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珠单抗和阿瓦斯丁的治疗区别
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比较

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利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研究组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治疗后的视力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康复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一个月的视力水平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三个月后的视力水平两组接近,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少量患者出现眼内异物感、眼压升高、球结膜下出血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该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柏西普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短期疗效突出,但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的长期效果接近,且两种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均比较高。
【关键词】雷珠单抗;康柏西普;视网膜静脉阻塞;视力水平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视网膜血管疾病,表现多样,青光眼、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等均是该病的主要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与年龄、营养缺乏、遗传因素、光线损伤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有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斑水肿在我国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群体中发病率超过了45%、致盲率高达50%[1]。
因此做好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十分重要,临床多采取视神经切开术、视网膜凝光手术、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等方式治疗,尤其是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是该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分析了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展示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共计80例(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53-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1±2.12)岁,平均病程为(13.21±1.24)个月;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53-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6±2.11)岁,平均病程为(13.31±1.21)个月。
雷珠单抗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中的

·药物与临床·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1月雷珠单抗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石琼,吕伯昌,谢红英甘肃省张掖市石学良眼科医院眼科,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雷珠单抗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甘肃省张掖市石学良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0,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n=40,采取雷珠单抗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有效率、血糖水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发症)并实施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视力升高,眼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降低,且观察组更接近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治疗期间通过雷珠单抗治疗具有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效果,且可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关键词] 雷珠单抗;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效果;并发症眼压;血糖水平[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2)11(b)-0063-04Effect analysis of Lucenti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CataractSHI Qiong, LYU Bochang, XIE Hongyi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Zhangye Shixueliang Eye Hospital, Zhangye, Gansu Province, 734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lucenti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cataract.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ataract admitted to Shixueliang Eye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1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groups were recorded as control group (n=40, take conventional for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0, take lucentis for treatment). Various indicator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lood glucose levels,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retinal thickness in macular area,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detailed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visual acuity patients increased, the iOP and the retinal thickness macular area de‑creased of the tow group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loser to the normal rang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leizumab ha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blood glucose level, reducing IOP, improving vision, reducing complications, and reducing retinal thickness in macular area.