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初等教育

合集下载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 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 育。
小学一般为4年制 分轨的中等教育: 1.初级阶段(初中)学制:5-6年 学校类型: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 学,综合中学 2. 高级阶段(高中)学制:2-3年 学校类型: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综合中 学的高级阶段
三、教育管理
联邦制: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负责对教育 改革和教育发展提出规划,促进地区合作 。 各州设立三级教育行政机构: 1.州文化教育部: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 家组织、领导学校 2. 专区:领导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 3. 市或县教育局:负责基础学校、主要学 校
四、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趋势
(六)教师教育
大学培养教师,传统的师范学院纷纷并入 大学。 入学资格: 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选 读教师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以学校类型为依据培养教师, 即分别培养基础学校教师、各类中学教师 ;此外按学校教育阶段培养教师,即分别 培养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中等教育初级 阶段教师和高级阶段教师。
学程:修业阶段(3年)和见习阶段(一年 半到2年) 修业阶段:教育学科课程、任教学科课程 和实践课程。 见习阶段 :教育教学实习、心理学与教学 法的理论学习
德国教育
杨秀玉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人口3.8亿,居民大多为德意志人,主要 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 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 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 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 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 ,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 教育制度、实科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体制基本情况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体制基本情况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体制基本情况2018-2020在德国,文教主权是由各州独立履行,各州按州教育法律规定,文教部执行诸如义务教育、教养教学的内容、学校类型的设立和教学组织工作、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工作督管等各项权限。

巴伐利亚州虽然只是德国的一个州,但正是德国赋予了各州管理教育的自主权,巴伐利亚州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它对巴伐利亚州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巴伐利亚州的教育体制由初等教育、中等初级教育、中等二级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组成。

学校实行非全日制教育。

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阶段,即第一至第四年级,中等教育是指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在内的第五至第九或第十年级。

中等二级教育是指第十一至第十三年级,这个教育阶段主要是职业教育阶段和完全中学高年级阶段。

其中第一至第九年级是普通义务教育阶段,第十至第十二年级是职业义务教育阶段,凡是不在完全中学就读高年级课程的年轻人都有义务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社会。

巴伐利亚州及整个德国的教育体制是极富有特色的。

我们安排其它国家的教育部门来巴伐利亚,一般以听课、座谈、访问、查看资料等方式为主,并深入各类幼稚园,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机构,全面细致地接触巴伐利亚州教育系统。

先进入教师进修学院,进行教师、校长培训项目,在理论上,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以接触巴伐利亚州教育第一线为第二步,深入教学课堂,切身体会巴伐利亚教育模式,然后通过双方教师的座谈,访问和资料查询,来完成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

巴伐利亚州教育的优势巴伐利亚州的教育体制是极其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从小学四年级后开始分级分类别教育,从现象着眼,具有显著的因材施教、优胜劣汰的教育观念。

巴伐利亚州的教育管理思路与运作机制特色:(一)政府与社区必须承担法定的教育责任,真正使教育成为富国强民的基础工程。

巴伐利亚州的义务教育是九年,教育被看作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产品,是促进公民成长的重要的手段。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要中求等教育的发展
实科中学 18世纪后,德国出现了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 一种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有经济,建筑,采矿, 林业,技术,农业等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 建立,这些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学、物 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同时 辅以绘画、制图为主 • 这些实科中学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 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德教育改革:
18世纪德国出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潮,企图 以文化的发展来振兴德国,引起了德国社 会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 公共教育部长,开始了对各类教育进行全 面的改革。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补习教 育)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 改进培训工作,在这一期间,一些教师(如 赫尔巴特 、第斯多惠、福禄培尔)被派往瑞士学习回国后或对德 国教育进行改革,或开办师范学校,推动了德国师范教 育的发展,当时德国师范教育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主 要有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自然、历史、物理、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神学等。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 早从教会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初等教育)
教一学、要教求育行政制度
• 1878年设立最高学务委员会,作为中央教育机 关,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后改名为教育部; 中央以下的省(具体教育事物)、县(查学员 )都设立教育局,同时,每所独立学校都设董 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这样,从上 到下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它 大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摘要: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德国初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受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康德的影响,初等教育开始在德国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德国初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为辅的体系。

在德国,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为6至10岁儿童提供教育。

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1.全面发展:德国初等教育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素质。

2.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强调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

4.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尊重国家象征的品质。

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德国初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下降的现象。

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提高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3.改革教育体制: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初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学号:10171240116 姓名ຫໍສະໝຸດ 庞璐二战期间德国采用的新式武器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轰炸机(容克 JUEF132); • 世界上第一款空空导弹Hs298;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空空导弹x-4; • 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导弹v1; • 世界上第一款地弹道导弹A4; • 世界上第一款地空导弹EMWwasserfall.
德国的教育行政
•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各州 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自治和自主权; • 教育的行政管理权主要由各州通过各自的 教育部实施; • 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
初等教育发展
一.产生 德国的初等教育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时期; ( 宗教改革以后,一些新教派在德国站住 了脚跟。为扩大新教派的势力,各教派都 把初等教育视为传播新教教义的工具,因 而,初等教育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 17至18世纪的德国总的来说比较重视初等 教育,但教育质量并不高,宗教教育占据 主导地位,教师水平比较低下,教学设备 简陋。
三.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泛爱主义和新人文 主义的影响,德国的初等教育有了较大的 发展。许多邦国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 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初等学校改为国民学校,旨在培养忠君爱 国的臣民。
初等教育速度加快的表现
• 1.国家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2.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 • 3初等学校数量增加; • 4初等学校的内容增加,除4R外,另外增加 了数学、博物学、自然、几何、地理等学 科;
谢谢观赏
O(∩_∩)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 的主要引导者和陪伴者,教 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 和成长影响巨大,加强对小 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教 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小学 教学质量的关键。
3.健全小学管理网络,完善小学管理体制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 族的未来,社会的依赖,对 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和家 国家 庭的事,也是国家和社会义 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国家 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学校的 监督管理,以保障孩子们接 小学管理 受良好的教育。
评定学生的成绩采 用6级记分制(优秀、 良好、中等、及格、不 及格、差等),成绩由 口试、笔试和平时成绩 构成。学校每年学生发 两次成绩单(期中成绩 和期末成绩)。
德国小学生的成绩单
学习成绩较差、动 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综 合 中 学 学习成绩中等、操 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学习成绩较好、想 从事科研的学生
家长
社会
学习内容
德国初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德国初等教育的课程教学设置 德国初等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评定 德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德国初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重点
德国初等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评定 德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产生:16世纪 宗教改革时期
重视: 17~18世纪
16世纪中教育改革 领袖马丁· 路德
发展:18世 纪末19世纪初
法国教育家卢梭
统一性 义务性
德国初等教育年级表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年龄 6岁 7岁 8岁 9岁、创造性、主动性、体力和交际等方面促进 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 一、二年级:宗教、劳作、音乐、体育、德语、写字; 三、四年级:德语、数学、乡土知识、常识、艺术。 教学安排: 德国的小学一般是半日制学校,上课时间为周一~周五的早 上8点~12或13点,每周24~28课时(一年级24课时,以后逐年 增加);每节课45分钟,同一门课往往连续上两节;班主任应 尽可能上本班全部课程。
国民学校
实科学校
完全中学
录用条件:高校毕业
实习7个星期
录 用 程 序
通过国国家考试
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中 正在试讲的教师
校长负责
教师协助
小学管理 家长顾问
心理咨询
社会监督
1.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力度
小学是学生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 键时期,小学的知识能力和学 习习惯将奠定学生一生学习的 基础,因而小学时应加强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知 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