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合集下载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蒸汽蒸馏法从中药材中提取挥发油的原理和操作技术;2.熟悉陈皮、丁香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一般鉴别方法;3.熟悉挥发油的单向二次薄层层析方法。

二、仪器与试药(一)仪器挥发油提取器电热套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电热恒温干燥箱圆底烧瓶(500mL)移液管(10mL、5mL)(二)试药陈皮丁香三氯化铁氨性硝酸银 2,4-二硝基苯肼碱性高锰酸钾陈皮油和丁香油对照品茴香醛浓硫酸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硅胶 CMC-Na三、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1.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性温,味苦、辛。

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化学成分含橙皮苷(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含挥发油2%以上,油中主成分为柠檬烯,含少量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芳樟醇和川陈皮素陈皮油外观:淡黄色液体,气味独特的陈皮香气,比重0.8381-0.8431。

2.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

辛,温。

入胃、脾、肾经。

能温中,暖肾,降逆。

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

《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与β-丁香烯(Caryo- phyllene);其次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兰烯(α-Ylangene),其中丁香油酚约占总挥发油的64-85%。

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皆为黄酮甙元,其中两种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等。

檀香挥发油成分的GC_MS分析

檀香挥发油成分的GC_MS分析

檀香挥发油成分的GC MS 分析刘志刚1 颜仁梁2 罗佳波1 林 励2(1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州510405)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 的树干心材 1 ,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檀香多为从印尼、印度进口的药材,但近期在市场上偶见澳洲檀香。

澳洲檀香原植物为S stictum ,该药材未收入中国药典。

为评价澳洲檀香的药用价值,笔者采用GC MS 联用技术对印尼、印度产檀香和澳洲檀香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

1 材料与仪器药材:印尼产檀香、印度产檀香、澳洲产檀香均购于广东省药材公司,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黄海波副教授鉴定,印尼及印度产者原植物均为檀香San talum album ,澳洲产者原植物为Santalum stictum 。

仪器:Ag ilent 6890NGC 5973NM SD 型气质联用仪;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图 檀香挥发油GC MS 分析结果2 样品处理药材破碎后经快速中药粉碎机粉碎,过20目筛,采用乙醚提取法 2提取檀香挥发油,提取液滤过并用无水硫酸钠密闭脱水,常温下乙醚自然挥干,得挥发油。

3 GC MS 联用分析GC:HP 5石英毛细管柱(0 25mm 30m 0 25 m);进样口温度250 ;接口温度230 ;载气为氦气,流速0 5ml/min;柱压为2 73psi;分流比20 1;进样量0 2 l;升温程序:柱温90 ,以5 /min 升至160 ,再1 /min 升至165 ,再0 5 /min 升至170 ,再8 /min 升至230 。

MS:双灯丝;扫描范围质量单位40~350;N IST 谱库,分析结果见图和表。

表 檀香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峰号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印尼檀香印度檀香澳洲檀香1 檀香烯0 5151 3053 6852 佛手烯微量微量1 1093Epi 檀香烯0 6271 5012 0534 檀香烯0 9612 0912 7455 姜黄烯0 317微量4 3966橙花叔醇-微量2 4777未鉴定-微量2 5258喇叭醇1 219微量3 8379 檀香醇47 22757 40921 46210未鉴定微量1 9723 12611 没药醇--9 55812反式, 佛手醇6 6424 6733 32413E 顺式,epi 檀香醇3 7393 973微量14 檀香醇23 61925 65820 37115荷叶醇7 105-17 39916未鉴定1 1271 428微量17未鉴定1 015-微量18未鉴定2 193-微量19澳白檀醇2 0521 5121 93320未鉴定1 642-微量4 讨论三产地檀香药材挥发油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檀香醇和 檀香醇等倍半萜化合物,这两种成分的561 中药材第26卷第8期2003年8月含量是判别檀香药材质量优劣的依据 2 , 檀香醇和 檀香醇的总量印度檀香为83 067%,印尼檀香为70 846%,而澳洲檀香仅为41 833%。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为多种复杂成分的混合物,一种植物中的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组成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有萜类、芳香族、脂肪族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1. 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是挥发油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例如樟脑油中的樟脑(50%),桉叶油中的桉油精(70%)。

2. 芳香族化合物:挥发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多为苯丙素类含氧衍生物,如丁香油中抑菌、镇静作用的丁香酚,桂皮油中的桂皮醛等均属此类。

