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焦点大家谈

编者按:本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每次讨论都收到许多读者的讨论意见,有的意见因为重复,作了部分删节,有的因为篇幅有限,没有刊用。本刊将于每次讨论结束部分,刊出参加讨论而未刊出发言内容的读者名单,以表示感谢。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陈晓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至今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最大汇总分析,总计56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评价,包括2个近期持续1年以上的临床试验[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 S)及血栓预防试验(T PT)]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能使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其中有血管病史者降低31%,有糖尿病史者降低27%,有高血压病史者降低24%,总胆固醇水平<5 0 mmo l/L者降低4%。临床试验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为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在权衡受益和风险以后,美国心脏协会(AH A)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进行一级顶防:1)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满意(<150/90m m H 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2)患有2型糖尿病,!年龄> 40岁,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尿白蛋白;&血脂异常。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3项及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郝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40000)

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地位已经明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以上)、合适的剂型(精确肠溶)、合适的剂量(75~ 150m g)以获得最大的效益/风险。应当说拜阿司匹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现状令人担忧,急待改进。

陈锋(谷城县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H OT研究证实:如果血压已得到严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可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女性健康研究提示: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为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因此应大力提倡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 g/d)作一级预防。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500)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小剂量(80~160 m g/d)阿司匹林可降低冠心病(CH 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其作为CH D的二级预防价值已为医学界之共识,但对于一级预防则尚有争议。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发现了其抗动脉硬化炎症的作用以后,甚或有主张对糖尿病,40岁以上中年人和经绝期妇女都可以作为一级预防。

韩振祥,代振涛(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AH A/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建议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6%~10%的人群。男性>4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50岁并有1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女性>5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60岁并

79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有1项危险因素,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更应采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

何贤山(谷城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首要死亡原因,由于在我国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吸烟等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非常庞大。因此,一级预防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关键措施。血小板的激活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最终共同环节。各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事件,且随着受试者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获益增加,而风险不变。因此,阿司匹林是唯一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的药物。同时,阿司匹林价廉物美,具有较高的经济学优势,非常适合我国国情,尤其利于在广大农村及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普及使用,对降低我国全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花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0028) AH A近日颁布了预防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新指南,AH A首次推荐所有65岁以上女性均服用阿司匹林,甚至包括那些不处于高危状态的女性,这将使数以百万计的妇女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而且发现具有CVD高危因素越多、未来冠心病风险越大的人群,用阿司匹林获益越大。因此,阿司匹林应该用于那些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黄贤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东汕头515041)

古人有语未雨绸缪,同样对于疾病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在当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巨大意义:1)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5m g/d)可使心血管事件降低15%,心肌梗死降低36%;2)对于低危房颤患者,单用阿司匹林即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同时未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3)对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或者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阿司匹林可预防首次脑卒中。

霍晓燕(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东汕头515041)

阿司匹林是医学界公认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中、高危风险患者(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10%),应推荐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m g/d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伴年龄>40岁、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尿蛋白、CH D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则用75~160m g/d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药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金振刚(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常熟215500)

多个随机控制试验(RCT)证实,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如在健康人群中推行?人群方式(的一级预防,其结果却令人失望,并不能降低总病死率,还存在出血的危险。不能达到?预防疾病发生及其后果(的一级预防目的而失去其意义。但如果进行了危险分层后,对存在心血管病危险的人群或已患病的个体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作?靶人群方式(的一级预防,则确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并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率。这说明对特殊人群,当获益超过潜在的危险时,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作为?靶人群方式(的一级预防措施有重大意义。

李国臣(鹤壁矿务局职工二院,河南鹤壁458010)

心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所以预防十分关键。而阿司匹林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药物之一。现代研究已证实,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性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另一方面,价格低廉,依从性好,便于推广。至于用量,还是维持在100mg/d为好,对于年龄段在40~70岁的男性尤其合适,若已有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的病人,越早用越受益。

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20)

