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GC_MS分析及抑菌评价研究
GC-MS分析紫苏叶与陈皮复配前后挥发油的变化

GC-MS分析紫苏叶与陈皮复配前后挥发油的变化王茵;张礼仲;吴毅【期刊名称】《现代食品科技》【年(卷),期】2022(38)8【摘要】为探究紫苏叶、陈皮复配前后挥发油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叶、陈皮及紫苏叶和陈皮复配物(简称复配物)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各挥发油进行分析,比较其成分及含量的差异。
从紫苏叶、陈皮及复配物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22和31个化合物,检出物总质量分数分别为97.77%、99.76%和97.94%。
紫苏叶挥发油中薄荷醇、β-波旁烯、反式-橙花叔醇和环氧化蛇麻烯Ⅱ共4个化合物未在复配物挥发油中检测到,且其中β-古巴烯的含量在复配物中明显增加;陈皮挥发油中2-蒈烯、对-伞花烯、异松油烯、4-萜烯醇和大根香叶烯共5个化合物未在复配物挥发油中检测到,且其中香附烯酮的含量在复配物中明显增加;而复配物挥发油中新增加了4-蒈烯、邻-异丙基苯、癸醛、γ-榄香烯、乙酸橙花酯和乙酸橙花叔醇酯共6个化合物。
因此,该研究说明紫苏叶、陈皮复配前后挥发油成分有明显变化,为紫苏叶和陈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6页(P260-265)【作者】王茵;张礼仲;吴毅【作者单位】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学历教育部;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四种紫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2.GC-MS与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用于3种陈皮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3.GC-MS分析不同采收期广陈皮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4.《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挥发油GC-MS分析比较5.紫苏叶挥发油的GC-MS定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秦晓霜,康笑枫,林春华,郭碧瑜(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8) 摘 要: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用GC-MS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总离子图,经数据系统处理并采用总离子图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组分的相对含量,然后用N IST107和N IST21质谱谱库检索及人工谱图解析,以可信度>85%的标准确认各色谱峰的成分,鉴定出紫苏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醛(92.13%)、柠檬烯(2.86%)、1,6,10十二碳三烯,7,11二甲基-3-亚甲基(2.24%)、1,6-辛二醇-3-醇,3,7-二甲基(0.79%)等10种化合物。
关键词: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S6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06)06-0036-02 紫苏,别名赤苏、白苏、苏叶等,为唇形科紫苏属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泰国等国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零星栽培。
紫苏的根、茎、叶均可食用,性温、味辛。
其中以叶、梗、果实入药,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功效,紫苏籽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等功效[1]。
广州市农科所对紫苏进行了多年的栽培研究,为促进紫苏在家庭保健方面的应用,还开展了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鉴定,现将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处理供试用的紫苏采自广州市农科所种质资源圃。
将长30cm左右的紫苏植株风干、磨碎后,用挥发油蒸馏器蒸馏提取挥发油,然后将挥发油溶解于正已烷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过滤、干燥并把溶剂风干,最后用乙醚溶解,备用。
1.2 分析条件样品分析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QP5000GC-MS色质联用仪。
色谱柱为DB-1(30m×0.25mm)石英弹性毛细管柱。
程序升温:始温100℃保持3 min,然后以30℃/min的速度升至200℃;气化室温度190℃,界面温度190℃。
紫苏精油对两种霉菌的抑菌活性效果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橘灰青霉和尖孢镰刀菌: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
学与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储藏;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PDA,Potato Dextrose Agar):北京陆桥公司; 马铃薯葡萄糖肉汤 (PDB,Potato Dextrose Broth):青 岛海博公司;紫苏精油:南京丁贝生物技术公司,其 组 分 经 气 相 色 谱 - 质 谱 (GC-MS) 测 定,主 要 含 有 38.85% 的 1- 环己烯 -1- 甲醛,9.84% 的 1-(2,5- 二 甲基苯基 )- 乙酮,9.72% 的 8- 羟基羧基丙酮,9.19% 的庚 -2- 烯 -2- 甲醛,8.99% 的辛烷,4.51% 的双环 辛烷和 3.85% 的庚 -2- 酮。 1.2 仪器与设备
收稿日期:2019-09-1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18YFD0401403-01);江苏省研
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 (KYCX18-1418)。 作者简介:袁康,男,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通信作者:都立辉,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制领域的应用,本试验主要测定了紫苏精油对橘灰 青霉和尖孢镰刀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研究不同 浓度的紫苏精油对霉菌菌丝、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 的影响,以及检测紫苏精油对两种霉菌线粒体中的 ATP 酶活性的影响,为紫苏精油对橘灰青霉和尖孢 镰刀菌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VOL.44,No.11 November.2019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粮食科技与经济
8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紫苏精油对两种霉菌的抑菌活性效果研究
袁 康,胡振阳,卢 臣,周 祺,都立辉
HS-SPME-GC-MS联用分析紫苏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性成分

4.实验可行性分析
导师学识渊博师 兄师姐悉心指导
目的明确
药材及设计合理 仪器设备齐全
5.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
