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老城区控规说明书

温县老城区控规说明书
温县老城区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项目简介

温县作为焦作市的卫星城市和焦中南经济中心,“太极拳”发源地、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河湿地保护区,也是“西三角”沁孟温城市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城区东南距郑州70公里,北距焦作约35公里,西南距洛阳60公里。南距黄河大桥10公里,与连霍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向北通过司马大街与焦温高速、长济高速相连。区域范围内主要省道有S237(大练线)、S312(温邵线)、S309(新洛路),已建成的焦温高速引线在县城西部穿过。

本次规划温县老城区位于县域中部的温泉镇,2009年,温县老城区人口达到7.62万人,城市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8.3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9.97 平方米。

1.2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位于温县老城区内,东起熙思大街,西至司马大街以西约300米,南到南环路,北侧以蚰蜒河及北环路为界,东西长约4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用地面积为1603.43公顷。

1.3规划编制过程

本规划自2010年6月开始,在充分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10年9月20日、10月19日、12月14日三次与温县县委、温县建委等部门领导及专家进行了讨论研究,对道路、用地及市政设施的布置等问题作了多次探讨,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本规划是在上次汇报的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提出来的,资料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

1.4上一层次规划对本规划的要求

《温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对温县规划要求:

(1)温县县城城市性质:中华太极拳发源地,焦作中南部经济中心,以轻工、物流商贸、旅游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

目标一:生活宜居,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

目标二:功能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

目标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适宜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目标四:具有相当区域经济地位和较强吸引力的焦作中南部中心城市

目标五:结合“引黄补源”工程,建设生态型亲水城市

(3)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县城人口为13.5万人,2020年为24万人。

用地规模:2020年末用地规模25.7平方公里

(4)城市空间结构

温县城区空间结构为“两环两心两轴三区”

“两环”

由荣涝河、蚰蜒河、“引黄补源”渠、老蟒河防护绿带以及南水北调构成的两个环状生态基质网络。

“两心”

指现状城市中心区也是规划的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的区域)和城区东部的娱乐休闲中心。

“两轴”

指城市发展轴线(南北向古温大街与东西向黄河路)。

“三区”

由老蟒河、蚰蜒河分割所形成的温县主城区、温县产业集聚区、温县城东新区。

(5)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率:2010年35%;2020年40%

人均绿地:2010年8.5平方米/人;2020年12.7平方米/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2010年38%;2020年45%

(6)道路结构

规划采用“方格网”式路网系统,主干路系统结构:“六横五纵加一环”

“六横”:北环路、太极大道、太行路、振兴路、南环路、鑫源路;

“五纵”:司马大街、慈胜大街、古温大街、子夏大街、东环路;

“一环”:城市外围的绕城公路环线。

(7)市政基础设施

①.给水

预测规划区综合生活用水量为3.6万吨/日,保留城区现状的慈胜大街给水水厂,供水规模为2万吨/日;在县城东北角,新建一水厂,水源为南水北调工程供

水。

②.排水

规划城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城区内全部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均纳入管道,向污水处理厂输送,经处理后向天然水体排放。预测规划区污水总量为

9.5万吨/日。雨水排放根据地势采用散排和管道集中两种排放方式,就近排入自

然河渠或道路下雨水管网系统。东侧排水分区雨水出口为荣涝河,南侧排水分区雨

水出口为老蟒河。

③.电力

规划选择祥云220kv变电站为城区供电区110kv电源和产业集聚区的供电电源,可满足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生产生活用电和工业组团生产用电的要求。规划期内需新

建城南110kv变电站,电压等级110/10kv,主变容量2x40MVA。同时近期内对城区

现有温县110kv变电站、青峰岭110kv变电站、城关35kv变电站和张庄35kv变电

站进行扩容改造,电压等级110/35/10kv以保证近期主城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④.电信、邮政

邮政

规划期内新建邮政支局4处,分散布置邮政服务网点(所)6处,使每局、所服务半径不大于1km,以方便居民生活,每所占地不小于100平方米。另外,在城市主干路上每隔500米设信箱一个,住宅楼各单元入口处设报箱。

电信

规划2020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达15万门,市话装机量达12万部,市话普及率达60部/百人,长途中继电路达1.2万条。规划期末需建电信分局6处。

移动通信

规划近期内移动通信基站应达到26各;远期应达到40个。近期末移动用户达8万户,远期末达15万户。

广播电视

规划期末,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交叉覆盖率应达到98%以上,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以上。

⑤.燃气

温县天然气引自孟州市燃气门站,天然气以中压输配管道经太极大道进入市区,保证城区居民使用天然气的需要。预测2020年末,年供气负荷约为2850万Nm3/a,年平均日用气量78082万Nm3/d。

⑥.供热

温县城区用热用户主要包括工业用热、居民生活和公建采暖用热等。生活区规划的管网形式采用双管闭式热水系统,按枝状管网布置。

第二章现状概况与分析

2.1区位

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之南。东邻武陟县,西邻孟州市,南滨黄河与荥阳市、巩义市隔河相望,西北与沁阳市接壤,东北隔沁河与博爱县交界。以县城为起点,向北越博爱至焦作53公里;向东北越武陟、获嘉至新乡市96公里,向西南越孟县过黄河至洛阳市84公里;向南过焦作黄河公路大桥至省会郑州市114公里;向西北越沁阳翻太行山至山西晋城110公里。自济源为起点的地.方铁路,经沁阳市至温县西北为终点站。

温县位于郑、洛、焦“中原金三角”腹地,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南有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北有焦温高速与长济高速相交,东西有省道新洛路贯穿全境。

本规划区位于温县县城中心地带,南至老蟒河,东到荣涝河与城东新区接壤,西至岳村乡西边界,总用地面积约为1603.43公顷。

2.2自然环境

2.2.1地形地貌

温县属黄沁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降约为二千分之一。海拔最高点为116.1米,最低点为102.3米。

2.2.2工程地质

温县居黄河北岸,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豫西隆起和山西隆起的衔接地带,处于济源凹陷中部的南侧,全部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县境北部与凹陷中部隆起地带相连,县境南部邙山大断裂层横贯全境。县境之内,构造主体呈东西向,且被北东向断裂三处切割。县西有招贤断裂,县北有北冷断裂、徐堡断裂,县东有赵堡、南张羌断裂,向西延伸,经县城北转为北东向,穿方头村西侧,向西南展开与黄河断裂相接。这些断裂都掩埋于第四系沉积物之下。

2.2.3气候

温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太平洋欧亚大陆等大范围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

温县一年中四季气候特点是:春季,雨水少,风多;夏季,天气炎热,雨量多;秋季,日夜温

差较大,降雨逐渐减少;冬季,干旱、寒冷。全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89.0小时,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4.4℃,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8日,平均降水量为541.8毫米,历年有霜日平均为

71天,因受太行山的影响,温县风向多为西南、西和东北、东风。

2.2.4水文

现状城区四面环河。东面为荣涝河,南面为老蟒河,北面为蚰蜒河,西部为“引黄补源”渠。老蟒河、荣涝河、蚰蜒河河道较窄,现状已架成数座桥梁,西部“引黄补源”工程较宽,防

洪堤之间宽100米。

2.3土地利用现状

本区内建成区面积为838.37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233.1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27.81%;居住用地89.4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0.67%;工业用地108.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12.95%, 其余为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绿地、市政设施等类型用地。

表2-1 现状用地构成表

注:本规划区现状人口数7.62万人

2.4交通系统现状

2.4.1对外交通

省道温邵公路、新洛公路、焦温公路,司马大街(经焦温高速北达焦作远至山西,南经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相连)是温县县城乃至县域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这些公路汇集到城区,没有一条环路疏解,造成过境交通全部穿越城区,给城区交通和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危险。

