能被抢”的担忧。 海南省代省长透露航天城落户文昌市 据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7日报道,海南省代省长罗保铭在海南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透露,海南今年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新型卫星发射基地建设。据介绍,落户海南文昌的航天城占地20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港、太空主题公园、火箭组装厂以及指挥中心等一系列项目。 海南省人大代表、文昌市委书记谢明中5日下午也表示:“2002年国家专家组对航天发射 基地进行选址和论证,2005年正式确认选址落户文昌。” 至于海南航天城何时投入使用,权威人士认为,航天城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发射,而中国运载火箭专家龙乐豪曾表示:“新一代运载火箭最早可望在2010年进入发射市场。”因此,航天城应在2010年前投入使用。 中国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内陆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 35米。发射基地建在沿海,就可用海运这种不受体积限制的方式。地处低纬度的海南还可增强火箭有效发射能力,广袤的南海也可成为火箭残骸安全的坠落区。 事实上,海南发射火箭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8年12月5日,中国第一 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西海岸建成,同年12月19日成功发射了火箭。该发射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靠近赤道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其建成对中国发展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地区便于发射 海南省代省长证实了该消息后,国际航天界高度关注。美国、法国与俄罗斯等航天发射大国开始仔细研究海南卫星发射场建成后对国际发射市场的影响。这些国家一致认为,海南发射场建成后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抢生意”的可能性不小。 这些国家的媒体分析认为,在选择发射场时,卫星发射方都会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最好选择在赤道附近,因为这样可使火箭发射后得到地球自转赋予的向东的初速度,提高运载能力。 众所周知,要将1公斤物品送入太空中,就要消耗成百上千公斤的燃料。因此,卫星专家 总是在绞尽脑汁保证卫星功能齐备的同时尽量减轻卫星的重量。但运载火箭的体积不能无限膨胀,卫星的重量也不能无限减轻。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将中国的“长征F”火箭的推力从70多吨提升一个档次,让中国发射卫星时节约燃料的有效办法,就是将中国的航天发射场从北方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搬”到南方低纬度的沿海地区。这就是新卫星发射场选在海南的原因。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 【摘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实验成功。 新华社海南文昌2016年6月25日电长征七号运载火箭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 历史进程如下: 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朝着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实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历时115小时33分,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牵手”。 2012年12月27日,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由16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系统将服务包括我国及周边地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战略

2006年第1期 导 弹 与 航 天 运 载 技 术 No.1 2006 总第281期 MISSILE AND SPACE VEHCILE Sum No.281 收稿日期:2005-11-23 作者简介:果琳丽(1975-),女,高级工程师,从事运载火箭设计和战略研究 文章编号:1004-7182(2006)01-0001-05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 果琳丽,申 麟, 杨 勇,胡德风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北京,100076) 摘要:概括了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总体技术要求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V47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Guo Linli ,Shen Lin ,Yang Yong, Hu Defeng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R&D ,Beijing ,100076)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task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 of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TS, the deficiency of China STS is analyzed. Also a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 STS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 Launch vehicle; Space vehicle;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 言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和总体技术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航天运输系统是指承担从地球表面到空间轨道、空间轨道到空间轨道、空间轨道到地球表面航线上所有运输任务的运载工具系统的统称。从运载火箭到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3个方面的拓展: a )概念的拓展:由一次性运载火箭拓展到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及空间运输系统在内的综合航天运输系统。 b )任务的拓展:由单纯的入轨运输,逐渐向天地往返运输、在轨维修服务、深空运输、空间救 援等方向发展,具备“进入空间、空间转移、空间返回”的能力。 c )总体技术要求的拓展:除满足基本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要求外,进一步向“可靠、安全、环保、快速、机动、廉价”等方面发展。 航天运输系统是保持空间优势能力的关键支柱,它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自由进出空间的能力。确保可靠、安全、环保、快速、机动、廉价地进出空间,不仅是未来实现迅速部署、重构、扩充和维护航天器的基础,也是大规模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