[Key words] Lucentis; Diabetic cataract; Therapeutic effect; Complication intraocular pressure; Blood glucose levels近年来,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患病率日趋升高,且病程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IGF-1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IGF-1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赵芳芳;谢伯林【摘要】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生长因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来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和肿瘤生长等过程的调节,而且还是一种眼内促生长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了CNV的形成.现对IGF-1与CNV 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12)002【总页数】3页(P274-276)【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脉络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者】赵芳芳;谢伯林【作者单位】650032,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中心;650031,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学院研究生院;650032,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胚胎分化、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在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局部组织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
IGF-1的允许作用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最大程度地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IGF-1不足时,尽管有VEGF的存在也不能促进血管生长。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概述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子结构和来源 1957年,Salmon等在研究生长激素作用的过程中,首次发现IGF,曾命名为硫化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与胰岛素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命名为IGF。
IGF家族有3种肽类激素,即胰岛素、IGF-1和IGF-2。
IGF-1与胰岛素原60%同源,是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多肽,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分子量约为 7500kD[1,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林吓娟陈胜(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003)【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社会中发病越来越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本文将近年来其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医治疗西医治疗DOI:10.19435/j.1672-1721.2018.08.07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也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为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常见眼病之一,是指黄斑区结构出现衰老性改变。
其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吞噬能力减弱引起的视细胞外节盘膜潴留所造成[1,2]。
临床上将AMD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干性AMD又称为萎缩性AMD;另一种为湿性AMD又称为新生血管性AMD。
其中干性AMD主要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消化所吞噬的细胞能力下降,使盘膜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浆内,并向细胞外排出沉积于Bruch膜,使Bruch膜增厚形成玻璃膜疣。
病程进展到晚期有些患者由于RPE出现萎缩和色素脱失,则可见到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湿性AMD主要由于Bruch膜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从受到损伤处向RPE及神经上皮下生长,从而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导致黄斑区RPE脱离以及出现黄斑区的水肿、渗出、出血,晚期黄斑区出现范围较广的瘢痕化,因此患者视力常有明显下降[3-6]。
干性AMD所占比例约为80%;然而湿性AMD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却对视力的影响更为严重,是导致出现眼盲的主要原因[7,8]。
因其病因不明,治疗棘手,应该尽早发现并进行干预,以改善视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雷珠单抗和阿瓦斯丁的治疗区别

雷珠单抗和阿瓦斯丁的治疗区别Dr. Peter Kaiser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两种抗VEGF药物的开发Genentech公司的Dr. Napoleone Ferrara最初设计的是鼠源性抗VEGF单克隆抗体,在1996年开展抗VEGF药物治疗人体疾病的尝试时,研究者为保持药物与VEGF抗体的亲和力,只能通过定点固定突变将Fab片段上部分区域保留为鼠源性成分,其后将该Fab片段与Fc片段组合为全长抗体,即贝伐单抗。
