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实验目的: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心、脑、肺循环疾病,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介入性血管形成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作为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1,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激活。2,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改变形式。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试剂和药品: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 L NaCO 溶解后再用0.1mol· HCl 调节pH 7.0),花生L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10mg/L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家兔12只,禁食12 小时,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6只。Asp 以300mg/kg每隔30分钟连续灌胃给药3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等体积灌胃。第3次灌胃半小时后以AA 75 mg/kg 静脉注射,立即观察家兔的呼吸,活动状态并记录15分钟内家兔死亡数。

2:Asp对AA 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健康家兔24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6只。A 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50和300mg/kgASP组。(2)给药前于颈总动脉取血1ml/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和180min取血。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剂的体积比是9:1),收集与塑料离心管中,以900r.min离心9min,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血液再以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液的贫血小板血浆(PPP)

3,比色:用722型分光度光度计560nm波长比色,用PPP 300ul 调零,于比色管中加入PRP 300ul,加入诱导剂:AA终浓度0.35mmol/l,并记录300s 内的最大吸光度值

实验结果: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的影响

组别剂量最大吸光度值

AA

30 60 120 180

对照组

B组

C组

D组

预期结果: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对照组的家兔死亡率要明显高于asp组

2,asp对AA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对照组AA激活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高于asp组,且不同浓度的asp均可抑制这种聚集作用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一、1、 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 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 ?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肝细胞 ?体液抗凝作用 Humoral anticoagulation :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 (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 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 弱。 三、 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 ?纤溶活性亢进 ?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 2.血栓病的分类 ?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缺陷等 ?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 ?实验诊断: 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 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 导语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答案在这~ 1、为什么必须进行用药交代? 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脑出血。数以亿计的患者正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必须进行用药交代,而且应规范化。 阿司匹林用药交待(纸质或口头): 肠溶片应餐前服用;当出现上腹不适或身体有出血表现时,请及时就诊;注意粪便颜色变化,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请及时就诊;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2、阿司匹林最低有效剂量是多少? 市场上有25mg、50mg、100mg不同规格的阿司匹林,说明书用法差异很大。 通常情况下,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mg/d,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d。 3、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

清晨血小板更活跃,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点。 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 但是,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4、偶尔忘记服用阿司匹林怎么办? 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5、高血压患者,什么时候才可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 但是,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时,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后开始应用,以避免颅内出血风险增加。 6、溃疡病史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血栓的基本知识

血栓的基本知识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1、血液高凝状态 2、内皮细胞受损 3、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无论心或动脉、静脉内的血栓,其形成过程都从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最后产生的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其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素)。纤维素和内皮下的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使粘集的血小板堆牢固地粘附于受损内膜表面,不再离散,形成境下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血栓,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彼此紧密接触,轮廓仍然保存,但内部颗粒已消失。在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有少量纤维素存在(图3-3)。 (电子显微镜照片)(采自Anderson) 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嗣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度)。 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成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

(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速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 白色血栓 较速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红色血栓 (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 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其形成过程是: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实验目的: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心、脑、肺循环疾病,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介入性血管形成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作为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1,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激活。2,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改变形式。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试剂和药品: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 L NaCO 溶解后再用0.1mol· HCl 调节pH 7.0),花生L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10mg/L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家兔12只,禁食12 小时,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6只。Asp 以300mg/kg每隔30分钟连续灌胃给药3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等体积灌胃。第3次灌胃半小时后以AA 75 mg/kg 静脉注射,立即观察家兔的呼吸,活动状态并记录15分钟内家兔死亡数。 2:Asp对AA 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健康家兔24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6只。A 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50和300mg/kgASP组。(2)给药前于颈总动脉取血1ml/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和180min取血。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剂的体积比是9:1),收集与塑料离心管中,以900r.min离心9min,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血液再以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液的贫血小板血浆(PPP)