2.4.2城区道路

温县通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以太极大道、太行路、黄河路、振兴路、南环路为“五横”;司马大街、慈胜大街、人民大街、古温大街、子夏大街为“五纵”的方格网道路格局。

城市道路系统不够完整,主要道路虽已初具规模,但次要道路、支路缺乏,路网密度过小;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性道路没有严格区分;建成区道路与老城区道路衔接不上。

旧城区道路自发形成,混乱不成体系,基础设施不配套,断头路、错位路交叉口较多,随意性较大。新的建成区主要道路建设摊子拉得过大,近期无法形成完整的主要道路网系统,同时次要道路、支路路网密度不够。

2.5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2.5.1行政办公设施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33.15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路、太行路两侧。用地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行政中心,与旧城商业、居住用地等功能干扰较大,使交通出行难度增加,不利于办公效率的提高;现状用地比较紧促,今后扩展余地不足;大部分行政办公单位条件比较落后。

2.5.2商业金融业用地

现状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51.90公顷,大多集中在古温大街、人民路和黄河路两侧,主要以沿街门面房形式出现,没有形成大型高档商场,仅在沿人民路、黄河路和古温大街交叉口有太极商厦等知名商场;集中的商业区域分布在温泉路、振兴路、黄河路。

由于南北向的人民路和东西向的黄河路是现在温县重要的道路之一,沿街无序的商业经营对其交通负面影响较大。商业服务设施比较分散,虽已在老城区形成了商业中心,但中心集聚度不高,经营模式落后,缺乏成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商业。

表2-2 区商业、饮食服务行业情况一览表

2.5.3 市场用地

城区现有芳草市场、秀添市场、太极市场、大明建材市场等。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存在马路市场现象,许多市场位于交通干道两侧,对城市的形象及交通都带来许多影响。整体层次不高,市场功能不明确。

表2-3 县城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一览表

2.5.4 文化娱乐用地

现状文化娱乐设施有太极展示馆、图书馆等,用地面积为4.31公顷。文化娱乐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设施规模不能满足需要。对温县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太极文化的认识和挖掘不足。

2.5.5 体育用地

城区现有体育场一处,位于太极展示馆东侧,面积为3.29公顷。 2.5.6 医疗卫生用地

温县城区现有医疗卫生单位8个,其中县级单位6个,分别是人民医院、中医院、二院、

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两个,分别是温泉镇卫生院、岳村乡卫生院。

医疗卫生设施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相比,医疗卫生的发展相对滞后。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医疗机构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不利于高效利用。县人民医院占地面积偏小,不能满足全县医疗中心要求。

2.5.7 教育科研用地

除党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专等外,现状几乎没有教育科研用地。 2.5.8 文物古迹用地

温县历史悠久,但城区现存文物不多,主要是苏苑和西梁所遗址。规划区域内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梁所村的西梁所仰韶文化遗址,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温大街南段的烈士陵园与位于黄河路中段的苏苑。

文物保护用地没有划分合理保护距离和范围,保护用地受到侵占。

2.6 工业用地现状

目前建成区现状工业以医药化工、纺织、怀药深加工、机械制造、调味品、卷烟材料为主,

现状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较多且分散,现状工业用地108.6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95%。

2.7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2.7.1给水现状

现状水源地位于张王庄以南的鑫源路南,自东向西带状布置七孔深150米的深水井,其单井出水量为135立方米/小时,日供水能力可达2万吨。

现状给水厂位于张王庄正南,鑫源路南侧,占地4公顷,日供水能力2万吨;二级供水厂位于城区的慈胜大街,实际供水量1万吨/日。目前,城区东至子夏大街,西至司马大街,北至新洛路,南至一号路范围内,其供水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主管网覆盖率达100%。

表2-5 温县城区给水管网现状一览表

2.7.2排水现状

温县地势,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城区排水口为邻近河道,分别为引黄北渠(北侧蚰蜒河)、东渠(东侧荣涝河)、南渠(南侧老蟒河)。

城区因地势平缓,其部分地区下水道年久失修,排水不畅或淤塞不通,一遇雨天,部分地区还多发生积水内涝现象。

城区雨水的排放主要依靠城区的管渠排入城区南部的老蟒河。

温县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后将城区的合流制排水改造为了截流式合流制,分别沿子夏大街和老蟒河北岸铺设了截流干管,将城区的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城区可收集污水约1.8万吨/日。

温县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该厂厂址位于城市东南部张疙垱村,老蟒河和荣涝河汇合处,老蟒河北岸。厂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运转良好,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B标准以上,处理工艺为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规模为2.0万吨/日,二级处理段位2.0万吨/日。

目前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中。现状污水管道基本上已覆盖整个温县城区,现状污水干管总长度51.7公里。

现状城区除温县老城区建有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外,其余区域均无污水收集、输送和污水处理排放系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就近排入水体,污染了环境。

2.7.3电力现状

(1)电源、变电站现状

城区内有110kv温县变电站和110kv青峰岭变电站2座,主变容量分别为:2x40MVA、

1x31.5MVA+1x40MVA.

(2)电压等级

温县城区电网电压等级为110/35/10/0.38kv。

(3)存在问题

电网建设滞后社会、经济发展;电源点不足,与系统联系单薄,接线方式简单、设备陈旧;部分线路老化,影响到电网安全。线路架设零乱,影响到城市发展建设。

2.7.4广播电视现状

城区现已建有温县电视台、温县有线电视台,位于慈胜大街。温县电视台建立于1992年,目前该台拥有108米电视发射塔1座,5.5米卫星接收天线1座,3000W分米波、50W米波、1000W 米波发射机各一部,覆盖半径为30公里。温县有线电视台于1993年底正式开通,传输网络已基本覆盖县域城乡。

2.7.5电信工程现状

(1)邮政设施

温县邮政局位于城区黄河路中段44号,建筑面积2082平方米。在黄河西路河温泉路上分别设有一支局,建筑面积分别为112.47平方米和100平方米。邮政开办的主要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储蓄、特快专递、电子信函、音像租赁等。

(2)电信

温县网通分公司县城内有1个交换局所,其余为模块局。分局位于县城人民路东侧。现状城区市话交换机容量88767门,实装机量70785门,市话普及率83%,县城已普及宽带。现状主要街道电信线路从2005年开始改造,2010年完成后将全部为地下管道敷设。

(3)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分公司位于太行路23号,规划区共有基站八座,分别分布于移动公司、东关、汽车站、汽车站南、司法局、农业发展银行、电业局和西梁所。

2.7.6燃气现状

天然气管网工程起源从孟州天然气公司门站接口到温县天然气公司门站。温县天然气公司门站位于太极大道中段京华食品厂对面。2008年12月,温县天然气公司正式供气。2010年,高远天然气公司已建设完成长输管网31公里,调压计量门站一座,城区管网36公里。

截止目前,天然气居民用户现已发展至4000户,2009年完成用气20万立方,2010年预计完成用气800万立方。2010年计划建成日供气1.2万立方米的中型CNG汽车加气站一座。

2.7.7供热现状

目前温县城区尚无集中供热设施,城区供热尚属起步阶段,供热现状主要是一些宾馆、浴池、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采暖、生活热水供应、均为分散小锅炉房自供,属分散供热。

全县现有居住及公用建筑面积约为600万平方米,只有部分建筑采用分散供热,实际集中供热普及率为零。大部分居民及公建设施大多无采暖设施,在冬季多以燃煤取暖。

温县供热现状均为分散的小锅炉或小煤火炉用于采暖和供热,大多数小锅炉没有除尘装置及脱硫措施,烟囱较低,不但能源浪费严重,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集中供热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现状这些小锅炉房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运行管理水平低,设施不完善,锅炉实际运行率低(一般在40%—60%)现象,而且煤场、灰场占地面积大。除个别较大规模的锅炉房外,炉灰、炉渣基本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成为工业垃圾随处堆放,污染城市环境。

