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
药理学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病症,并可用作鉴别诊断。
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药动学特点〔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酸时,其代按一级动力学进展,半衰期约2~3小时。
当用量≥1g时,其代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酸中毒。
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展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响〔1〕胃肠道反响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发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
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响除常见的过敏反响外,*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根本一样,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液黏稠度起到抗血栓作用,而双嘧达莫则通过溶解血栓来改善血流循环。
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发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具有显著疗效,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
未来,该联合疗法有望成为脑血栓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本研究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望为脑血栓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关键词】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脑血栓,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临床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目前脑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酶的活化,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双嘧达莫是一种纤溶药物,能够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溶解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而有些研究结果则认为单独应用双嘧达莫已经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必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明确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这一联合疗法在提高脑血栓患者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检测,全面评估该联合疗法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眼下,在中老年人当中,刮起一股新的保健风,即每天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以防脑血栓。
听说阿司匹林确有这个作用,却没有想到老爸老妈早已经行动起来,一天一片地吃着。
我问他们: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为什么能防脑血栓吗?知道它不能与哪些药物合用吗?知道什么人不宜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吗?老爸老妈瞪着迷惑的眼睛望着我,只顾一个劲儿地摇头。
看来,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像老爸老妈一样,对于这种保健方法,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阿司匹林问世已百余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常用药。
近年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除具有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外,还具有诸多新用途,特别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以下简称阿司匹林),能防治多种中老年的常见病,在保健方面大显身手。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液畅通,从而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另外,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癌肿、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并非人人皆宜。
虽然肠溶阿司匹林是在肠道溶解,避免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抗凝血反应,使得它对胃的间接刺激还是有的。
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常服肠溶阿司匹林的患者易损伤黏膜,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黏膜糜烂和溃疡。
因此,常服阿司匹林应注意其引起的出血倾向。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或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均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在进行各种手术治疗之前,也应停服该药。
近期做过手术,特别是眼科、内脏、颅内手术的人,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血压高于170/110mmHg、患有严重动脉硬化者,不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脑出血。
有些药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人老了,免疫功能逐渐减退,因此,老年人患病率高,有的甚至患多种疾病,一次口服六七种药的老人并不鲜见。
所以,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必须了解哪些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优降糖等)。
阿司匹林可促进肝糖元合成及胰岛素分泌,增加降糖作用,使血糖急剧下降,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01. 阿司匹林1)机制: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导致TXA2 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约为 0.3~2 小时,清除半衰期与剂量相关;肠溶片较普通片吸收时间可延长3~6 小时。
因此,快速起效时可选择嚼服。
3)功能恢复时间: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 7~10 天。
4)代谢途径:阿司匹林经由肾脏代谢,因此,使用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
禁用于合并氨甲蝶呤时,可能会减少其肾清除。
5)合并用药:同样作用于水杨酸的NSAID,如布洛芬等,合并时也需要谨慎。
此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磺唑酮等,也可能需要谨慎。
6)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哮喘。
7)服用时间: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退热止痛,肠溶型的阿司匹林不会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下溶解,而会进入碱性的环境,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多建议餐前服用。
同时由于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氯吡格雷。
02. 氯吡格雷1)机制:氯吡格雷经过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 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 7~10 天。
4)代谢途径: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