在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时要注意:1)用药前充分评估获益/风险,即血栓危险和出血二者之间评估,采用肠溶片或加服胃黏膜保护剂,并注意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为75~100m g/d,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大剂量抑制前列腺素2 (PGI2)增加出血和胃肠道不良反应。2)稳定控制血压。3)坚持终身服药,服药时间越长,生存率改善越明显,贸然停药会增加CVD危险性。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普及应用能大大降低我国CVD的发病率,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改善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不服用阿司匹林的首要原因是医生未建议给药,我

79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国一级预防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石义永(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临床实践具体情况如下:1)阿司匹林对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素的高危人群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心血管病死率。2)荟萃分析发现:阿司匹林对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男女有别,男性主要减少心肌梗死,女性主要减少缺血性脑卒中。2007年女性CVD预防指南认为,对于无危险因素,年龄<65岁的妇女不推荐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有危险因素的应该服用。年龄65岁考虑服用,至于有高风险因素的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该服用。3)有些CVD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和无器质性改变的CVD 不需常规服用阿司匹林。4)大多数指南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用于一级预防,但对有阿司匹林过敏、抵抗和有禁忌证不能用阿司匹林者可以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张黎(佳木斯市疾病控制中心高血压防治中心,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以减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一级预防的证据相对较少,指南建议阿司匹林应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危险事件6%~10%的人群,以防止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即一级预防不是所有人群都适用,需要权衡患者的获益风险,只有获益超过风险的人群才适合使用。

张培义(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河北沧州061000)

抗血小板疗法是预防心脑血管病重要的一环。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 b/?a受体拮抗剂,其中阿司匹林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PH S和WH S是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两次最著名的研究,均证实阿司匹林可使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与健康女性首次缺血卒中危险降低分别为44%和24%,使健康老年女性首次心肌梗死、首次缺血卒中危险下降34%和30%,且提示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高,阿司匹林治疗的受益越大。朱平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深圳518172)

笔者认为,阿司匹林是预防高危人群心脑血管事件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在临床上的应用远远不足,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另一优势还体现在其经济效益上。若无阿司匹林禁忌证,长期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刊编辑部

从尽人皆知的解热镇痛药到成为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石,阿司匹林在百年旅程中不断开拓新篇章。但阿司匹林在CV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备受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低危人群中阿司匹林因有出血不良反应,抵消了其益处,未能显示出明显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纵观1988-2005年进行7项有关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健康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未见严重出血不良反应增加,且发现阿司匹林防治效果随心血管危险增高而增加,10年冠心病风险为2%时,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益+风险,10年冠心病风险为6%时,获益是风险的2倍,风险10%时获益是风险为3.5倍。因此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75~160m g/d)用于高危心血管风险病人(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 10%)的一级预防。临床上高危心血管风险患者可简单评估为:1)男性,>40岁,伴二项危险因素;> 50岁,伴一项危险因素。2)女性,>50岁,伴2项危险因素;>60岁,伴一项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病发生率逐年上升,要改变当前治重于防的传统医疗模式,树立防重于治,起码防治并重的观念,使更多高危心血管风险人群能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受益。

参加本次讨论的还有:

刘献华(安徽省九成医院内科,安徽安庆246220)薛美玉(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心肾内科,吉林吉林132013)

赵玉玲(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吉林吉林132013)

郑长华(任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河北任丘062550)