2.7.8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城区现有公共厕所9座,垃圾中转站11座,地埋箱垃圾收集点26处,露天垃圾收集点26处。

区内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而现状城区清扫保洁的职工年龄偏大,影响清扫保洁工作效率。

现有的环卫车辆已严重老化,给垃圾收集转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现状城区垃圾乱堆乱放,造成露天垃圾点增多,也给垃圾清运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现有的地埋式垃圾箱及房式中转站的设施简陋陈旧,部分箱体严重腐蚀,影响环卫工作的正常开展;现状城区未设立垃圾转运站,造成垃圾清运工作量大,费用增加;而现状城区公厕数量不足且标准较低,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而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张,现有城区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城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2.8绿化现状

现状绿化用地53.3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6.36%。其中公共绿地52.94公顷,防护绿地0.43公顷。在街道绿化方面,已建成了黄河路、太极大道、太行路、司马大街、古温大街、慈胜大街和子夏大街北段7条绿化示范街;在黄河路东段建设一处公园(东至子夏大街,北至太行路),面积约100亩;在社区绿化方面加强对城区清风、怀源、崇仁、尚武、弘达5个社区的绿化建设,按照“见缝插绿,立体增绿”的要求,栽植各种花草树木。

区内绿化不成体系,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不足。公共绿地较少,人均绿化面积过小。规划建设中的县城公园仅一处,现状城市中小型绿地广场数量较多,但面积小,分布也不尽合理。

表2-6 温县老城区公共绿地一览表

2.9现状建筑评析

温县老城区先后建成了天赐名门、盛世金典、帝苑花园等现代化居住小区,一类高质量建筑比例逐步加大,其余大部分建筑主要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属二类质量一般建筑,是目前建筑体系的主体部分,三类建筑占有比例相对较小。

表2-7 现状建筑质量一览表

2.10现状开发强度评析

现状用地的容积率主要分为0—0.5、0.5—1.0、1.0—1.5、1.5以上四个区间,其中容积率大于1.5的主要为新建小区和商业区,多数分布在太行路西段、沿黄河路和老城商业区;80—90年代开发居住建筑与办公建筑容积率主要集中在1.0---1.5左右,多数城中村容积率低于1.0,其余主要为未开发用地。

表2-8 现状地块容积率一览表

规划对现状建筑密度按0—20、20—40、40—60、60—80、80—100五个标准进行分类各阶段建筑密度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规划区建筑密度分布不均匀,城中村建筑密度比较大,振兴路沿街地带由于早期的开发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现状建筑密度比较大,环境质量比较差。

表2-9 现状地块建筑密度一览表

2.11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1)土地使用控制未能成片开发,存在四处开花和见缝插针现象

区内一些地区土地开发规模小,缺少土地使用控制指标,没有系统地考虑今后发展需要,一些已建和在建的小型项目,整体破坏整块用地规模化开发,也影响了联动开发效益,使地块的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

(2)“城中村”现象突出

温县老城区“城中村”现象严重,影响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基础设施效能。特别是现状城区中尚存在一定数量的农田用地,直接表明城市发展步伐缓慢,扩张的随意性较大,现有规划已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整体性的要求。

(3)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市建设杂乱无序

生活区、生产区混杂,城市布局混乱。老城区内部功能混乱,商业、住宅和文教卫生等布局不集中。居住区用地不成规模,内部各项用地絮乱,配套基础设施不合规范。住宅建设混乱,缺少整体性和特征性。居住环境恶化,绿地、道路交通用地偏少。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一些企业混杂在城市核心地带,土地利用率不高。

(4)已经建成用地内配建停车位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单位附属绿地不足、影响老城区内在形象

老城区内已建区域,配建停车位不足,路边停车比较多,地下停车库开发比较少,导致很多市民停车难,由于路边停车太多,导致道路交通拥堵,影响车辆通行。在该区内部分单位附属绿地少,缺少绿地指标指导,环境绿化质量差,影响整个区域内的绿化景观形象。

(5)公共设施、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影响区内居民生活品质,制约区内房地产业发展

区内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规模小,并且分布不合理,使一些居住用地缺少人气,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进而使土地开发规模上不去,严重影响区内地产业的发展,从而也阻碍了老城区经济发展。

第三章规划总则

3.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年1月)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08-93)2002年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6)《温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总规”)

(7)温县县委、县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和计划。

3.2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位于温县老城区内,东起熙思大街,西至司马大街以西约300米,南到南环路,北侧以蚰蜒河及北环路为界,东西长约4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用地面积为1603.43公顷。

3.3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市民大众需求为本源与中心,提倡城市环境建设的平等与公平,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宜居性,创造更好更多的人性化空间环境。

(2)生态优先原则

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优化,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

(3)创新与个性表现原则

充分挖掘与利用特色资源,强化城市特色区、特色带的带动作用,创建反映时代和本土特征的城市风貌,反对盲目复制国内外的城市形象。

(4)多元共生原则

各类城市空间的功能、景观等方面都要体现多样化、多元化,以增强城市活力。

(5)整体协调原则

正确处理城市环境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6)可操作性原则

正确处理城市环境景观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标志性景观建设与普适性环境质量提升、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的有机结合。

(7)公众参与原则

积极的收集采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将其融入到各项规划建设项目中,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

3.4规划理念

从生态保护入手,以整体设计思想为指导,创造一个生活与环境相协调的、公园化、人性化、集约化和可持续的宜居城区。居住区提供各种类型的居住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分级分类布置,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总之,将规划区建成:(1)生活适宜,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

(2)功能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

(3)结合“引黄补源”工程,建设生态型亲水城市

3.5规划策略

为达到前述的规划目标及实现规划理念,本规划采用的规划策略有:(1)运用邻里和组团的概念组织各类用地,强调人的居住与生活的协调关系。

(2)强调商业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布置,大分散、小集中布置,满足功能服务要求,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供主、次、支路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对机动车流进行分解,保证交通流畅;

规划不同等级的停车空间,充分考虑未来停车的需求,并鼓励步行及公共交通;

(4)保留及改造水系,完善排水功能,加强自然景观,塑造优美的绿化环境;

(5)规划高效的硬件设施如交通系统、市政设施,施行整体配套和一体化服务;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规模

4.1规划目标

通过改善老城区的社会环境,挖潜盘活存量土地与生态资源,构造现代化的生活空间环境和商服空间,把本片区建设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宜居城区。

4.2功能定位

按照温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努力把本区域打造成以生态居住、商贸服务、教育科研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区。

生态居住

规划区外围由荣涝河、蚰蜒河、“引黄补源”渠、老蟒河四条水系及防护绿带环绕构成一个环状生态基质网络,这些生态基质共同形成城区外围生态体系,成为维系城市“呼吸”功能的天然“氧吧”,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社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商贸服务

借助振兴路开通的机遇,依托振兴路、人民大街、古温大街、温泉路构成的区域集中发展商业中心,形成面向城区、辐射县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县级商业中心;依托古温大街,打造古温大街商业轴线;对老城区现有商业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优化商业设施的布局,活跃小商业市场。

教育科研

依托现有的一中分校与高中以及职业学校等,充分拓展教育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共建,为教育信息资源搭建平台。

4.3规划规模

4.3.1人口规模

规划区容纳居住人口为:21万人

温县县城总体规划:至2020年,规划居住用地774.85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0.2%,人均居住用地32.3m2/人,总人口数24万。

总规中本次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665.46 ha,665.46÷774.85×24万人=21万人

则本次规划人口确定为21万。

4.3.2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总面积:1603.4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595.55公顷。