抗血小板药物

下面属于血小板糖蛋白2b3a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2016中国NSTEMI指南推荐指出,()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ACS患者,除非患者存在禁忌症,否则推荐()加阿司匹林,不论患者之前的质量策略如何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正确]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不属于ADP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下面()属于环氧化物酶抑制剂代表药物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6GPⅡb/Ⅱa中国专家共识中,高血栓风险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前应用()上游治疗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冠脉结构不清楚的NSTE-ACS患者,不推荐应用() 普拉格雷[正确]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根据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对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如果PCI治疗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应用()进行预治疗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关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血小板GPⅡb /Ⅱ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 因半衰期较长,这类药物需要持续静脉注射[正确] GPI通过占据GPⅡb /Ⅱ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了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GPⅡb /Ⅱa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也是纤维蛋白原受体 其常用代表药物有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 重点: 一、三个止血阶段,各阶段分别由什么组成 1期止血:当小血管损伤时,血管收缩使伤口缩小;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局部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堵塞伤口; 2期止血:血液与损伤管壁接触,在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Ⅶ复合物(TF\FⅦ)作用下启动凝血系统活化,形成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后者包绕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形成坚固的止血栓。凝血为主的纤维蛋白栓子。红色血栓\混合型血栓。 3期止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活性的体现。血栓的转归。 从而防止血液从破损处过度流失。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体现在1 2期止血过程中对凝血系统激活所起的促进作用。 一、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1)血小板的黏附反应:血管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完整的、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抗凝功能的单层内皮细胞。正常VEC的功能是血管内血流能以溶胶状态顺利流动,即使邻近损伤的内皮处出现血小板黏附、聚集与凝血反应时也使之局限化而不扩大的最重要的保证。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VEC受刺激或完整性被破坏,局部正常的抗血小板活化与抗凝功能降低或丧失,一方面血小板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成分发生接触黏附与伸展黏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表达组织因子TF而启动了由血小板参与的凝血过程。血小板的接触黏附是在膜上GPⅠb-Ⅸ与vWF及内皮下组分胶原、微纤维间识别并相互连接引起;接触黏附导致血小板活化、发生变性并暴露膜GPⅡb-Ⅲa的受体部位,后者可与vWF FN等黏附蛋白作用使血小板伸展黏附。另外,GPⅠa-Ⅱa(胶原的受体)、GPⅠc-Ⅱa(FN的受体)、TSP及其受体也可能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过程。 vWF分子上存在与凝血因子Ⅷ、胶原、肝素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结合,参与血小板聚集。遗传性vWF的合成障碍与vWF亚基的聚合障碍,血浆中vWF含量降低或多聚化程度降低,可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患者易发生出血,称为血管性假血友病。 血管壁外层存在ⅠⅢ型两种纤维,都能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 血流切变应力高:vWF与胶原的结合能使vWF构型改变,暴露出于GPⅠb-Ⅸ结合位点,并完成血小板的黏附反应; 低切变应力:血小板依靠GPⅠa-Ⅱa在无需vWF参与的情况下胶原结合,引起血小板黏附。 微纤维是非溶性的、非交联的条纹状纤维结构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富含弹性蛋白的血管壁含有微纤维。微纤维引起的血小板黏附额聚集都依赖于vWF的存在。GPⅠb在血小板黏附过程中起着vWF受体的作用。另外,活化血小板的GPⅡb-Ⅲa也能识别vWF的RGD序列而与vWF结合。 2)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引起血小板激活,由Ca2+参与,经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Ⅱb-Ⅲa、GPⅣ)与相应黏附分子(Fg TSP vWF FN)识别、结合架桥所发生的复杂反应过程。第一相聚集依赖于GPⅡb-Ⅲa与Fg的相互作用,第二相聚集的机制复杂,除GPⅡb-Ⅲa外,还有血小板其他成分的参与,如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TSP 在Ca2+参与下与GPⅣ结合,可加固血小板间的聚集。 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时,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趋中心化,再与细胞膜(通常与深入血小板内部的OCS膜融合,然后释放出颗粒内容物)。致密颗粒主要释放ADP A TP 5-HT和焦磷酸等,α颗粒含有多种蛋白成分,有Fg FⅤvWF抗原FN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得使用心得