5.萃取温度的选择。
2.对程序升温 条件的探索
6.萃取时间的选择。
1.市面上药材多 有掺假,需对药 材进行真伪鉴别
3.对萃取条件的探索
4.样品取样量的选择。
敬请老师、师兄师姐 和同学多提宝贵意见。
2.本实验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紫苏不同部位 的挥发性成分, 并且对其成分组成进行对比和分析。
2.实验方案设计
采用 HS-SPME-GC-MS
分析挥发性 成分
萃取条件 色谱条件 质谱条件
实验设计
萃取条件
取中药材样品1.0g,置于15mL顶空瓶中,用 65μmPDMS/DVB萃取纤维头插入85℃瓶内平衡 15min,再顶空萃取15min,取出,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 口(温度250℃);解吸3min.
260℃;质量范围29-800m/z.
3.实验创新点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紫苏不同药用 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并进行含量测定。
首次对紫苏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 比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紫苏资源提供参考。
(该技术对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更加高效全面,突破 了传统的前处理方法)。
HS-SPME法
THANK YOU !
紫苏不同药用部 位的三味中药
(三)
实验选题背景
(二)
紫苏不同药用部 位中药的异同点
(四)
实验选题意义
(一)紫苏不同药用部位的三种中药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为唇形科 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叶源自紫苏不同药用部位 的三种中药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
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
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
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 (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 (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 (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
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 型。
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 frutescens var 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回回苏变种P fruteseens var 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
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紫苏茎、叶及花托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抗氧化作用研究

紫苏茎、叶及花托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抗氧化作用研究目的:紫苏是我国传统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植物,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我省是紫苏的主产区,主要以紫苏叶和紫苏籽为原料生产各种食品,挑选后的残余叶片、茎及花托等即被废弃。
本研究即以残余叶片、茎及花托为原料,以下即称紫苏废弃物。
针对其中所含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抑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以本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紫苏废弃物挥发油进行后续产品开发,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又能变废为宝、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方法:第一部分,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对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进行提取,以星点-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的最佳SFE提取工艺;第二部分,对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物和其精制油进行了抑菌试验的研究。
分别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对象,对三种菌的生长曲线进行探索,并采用纸片法对试验样品进行抑菌试验;第三部分,通过对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考察,分析紫苏废弃物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物和其精制油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1)确立了SFE结合星点响应面法提取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6MPa、萃取温度56℃、萃取时间77min,挥发油得率可达6.718%;(2)紫苏废弃物超临界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不明显,但抗氧化活性较好,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9.645、2.897、4.509mg/ml;将其经过精制后所得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也较强,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196、0.058、0.115 mg/ml。
结论:(1)本研究对紫苏废弃物挥发油的提取进行了两种提取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提取率远远低于SFE法,因此,采用SFE结合星点响应面法提取紫苏废弃物挥发油,该方法提取率高、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97质谱分析香紫苏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80一56—8 928—68—7 79—92—5 1 8829—55—5 1 OO一52—7 11卜70一6 3387—4卜5 339卜86—4 110一93一O 127—9卜3 1 06—68—3 111-13—7 1 23—35—3 3777—69—3 589—98—0 124—18—5 3681-7卜8 99—83—2 123—66一O 2497—18—9
1
溶液,保留指数测定用以正己烷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1%的正构烷烃C,一C。。溶液,进样前均用0.45“m有 机相滤膜过滤。 1.4柱系统与色谱条件 第一维柱:RXi一5silMS(60
m×0.25 mm×
0.25弘m,美国Restek公司),第二维柱:D&17ht
(1.5 m×0.10
mm×0.10肚m,美国Agilent公司)。
967 942 985 922 971 928 930 974 945 872 936 934 978 879 933 974 963 927 927 957
a
typical sample
or
comparing with reference“teratures.