本栏目由步长集团协办

80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阿斯匹林致血小板反应

阿斯匹林致血小板反应 阿司匹林治疗对于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程度,在有血管病史的患者可达31%,无血管病史的患者23%;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可达27%,无糖尿病史的23%。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ariability Of Response,VOR):通常指的是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所产生的不同抗血小板效应。低反应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下降) 可能会发生较高的血栓性事件,高反应者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升高) 可能引发高出血风险。阿斯匹林致血小板低反应可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支架内血栓,阿斯匹林致血小板高反应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生理止血过程可分为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时相。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被暴露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上并被迅速激活。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血小板通过释放一些物质以及磷脂代谢产物,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栓子,实现第一期止血。第一期止血阶段形成的血小板栓子,及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可启动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网,完成不可逆的第二期止血。 1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或标准 阿司匹林抵抗是一个实验室检测概念,而阿司匹林治疗无效是一个临床概念,目前尚无关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公认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临床或实验室研究方法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各家统计不一,估计在5%一45%。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是指阿司匹林治疗未能引起预期的生物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使出血时间延长)或未能预防动脉硬化血栓事件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1)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因此只能在临床事件发生之后回顾性地诊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2)实验室检查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产生预期效应,包括不能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等,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因为阿司匹林的作用靶点是血小板的Cox-1,所以实验室常通过检测TXA2的生成和依赖于血栓素的血小板功能来评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效应,从而鉴定“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患者。 We b e r 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为3种类型并认为这样分类有利于明确机制,了解实际发生率和临床后果。 I型抵抗(药代动力学型):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无效,但是体外加入100 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素的合成。 Ⅱ型抵抗(药效学型):无论是口服还是体外试验加入阿司匹林均不能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素的合成。 Ⅲ型抵抗(假性抵抗):指尽管口服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 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的聚集,即无论体内、体外试验中,均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Howard等将AR标准定义为花生四烯酸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正常,肾上腺素和胶原诱导的PAGT被抑制70%~80%;Gum等则将10 ixmol/L ADP诱导的PAGT超过70%,0.5 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AGT超过20%作为AR诊断标准。Bhatt 等于2003年提出以下2种描述方法:①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称为“临床AR”;②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为“生化AR”。 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原因包括低依从性、药物交叉反应、药物剂量不足、血小板周转加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 导语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答案在这~ 1、为什么必须进行用药交代? 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脑出血。数以亿计的患者正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必须进行用药交代,而且应规范化。 阿司匹林用药交待(纸质或口头): 肠溶片应餐前服用;当出现上腹不适或身体有出血表现时,请及时就诊;注意粪便颜色变化,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请及时就诊;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2、阿司匹林最低有效剂量是多少? 市场上有25mg、50mg、100mg不同规格的阿司匹林,说明书用法差异很大。 通常情况下,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mg/d,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d。 3、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

清晨血小板更活跃,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点。 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 但是,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4、偶尔忘记服用阿司匹林怎么办? 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5、高血压患者,什么时候才可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 但是,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时,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后开始应用,以避免颅内出血风险增加。 6、溃疡病史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抗凝机理及药物作用点

(抗)凝血药作用机理小结 人体内止血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时相: 一 血管挛缩;二 血小板血栓形成;三 纤维蛋白的形成与维持 (抗)凝血药就是通过影响凝血的不同时相达到凝血与抗凝的效果。根据作用机理可以可以分为三大类:①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②作用于凝血因子与纤溶蛋白系统药物 ③其他类药物 一、作用于血小板药物 ⊕ ○ 花生四烯酸 ○奥扎格雷 PGH 2;PGH 2 ○阿司匹林血栓素A 2 PGI 2 cAMP ↓ cAMP ↑ 血小板聚集 ⊕双嘧达莫 ⊕ADP ○氯吡格雷 图片说明 1 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 2 奥扎格雷抑制了TXA 2合成酶 3 双嘧达莫一方面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得cAMP 分解↓,另一方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进而增加了cAMP 的合成↑。两方面导致cAMP 含量增加 4氯吡格雷抑制了ADP 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而发挥作用 5cAMP 升高、钙离子降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则促进血小板聚集 肾上腺色腙: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受损毛细血管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 从而缩短止血时间,但不影响凝血过程。 酚磺乙胺: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并增强血小板的凝集和黏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止血作用。 生长抑素:①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可以抑制由试验餐和5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可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释放。 ③可以显著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侧枝循环的血流和压力,减少肝脏血流量。 ④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以及胃小肠和胆囊的分泌,降低酶活性,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 ⑤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⑥可影响胃肠道吸收和营养功能 TPO(血小板生成素):原癌基因c-mpl 表达产物的配体,与红细胞生成素(EPO)有一定同源性,可促进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实验目的: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心、脑、肺循环疾病,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介入性血管形成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作为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1,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激活。2,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改变形式。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试剂和药品: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 L NaCO 溶解后再用0.1mol· HCl 调节pH 7.0),花生L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10mg/L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家兔12只,禁食12 小时,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6只。Asp 以300mg/kg每隔30分钟连续灌胃给药3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等体积灌胃。第3次灌胃半小时后以AA 75 mg/kg 静脉注射,立即观察家兔的呼吸,活动状态并记录15分钟内家兔死亡数。 2:Asp对AA 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健康家兔24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6只。A 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50和300mg/kgASP组。(2)给药前于颈总动脉取血1ml/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和180min取血。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剂的体积比是9:1),收集与塑料离心管中,以900r.min离心9min,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血液再以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液的贫血小板血浆(PPP)