3. 脂肪族成分: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鱼腥草挥发油中的癸酰乙醛,亦称鱼腥草素,具有抗菌活性。

此外,挥发油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芥子油、挥发杏仁油、大蒜油、白头翁素等。

总的来说,挥发油成分复杂,且各种成分的含量可能会因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需具体了解某一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领域专家。

7.2-1-挥发油(一)挥发油的组成、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

7.2-1-挥发油(一)挥发油的组成、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


更高的温度被蒸馏出来的是倍半萜烯及其含氧化合
物。
3、化学分离法: (1)碱性成分:10%盐酸或硫酸萃取。
(2)酸性成分:分别用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分离羧
酸和酚类、内酯类化合物。
(3)羰基化合物:
A:亚硫酸氢钠法:30%亚硫酸氢钠低温短时间
振摇提取,有加成物析出,分离,加酸或碱分解,
以乙醚提取即可。
一、概述
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四、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一、概述
挥发油: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芳香 气味、常温下可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 溶多成分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玫瑰精油,被称为“精油之后”大约五吨重的花朵只能提炼 出两磅的玫瑰油,是全世界最贵的精油之一。 玫瑰精油不但用来制造美容、护肤、护发等化妆品,还广泛 用于医药和食品。 它有刺激和协调人的免疫和神经系统、舒缓神经紧张和压力; 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细胞再生、血液循环等功能。
4、结晶性
常温下为油状液体,但在低温下某些挥发油会有结晶或
固体析出,这种析出物俗称“脑”,如薄荷脑、樟脑等,滤
去脑的油称为“脱脑油”或“素油”。
5、稳定性
光线、空气和温度等因素都可加快挥发油氧化变质,使 其颜色变深,相对密度增大,失去原有的香气并逐渐聚合成 树脂样物质而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因此,挥发油应装于 棕色瓶内密闭保存,装满并低温保存。
例如甲基正壬酮在鱼腥草黄柏果实及芸香挥发油中存在正庚烷存在于松节油中正癸烷存在于桂花油coch甲基正壬基酮ch正庚烷ch正癸烷ch正壬醇川芎嗪chchch二硫杂环戊烯大蒜辣素具抗菌作用4其它类化合物1性状1状态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少数有颜色

汉源青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汉源青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第 24卷第 3期 2 0 0 8年 5月
Vol. 24, No. 3 M ay . 2 0 0 8
汉源青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Ana lys is o f chem ica l com po ne n ts o f vo la tile o il from Ha nyua n Za n tho xylum sch in ifo lium S ie b. e t Zucc.
峰号 保留时间 /m in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分子式
相对含量 / %
4
4. 71
α2蒎烯
A lpha2p inene
C10 H16
1. 72
6
5. 83
β2蒎烯
Beta2p inene
C10 H16
1. 04
7
6. 03
桧烯
Sab inene
C10 H16
14. 53
8
6. 58
月桂烯
9
6. 70
α2水芹烯
青花椒 (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简 称 青 椒 ,又名秦椒 、狗椒 、香椒 、崖椒 、香椒子等 ,属芸香科 、花椒 属 ,其果皮富含挥发油和脂肪 ,是著名的香料和油料 。青花
作者简介 :贾利蓉 (1972 - ) ,女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讲师 。 E2mail: lrjia@ sina. ene A lpha 2Phellandrene A lpha 2Terp inene
C10 H16 C10 H16 C10 H16
6. 18 0. 25 0. 36
12
7. 34
柠檬烯
L imonene
C10 H16

鹅不食挥发油的GC—MS分析

鹅不食挥发油的GC—MS分析

鹅不食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GC—MS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鹅不食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鹅不食草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

结果鉴定出69个化合物。

鹅不食草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4-乙酸乙酯,相对含量达33.48%;含量较高的成分有3-甲基-4-异丙基苯酚、5-异丙基-2-甲苯酚、(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1-丁酸酯、(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 2-甲基-2,3-醋酸酯-5-甲基-苯丙酸酯等。