研制、改进,到临床使用,一路走来,阿司匹林已有110年的历史。解热、镇痛、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效价比最高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阿司匹林已处于基石地位。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存在诸多疑问和不规范,生命时报精心挑选了100个常见问题,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李小鹰教授给予大家指导。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 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 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导致血栓事件等风险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无统一诊断标准和预测方法。 探讨WBIA法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价值。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阿司匹林不耐受以及低体重或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探讨替格瑞洛以及不同剂量的西洛他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一、前瞻性入选PCI治疗ACS患者300例。 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天WBIA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根据检测结果诊断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根据阿司匹林抵抗分AR组和NAR组,根据氯吡格雷抵抗分CR组NCR组,统计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TIMI危险评分预判抗血小板药 物抵抗。 随访1年,复查冠脉造影,SYNTAX评分,AR、CR和无药物抵抗组间、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对比各组MACCE事件的发生率。评估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二、前瞻性入选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PCI术后予以替格瑞洛代替治疗。依据患者能否耐受阿司匹林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 WBIA法检测患者的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随访3-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及MACCE事件发生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前瞻性入选体重≦65kg,阿司匹林不耐受ACS患者随机分为4组,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CC50mg组和CC100mg组;替格瑞洛联合

西洛他唑(50mg bid组和100mg bid组)为TC50mg组和TC100mg组。 分别于治疗第7天和30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比较分析。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临床有效终点事件和安全事件发生率,复查血清肌酐、心脏彩超进行组间、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低体重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同剂量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一、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6%,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8.7%。同时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占4%。 术前SYNTAX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R组的TIMI危险评分显著高于NAR 组(3.53±1.34比1.23±1.09,P<0.001)。 随TIMI危险评分的增加,AR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MI危险评分2.5分时为截断值,对AR、 CR的预判具有中度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835。 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15μmol/L、RDW CV(%)>15%为AR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脑卒中史、性别、肌钙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HCY>15μmol/L、RDW CV(%)>15%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复查CAG,SYNTAX评分结果显示无药物抵抗组和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10.21±9.79VS18.32±18.78、19.57±11.32,P=0.012)。 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药物抵抗组较AR、CR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二、86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服药7天和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均低于西洛他唑组(0.09±0.13VS1.56±1.86,0.45±0.21VS1.73±1.79,P=0.001,P=0.002);3个月和1年时随访,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7,P=0.158);3个月时西洛他唑组出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疾病简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1958年Amorosi 和Vltman总结了该病临床的五大特征,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以及肾脏损害,并称之为TTP五联征,仅有前三大特征的称为三联征。多数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治疗死亡率高达90%。 流行病学 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00万,国内尚无这方面资料,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进一步深入,诊断率提高,继发于其他疾病和药物的患者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在2~8/100万。发病情况通常与种族差异无关,女性稍多,且好发于育龄期。 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vWF蛋白裂解酶(vWFCP)异常所致。vWFCP 是正常止血过程中必须成在高剪切力血流状态时内皮细胞表现、血小板表面受体和vWF多聚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vWF水平过高会造成慢性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血栓性疾病。1982年Joel Moake等最先从在TTP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并证实了存在一种超大分子的vWF因子。1996年,Furlan等学者从血清中分离出一种可以剪切vWF的金属蛋白酶,在临床的研究中也发现TTP患者缺乏这种蛋白酶。2001年,Geririseten等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纯化得到该酶,确定了该蛋白酶是属于ADAMTS 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并命名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TTP的发病与ADAMTS13有密切的关系,对于TTP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vWFCP(ADAMTSl3)在TTP发病中起病因学作用,而其活性降低只是表现,本质的因素是其质、量或抗体存在。ADAMTSl3缺陷,活性下降,形成过多超大的vWF多聚体,可触发病理性血小板聚集,导致TTP。 根据病因可将TTP分为遗传性TTP和获得性TTP,后者又可根据病因是否明确分为特发性TTP和继发性TTP。遗传性TTP的基本原因为ADAMTSl3突变。 遗传性TTP患者大部分是复合杂合子,也有个别纯合子的报道,还有部分血缘相关家族病例。大约10%的病例发生ADAMTS13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的蛋白酶缺乏,导致家族性隐性TTP。 临床上70%-80%的TTP患者其ADAMTS13缺乏是获得性的,是由一种短暂的随疾病缓解而消失的循环型自身抗体所抑制,97%-100%的患者可检测出ADAMTS13自身抗体,