第五章规划布局

5.1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形式:“一核、两轴、七区”。

一核:老城区中部核心商业区。

两轴:沿黄河路的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和沿古温大街的南北向城市发展次轴。

七区:西北居住片区、东北居住片区、西南居住片区、东南居住片区、核心商业区、东部行政办公区和东北部教育园区。

根据《温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本规划内结合温泉路与人民路形成商业中心,在原有规模上扩展用地,规划为老城区核心商业地带;依托子夏大街新修与城东新区开发建设,沿黄河路东段两侧规划为行政商务办公区;太极大道北侧的东北角结合现有县一中分校、温县高级中学以及职校,规划为教育园区,为温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太极拳研发提供基地;以黄河路和古温大街将整个区域的居住用地分为四大片区,配套相应公共设施和绿色开敞空间。

5.2用地分类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及规划区实际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分为8大类22中类25小类,具体分类见表7-1。

表5-1 土地使用分类详表

5.3居住用地(R)

5.3.1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753.0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19%,人均用地35.86m2,其中包括普教设施用地70.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40%。区内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住宅建设以多层为主,适量建设低层和小高层住宅。城市的空间节点地区根据城市设计要求安排中高层住宅。

居民住宅基本采用城市型集合式公寓住宅形式,改变单位大院式住宅建设方式,以居住小区作为组织生活居住用地的基本单元。

为了便于城市居住用地的设计与管理,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公共资源,提升其运作效率和整体的人居环境,规划以城市主干路(黄河路和古温大街)、自然线(河流、绿带等)为边界,将老城区划分为4个居住片区。

5.3.2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

(1)居住小区级配建设施

保留或改建前东南王小学、西梁所小学、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城内小学等8所小学(温泉镇第二初级中学改建小学),在温泉路与西一路西南处、南一路与慈胜大街西南处、南一路与人民大街东南处、常阳路与东一路西南处、太极大道与祥云路东南处、东一路与北一路东北处新规划6所小学,共14所小学,总计354班,每班45座,可安排15930名小学生,其中前东南王学校为中、小学混合学校,其它学校为小学、幼儿园混合学校;保留或改建温县一中分校、温县第二实验中学和温县一中(改建初中)3所中学,在马道街与西一街东南处、西一街与工业路东南处规划新建2所中学,共5所中学,总计192班,每班50座,可安排9600名中学生。小学按72 名小学生/千人计算,可服务人口约为22.1 万;初中按42名小学生/千人计算,可服务人口约22.9万。

幼托应结合小区,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300米统一布置。容积率不大于0.5,建筑密度20%,绿地率40%,建筑层数不大于3层。规划区共设置22所幼托,按40 座/千人标准配建,生均用地不应小于12 平方米,规模控制在12 班以上,占地规模每处用地3200-5400平方米,每班不应超过30 座。

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中介咨询服务、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残疾人托养所。每个小区配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200-300 平方米,用地面积300-500 平方米,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 米。位置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结合社区中心用地设置,或与文化活动站合并设置。规划共设置社区服务中心12处

居住小区(组团)设置建筑面积50—200平方米的社区邮政服务中心,邮政服务中心宜与商业服务中心结合或邻近设置,并结合信报箱建设要求设置信报群(间)。

以小区为单位,按1个/1.2万人设置建筑不小于300平方米的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设置卫生服务站,靠近市区医院的居住区不再单独设置。规划共设置社区服务中心6处在新建、扩建的居住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应设置垃圾收集站,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00米。

小区商业网点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2)居住组团宜配建设施

总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居委会办公用房、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医疗保健等社会公共服务用房。

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公厕一处。

按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设置垃圾收集点,并应满足分类袋装要求。

按规定设置配电房。

组团及组团以上按总建筑面积的7‰配建物业管理和经营用房一处(可纳入居住小区合并建设)。

设置用地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

5.4村庄安置

5.4.1现状村庄概况

规划区涉及村庄共计12个,总人口2.04万人,现状村庄大多建设粗放,土地利用不集约,农业用地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造成居住环境较差,街道空间杂乱无章,生活垃圾无序排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5.4.2安置原则

(1)人本性原则:按照村民生活的特点,注重每个细节,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2)可操作性原则:村民安置是一个有机更新、逐步完善的过程,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为村庄的改造与安置村求科学合理技术依据。

(3)社区化原则:改变原有村庄散状布局的特点,通过整合土地,打破原来院落式布局,形成社区化居住片区。

(4)可持续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合理选址、节约用地的原则,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5.4.3安置方案

本次规划村民安置标准按照人均40平方米执行,共规划了村民安置点12个。

其中安置组团一主要安置后东南王村、南渠河村、用地规模为7.02公顷;

安置组团二主要安置后上作村、用地规模为2.78公顷;

安置组团三主要安置前上作村、用地规模为5.62公顷;

安置组团四主要安置张圪垱村、子夏大街村户、用地规模为10.69公顷;

安置组团五主要安置前东南王村、用地规模为9.06公顷;

安置组团六主要安置东梁所村、用地规模为4.31公顷;

安置组团七主要安置西梁所村、用地规模为8.12公顷;

安置组团八主要安置三家庄村、用地规模为3.76公顷;

安置组团九主要安置五里远村、用地规模为10.02公顷;

安置组团十主要安置南大街村户、育才街村户、用地规模为17.06公顷;

安置组团十一主要安置后秦岭岗村、用地规模为2.83公顷(置于规划范围外安置);

安置组团十二主要安置前秦岭岗村、用地规模为4.69公顷(置于规划范围外安置)。

5.5公共设施用地(C)

5.5.1规划原则

规划区公共设施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满足独立的职能需求,完善本区内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

(2)积极承担城市部分区域性职能分工,充分发挥老城区经济、环境的优势;

(3)公共设施合理分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划分服务等级,重点突出,均衡服务。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361.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67%,人均用地17.23m2。

5.5.2行政办公用地(C1)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42.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66%,人均用地2.02m2。

该用地主要位于黄河路东段两侧及子夏大街两侧,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5.5.3商业金融业用地(C2)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202.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69%。其中规划市场用地35.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5%。

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振兴路、人民大街、古温大街、温泉路交叉口地区以及北一路、黄河路、振兴路、慈胜大街、古温大街、子夏大街两侧,规划形成一个县级商业中心、一条商业轴线、三纵三横六条商业街。

县级商业中心:振兴路、人民大街、古温大街、温泉路交叉口地区,以大型商业金融用地为主。

商业轴线:沿古温大街形成商业轴线。

商业街:北一路、黄河路、振兴路、慈胜大街、古温大街、子夏大街。

该市场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内的各个居住区附近,考虑就近方便居民生活与生产的要求,对其进行保留、改造,同时增设新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体系。

5.5.4文化娱乐用地(C3)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2.3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77%,人均用地0.59m2。

该用地主要分布在黄河路和古温大街两侧,对原新华书店、太极武术馆等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建立健全全县、社区两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5.5.5医疗卫生用地(C5)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7.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1%,人均用地0.84m2。

该用地位于育才街南段、太行路西段、黄河路中段,慈胜大街沿线及振兴路西段地区。规划对人民医院、中医院、县二院、县妇幼保健院在原址上适当改扩建,提高医院医疗设备整体水平,同时按合理服务半径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5.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

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81.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5.09%,人均用地3.89m2。

该用地位于城区东北部,邻近荣涝河和蚰蜒河交汇处西北角集中布置教育科研用地,作为温县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太极拳研发教学基地。

5.5.7文物古迹用地(C7)

规划文物古迹用地2.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16%。

规划区范围内有三处文物古迹用地,分别是西梁所遗址(新石器时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珠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县烈士陵园。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时,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烈士陵园可以对其完善,并与公园建设相结合。