结论所用方法为鹅不食草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鹅不食草;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Essential Oil GC-MS study of Centipeda minim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 of Centipeda minima.Methods: Use steam distillation collected essential oil and identified by GC-MS.Results: 69 chemical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he highest content is Bicyclo[3.1.1]hept-2-en-4-ol, 2,6,6-trimethyl-,acetate, the relative content is 33.48%;the higher include 3-Methyl-4-isopropylphenol、Phenol,2-methyl-5-(1-methylethyl)、Butanoic acid, 3,7-dimethyl-2,6-octadienyl ester, (E)-、2,6-Octadien-1-ol, 3,7-dimethyl-,acetate,(Z)-、Propanoic acid, 2-methyl-, 2-[3-[(acetyloxy)methyl]oxiranyl]-5-methylphenyl ester etc .Conclusion:The methods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entipeda minima.Key words:Centipeda minima ;essential oil;GC-MS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A.Br.et Aschers]系菊科(Compositae)石胡荽属植物,具有通鼻窍、止咳喘的功效,临床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等症[1]。

GC-MS法分析细叶黄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GC-MS法分析细叶黄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俗称鸡皮果或 山黄皮 , 为芸香科柑 桔亚科黄皮属多 年 生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 ,主产 于我 国广西 西南部 、 云
南南部 、 广东新会及越南北部和菲律宾 】 。细叶黄皮 为
等 从 细 叶 黄 皮 中 提 取 到 7个 化 合 物 ,分 别 为
a iu rn io c p ltn u el e o e a io o mai n s ma i s s o oei mb li rn 、n s c u rnH f
-==
Jl 76 7
第1第 j 刚 ;1 3 1 2 卷 月 t , 检 分 潮析
GC MS法分析细叶黄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苏 秀 芳 梁振 益 ,
(.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 系, 广西 崇左 5 2 0 ; . 3 20 2 海南大学 材料与化工学 院, 海南 海 口 5 0 2 ) 7 2 8
Che c l mpo e so ltl l r m a s n iu lnsb mia Co n nt fVoa i 0i f o Clu e aAhs mo e y GC— S e M
S Xi— a g. ANG h n— i U u f n LI Z e y0
a a o a zt n h euthw ate a r hm cl o psi s r 4 Me oy 6 (- r e y 一 . r r lao . erslso shth j e i m oio e - t x一 -2 po n1 1 一 enm i i T t m oc ac tn a h p ) 3
cp oa tn 、ua tn 和 7一() 7 - y rx 3, a n lco e a rpe [ - h doy一 一 E 7

咸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咸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间根据其计算公式计算得出ꎬ C 5 - C 25 正构烷烃混合物
单独进样ꎬ 分析方法与样品一致ꎮ 采用峰面积归一化
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ꎮ 定性结果及相对含量见表
1ꎮ
图 1 咸丰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从咸丰白术挥发油中检出并鉴定了 31 个色谱峰
desmatriene (1 00%) 等ꎮ 这一研究结果与逄健等报
(11) - diene (8 47%) 、 大根香叶烯 B ( 6 05%) 、 β
- 蛇床烯 ( 3 16%) 、 γ - 榄香烯 ( 2 74%) 、 白术内酯
Ⅰ (2 42%) 、 乙 酸 缬 草 烯 酯 ( 1 80%) 、 香 附 烯 酮
( 1 41%) 、 白 术 内 酯 Ⅱ ( 1 39%) 、 3ꎬ 5ꎬ 11 - Eu ̄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ꎬ 湖北 恩施 445000ꎻ
2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ꎬ 湖北 恩施 445000ꎻ 3 宣恩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ꎬ 湖北 宣恩 445500)
摘 要: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 ( GC-MS) 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咸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组成ꎬ 确定了 29 种成分的化
16
31 0
1544 4
17
31 2
1550 7
18
31 4
1555 9
20
35 1
1654 5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6 0
37 2
39 6
40 8
41 5
43 4
46 1
47 1
47 6
48 8
5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摘要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脂肪族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提取方法主要为水蒸气蒸馏法,油脂吸收法,浸取法等。

分析方法主要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顶空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等。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挥发油的分析必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关键词:挥发油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质谱顶空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1概述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1。

挥发油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常见的重要成分,是古代医疗实践中较早注意到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提炼、精制樟油和樟脑的详细方法。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2、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1.1.理化性质(1)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2)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异气味,常温下为透明液体,有的在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

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3)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中,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也能溶于高浓度乙醇中;(4)多数比水轻,也有比水重的(如丁香油、桂皮油),相对密度在0.85-1.065之间;(5)几乎均有光学活性,比旋度在+99o~177o范围内,且具有强的折光性,折光率在1.43~1.61之间;(6)对空气、日光及温度较敏感,易分解变质。