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及弱代谢(*2/*2,*2/*3)。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L/O/G/O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 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 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 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 ,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 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 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 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 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 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 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 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 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 试剂和药品: 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L NaCO溶解后再用0.1mol·L HCl 调节 pH 7.0),花生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 10mg/L肝素,生理盐水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ed043ca050876323112126e.png)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音乐有限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cox-1活性而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CAST试验的Ι级证据和IST试验的II级证据以及诸多的循证医学证据都证明了阿司匹林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AHA卒中专家委员会(1999)、美国胸科医师学会(2001);EUSI(2000)、爱丁堡皇家医师学会(2000)、伦敦皇家医师学会(2000)、南非神经科协会(2000)、苏格兰学院指南(1999)、意大利指南(2000)、血栓兴趣组(2001)等组织,在预防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上,全都选择了阿司匹林和部分选择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现在我国大多医院对高血压、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脑卒中、缺血性脑梗塞、外周动脉性疾病等疾病,都推荐病人长期使用了小剂量(100mg)的阿司匹林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笔者提出的问题一: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统一按照100mg的剂量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真的合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或许这100mg的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是否真的安全却没有相关的医疗机或研究机构进行跟踪监测,也没有相关的监测报导。
现在虽然已经有不少医院的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阿司匹林的剂量调整到40mg、50mg、75mg、100mg或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但有些医院的医生仍坚持服用小于75mg的剂量有可能没有效果的老看法,仍然推荐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要小于75mg。
无论服用多大的剂量的阿司匹林,就是否真的安全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专业医学书籍和资料,都没有详细的和精确的结论,一般都是大概的说有明显的降低死亡率等等。
那么分别服用40mg、50mg、75mg、100mg的阿司匹林后的具体效果到底怎样呢?是不是应该有可靠的数据来做依据支持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一定的监测数据来支持。
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

3、祛污洗手液:如果将柠檬的酸性与阿司匹林的祛污特性结合在一起,你便得到一种效果相当不错的祛污剂,祛除手上的烟渍、咖啡渍和草渍。具体方法是:将几片阿司匹林捣碎而后与柠檬汁混合。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你就可以用这种自制祛污洗手液,清除手上不雅观的污渍。
阿司匹林的作用
作为一种药物,阿司匹林的作用当然是治疗疾病。但是,除了治病以外,阿司匹林的作用还有很多种,下面小编就为你一一介绍——
1、治疗粉刺:首先将一片或者两片阿司匹林捣碎,而后加入少量水混合。一切准备妥当后,你就可以把它们敷在粉刺上。两分钟之后,再用水和洁肤液清洗。清洗后,你的粉刺将变得更加干瘪并且以更快的速度从脸上消失。
3、保持插花的新鲜:从花店里买来鲜花后,在花瓶的清水中放入两片阿司匹林,便可保持鲜花常开不败。
4、祛除血渍:将阿司匹林捣碎后用清水调成阿司匹林溶液,之后用该溶液洗衣,衣物上的血渍即可轻松祛除。
5、除老茧:手脚等部位的老茧是不是让你觉得难看,可以用6片阿司匹林捣碎,然后与半匙“清水+柠檬汁”混合,将混合物敷在老茧处,用温热布包好,15分钟后摩擦生茧部位即可轻松除茧。
14、治脚癣:阿司匹林5一10片研成细粉,与具有消炎、脱敏功能的卜药物牙膏5一8克拌匀,装瓶备用。洗净患脚,涂搽自制的阿司匹林 膏,每日1次,一般2次可显效。治疗1一2次末愈者,可继续涂敷。
健康提示:
阿司匹林的作用五花八门,但在使用这种药物前,你最好还是向医生征求一下意见。如果患有哮喘或者对阿司匹林过敏,这种药物势必给你的身体带来更多伤害而不是益处。一旦获得医生同意,你就可以尽情尝试阿司匹林这种[成本友好型]药物的所有奇妙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ected results
• 服M—ASP前血栓指数Q值、小板聚集 率与服药后3~6个月比较血栓指数Q 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
Conclusion
小抗小 抗剂血血剂量小栓量阿板形有司疗成明匹效的显林显作的在著用抗心。血脑小血板管聚疾集病与中
References
• 1 李家增.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处方药,005, (6)2
• 仪器 CAST—I型体外血栓模拟仪,MG型 血小板聚集仪, TX—A型天平称
•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如下条件的心脑血 管疾病患者160 例。无应用 ASP 禁忌证, 用药前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50 %者为入选 条件。
• 服用指征 M—ASP:10mg/片;安慰剂: 相当于l0mg/片
M— ASP大小 M—ASP服用指征:男性, 血栓指数Q值<I5、15~20、21~30、3I~40 、>40患者.每天餐后分别服用10、20、30 、40、50mg;女性,血栓指数Q值8~l6者 .每天餐后服用10mg,余同男性。
血小板活化聚集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PGG2
(-) 阿司匹林
TXA2 血栓烷合成酶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研究和开发 疗效好,新 型的抗血栓 药物是当代 医药界的重 要任务之一
阿司 匹林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 止血机制过度 激活的一种病理性结局, 是血小板、 白细胞、 内皮细胞等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血小 板的活化和聚集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其原理是损伤 动脉内皮, 导致其功能紊乱, 激活白细胞和血 小板, 引起血小板聚集, 形成混合型血栓, 此模 型重复性好, 误差小, 与人体动脉血栓相似。
血栓湿重(mg)
临床试验
• 2 血小板聚集率(PAG);用)0.2ml枸橼酸 钠加静脉血1.8ml混匀。500r/min分离血 小板层,用血小板聚集仪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剂测其1min和最大聚集率。
• 3 统计学处理将服用M-ASP和安慰剂前后3 、6个月的各项指标作配对比较t检验,并计 算x ±s值。
L/O/G/O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及 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Background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 4 包承鑫.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某些进展[J ]. 中华血液病学 杂志, 1990, 11 (10) : 553.