抗血小板药物

下面属于血小板糖蛋白2b3a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2016中国NSTEMI指南推荐指出,()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ACS患者,除非患者存在禁忌症,否则推荐()加阿司匹林,不论患者之前的质量策略如何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正确]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不属于ADP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下面()属于环氧化物酶抑制剂代表药物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6GPⅡb/Ⅱa中国专家共识中,高血栓风险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前应用()上游治疗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冠脉结构不清楚的NSTE-ACS患者,不推荐应用() 普拉格雷[正确]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根据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对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如果PCI治疗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应用()进行预治疗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关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血小板GPⅡb /Ⅱ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 因半衰期较长,这类药物需要持续静脉注射[正确] GPI通过占据GPⅡb /Ⅱ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了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GPⅡb /Ⅱa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也是纤维蛋白原受体 其常用代表药物有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不良反应比较公认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与剂量相关,一项综合了5 1项临床试验包括338 1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00 mg/d以下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1%,100~325 mg/d为2·4%,325 mg/d以上为2.5%(Am J Hemat。1.2004,75:40—47)。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药合用或肠溶剂型来处理,而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 当患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病、肝病、尿毒症或并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时,不论什么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者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原有病损的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直接比较的CAPRIE研究(Lancet,1996,348:1329—1339) 显示,325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相比,总不良反应无差异;出血并发症亦无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虽然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二者差异很小。而严重皮疹和腹泻在氯吡格雷组较多见,二者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和溃疡出血的机制不同。阿司匹林机制: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类一样,其对胃肠道的损伤是药物对黏膜的直接局部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系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环氧化酶1(cox一1)和环氧化酶2(cox一2)遂径。其中,COX一1途径是生理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途径;由此途径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如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维持肾脏灌注和血小板的活性等。而cox一2途径则不同,多由炎性刺激诱导,由此合成的前列腺素与炎症、疼痛和发热等病理过程相关。抑制COX.1介导的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将阻断后者增加胃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合成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使胃黏膜更易被内源性损伤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及胆盐等)损伤(Gastroenterol clin N0rth Am,1996.25:279—298)。其后果是增加患者对消化道溃疡和其他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的易感性。由于前列腺素发挥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起维持血小板活性的重要作用,使用非选择性NSAIDs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生风险(CurrMed Res Opin,2007,23:163—173). 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多种血小板依赖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形成。而血管新生对于胃肠道受损黏膜组织的修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其溃疡处新生血管较少,同时溃疡不易愈合(P,o。Natl Acad Sci USA,2001,98:6470—6475)。ADP受体拮抗药延缓溃疡愈合的机制是其抑制了血小板释放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等,后者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溃疡的愈合。胃肠道(GI)出血是系统性使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化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J Clin 0ncol。2003.2 1:60_65)。尽管氯吡格雷及其他此类药物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该作用可延缓黏膜糜烂或小溃疡的愈合过程,导致其他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损伤因素所致的溃疡加速进展,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症状性溃疡或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 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 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导致血栓事件等风险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无统一诊断标准和预测方法。 探讨WBIA法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价值。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阿司匹林不耐受以及低体重或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探讨替格瑞洛以及不同剂量的西洛他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一、前瞻性入选PCI治疗ACS患者300例。 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天WBIA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根据检测结果诊断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根据阿司匹林抵抗分AR组和NAR组,根据氯吡格雷抵抗分CR组NCR组,统计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TIMI危险评分预判抗血小板药 物抵抗。 随访1年,复查冠脉造影,SYNTAX评分,AR、CR和无药物抵抗组间、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对比各组MACCE事件的发生率。评估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二、前瞻性入选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PCI术后予以替格瑞洛代替治疗。依据患者能否耐受阿司匹林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 WBIA法检测患者的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随访3-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及MACCE事件发生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前瞻性入选体重≦65kg,阿司匹林不耐受ACS患者随机分为4组,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CC50mg组和CC100mg组;替格瑞洛联合