DMXAA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和NOD2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研究

DMXAA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和NOD2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 成的研究 第一部分:肿瘤血管破坏剂DMXAA的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冠心病和中风等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 导致国人死亡的首要疾病。血小板功能亢进或异常激活引起的血管内血栓形成是 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抗血小板药对其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血小板药主要有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西洛他唑、和整合素allbβ3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等,但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等现象,导致现有的抗血小板药对某些血栓性疾病患者临床应用受限,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未尽如人意。因此,临床仍需要抗血小板作用更强且副作用更小的药物面世以改善某些动脉血 栓性疾病患者的疗效,研究开发此类药物仍具有较大的市场。 DMXAA作为肿瘤血管破坏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主要通过破坏肿瘤组织血管导致肿瘤组织血供减少,从而达到抑制肿瘤作用。FAA 结构与DMXAA类似,显著抑制小鼠来源肿瘤,但其作为肿瘤血管破坏剂进入临床 试验发现其几乎不抑制人来源肿瘤。 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患者使用FAA治疗时有明显出血,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虽然,临床试验中使用DMXAA治疗的患者未见明显出血,其是否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也未见报道,但由于DMXAA与FAA结构类似,均属于黄酮类药物,我们推测其具有与FAA类似的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DMXAA是否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其相应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DMXAA在10-600μmol/L范围内浓度依赖性地抑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焦点大家谈 编者按:本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每次讨论都收到许多读者的讨论意见,有的意见因为重复,作了部分删节,有的因为篇幅有限,没有刊用。本刊将于每次讨论结束部分,刊出参加讨论而未刊出发言内容的读者名单,以表示感谢。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陈晓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至今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最大汇总分析,总计56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评价,包括2个近期持续1年以上的临床试验[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 S)及血栓预防试验(T PT)]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能使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其中有血管病史者降低31%,有糖尿病史者降低27%,有高血压病史者降低24%,总胆固醇水平<5 0 mmo l/L者降低4%。临床试验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为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在权衡受益和风险以后,美国心脏协会(AH A)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进行一级顶防:1)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满意(<150/90m m H 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2)患有2型糖尿病,!年龄> 40岁,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尿白蛋白;&血脂异常。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3项及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郝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40000) 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地位已经明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以上)、合适的剂型(精确肠溶)、合适的剂量(75~ 150m g)以获得最大的效益/风险。应当说拜阿司匹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现状令人担忧,急待改进。 陈锋(谷城县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H OT研究证实:如果血压已得到严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可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女性健康研究提示: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为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因此应大力提倡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 g/d)作一级预防。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500)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小剂量(80~160 m g/d)阿司匹林可降低冠心病(CH 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其作为CH D的二级预防价值已为医学界之共识,但对于一级预防则尚有争议。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发现了其抗动脉硬化炎症的作用以后,甚或有主张对糖尿病,40岁以上中年人和经绝期妇女都可以作为一级预防。 韩振祥,代振涛(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AH A/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建议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6%~10%的人群。男性>4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50岁并有1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女性>5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60岁并 79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主要与下列6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血管内皮损伤 当血管内皮细胞因机械(如动脉粥样硬化)、化学(如药物)、生物(如内毒素)、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受损伤时,可促使血栓形成。 (二)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 各种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的因素,均有诱发、促进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如血小板增多症、机械、化学、免疫反应等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加速等。目前认为,血小板因素在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肌梗死)的发病中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在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人体凝血活性可显著增强,如妊娠、高龄及创伤、感染等所致的应激反应、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 (四)抗凝活性减低 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常见原因有:①抗凝血酶(AT)减少或缺乏;②蛋白C(PC)及蛋白S(PS)缺乏症;③由FV等结构异常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 (五)纤溶活力降低 临床常见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的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增大。 (六)血液流变学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均可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 近年来发现,多种药物使用亦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如口服避孕药、rF Ⅶa、TP()及肝素等。 【临床表现】 因血栓形成及栓塞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管堵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而异。 (一)静脉血栓形成 最为多见。常见于深静脉如腘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等。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主要表现有:①血栓形成的局部肿胀、疼痛;②血栓远端血液回流障碍:如远端水肿、胀痛、皮肤颜色改变、腹水等;③血栓脱落