此外,由于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研究者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使药物能长时间作用于肿瘤组织的需要,将全长抗体进行了糖基化,从而使其不易被清除。
但这引起的全身VEGF水平降低具有增加相关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贝伐单抗的说明书上即对此有所警告。
与此同时,Genentech公司也在进行眼科用抗VEGF药物的研究。
雷珠单抗是定点选择性突变的人源性Fab片段,在6个氨基酸关键位点,定点随机突变,构成海量文库,竞争性筛选亲和力最佳品种,最终雷珠单抗与VEGF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相比贝伐单抗提高5~20倍。
此外,雷珠单抗这一Fab片段并未被糖基化,目的是使其进入体循环时在数小时内很快被清除,相对贝伐单抗在人体停留20余天而言,这一设计能减少全身安全性事件风险。
清除慢≠起效时间长Dr. Kaiser谈到常有人误解贝伐单抗在体内清除较慢,意味着药物起效时间更长。
实际上对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生物活性水平的研究显示,药物的生物活性由半衰期和亲和力二者共同作用,虽然贝伐单抗的半衰期更长(3.2天vs. 6天),但雷珠单抗的亲和力高于贝伐单抗5~20倍,因此玻璃体腔内注射后两者起效时间相似。
PRN与按月治疗的效果不完全相同CA TT试验显示,雷珠单抗按月治疗组与PRN组的主要终点BCV A变化在52周时结果相似,但在BCV A提高≥15个字母及OCT检查所见液体完全吸收的患者比例上,按月治疗组表现更佳,综合看4组OCT结果,雷珠单抗按月治疗组液体消失的患者比例最高(P=0.03),这在该研究随访的第一个月时即初见端倪。
乳腺癌新药阿瓦斯丁的争议

乳腺癌新药阿瓦斯丁的争议*导读:阿瓦斯丁是一类称之为抗血管生成剂,或者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物中的一种。
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切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在此之前,阿瓦斯丁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结肠直肠癌和肺癌。
……在2008年2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新药阿瓦斯丁(Avastin)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
晚期乳腺癌是指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器官,比如肺,肝,或骨骼的乳腺癌。
FDA的批准当时让一部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吃惊,也让另一部分人有了期待,不过,FDA的一个顾问委员会决定在12月建议当局撤销对该药的批准,虽然持相反意见的也不少,投票的结果是5:4。
那么阿瓦斯丁是什么?它对某些乳腺癌患者又有什么作用呢? 阿瓦斯丁是一类称之为抗血管生成剂,或者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物中的一种。
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切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在此之前,阿瓦斯丁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结肠直肠癌和肺癌。
一个大型的,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阿瓦斯丁不仅能缩小肿瘤组织的体积,而且还能使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
在这个试验中,人们发现,阿瓦斯丁联合标准药物紫杉醇的化疗能使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了将近两倍(11.3个月与5.8个月,与单独使用紫杉醇药物相比)。
另外一个发表于今年6月份的结果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但是在肿瘤专家看来,两者在最重要的一点上,即总体生存时间,没有区别。
用这个指标衡量的结果是,服用阿瓦斯丁的女性总体存活的时间并没有比单独服用紫杉醇的女性长,这就是为什么FDA在二月份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时有人诧异的原因了。
“我们尽可能的按照科学和证据行事,如果有任何能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可能性,我们都会努力去尝试”,美国纽约大学肿瘤研究所,肿瘤中心主任叶琳娜.说。
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埃里克.温勒认为,阿瓦斯丁对晚期乳腺癌女性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温勒是位于波士顿的著名的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女性肿瘤中心乳腺癌项目部的主任。
雷珠单抗(Lucentis)课件.ppt

素眼药水,当晚不要洗脸。从术后第一天开始, 至少连续3天点眼药水,每天至少4次。 • 如有明显的眼痛、视物明显模糊、眼红充血等情 况,应立即跟医生联系,或当地医院眼科就诊, 主要了解有无感染的发生 。
ko
临床检查
• 眼底检查、OCT及眼底造影情况
• 雷珠单抗已经2006年就已经在美国上市,当年被评为美国 的十大卫生新闻。它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片段抗体,可以抑制多个VEGF亚型。
ko
抗血管生成药物应用范围
• (1)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包括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白内障术后或葡萄膜炎后等各种疾病引起的黄斑水肿;)
• (2)各种原因导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包括老年 黄斑变性、高度近视黄斑变性、中渗等);
• (3)视网膜新生血管(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Coat‘s病、脉络膜骨瘤、 脉络膜血管 瘤等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或微血管病变);
• (4)视网膜静脉阻塞; • (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疾病。
ko
眼内注射有哪些副作用和并发症
• 眼内注射最大的风险就是与注射相关的并发症 • 眼内感染、出血、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撕
裂 • 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并不大。一般不建议孕妇注射
抗血管生成药物 • 术后立即眼前絮状漂浮物:可能是药物在玻璃体
内飘动。 • 最值得重视的并发症是眼内感染,一旦发生感染,
后果不堪设想,有可能失明。国外报告发生感染 的发生率大概0.1%左右
ko
治疗程序
• 拟注射的前3天要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 在手术室内,先眼部消毒,点表面麻醉药,在距
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思考

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思考【摘要】目的:观察在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中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
方法:84例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份-2021年12月份,随机分组,各42例。