5.5.8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

规划其它公共设施用地3.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19%。

规划区范围内有三处其它公共设施用地,其中一处位于古温大街与南一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基督教堂用地,并对其保留。另外两处用地位于子夏大街与常阳路交叉口东北侧,现状为一处老年抚养中心,规划保留并进行扩建,同时保留与其紧邻的东明寺用地。

5.6道路广场用地(S)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327.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53%,人均用地为15.60m2。

5.6.1道路用地(S1)

规划道路用地311.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51%。

5.6.2广场用地(S2)

规划广场用地5.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5%,人均用地0.27 m2。规划区有四处广场用地,其中一处用地位于慈胜大街与太行路交叉口东南侧,面积为4.42公顷,对其保留改造,并提高环境质量;另三处位于人民大街与温泉路交叉东北侧与西北侧以及西南侧,占地面积分别为0.13公顷、0.75公顷、0.28公顷,考虑到今后周边商业发展需要预留集散空间,规划在此设置三处广场用地。

5.6.3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S31)

规划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10.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7%,共规划23处机动车停车场库,人均面积为0.51m2。

5.7市政设施用地(U)

规划市政设施用地31.8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0%,主要包括消防站用地、供电用地、供水用地和供燃气用地等,具体各类用地在市政设施规划中进行详解。

5.8仓储用地(W)

规划仓储用地12.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0%。

考虑紧邻司马大街过境交通优势,结合现有的温县润通汽车交通运输公司、畅茂运输公司等在司马大街西段布置仓储物流用地,发展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5.9绿地(G)

规划绿地101.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36%,人均用地4.83 m2。

5.9.1公共绿地(G1)

规划公共绿地用地99.9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26%,人均公共绿地为4.77 m2。

该用地主要指城市公园、街头游园以及规划区主要道路两侧的街头绿地。

5.9.2防护绿地(G2)

规划防护绿地1.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0%。主要包括城市周边及对外交通干道防护绿地及高压线下的高压走廊等。

5.10水域和其它用地(E1)

规划水域和其它用地7.88公顷,主要包括城北蚰蜒河、城东荣涝河、城南老蟒河及城西引黄西渠用地。

表5-2规划用地构成表

第六章规划控制

6.1地块的划分及指标体系

地块划分

为了与土地开发出让以及城市建设的具体条件适应,规划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了用地细化。首先,由次干道和支路将每个“控规单元”划分为几个“街坊”,再由宗地边界线将每个“街坊”分割为多个“地块”,这样就形成了“街坊——地块”逐级细化的地块划分模式。规划尽量使每个“街坊、地块”的形状规则,便于管理和土地的开发利用。

(1)街坊划分

依据《温县县城总体规划》成果,最大限度挖掘温县老城区用地的潜能,根据用地的功能和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主次干道的分割,老城区共划分为13个大街坊。

(2)地块划分

以总体规划路网骨架为基础,通过加密支路系统划分适合老城区未来土地开发需要,便于地块的划分和整合。

指标体系

1、规定性指标

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配建车位、禁止开口路段及配套设施等。

2、指导性指标

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及体量风格要求、其它环境要求等指标;指标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6.2用地—建筑相容性规定

(1)用地性质的确定

按照用地布局所确定的用地性质在图则中进行落实,并按照各类用地规模需求,划定清晰的用地边界。按照图则中确定的用地性质和用地边界控制各地块的用途,用地性质和用地边界不得随意调整。

(2)用地性质的兼容性

为了增加可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对用地性质适当增加用地兼容性的规定。用地兼容性的设置仅限于用地类型相近、有利于功能互补或用地价值提升的地块,主要根据地块的具体区位条件和发展可行性确定。

规划确定的可兼容的用地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R2)、商业金融业用地(C2)二类。商业金融业用地中的小类用地可互相兼容。子夏大街与古温大街两侧的商业金融业用地(C2)可以兼容二类居住用地(R2)。对于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按照所确定的用地性质,不得随意兼容其它用地。对于居住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R22)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中的行政办公用地(C1)、医疗卫生用地(C5)、教育科研用地(C6)的用地性质,也不得随意兼容其它用地。

用地兼容性作为用地性质规定内容列入地块强制性指标,在图则中予以落实。有兼容性规定的地块的用地性质应以原性质为主、以兼容性质为辅,不得以兼容性质改变整个用地的使用

用途,并应同时满足自身建设的规范要求和地块整体指标要求。

(3) 土地使用相容性规定

为保证建设用地价值最大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规划允许建设地块配建与建设地块规定性质功能互补的建设项目,不得以相容性质改变整个用地的使用功能,并应同时满足相容性类别用地建设的规范要求和地块整体指标要求。

建设用地适建项目的建设项目总量不得突破地块建设总量的20%。

各类建设用地的建设类型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要求,参照《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4) 地块出让使用

实际建设过程应鼓励相邻地块合并,合并后配套设施规模不应减少,建筑总容量和分类建筑总容量不应增加。一般情况下,地块不应分割出让。特殊情况需分割出让,应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县人民政府同意方可,分割后配套设施项目和规模不应减少,建筑总容量和分类建筑总容量不应减少。

地块内建筑今后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应同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相符。

表6-1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建设项目表

序批准后确定

6.3 开发强度控制

根据地块的区位、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确定合理的土地的开发强度和良好的

环境质量。

(1) 居住用地

可改造用地:指本片区内振兴路附近的质量较差的住宅和温县化肥厂,太行路附近的 焦作市卷烟材料有限公司和河南金陵怀药药业有限公司,太极大道附近的河南艺龙塑化有限公司,以及地块内其他可改造的城中村、危棚房区和规划搬迁企业。规划为更好的与将来的开发改造相结合,规定可改造地区的容积率为1.0-2.8。多层区控制在1.0-1.6之间,中高层区控制在1.5-2.2之间,高层区控制在2.0~2.8之间。其中中学用地控制在0.8以下,小学控制在

0.7以下,托儿所及幼儿园用地控制在0.5以下。

不可改造用地:指本片区内已建的无改造可能的地区,如科研教育单位和已建居住小区。 (2) 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黄河路东段两侧,容积率控制在1.2-2.0之间。

(3)商业金融用地

区内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在北一路、黄河路、振兴路、慈胜大街、子夏大街两侧,规定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为1.5-3.0。

(4)文化娱乐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2.0之间。

(5)医疗卫生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1.5之间。

(6)教育科研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1.2之间。

(7)仓储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5~1.2之间。

(8)市政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8以下。

(9)建筑容积率的奖励和补偿规定

(10)在满足自身的规划设计条件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等公

共使用空间,又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空域等有关规定的,可在原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条件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并按下表的规定换算。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原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表6-2容积率奖励补偿表

6.4建筑密度控制

根据地块的区位、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容积率,确定合理的建筑密度,保证地块的合理容量和良好的环境质量。

(1)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商住混合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内,中小学校

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内。

(2)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内。

(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

(4)商业金融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内。

(5)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

(6)仓储设施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45%以内。

(7)市政设施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内。

6.5绿地率控制

(1)各类用地绿地率指标

文化娱乐、体育用地绿地率≥35%

中小学、托幼用地绿地率≥40%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用地绿地率≥40%

行政办公用地绿地率≥35%

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35%

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30%

仓储设施用地绿地率≥25%

市政设施绿地率≥25%

道路绿地率按下表执行。

表6-3 道路绿地率控制指标

(2)各地块在满足《分图图则》所规定的绿地率指标的同时,还应尽可能绿化美化,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增强绿化效果。

(3)居住区内公共绿地总指标的控制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

(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4)中心绿地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定,(详见表6-4)

表6-4 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

6.6建筑高度控制

(1)建筑高度控制

沿太极大道南侧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沿黄河路两侧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30 米以下,规划区沿城市主要公园周围地块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其他区域居住建筑高度控制控制在