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习题

.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9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2.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 / 21 . 五、选择题 【A型题】1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E.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常见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性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管腔表面由内皮细胞覆盖,其总面积超过1000m2,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栓特性,它通过表面负电荷,释放各种物质,譬如ATP酶、ADP酶、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PGI2等物质,防止了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液凝固过程,增强抗凝作用而达到保持血液流动性,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当内皮细胞受到机械、感染、免疫、化学物和代谢产物等损伤时,内皮细胞脱落而导致内皮下组织暴露,或各种先天性疾病中的内皮细胞功能缺陷时,血管壁丧失了这些抗栓作用,同时,血管壁中存在的潜在促血栓形成机制产生了有利血栓形成的变化,如vWF、组织因子(TF)等。血管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变化可能通过下列机制: (1)促进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正常内皮细胞脱落后,内皮下组织即暴露于血液中,血小板黏附是导致血栓形成的最早反应之一,血小板黏附在内皮下的成分包括胶原、层素、微纤维以及vWF。硫酸乙酰肝素在血管表面形成强大的负电荷,内皮细胞表面的ATP酶ADP酶以及PGI2形成是正常血管防止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的另一机制。ATP酶与ADP酶则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细胞损伤时释放的ADP降解成AMP而阻止了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些功能在内皮细胞受损或脱落时下降。 (2)血管收缩与痉挛:内皮细胞能分泌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物质内皮素,能引起动脉、静脉血管收缩。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较血管紧张素强10倍,且作用持久,另一种血管收缩剂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内皮细胞损伤时的一种产物,这种物质也是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促使血小板在局部损伤处发生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及EDRF(其本质为NO),在内皮细胞损伤时,其释放量也下降,从而失去调节正常血管舒张的功能。许多物质可以刺激内皮细胞生成PGI2,如ATP、ADP、PAF、凝血酶,内皮素及NO等。PGI2通过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栓作用。血管壁合成PGI2的能力大小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管壁的内层>中层>外层,上肢血管>下肢血管,这些差异也许与不同部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不同有关。 (3)纤溶活性: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两种重要的生理性纤溶酶原活化剂,即t-PA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活化剂(u-PA),以清除正常血液循环中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是体内重要的纤溶系统。内皮细胞释放的t-PA约95%被过量的纤溶酶原抑制物(PAI)快速结合而失去活性,也同时失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许多因子可以在基因转录水平刺激内皮细胞合成PAI-1,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凝血酶、内毒素、脂蛋白α、糖皮质激素。而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则是通过基因转录后的调节,促使PAI-1生成。在血栓性疾病中,患者血浆的t-PA活性下降。可能与PAI增高有关。 (4)血管壁的促凝作用:正常血管壁参与止血作用是与其促凝作用有关,在病理状态下,这种作用则成为促成血栓形成的一个因素。这种促凝作用包括:①内皮细胞在受凝血酶、内毒素刺激后,细胞表面能表达组织因子(TF),这种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与因子Ⅶ/Ⅶa结合形成的复