• 5 忻伟均. 阿司匹林每日10mg 治疗脑缺血[J ] . 新药与临 床. 1993 ,3(12) :69~71
• 6 杨荫中译.话量阿斯匹林对壶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生成抑 毒I的悻外观察.医学生物物理学,1992 4~4.
血小板聚集体内试验
• 健康家兔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给药前取血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 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 和180 min取血。 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 剂的体积比为9: 1),收集于塑料离心管中, 以 900×g离心9min, 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剩余血液继以 25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液得贫血小板血浆 (platelet-poor plasma PPP)。
作为预防血栓 性疾病一线用 药。选用何种 剂量较为合适, 一直是临床争 论的问题。
Purpose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量,指导临床用药
Reagents and Instrument
阿司匹林( aspirin, ASP) 结晶 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 )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腺苷二磷酸( adenosine diphos2phate, ADP) 戊巴比妥钠
L/O/G/O
Thank You!
三道电子刺激器,超声血液流量计,四道血 液凝聚仪,离心机
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 雄性SD大鼠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大鼠用30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上述 各组份均以0.11mL/100g体重大鼠股静脉注射.给 药后15min,分离大鼠左颈总动脉, 置两根银制电 极,超声探针置远心端, 用电刺激器以115mA的直 流连续刺激大鼠颈动脉7min, 用超声血流量仪记 录血栓形成时间(即从刺激开始至颈动脉血流量为 “零”的时间, occlusion time, OT)。观察刺激 开始后60min内的血流量变化, 如血管仍未栓塞, 则以60min作为最大OT。
• 2 血小板聚集率是间接反应血小板代谢所 产生的TXA2的含量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 关联度。血栓形成是反映血液在循环中由 血管壁、血小板、血细胞、纤维蛋白原及 各种凝血因子在流体效应尤其是在TXA2 作 用下所形成的病理性塞子以及其危险性。 二者在临床和实验中都呈正相关。
Materials and methods
临床试验
1、血栓指数Q值:餐后2h用一次性注射器自 静脉取血l ml注入硅化硅胶管内,置CAST 一I型血栓仪(37℃)。自控旋转8min后止。 将血栓平铺在滤纸上,测其长度(mm)。再 用滤纸吸干水分(以栓体在滤纸上无渗透为 准)。用TX—A型天平称重量(mg)。
血栓指数Q值
血栓长(mm) 2
AA
30 60 120 180
(min)
PAF
30 60 120 180
(min)
B组
C组
D组
临床试验设计
• 1 人体内血栓形成很难直接观察到, 从而给血栓及 抗血栓的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通过模拟血 栓状况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期间患者体内血栓 形成与栓塞程度, 以此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前期(潜 伏期) 体内隐性血栓的存在和发展, 其临床意义是十 分明显的。本实验用CAST仪形成的体外血栓与体 内血栓有十分相似的结构, 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 血栓指数Q值下降是因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血小板 内血栓素(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抗血栓形成。
aspirin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 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 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 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 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 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 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 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临床 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 作。
➢AA 途径 ➢ADP途径 ➢PAF途径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
形成时间, 从而说明其有较强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
• 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 激活。
• 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 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 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 改变形式。
• 2 BORN G V R1Aggregation of blood p latelets by adeno2 sine diphosphate and its reversal [ J ] 1 Nature, 1962,194 (6) : 927 - 929
• 3糜贤凤,闭雄杰,蒋红,等.阿司匹林与血小板抑制关系的临 床研究。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11:60-63.
Results
ASP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x ±s n = 10)
组别
对照A组
剂量( g·kg-1)
OT(min)
B组
C组
D组
ASP对ADP、AA、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x ±s, n =10)组别剂量最大聚集率
对照组
(g·kg-1)
ADP
30 60 120 180
(min)
• 实验过程中, PRP中的血小板数应控制在约5 ×108 cell / mL。按Born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 性测定, 用PPP 300μL 调零, 于比浊管中加入 PRP 300μL,分别加入3 种诱导剂:AA终浓度0.35 mmol/L, ADP终浓度3μmol/L,PAF终浓度 7.2nmol/L, 并记录300s内最大聚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