1.2挥发油的化学成分1.2.1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的主成分,根据其基本结构又可以分为三类:单萜、倍半萜和它们的含氧衍生物。

其中含氧衍生物多半是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单鸣秋等人发现β-香叶烯、D-柠檬烯、薄荷酮、薄荷呋喃、胡薄荷酮和β-石竹烯这6种单萜类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为其主要成分3。

1.2.2 芳香族化合物在挥发油中,芳香族化合物仅次于萜类,存在也相当广泛。

挥发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有的是萜类衍生物,如百草香酚(thymol)、孜然芹烯(p-cymene)、α-姜黄烯(α-curcumenc)等。

有一些是苯丙烷类衍生物,其结构多具有C6-C3骨架、多有一个丙烷基的苯酚化合物或酯类。

例如桂皮醛(cinnamaldehyde)存在于桂皮油中,茴香醚(anethole)为八角茴香油及茴香油中的主成分,丁香酚(eugenol)为丁香油中的主成分,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α-asarone,β-asarone)为菖蒲及石菖蒲挥发油中的主成分4。

廖彭莹等人从石仙桃挥发油中发现α-甲基苯丙醇等芳香族化合物5。

1.2.3 脂肪族化合物一些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常有存在。

例如甲基正壬酮(methylnonylketone)在鱼腥草、黄柏果实及芸香挥发油中存在,正庚烷(n-kcptane)存在于松节油。

在一些挥发油中还常含有小分子醇、醛及酸类化合物。

如正壬醇存在于陈皮挥发油中,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存在于桔子、柠檬、薄荷、桉叶、香茅等挥发油中,癸酰乙醛(decanoylacetaldehyde),异戊酸(isovalede acid)存在于啤酒花、缬草、桉叶迷迭香等挥发油中。

赵长胜等6从五加皮挥发油中分离出软脂酸甲酯、亚油酸甲酯等脂肪族化合物。

1.2.4 其他类化合物除上述三类化合物外,还有一些挥发油样物质,如芥子油(mustard oil)、挥发杏仁油(volatile bitter almond oil),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大蒜油(garlic oil)等,也能随水蒸气蒸馏,故也称之为“挥发油”。

黑芥子油是芥子苷经芥子酶水解后产生的异硫氰酸烯丙酯,挥发杏仁油是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醛,原白头翁素是毛茛苷水解后产生的物质,大蒜油则是大蒜中大蒜氨酸经酶水解后产生的物质,如大蒜辣素(allicin)等。

2 挥发油的提取工艺2.1 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汽蒸馏法是一种传统的植物挥发油或其它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分离方法,所用溶剂为水,其作用机理是水携带油,而水对人无害,是环境友好的溶剂7。

马戎8等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橘皮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最佳工艺。

但水蒸汽蒸馏也有其局限性,高温时热敏性成分的热分解和易水解成分的水解,不利于保留药材中的药用有效成分;获得的产品主要为萜类挥发油等成分,组分相对较少;水的存在易导致产品水解和水溶作用的发生,而降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所提取的挥发油还必须除去所夹带的水分,以防止霉变,延长产品的储存和保质期“提取时间长,能耗高,工业化成本高”。

2.2浸取法2.2.1 有机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一种提取挥发油的常见方法。

溶剂萃取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水溶液pH值影响、水解反应的产生。

使用溶剂萃取得到的溶液通常需要将使用的溶剂蒸发浓缩,在溶剂的蒸发浓缩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部分易挥发成分的损失。

溶剂萃取的缺点是一些挥发性不强的亲脂性成分如脂肪、腊质等也可同时被萃取,这些成分的存在直接影响色谱分析,导致色谱峰重叠,干扰或基线漂移。

潘年松9等采用石油醚回流提取法与水蒸汽蒸馏法,对过50目筛温羲术药材粉末中的挥发油提取作一工艺优化比较,石油醚回流提取法的平均提油效率是水蒸汽蒸馏法的1.63倍。

微波辅助溶剂萃取(Mierowave-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MAE)是在溶剂萃取的基础上,采用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进行萃取,MAE的特点为投资少,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操作时间短,热效率高,不产生噪音。