on
The group—type separation
sys—
of以一alkanes,aromatic compounds and unaromatic compounds was well accomplished based tem.The main constituents included
imit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lary sage oil.
for
j(吖_I.,D,ds:
clary sage oil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潘诚;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田景【摘要】本文以PK型、PA型、PL型、EK型和PP型五类(及混合型)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10个不同产地来源共计20份紫苏果实在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进行栽培,采集生长后的成熟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挥发油组成来看,有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了变化,具体为 PAEK型(甘肃)—EK型(北京), EKPA 型(甘肃)—PAPK型(北京).其余化学型一致的18份种质中,1份PK型种质发生了亚型变化;9份种质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次要成分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别;8份种质主要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非常接近.综合挥发油组成和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紫苏化学型和组成一般不随环境改变,但对于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化学型成分构成的种质,易于发生变化.%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on five kinds of Perilla frutescens including the PK,PA,PL,EK and PP chemotype(and mixed type).10 different sources of a total of 20 Perilla fruits were planted in two experimental plot in Beijing and Gansu.The Perilla samples were the mature leaves.The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bysteam distillationand analyzed by GC-MS. By analyzing the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the chemical patterns of two kinds of germplasms have been changed.Specifically,the PAEK type from Gansu changed to EK type from Beijing,and EKPA type from Gansu changed to PAPK type from Beijing.In the remaining 18 germplasm witch chemically unchanged,1 of the PK type subtypes changes had taken place,9 of all 18 germplasm had basically the same main component,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secondary compo-nents had some differences.The value of main component type and relative content are both similar in the other 8germplasm of 18.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 of leaf volatile oil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content,chemotype and composition of Perilla generally does not 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but it is easy to change for the type conta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ermplasm.【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8(020)005【总页数】5页(P565-569)【关键词】紫苏;挥发油;紫苏醛型;紫苏酮型;紫苏烯型;异地栽培;相对含量变化;化学型变化【作者】潘诚;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田景【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辉瑞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甘肃省正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甘肃正宁7450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紫苏在中国分布范围广泛,其生长环境差别也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作中药材和海鲜烹饪的佐料 。紫苏茎叶中所含的活 性物质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过敏活性[1~5] 。