血栓与止血与其检验习题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9/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2.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五、选择题 【A1型题】 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E.心肌梗死 3.血块收缩率正常的疾病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血友病 E.血小板贮存池病 4.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测定主要用于 A.诊断血管性血友病B.筛查血小板无力症 C.筛查血小板贮存池病D.辅助诊断巨血小板综合征 E.筛查血管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5.不属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检查的试验是 A.vWF 多聚体分析B.vWF 的FⅧ结合能力 C.vWF 的胶原结合能力D.血浆vWF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E.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6.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所不同的是A.血小板不被激活B.vWF不参与 C.GPⅡb/Ⅲa起主要作用D.与GPⅠb/Ⅸ/Ⅴ复合物无关 E.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相关 7.适合于口服阿司匹林药效监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是 A.ADP B.胶原C.肾上腺素 D.花生四烯酸E.瑞斯托霉素 8.临床最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是 A.全血阻抗法B.光散射比浊法C.微量反应板法D.PRP透射比浊法E.自发性聚集试验测定 9.血小板α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血小板 A.聚集率增高B.聚集率正常C.仅有一相聚集峰D.聚集率轻度降低E.可见一相和二相聚集峰 10.下列参与血小板释放反应的诱导剂中,作用最强的是 A.ADP B.肾上腺素C.5—HT D.TXA2 E.凝血酶 11.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一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A.过敏性紫癜B.血友病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E.血小板无力症12.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出血时间可延长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13.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的参考值 A.2.5~9.5分钟B.1~6分钟C.1~3分钟 D.大于20秒E.20~40秒 14.血浆FDP的参考范围是 A.<1.5mg/L B.<2.5mg/L C.<5.0mg/L D.<10mg/L E.<20mg/L 15.阿司匹林耐量试验的含义是 A.服用阿司匹林后测定其BT B.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测定BT C.测定服药前后2、4小时的BT D.测定服药前2、4小时的BT E.测定服药前后3、6小时的BT 16.MPV是指 A.平均血小板体积B.平均血小析数C.血小板体积

抗血小板聚集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 一、动物的选择 常用家兔和大鼠,个别试验可用小鼠。为避免周期影响宜用雄性动物。兔每组至少5只,大鼠每组10只。 二、模型及方法 (一) 血小板功能测定(体内给药) 1. 血小板聚集性用比浊法或其他方法观察血小板聚集性。聚集诱导剂有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凝血酶、钙离子载体A23187、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选择至少3种诱导剂,观察最大聚集率。诱导剂的聚集率应在50%以上。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用统计学处理。 2. 血小板粘附常用玻璃球法(用粘附仪测定)或玻柱法,也可用其他方法。 3. 血小板释放产物测定可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选择一下1—2种释放物质。 (1) 5羟色胺用[14C]5HT或[3H]5HT标记血小板。也可用荧光光度法。 (2) 血栓素A2 (TXA2) 用放免法测TXB2。 C2+有的血小板聚集仪除测聚集性外,同日可测 (3) 三磷酸腺苷(ATP)或a ATP或Ca2+。 (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放免法测定。 (5) 血小板因子4(PF4) 放免法测定。 4. 血管壁前列环素(PGI2)活性测定放免法测6—keto—PGF1α。 5. 出血时间测定 (二)血小板依赖性血栓形成试验(体内给药) 1. 动静脉旁路丝线上血栓形成法可采用大鼠或兔,测血栓干重和湿重。 2. 主动脉旁路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法可用大鼠测定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所需时间。 3. 电流损伤颈动脉内膜法常用大鼠。检验有无血栓形成,并测血栓形成时间。 4. 激光损伤微血管法常用小鼠肠细膜血管。记录栓塞形成时间,第一个栓子出现时间和15分钟内栓子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