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TC50mg组和TC100mg组。 分别于治疗第7天和30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比较分析。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临床有效终点事件和安全事件发生率,复查血清肌酐、心脏彩超进行组间、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低体重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同剂量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一、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6%,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8.7%。同时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占4%。 术前SYNTAX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R组的TIMI危险评分显著高于NAR 组(3.53±1.34比1.23±1.09,P<0.001)。 随TIMI危险评分的增加,AR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MI危险评分2.5分时为截断值,对AR、 CR的预判具有中度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835。 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15μmol/L、RDW CV(%)>15%为AR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性别、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15μmol/L、RDW CV(%)>15%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复查CAG,SYNTAX评分结果显示无药物抵抗组和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10.21±9.79VS18.32±18.78、19.57±11.32,P=0.012)。 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药物抵抗组较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二、86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服药7天和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均低于西洛他唑组(0.09±0.13VS1.56±1.86,0.45±0.21VS1.73±1.79,P=0.001,P=0.002);3个月和1年时随访,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7,P=0.158);3个月时西洛他唑组出血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2.肝素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2a。 应用肝素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出血,除了支持疗法和输新鲜血外,还可以给予抗肝素治疗。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可以被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盐。1mg鱼精蛋白能可中和大约100U普通肝素。当静脉滴注肝素时,因为肝素的半衰期短,约60分钟,只需把前几小时给予的肝素剂量计算在内。APTT值可以评估抗肝素治疗的效果。应用鱼精蛋白有时可出现低血压和窦缓等严重不良反应。对鱼精蛋白过敏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预先给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 低分子肝素:肝素对因子IIa的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因子IIa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单位的数目达到18个或者以上,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因子Xa的灭活无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18个糖单位的肝素仍可使因子Xa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18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IIa和Xa的灭活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分子小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IIa,但仍能灭活因子Xa,因此,低分子肝素灭活因子Xa和因子IIa的比例为2~4/1。 低分子肝素抗Xa/IIa比例增大,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部分分子大于18个糖单位(分子量5400),抗因子I Ia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 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Xa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罕见。