30米以下。

中学建筑高度控制在20米以下,小学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托儿所及幼儿园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行政办公建筑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

商业金融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规划区沿司马大街两侧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60 米以下,古温大街与黄河路及子夏大街两侧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温泉路与人民大街交汇地区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

文化娱乐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医疗卫生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

教育科研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

仓储设施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

市政设施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2)建筑层数控制

无电梯的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托儿所及幼儿园教学、生活用房不应超过3 层。

(3)临街建筑控制要求

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工程控制高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表所列规定:

表6-5 沿城市道路两侧建设控制高度一览表

注:1、建筑临两条(含两条以上)道路时,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控制高度。

2、建筑临接或其面前道路临接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的在控制高度时,

可将广场、河、(渠)道、电力线保护区、绿化带二分之一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6.7建筑间距控制

(1)基本原则

建筑间距的规定包括建筑正面间距、侧向间距等。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管线敷设、国家安全、建筑保护、卫生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等相关规定。

(2)住宅建筑间距

住宅建筑正面间距应符合不低于大寒日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6-6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工业产业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区位于三江片西北部。为综合协调区域内外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控制和引导区内各项建设,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宁波市工业园区布局规划》、《江北城乡一体化规划(2001-2020)》等。 第三条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3.1 整体性原则,一期用地的开发要考虑与江北工业产业园区整个片区的关系,在市政、道路、结构等方面衔接好。 3.2 弹性的原则,在道路设置、地块划分、土地兼容性等方面保留一定的弹性,使园区发展能适应不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3.3 注重生态设计原则,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好规划用地与周边条件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工业园区环境景观。 3.4 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区域内便利的交通网络,建立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城市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的整体发展。 3.5 强化产业型工业园区的特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3.6 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开发强度、道路结构,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功能需要,使整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可能集中紧凑,以期经济地建设市政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3.7 创造城市的标志和窗口,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 第四条规划要点 4.1 为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结合当地工业开发对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地块规模,既有利于开发地块的完整性,又适应于地块拆并的可能性。 4.2 妥善处理高压线走廊、水网与道路、用地规划的关系,保证开发地块的完整性。 4.3 加强环境规划,创造和谐、优美的生产环境。 4.4 加强竖向规划,在保证道路交通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土方量。

总规、控规、详规的区别

总规、控规、详规的区别 一、几个层次 1、总规(城市总体规划): 对整个城区甚至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详规(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二、如何进行总规、控规、详规

3、详规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进行详规规划需要的材料: (1)控规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4)工程造价等材料 (5)其他一些必须的材料 详规都搞出啥东西来? (1)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7)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2、规划地段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4、道路交通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5、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6、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 7、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模型或鸟瞰图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2) 三《潼南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编》(2005年)解读 (4) 四、规划依据 (4) 五、规指导思想划与原则 (5) 六、规划目标 (6) 七、产业定位与规模 (6) 八、用地布局 (7) 九、土地使用规划 (9) 十、地块指标控制规划 (9) 十一、“四线”规划 (13) 十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十三、道路交通规划 (14) 十四、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 十五、城市设计导则 (19) 十六、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十七、防灾规划 (22) 十八、规划实施 (26)

一、规划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既拓展了我国各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其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宏观发展背景,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地方经济的“起飞”。 2、重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潼南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潼南县可以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层面争取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换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潼南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潼南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北部城镇产业拓展带上和西北经济发展区中,根据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潼南是以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的定位。 4、建设特色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 5、xxxx工业园区位于潼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梓潼镇,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模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南、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纸业。 6、随着特色工业园区在潼南建设的确定,给潼南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大,规划需要进行潼南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布局的调整。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潼南工业园区(北区)建设,特编制《潼南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潼南江北新城东北部,东至规划北区工业大道以西自然山体,西北接火车站片区,西南区部分位于现状万利来化工厂区域,南临涪江。规划区面积836.86公顷。 (二)自然环境 1、区位关系 规划区与江北新城行政中心相距3.5公里,至涪江南岸旧城区距离5.5公里,距xxxx工业园区南区5.5公里,到双江古镇约12公里。 2、交通区位 规划区沿涪江展开,离潼南火车站仅2公里,离奋进大道仅1公里。 3、地形地貌 根据地形分析,规划区地形主要为缓坡地,标高集中在305.0米至325.0米。在坡度上,主要集中在0-10%坡用地。从潼南整个城市规划区来看,本次规划区应该是较为难得的一块平地,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建设。 4、水文气象 规划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

牛山控规说明书

项目名称:牛栏山组团东南街区滨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方(甲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顺义分局 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杨保军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5年 6月 7日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徐泽城市规划师 谢从朴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徐泽城市规划师 谢从朴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晓燕工程师 杨斌城市规划师 李全宇城市规划师 刘世辉城市规划师 薛金鑫城市规划师

目 录 7 第二章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 7 第三章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8 第四章 道路交通规划及控制 ..................................................... 10 第五章 景观系统规划及控制 ..................................................... 11 第六章 市政工程规划及控制 ..................................................... 12 第七章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 15 第八章 建筑高度及间距控制 ..................................................... 15 第九章 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 ..................................................... 16 附录 名词解释 .. (17) 20 第二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原则 ................................................. 21 第三章 功能定位 ........................................................................ 22 第四章 功能结构 ........................................................................ 23 第五章 居住用地规划 ................................................................ 24 第六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25 第七章 道路交通规划 ................................................................ 26 第八章 绿地系统规划 . (28) 第九章 景观系统规划 .................................................................29 第十章 给水工程规划 .................................................................30 第十一章 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十二章 供电工程规划 .............................................................33 第十三章 通信工程规划 .............................................................34 第十四章 燃气工程规划 .............................................................35 第十五章 供热工程规划 .............................................................37 第十六章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8 第十七章 管线综合规划 .............................................................38 第十八章 规划控制要求 . (39)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2020-07-05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 漯河市工业园区位于漯河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 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网,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交通优势

桂林临桂控规说明

说明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解读 (1) 一、项目背景 (1) (一)区域背景 (1) (二)临桂新区发展目标 (1) (三)项目背景 (1) 二、规划范围 (2) 三、社会经济概况 (2) (一)经济概况 (2) (二)社会概况 (2) 四、上位规划分析 (2) 五、用地条件 (2) 六、现状概况 (3) (一)用地现状 (3) (二)建设现状 (3) (三)道路交通现状 (3) 第二部分规划总则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4) 三、规划理念 (4) (一)规划愿景 (4) (二)规划理念 ............................................................................................... 4 第三部分规划方案 (5) 一、功能定位 (5) 二、发展规模 (5) (一)用地规模 (5) (二)人口规模 (5) 三、规划结构 (5) 四、开发强度 (6) 五、用地布局 (6) (一)居住用地(R) (6) (二)公共设施用地(C) (7) (三)对外交通用地(T) (8) (四)道路广场用地(S) (8) (五)市政设施用地(U) (8) (六)绿地(G) (9) (七)水域及其它用地(E) (9) 第四部分支撑系统 (10) 一、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一)区域交通分析 (10) (二)道路网规划 (10) (三)重要立交及道路交叉规划 (12) (四)交通设施 (12) (五)停车系统规划 (12) (六)公交系统规划 (12) 二、竖向规划 (13) (一)设计标高: (13) (二)设计坡度: (13)