紫苏精油 ,又称紫苏挥发油 ,是紫苏香气成分经过 蒸馏冷凝之后形成的重要混合物 ,多见于紫苏茎 、叶和 花之中 ,含量一般为 0155 %~0158 % ,主要含有紫苏 醛 、柠檬烯等成分 ,其中含量最高的一般为紫苏醛 。紫
收稿日期 :2008210227 接受日期 :2008212218 作者简介 :林硕 (19832) ,男 ,浙江仙居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方面研究 。 通讯作者 :孙培龙 (19642) ,男 ,浙江龙游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食品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E2mail : sun - pl @zjut . edu. cn
(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gzhou , Zhejinag 310014)
Abstract :The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s extracted with steam distillation from leaves and flowers of Perrilla f rutenscens L . were analyzed by GCΠMS technique and their relative concentration was acquired with the methods of area normalization. The inhibiting ability to bacteria of the oils was also studied with a gram2positive bacteria Bacillus subtilis and a gram2negtive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as the objects by disc diffusion method , MIC and scattered light turbidit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2 and 10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leaves and flowers ,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from the leaves were perillaldehyde ( 75188 %) , limonene ( 3182 %) , caiyophilene ( 9187 %) , and farnesene ( 3121 %) ; the main components from the flowers were perillaldehyde ( 49123 %) , caiyophilene ( 18153 %) , farnesene ( 8199 %) , linalool (1113 %) , curdione ( 4155 %) . Moreover , the essential oils showed strong inhibiting activity against both bacteria , but having higher ability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than that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 Key words : Perrilla f rutenscens L . ; essential oil ;steam distillation ; GCΠMS analysis ;antibacterial ability
紫苏 ( Perilla f rutescens L. ) ,又称桂荏 、赤苏 、白苏 、 回回苏 、香苏等 ,属于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在我国华北 、华中 、华南 、西南及台 湾都有野生和栽培种种植历史的悠久 。紫苏的茎 、叶 、 种子和果实等含有多种对人类非常有价值的生物活性 物质 ,尤其是紫苏叶 ,因其特有的香气和营养成分 ,被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和仪器 紫苏叶 、花于 2007 年 9 月采自浙江江山 。大肠杆
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由浙江工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提 供 。所用仪器有 Finnigan Trace DSQ 型气相色谱2质谱 计算机联用仪 (美国 Thermo 公司产品) ,自制的水蒸汽 蒸馏装置 (处理量为 20~30g) ; 自制的挥发油提取装 置 。所用试剂无水硫酸钠 、正己烷均为分析纯 。所用 培养基包括营养肉汤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9] 。 112 精油的 GCΠMS 分析 11211 挥发油提取 将鲜紫苏叶与紫苏花洗净 ,于室 温下晾干 ,粉碎后过 013mm 孔径筛 。分别取花和叶粉 末 20100g ,置于蒸馏用 500ml 三口烧瓶中 ,加水 300ml , 浸泡 115h 后加入少量沸石 ,连续缓慢蒸馏 5h 。蒸馏结 束后 ,取蒸馏所得芳香水 ,用 20ml 正己烷连续萃取 2 次 ,合并萃取液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 。用针筒小心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紫苏叶和花中挥发油 ,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2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 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利用抑 菌贴片法 、MIC 法和光电浊度法分别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抑菌性研究 。结果显示 ,从紫苏 叶和花水蒸汽蒸馏所得挥发油中分别检测出 12 种和 10 种化合物 , 其中叶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醛 (75188 %) 、柠檬烯 (3182 %) 、石竹烯 (9187 %) 和法呢烯 (3121 %) ;花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醛 (49123 %) 、石 竹烯 (18153 %) 、法呢烯 (8199 %) 、芳樟醇 (1113 %) 和姜黄二酮 (4155 %) 。紫苏精油对两种细菌均有很强 的抑制作用 ,但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能力要明显强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 。 关键词 :紫苏挥发油 ; 水蒸汽蒸馏 ; GCΠMS 分析 ;抑菌能力