雷珠单抗治疗法用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法用于观察组。
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BCVA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CM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疾病治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方法,视力矫正效果好,有助于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疾病治疗安全性高,视力水平改善效果好,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阿托伐他汀;雷珠单抗;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视力丧失[1]。
通过对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观察可知,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病程及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有直接关系[2]。
目前在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疾病治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方法,本文选取84例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高血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份-2021年12月份,随机分组。
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45-73(60.5±2.6)岁;观察组39例,男21例,女21例,47-75(61.2±2.8)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均接受内科治疗,在手术之前3d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
手术流程为:给予患者表面麻醉,在对患者消毒时主要是使用5%的聚维酮碘,铺巾,将睑器置开,对结膜囊进行冲洗处理,在角膜缘后3.5mm部位处使用30G针垂直巩膜面刺入到玻璃体腔中,并给予患者0.05ml的雷珠单抗,在出针之后对患者的穿刺口使用棉签进行按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珠单抗和阿瓦斯丁的治疗区别
Dr. Peter Kaiser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两种抗VEGF药物的开发
Genentech公司的Dr. Napoleone Ferrara最初设计的是鼠源性抗VEGF单克隆抗体,在1996年开展抗VEGF药物治疗人体疾病的尝试时,研究者为保持药物与VEGF抗体的亲和力,只能通过定点固定突变将Fab片段上部分区域保留为鼠源性成分,其后将该Fab片段与Fc片段组合为全长抗体,即贝伐单抗。
此外,由于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研究者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使药物能长时间作用于肿瘤组织的需要,将全长抗体进行了糖基化,从而使其不易被清除。
但这引起的全身VEGF水平降低具有增加相关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贝伐单抗的说明书上即对此有所警告。
与此同时,Genentech公司也在进行眼科用抗VEGF药物的研究。
雷珠单抗是定点选择性突变的人源性Fab片段,在6个氨基酸关键位点,定点随机突变,构成海量文库,竞争性筛选亲和力最佳品种,最终雷珠单抗与VEGF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相比贝伐单抗提高5~20倍。
此外,雷珠单抗这一Fab片段并未被糖基化,目的是使其进入体循环时在数小时内很快被清除,相对贝伐单抗在人体停留20余天而言,这一设计能减少全身安全性事件风险。
清除慢≠起效时间长
Dr. Kaiser谈到常有人误解贝伐单抗在体内清除较慢,意味着药物起效时间更长。
实际上对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生物活性水平的研究显示,药物的生物活性由半衰期和亲和力二者共同作用,虽然贝伐单抗的半衰期更长(3.2天vs. 6天),但雷珠单抗的亲和力高于贝伐单抗5~20倍,因此玻璃体腔内注射后两者起效时间相似。
PRN与按月治疗的效果不完全相同
CA TT试验显示,雷珠单抗按月治疗组与PRN组的主要终点BCV A变化在52周时结果相似,但在BCV A提高≥15个字母及OCT检查所见液体完全吸收的患者比例上,按月治疗组表现更佳,综合看4组OCT结果,雷珠单抗按月治疗组液体消失的患者比例最高(P=0.03),这在该研究随访的第一个月时即初见端倪。
此外雷珠单抗PRN组的平均注射次数在少于贝伐单抗PRN组的情况下,BCV A提高更多。
抗VEGF药物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VEGF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对保证缺血组织的灌注十分关键。
贝伐单抗的说明书上明确指出,静脉给药与严重动脉血栓栓塞(A TE)事件增加相关。
Matsuyama K等的试验提示贝伐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将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足以使血浆VEGF水平显著下降,长达1个月左右。
虽然雷珠单抗为玻璃体腔内注射的药物,但Dr. Kaiser指出对于有过卒中和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仍需注意,如有可能,尽量选择联合治疗的方案以减少注射次数,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项对比雷珠单抗与贝伐单抗的研究显示了两种药物的全身安全性并不相同:Curtis LH 等发现贝伐单抗的全因死亡和卒中风险分别比雷珠单抗高16%和28%,Gower EW等同样发现贝伐单抗的全因死亡(高11%)和出血性卒中风险(高57%)均高于雷珠单抗,此外眼部炎症风险贝伐单抗也比雷珠单抗高80%。
分装的贝伐单抗并不可靠
基于单次静脉给药的设计,贝伐单抗内不含防腐剂,稳定性较差,不能进行冷冻和融解,因为这些处理可能将改变有效成分。
此外,贝伐单抗为静脉用药,其制造标准与雷珠单抗不同,允许其含有更高浓度的颗粒样物质,这使贝伐单抗注射进玻璃体腔内时更容易引起炎症反应。
全球已发生多起涉及分装贝伐单抗的群体性眼内炎事件,除分装的药物被污染外,也
有假药的可能,如2012年2月14日美国Genentech公司即公布了一批假药的批号。
小结
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在设计、结构和亲和力均有重要区别,荟萃分析显示了雷珠单抗的安全性,但贝伐单抗并无类似分析,抗VEGF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要上市后密切的药物安全监视。
尽管wAMD存在多种致病因素,但血管生成因子的上调是CNV的中心,促血管生成分子是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刺激因素,其中VEGF-A是该过程的关键成分。
因此目前雷珠单抗在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方面是金标准,为各国AMD诊疗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而贝伐单抗虽然便宜,但就安全性来看其实际代价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