控规文本+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功能定位 第三章总体布局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 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九章市政用地设施规划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章五线控制 第十二章地块控制 第十三章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十四章建设开发时序 第十五章附则第二部分说明书1 前言 规划背景 规划范围 规划依据与原则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原则 项目概况 2 现状概况与分析区域位置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地貌 水文水系 土地利用现状 道路交通现状 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规划定位与发展策略区位分析 上位规划 基地优劣势分析 优劣分析 劣势分析 发展策略 交通策略 土地利用策略 景观策略 4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总体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 5 地块划分及开发控制地块划分及编码 控制指标 5.2.1 控制指标的内容 5.2.2指导性控制指标 6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原则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7 竖向规划 现状地形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设计原则 道路竖向规划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总体思路 布局规划 9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 9.2.1绿地结构 9.2.2绿地分类 10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城市设计目标 城市设计原则 整体城市设计

第三部分附图 1区位分析 2与老城区衔接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及环境分析4土地使用规划 5地块编码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道路交通规划 8道路线位(坐标) 9道路竖向(坡度/坡长)10四线规划图 11城市设计概念图 12规划结构 13功能分区 14绿地系统 15绿地景观结构 16开发强度 17高度分区18分图则1 19分图则2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背景 秦皇岛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实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两大目标,根本方法是统筹“三生”,即生产、生活和生态。通过统筹“三生”,努力把秦皇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型城市。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三宜”型城市的目标,省政府要求各个职能部门要做好沿海城市的文章,以促进秦皇岛市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秦皇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实现将产业发展转向旅游产业的目标。 面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和秦皇岛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按照“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借助国家扩大投资的经济政策,从“道路交通、环境治理、公益保障、生态园林、住房保障、旧区改造、文化建设、市民素质”等八个方面,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河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6、《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09) 7、《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8、《秦皇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学区建设规划(2009-2013年)》 9、《秦皇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10、其他法规规范 第三节规划范围 海港区H-ZX-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位于海港区中心片区南面,规划区东、北起东港区、西至新开河,南到渤海。规划范围总用地2.06平方公里。该控规单元包括河东办事处。 第四节规划指导思想

南川东胜北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东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东胜、北固工业园区位于南川城区东部,总面积约11.5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2平方公里的工业片区已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将对剩余的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北固、东胜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规划用地南以渝湘高速公路为界,北至工业园区起步区,西临花山,东以自然山体为界,总面积约为9.36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及开发态势 (一)自然环境: 1、气象水文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雾的特点。据南川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3°C,极端最低气温-1.5°C(2000年2

月10日),最高气温41.4°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8毫米,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4.4毫米。 区内河流较发育。位于规划区中部的龙岩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规划区,属常年性河流,由南向北流注入大溪河,为大溪河一级支流。河面最宽处25.0米,最窄处8.0米。在规划区南东侧土桥附近,常年水位533.28米,最高洪水位537.17米(1999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平均纵坡降0.5%。 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的凤咀江为龙岩河的一级支流,由南向北在规划区北西部的薜家嘴角塘注入龙岩河,属常年性河流。河面最宽处9.0~30.0米,最窄处5.0米。在规划区北西侧薛家嘴附近,常年水位497.87米,最高洪水位500.7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平均纵坡率0.7%。 2、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于南川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片中的东胜片区和北固片区,处于两山之间的盆地之内。 规划区南高、北低,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部观山顶,最高点高程为607.2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内龙岩河的末端,最低点高程为490.3米。区内除有观山坡等三处集中的山体之外,其余用地均较为平坦,用地建设条件优越。 规划区内观山坡等山体植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为农地。 (二)社会经济环境:

控规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述 (2) 一、规划研究背景 (2) 二、规划范围 (2) 三、主要相关规划及关联 (2) 四、规划任务 (6) 第二章现状概况 (7) 第三章规划原则、目标定位与规模 (10) 四、规划发展目标及要求 (10) 五、发展定位 (10) 第四章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11) 一、功能结构与分区 (11) 二、用地布局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一、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2) 二、道路系统规划 (12) 四、公共交通规划 (13) 第六章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13) 一、绿地系统规划 (13) 二、景观系统规划 (14) 第七章给排水工程规划 (15) 一、给水工程规划 (15) 二、排水工程规划 (15) 第八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16) 一、电力工程规划 (16) 二、电信工程规划 (16) 第九章燃气工程及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6) 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7) 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8) 一、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目标 (18) 三、环卫设施规划 (19) 四、道路清扫等级规划 (19)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19) 一、消防规划...................................................................................................... 19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20) 一、规划目标 (20) 二、环境功能区划 (20) 三、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 第十三章开发控制 (21) 一、土地使用控制 (21) 二、容量控制 (22) 附表:控制性指标规划一览表 (25)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及说明书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 一、总则 1.1 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和《莆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规划范围 黄石工业园区首期用地面积126.35公顷。用地范围:东至道山路,西至兴业路,南至普连路,北至晴岚路。 1.3 适用范围 在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遵守本规划,除文本和图则有关规定外,未涉及的其它控制指标应参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1.4 使用原则 本规划的文本和图则是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建设、改造的控制性文本,应同时使用,二者不可随意分解。 1.5 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本规划经莆田市城乡规划局批准后,即可执行。解释权属莆田市城乡规划局。 二、规划设计要点 2.1 规划原则 2.1.1 规划应充分考虑并发挥园区的区位优势,处理好园区与黄石镇区总规关系及园区分期建设衔接问题。 2.1.2 在用地组织和空间布局方面,既要体现合理分区,又要考虑功能相近用地彼此间包容性。确保园区功能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2.1.3 力求规划富有弹性、可操作性。特别在市政工程规划方面,应与总规对接,应适度超前。 2.1.4 注重原有环境,保留原有风貌,创造富有个性园区,同时还要注重环保,以利可持续发展。 2.2 规划期限、性质和规模 2.2.1 规划期限:2001—2005年 2.2.2 规划性质:轻型、低耗、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市级工业园区。 2.2.3 用地规模:本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6.35公顷,建设总用地121.24公顷。其中:工业用地76.9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6 3.46%。 2.2.4 人口规模:本区可提供11260个就业岗。园区总人口16407人。其中:村庄人口2250人,单身职工8712人,带眷职工5445人。 2.3 规划结构 2.3.1 本区通过黄石镇区总规确定的谷城路进行功能区划分。谷城路北侧为一类工业集中发展区,谷城路南侧为二类工业及园区生活配套集中发展区。二个区通过谷城路和东井南路为骨架,组成相互联系有机整体。 2.3.2 本区路网是在黄石总规在园区内所确定的二条“十字型”主骨架基础上,结合地形及现状,采用“方格网”布局型式。 2.3.3 土地使用情况 详见规划土地利用一览表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工业园区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二章现状概况 (2) 一基本条件 (2) 二土地利用现状 (3) 三基础设施状况 (3) 第三章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3) 一园区现状不足 (3) 二条件分析 (4) 三SWOT分析 (4) 第四章规划技术路线及编制程序 (5) 一项目特点 (5) 二规划技术路线 (5) 三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5) 四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 (6) 五其他园区的借鉴 (6) 第五章规划总论 (8) 一规划依据 (8) 二规划原则 (8) 三规划范围 (8) 四规划期限.................................................................................................................... 9第六章园区规模与性质. (9) 一示范园区性质 (9) 二园区规模 (10) 第七章园区总体设计 (11) 一园区发展目标 (11) 二园区发展策略 (11) 三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第八章建设用地布局 (12) 一空间布局形态与结构 (12) 二建设用地规划 (13) 第九章交通体系规划 (15) 一对外交通组织 (15) 二内部交通组织 (15) 三交通设施 (16) 四公共交通规划 (16) 第九章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7) 一技术路线 (17) 二设计重点 (17) 三园区循环经济体系设计 (17) 四产业循环 (17) 五资源循环 (18)