吸取过夜后的正己烷溶液 ,进行有机膜抽滤 ,得到约 35ml 左右的待测液体 ,此液体均一透明 ,除具有正己 烷气味外 ,分别具有明显的紫苏叶花香气 。 11212 提取物分析 用 GCΠMS 分析提取的紫苏挥发 成分正己烷溶液 ,将气相色谱分离的每个组分的质谱 和计算机系统储存的已知物质的质谱进行比较 。色谱
478
核 农 学 报
23 卷
苏醛可以用来制造甜味剂 , 其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0 倍 ,紫苏精油中的其他物质还可以用作各种食品配料 。 研究表明 ,芳香植物精油组分中具有众多的强抑菌物 质 ,可 用 于 治 疗 细 菌 感 染 病 症 。如 百 里 香 ( thymus vulgaris) 中 的 百 里 香 酚 、香 芹 酚 、石 竹 烯 ; 薰 衣 草 (lavandula officinalis) 中的香叶醇 、薰衣草醇 、芳樟醇等 , 已有不少国家将芳香精油运用在疾病治疗 、保健美容 上 。在紫苏精油抗菌防腐性能研究方面 , Gisho 发现 , 紫苏精油中的紫苏醛和柠檬烯有协同抑制细菌生长的 作用[7] ; Kang 等采用蒸馏法用甲醇 提 取 紫 苏 茎 叶 精 油 ,发现其中的紫苏醛与蓼二醛对多种细菌有协同抑 制的作用[8] 。但是对干紫苏叶和花挥发油成分的 GCΠ MS 分析比较及抑菌评价研究还鲜见报道 。
核 农 学 报 2009 ,23 (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9) 032477205
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 GCΠMS 分析及抑菌评价研究
林 硕 邵 平 马 新 孙培龙
水蒸汽蒸馏法设备简易 ,操作简便 ,是目前常用的 精油蒸馏方法 。香料与水构成精油与水的互不相溶体 系加热时 ,随着温度的增高精油和水均要加快蒸发 ,产 生混合体蒸气 ,其蒸气经锅顶鹅颈导入冷凝器中得到 水与精油的液体混合物 ,经过油水分离后即可得到精 油产品 。本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紫苏叶和 花中挥发油 ,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2质谱联用法结合计 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面积归一 法测定了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利用抑 菌贴片法 、MIC 法和光电浊度法分别对枯草芽孢杆菌 和大肠杆菌进行了抑菌性研究 ,为区分紫苏叶与花香 气在感官上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紫苏叶的表观 抑菌作用提供科学指导 。
条件 :BP25 毛细管色谱柱 ; 载气为氦气 , 流速为 1mlΠ min ;柱 温 : 80 ℃保 持 3min , 5 ℃Πmin 升 到 110 ℃保 持 10min , 2 ℃Πmin 至 160 ℃保持 20min ,再以 5 ℃Πmin 升温 至 220 ℃保持 10min 。进样口温度 :250 ℃;传输线温度 : 250 ℃。进样方式 : 1μl 不分流进样 。质谱条件 : EI 电 离方 式 , 离 子 源 温 度 : 220 ℃, 质 谱 扫 描 范 围 : 50 ~ 550mΠz ,电子倍增电压 :1972mV 。 113 精油抗菌试验 11311 菌种活化及灭菌处理 将大肠杆菌和枯草芽 孢杆菌冷藏菌种分别接入 5 支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活 化 ,37 ℃培养 24h 。斜面上菌种长出后于 4 ℃冰箱中保 存备用 。培养皿 、三角瓶 、试管 、培养基 、直径 019cm 的 自制滤纸片 、移液枪头 、稀释用蒸馏水等均在 120 ℃下 湿热高压灭菌 20min 。 11312 紫苏叶挥发油定性抗菌试验 采用抑菌贴片 法 ,将活化后的菌种接入营养肉汤培养基 ,37 ℃摇床培 养 24h 。同时制作营养琼脂平板 。将培养所得的菌悬 液按 10 - 5 到 10 - 1 倍浓度梯度用无菌蒸馏水进行稀释 , 各梯度的稀释液各取 100μl 均匀涂抹到培养平板中 。 每平板加入 3~4 片滤纸片 (酌情加减) ,在滤纸片上分 别滴加紫苏精油 5μl ,每平板留 1 滤纸片作为空白对 照 ,所有平板放在 37 ℃培养箱中培养 24h 后进行观察 记录 。抗菌圈试验判定标准 : 抗菌圈直径大于 20mm 为极敏感 ;15~20mm 为高敏感 ;10~15 mm ,为中敏感 ; 7~9mm 为低敏感 ;小于 7mm 为不敏感[10] 。 11313 紫苏叶挥发油最低抗菌浓度的测定 将紫苏 叶精油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设置 6 个浓度梯度 :011 、 012 、014 、016 、018 和 110μlΠml 。因为精油与水不相混 溶 ,所以选用无水乙醇作为介质 ,其与精油的体积比 为 :精油∶乙醇为 5∶95 。因为乙醇本身就具备一定的 抑菌能力 ,所以还进行了乙醇最低抑菌浓度的试验 ,发 现乙醇在 0102mlΠL 时抑菌效力不明显 。因此 ,在每个 50ml 的营养肉汤药品培养基内 , 乙醇使用量控制在 0199 ~0109ml 之间 。每个浓度梯度设置 2 个重复和 1 个空白对照以及 1 个酒精对照 ,37 ℃下摇床培养 24h 。 培养结束后明显混浊的摇瓶证明已有菌生长 ,对于透 明的摇瓶则进行涂布和平板计数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