阿司匹林不得不说的秘密

阿司匹林不得不说的秘密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我们老祖宗早就发现嚼柳树皮可以退烧和止痛,而到了19世纪,欧洲科学家发现柳树皮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成功提取出来但是对胃刺激太大。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成功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为乙酰水杨酸,保持了原来药效但副作用大大减小。1900年,德国拜尔药厂投入生产。一战德国战败,失去了专利权保护,阿司匹林在世界范围普及,惠及全世界人民。 阿司匹林最早作为止痛药广泛应用在临床,后来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现在更多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但是,目前阿司匹林的应用存在诸多误区,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乱用怪现象,乱象层生。阿司匹林不是没有副作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乱用阿司匹林有害无益。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 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组建议预防心血管病获益超过出血风险可以服用阿司匹林: (1)男性45~59岁组10年冠心病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时,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2)女性55~59岁组10年脑卒中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无心血管病的80岁以上的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焦点大家谈 编者按:本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每次讨论都收到许多读者的讨论意见,有的意见因为重复,作了部分删节,有的因为篇幅有限,没有刊用。本刊将于每次讨论结束部分,刊出参加讨论而未刊出发言内容的读者名单,以表示感谢。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陈晓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至今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最大汇总分析,总计56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评价,包括2个近期持续1年以上的临床试验[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 S)及血栓预防试验(T PT)]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能使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其中有血管病史者降低31%,有糖尿病史者降低27%,有高血压病史者降低24%,总胆固醇水平<5 0 mmo l/L者降低4%。临床试验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为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在权衡受益和风险以后,美国心脏协会(AH A)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进行一级顶防:1)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满意(<150/90m m H 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2)患有2型糖尿病,!年龄> 40岁,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尿白蛋白;&血脂异常。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3项及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郝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40000) 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地位已经明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以上)、合适的剂型(精确肠溶)、合适的剂量(75~ 150m g)以获得最大的效益/风险。应当说拜阿司匹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现状令人担忧,急待改进。 陈锋(谷城县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H OT研究证实:如果血压已得到严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可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女性健康研究提示: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为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因此应大力提倡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 g/d)作一级预防。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500)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小剂量(80~160 m g/d)阿司匹林可降低冠心病(CH 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其作为CH D的二级预防价值已为医学界之共识,但对于一级预防则尚有争议。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发现了其抗动脉硬化炎症的作用以后,甚或有主张对糖尿病,40岁以上中年人和经绝期妇女都可以作为一级预防。 韩振祥,代振涛(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AH A/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建议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6%~10%的人群。男性>4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50岁并有1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女性>5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60岁并 79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4-10-10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 年第5 期第21 卷*论著* 作者:丛玉隆张岩殷宗健邓新立 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检科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试验;阿斯匹林 【摘要】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常用剂量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规律及诱导剂的选择。 方法30 名经体检健康的自愿者,随机分为3 组。第一组一次服用200 mg 阿斯匹林,第二组初 服100 mg 阿斯匹林后每日50 mg 追加量,连服7 天。第三组口服50 mg 阿斯匹林。各组分别在不 同时间进行采样,样本用花生四烯酸、瑞斯托霉素、胶原、二磷酸腺苷(ADP)四种诱导剂进行血小 板聚集实验。结果第一组停药第7 天,血小板聚集率恢复到服药前水平。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 小板聚集实验对口服阿斯匹林最为敏感。第二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服药的7 天及停药后9 天内与 用药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第10 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11 天恢复至服 药前水平。以上两组,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比其他诱导剂诱导的变化明显。第 三组3 天内血小板功能仍受明显抑制。结论首服剂量越大,维持服药的时间越长,血小板聚集 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越长。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是监测阿斯匹林剂量比较理想的实验。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reatment of Aspirin Cong yulong, Zhang Yan, Yin Zongjian, et al. Deng Xinli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Abstract】Objective Approach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reatment of aspirin.Methods Three groups (A, B and C) of volunteers were given different dose of aspirin: 200 mg were given only day on A group (n=10); B group (n=10), 100 mg in the first day, then 50 mg/day in 7 days; 50 mg were given only day on C group (n=10). Platelet-rich plasma were obtained in planed days: A group, every day for 7 days after oral aspirin treatment; B group, in the 4th and 7th day after oral aspirin treatment, and the 6th, 8th, 10th and 11th day after finishing

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58例病例分析

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58例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 集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由于使用阿司匹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 患者58例,统计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以及出现的具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系统主要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等。有14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有7例患者累 及血液系统,有9例患者累及神经系统,有7例患者累及消化系统,有8例患者 累及泌尿系统,有13例患者累及呼吸系统[1]。结论:使用阿司匹林应规范用药 标准,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及过敏史,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泌尿系统;过敏反应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084-02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由于使用阿司匹林而出现不良 反应的患者58例,纳入标准:1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均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1.2 调查方法 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药物使用情况等。统计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以及出现的具体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男女比例经由n(%)表示,数据经由 卡方χ2比较,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及性别情况 根据不良反应患者年龄情况看,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共占到65.51%,根据不良反应患者性别情况看,男性所占比例为51.72%,和女性的 48.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2 不良反应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系统主要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 经系统、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等。 2.2.1过敏反应有14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占24.14%。出现过敏的患者均 在用药后一周左右。症状较轻的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胸闷、心悸等,症状严 重的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皮疹、休克等。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可减少服用剂量,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2.2.2血液系统有7例患者累及血液系统,占12.07%。累及血液系统的时候 通常在用药2~14d左右,患者症状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全血减少凝血功能障 碍等。 2.2.3呼吸系统有13例患者累及呼吸系统,占22.41%。累及呼吸系统的时 候通常在用药多个周期之后,患者症状表现为:阿司匹林哮喘。 2.2.4消化系统有7例患者累及消化系统,占12.07%。患者累及消化系统的 时候通常在用药30min之后,患者症状表现为:胃溃疡、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