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 (18) 一给水工程规划 (18) 二排水工程规划 (19) 三电力工程规划 (20) 四邮政电讯规划 (20) 五供热工程规划 (21) 第十一章绿地景观规划 (21) 一绿地系统规划 (21) 二景观规划 (22)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卫生规划 (23) 一环境保护规划 (23) 二环境卫生 (24)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25) 一防洪规划 (25) 二消防现状 (25) 三抗震规划 (26) 四人防规划 (2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一近期规划指导思想 (27) 二近期建设重点 (27) 三近期建设重大项目 (27) 四园区入驻企业 (27) 五、园区初期发展模式 (27) 十五章规划实施建议 (28) 一、组织措施 (28) 二、法规措施 (28) 三、技术措施 (28) 四、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28) 附表:建设用地计算表: (29)

城市某区域控规设计说明

编制单位: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 规划专业:胡延汉 给排水专业:李爱萍 电气专业:张伟 暖通专业:何强 二零一零年八月

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章导演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原则第三章用地现状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第五节热力工程规划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七章环卫设施规划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九章地块控制图则

第一章、导言 一、背景 洛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地处中原, 是中原地区继郑州之外规模最大的城市,洛阳市政府也提出了“国家卫生城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发展。如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已成为广大洛阳市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改善洛阳城市形象付诸行动,部分地区已完成了亮化、美化工程。 西工区地处洛阳市中心,总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39万,现辖洛阳工业园区、车站地区管理处和2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市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规划地块位于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西、洛浦路以南、洛浦西路以东,处于西工区东南部,该建筑群有的建筑已常年失修,形成危房。有的因种种原因一直空置,与建成的华源财富广场、华源河畔名居和洛浦公园以及周边环境很不协调,消防通道不畅,造成安全隐患。该地块上的建筑与洛阳市的整体规划不相符。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 虽然近年来周边相邻部分地段已经进行了规划建设,但还有些地段缺少相关的规划指导。因此,我公司对该地块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梳理本地块用地功能,以期提升地区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使其成为环境优美、功 能齐全、运营高效的城市亮点。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06版);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7、《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实施方案的批 复》;(洛政文【2005】139号 2005年9月17日); 8、《洛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公告》(洛阳市房地产交易中心2007 年4月26日);《成交确认书》(洛阳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4月26日); 9、《规划技术要点通知书》(洛阳市规划局); 10、《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2004-2008年度已出让土地未开工项目建设 的工作部署》(洛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14号,2009年7月21日); 11、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规划地块1:1000地形图。 三、规划范围 规划地块位于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西、洛浦路以南、洛浦西路以东,处 于西工区东南部。总规划用地面积17.27公顷。 四、规划内容 本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和开发控制图则。规划文本包括通则和细则,涉及各个地块的开发控制指标和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导引,与地块开发控制图则一起,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文件。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功能规模与布局 (3) 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 (5)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6)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7)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八章城市设计导则 (9)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 第十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0) 第十一章附则 (11) 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12) 附表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14) 附表三地块指标控制一览表 (15) 附表四:各类用地使用性质适建性规定表 (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xx县xx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25)和xx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适应xx县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发展需求,优化利用和合理配置城镇空间资源,指导园区合理高效的发展建设,特编制《xx县xxxx工业园(x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实施);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 2006.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建部令第七号、2010.13);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 (二)xx地方法规、文件 《xx省重点工业园区实施办法(暂行)》; 《xx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政发[2004]号);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三)其他现行法律法规、条例规范 《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xx县“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xx县xx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25)》 《x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5)》;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理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筑xx-xx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 (二)立足大经济区域,分析xx-xx工业区在xx县以及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科学确定其职能和发展规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从于上位总体规划。 (三)注重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从有利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构成有现代xx的工业园区风貌。 (四)规划体现市场运作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规划管理的规范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 因地制宜与生态优先原则 规划在深入调查现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考虑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山水的自然肌理特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以体现规划区的山水文化品质,融山、水、城、林为一体。 (二) 整体协调原则 从整体性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对规划区的相关要求,合理衔接周边区域的土地使用情况,创造功能配套、环境协调、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本规划表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结构的具体要求,深化和落实了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合理划分地块,确定通过各项规划控制指标,为综合开发和相关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三) 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原则 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性指标为刚性控制指标,其建筑形式、色彩等为弹性控制指标,规划采取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规划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用以适应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 (四) 以人为本的原则

某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 总则 本规划区市政公用设施各种管线均为地下直埋敷设,为协调各种管线之间的分布,各管线沿道路横向原则上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的排布顺序为:电力、电信、给水、供热、污水。具体位置以管网综合道路横断面图为准,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改动。 给排水部分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建设单位提出使用要求及相关资料。 建筑专业提供图纸资料。 二、设计范围 规划区内给排水设计包括:给水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系统、排水系统。 三、给水规划 1、本规划《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确定用水定额,本规划用水定额200L/(人.天),最高日用水量为965.5(m3/d),居民住宅最高日用水量的时变化系数取2.5,其它取2.0,最高日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13.8(m3/h)。 2、根据《某市中心城给水专项规划2006-2020》及供水公司要求,给水在北京路、西风路西侧新建DN600给水管线上已有预留的DN400管线,可直接接入小区内,区内给水主管管经DN200, 给水管线采用HDPE管, 给水管道接入点压力0.40MPa,但用水高峰期水压难以保证,因此,规划区内设置管网叠压给水系统,平常利用管网压力直供,高峰期采用叠压供水,规划区内的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管网与枝管网结合供水的形式,泵房设置在A-03地块内。

工业区修建性详细的规划说明书

晋江市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007年6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镇村建设专业化标准厂房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围绕“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总体要求,结合晋江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明确提出每个专业化标准厂房园内只能有一个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专业化标准厂房主导产业的选定由镇(街道)根据辖区中小企业产业聚集情况选定,同时须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用地上,标准化厂房选址除了必须符合相应规划建筑相关规范外,为使标准化厂房达到效果,晋江市对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也作了限制性规定:单体建筑面积不得小于4000平方米;同时,除特殊行业外,标准厂房要建多层,原则上不低于3层;建筑密度要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1.5以上。标准化厂房的配套设施也有相应规定,办公和生活区宜集中设置,并与生产区相分离,总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区域内部不得建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非生产性配套建筑。 根据该文件要求,深沪镇政府决定结合本镇中国内衣名镇的产业特色,建设内衣制造园,在晋江市政府的支持下,确定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2.0以上的规划条件。考虑到内衣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以及让利于周边村民的社会化配套原则,园区按50%的职工配套设施标准控制,其他职工配套设施由周边村庄结合新农村建设解决。并以此为规划前提,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研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究院进行《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深沪镇总体规划相关背景 依据晋江市总体规划,泉州市域晋南片发展方向以外向型、市场型、轻加工为主,逐步向高科技型转化。晋江市总体规划及城市概念性规划,分析深沪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晋江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确定深沪镇为晋江市域南部经济区中重要的旅游港口城镇。 规划分析了深沪镇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各行业发展潜力,确定在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以发展轻工为基础的同时,对台贸易和沿海且具港口必将大力影响其商业、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确定深沪镇镇域性质为:滨海港口城镇。 深沪镇产业空间布局:以镇区服务为核心,巩固现有各主要职能片区地位,拓增主要职能片区的交通联系,加快“旅游、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镇区和沿海旅游带全面增强服务业,由旅游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保证各基础性设施的齐备,率先实现在各镇中由生产型城镇向高层次的消费型城镇转变。 其次,渔业捕捞是深沪镇的传统产业,深沪镇对渔业体制进行优化改革,要求以发展深加工产业为延伸主业,加大作业区,大力推广新型网箱养殖技术。深沪镇同时是一个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目前经国务院审批,泉州港口岸深沪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深沪港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今后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业。 第三,利用沿海地区优势,设立生态隔离带和直通镇区中心的生态绿色走廊,形成绿水相依的镇区生活环境。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