污染和易于自动化,可用于植物挥发油的萃取。

MAE需使用到大量溶剂,与传统萃取方式一样会污染环境,不适合广泛应用。

2.2.2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绿色提取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临界温度TC=31.3 ℃,临界压力PC=7.38 MPa)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为液体的上百倍,对许多物质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较强的溶解能力,并且惰性安全、环境友好,适合不稳定、易氧化的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克服了传统溶剂萃取法、加热蒸馏法存在溶剂残留、氧化变质等缺陷10。

周鸣谦等11人用超临界CO2萃取柑橘落果中的辛弗林。

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50~60目、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 MPa、流体流量12L/h、夹带剂(乙醇)含量12%、萃取时间5h。

此时辛弗林提取率达35.8%,超临界CO2萃取物中辛弗林含量为44.7%,远高于溶剂法萃取物(4.6%)。

2.2.3油脂吸收法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往往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常采用吸附法进行。

通常用无臭味的猪油3份与牛油2份的混合物,均匀地涂在面积50cm×l00cm的玻璃板两面,然后将此玻璃板嵌入高5~l0cm的木制框架中,在玻璃板上面铺放金属网,网上放一层新鲜花瓣,这样一个个的木框玻璃板重叠起来,花瓣包围在两层脂肪的中间,挥发油逐渐被油脂所吸收,待脂肪充分吸收芳香成分后,刮下脂肪,即为“香脂”,谓之冷吸收法。

或者将花等原料浸泡于油脂中,于50~60℃条件下低温加热让芳香成分溶于油脂中,此则为温浸吸收法。

2.3冷压法此法适用于新鲜原料,如桔、柑、柠檬果皮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可经撕裂、捣碎冷压后静置分层,或用离心机分出油分,即得粗品。

此法所得挥发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但可能溶出原料中的不挥发性物质。

2.4酶法提取酶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分解植物组织,较大幅度提高得率,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

目前,用于中草药提取的主要是纤维素酶。

王乃馨12用水酶法提取杜衡挥发油的工艺,并研究其抗菌作用。

2.5微胶囊-双水相萃取双水相萃取技术(ATPE)是利用被提取物质在不同的两相系统间分配行为的差异迸行分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能提取醛、酮、醇等弱极性至无极性香味成分,应用于挥发油的提取颇有前景。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挥发油提取的报道还较少。

如刘品华13采用微胶囊双水相法提取了薄荷油、丁香油、柠檬油、柑橘油等。

2.6 微波萃取方法微波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微波具有穿透力强、选择性高、加热效率高等特点。

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有效地提高了得率,取得了较大进展。

杨丽娟14采用微波萃取法提取云南金平草果精油,发现该法的收油率明显高于水蒸汽蒸馏法和常规溶剂提取法,且所用时间短,溶剂用量少。

且微波萃取法与常规法提取得到的化合物基本相同,对精油的化学成分没有破坏,认为该法是值得应用的精油萃取法。

2.7超声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振动的空化、粉碎、搅拌等特殊作用,破坏植物细胞,使溶媒渗透到药材细胞中,加速有效成分进入溶剂,强化传质。

采用超声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节省了溶剂,缩短提取时间,提高了出油率。

超声提取能避免高温高压对活性成分的破坏,但受容器的器壁厚度及放置位置的影响很大。

目前研究都是小规模的,有关设备的放大问题尚待解决。

2.8分子蒸馏技术分子蒸馏技术(Molecular Distillation Technology)属于一种特殊的高真空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蒸馏物料分子由蒸发面到冷凝面的行程不受分子间碰撞阻力的影响,蒸发面与冷凝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蒸馏物质分子在该条件下的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分子蒸馏装置根据形成蒸发液膜的不同设计可分为降膜式分子蒸馏(falling-film evaporator)、刮膜式分子蒸馏(wiped-filmevaporator)和离心式分子蒸馏(Centrifugal evaporator)3 种,也可以统称为短程蒸馏(Short-path distillation)。

3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3.1全二维气相色谱20 世纪90 年代初,Liu 和Phillips 提出的全二维气相色谱(GC ×GC)方法,提供了一种真正的正交分离系统。

它是将分离机理不同而又互相独立的两支色谱柱以串连的方式结合成二维气相色谱,经第1支色谱柱分离后的每一个馏分,经调制器聚焦后以脉冲方式进入第 2 支色谱柱中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通过温度和极性的改变实现气相色谱分离特性的正交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