血小板与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与抗血小板治疗 史旭波,胡大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北京i00730) 关键词:血栓形成;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糖蛋白类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83X(2008)04—0229—03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抗血栓治疗已不仅仅是控制凝血酶的生成及其活性,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药物的选择也不仅仅是阿斯匹林,其它药物诸如抵克力得和氯比格雷对心血管病的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有效的静脉药物如糖蛋白(GP)11 b/Ⅲa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仍在不断研制。我们简要讨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特点。1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1.1 血小板的黏附、激活与聚集血小板在维持血管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整个血管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完整的单层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不与血小板发生反应。血管内皮受损后暴露出胶原纤维等内皮下基质。数秒后,循环中流动的血小板颗粒通过VOn Willebrand(vW)因子作为桥梁快速黏附于暴露的胶原等血管内皮下组分。vw 因子来源于血浆或血小板颗粒,正常情况下并不能与血小板结合,当vw 因子与暴露的胶原结合后可导致其构型发生改变,使其能够与循环中未活化血小板上的GP I b受体结合。这些起始的血小板一血管作用引起了包括血小板激活的一系列反应。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成分,可导致更多血小板的黏附并随后发生聚集,最终一层血小板覆盖于受损的血管表面。聚集的血小板逐渐增多直至破损的内皮被封堵。如果血管壁的损伤较重,单纯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不足以完成封堵,则需要凝血系统的参与以形成更大和更牢固的血凝块。血小板激活后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膜磷脂蛋白成分重新排列,提供有效的磷脂膜表面以便凝血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凝血因子Va、Ⅷa、Ⅸa、X a、Ⅺa均可通过与血小板磷脂表面的.血栓专栏.结合而加快之间相互反应速度。虽然通过兴奋剂可引起血小板激活,但血小板聚集过程主要是由血小板膜GP11 b/Ⅲa受体介导。该受体主要跟纤维蛋白原结合,在血小板间形成交联桥,将血小板联接在一起以形成血栓的支架。

抗血小板聚集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 一、动物的选择 常用家兔和大鼠,个别试验可用小鼠。为避免周期影响宜用雄性动物。兔每组至少5只,大鼠每组10只。 二、模型及方法 (一) 血小板功能测定(体内给药) 1. 血小板聚集性用比浊法或其他方法观察血小板聚集性。聚集诱导剂有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凝血酶、钙离子载体A23187、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选择至少3种诱导剂,观察最大聚集率。诱导剂的聚集率应在50%以上。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用统计学处理。 2. 血小板粘附常用玻璃球法(用粘附仪测定)或玻柱法,也可用其他方法。 3. 血小板释放产物测定可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选择一下1—2种释放物质。 (1) 5羟色胺用[14C]5HT或[3H]5HT标记血小板。也可用荧光光度法。 (2) 血栓素A2 (TXA2) 用放免法测TXB2。 C2+有的血小板聚集仪除测聚集性外,同日可测 (3) 三磷酸腺苷(ATP)或a ATP或Ca2+。 (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放免法测定。 (5) 血小板因子4(PF4) 放免法测定。 4. 血管壁前列环素(PGI2)活性测定放免法测6—keto—PGF1α。 5. 出血时间测定 (二)血小板依赖性血栓形成试验(体内给药) 1. 动静脉旁路丝线上血栓形成法可采用大鼠或兔,测血栓干重和湿重。 2. 主动脉旁路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法可用大鼠测定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所需时间。 3. 电流损伤颈动脉内膜法常用大鼠。检验有无血栓形成,并测血栓形成时间。 4. 激光损伤微血管法常用小鼠肠细膜血管。记录栓塞形成时间,第一个栓子出现时间和15分钟内栓子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