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加味痛泻要方合贴脐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

11 诊 断标 准 : 照 19 , 参 99年 罗 马 国际 制定 的“ 马标 罗 准” 制定 。①腹 痛 、 胀 、 便 后 缓 解 ; 排 便 次 数 >3 腹 排 ② 次/ , 状 为稀便 、 样便 , 天 症 水 可带粘 液 。上述 症状 至少
有 1 周 出现 , 疗前 均经 大 便常 规及 培养 、 液 生化 、 2 治 血
3 ( 0. 0 5 0% ) 4 ( 0. 2 7 0% )
治 疗 第 4个 月
治 疗 第 6个 月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资 料 : 有 患者 均来 源 于我 院肝 病 科 门诊 , . 所
年 龄最 大 的 4 5岁 , 小 的 1 最 6岁 ; 中男性 3 其 6例 , 性 女
期 间禁用 其它保 肝 、 酶 、 病 毒 等 中西药 物 。分别 于 降 抗
服药 2个月 、 月 、 4个 6个月 对 其 肝 功 能 、 对 半 、 V 两 HB .
功 能等效 果进 行 了系 统 的 观 察 , 就 观察 情 况 报 告 如 现
下:
高 , B — N +) 且符 合 中 医辨 证 为 疫毒 热 盛 、 湿 H V D A( , 痰
中阻 、 滞血 瘀 型 。 气 13 治 疗方法 : . 应用 北京 华 神制 药有 限公 司生 产 的 双 虎清肝 颗粒 , 每次 1g 每 日2次 , 后温 水 服用 。服 药 2, 饭
12 中医辨证 参照 《 . 中医 内科学 ・ 泄泻 》 中辨 证分 型标 准 , 证 为肝气 乘脾 , 兼 有湿 盛 、 滞 、 辨 并 食 肾阳虚 衰 三种
兼证。
13 一 般资 料 :0例 中 , 2 . 6 男 4例 , 3 女 6例 , 龄 最 大 年 6 5岁 , 最小 1 7岁 , 均 年 龄 4 平 0岁 , 程 最 长者 1 病 5年 ,
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邬燕萍【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7(016)023【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消化道、精神状态及肠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故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笔者近年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运用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并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本病患者46例,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为门诊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①腹痛、腹泻、肠鸣反复发作,大便呈稀水样或泡沫状,每因情绪变化或饮食不节而加重。
②多数便常规及培养均阴性,隐血试验阴性。
③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④X线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无明显黏膜异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26~65岁,平均42岁;病程1~15 a,平均5 a。
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病程0.5~10 a,平均2 a。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辨证治疗,适当配合心理疗法,基本药物:白术15 g、白芍10 g、陈皮10g、防风6 g、补骨脂9 g、肉豆蔻6 g、五味子6 g、吴茱萸10 ...【总页数】1页(P3339)【作者】邬燕萍【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医院,浙江,舟山,31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4【相关文献】1.痛泻要方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2.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8例3.痛泻要方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4.桂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对预后效果的影响5.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1例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得舒特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计算疗效指数,治疗组疗效指数为90.1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3%;同时在腹胀、腹泻、腹痛、情绪障碍等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痛泻要方加减;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临床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rr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腹痛、腹胀,伴有排便次数和性状的异常,但无形态和生化学异常改变。
由于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尚缺乏疗效确切的药物。
我们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3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5~28岁,平均37.5岁;病程1~10年,平均3.55年。
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2~57岁,平均38.26岁;病程1~9年,平均3.42年。
1.2诊断标准病例诊断按罗马国际标准(1998)[1],即有腹痛不适,排便后缓解,并大便频率或大便性状改变,持续或反复发作时间3个月以上,经内镜、X线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腹痛不明显者,符合以下5项之中的2项者:①排便频率改变;②大便性状改变;③排便异常;④粘液便;⑤腹胀气等症状至少在1/4时间出现维持3个月以上者。
中医辨证标准:常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病或加重,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伴少腹拘急,胸胁胀满,暧气少食,痢下粘液。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以痛泻要方加减:白术18g,白芍12g,陈皮9g,防风12g,山药18g,生麦芽15g,郁金9g,合欢皮12g,甘草6g,每日1剂,连服4周,不再服用其它药物。
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王潇儒;张子政;门前坤;从禹;李慧臻【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肠病,其中腹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脾虚,治疗方法为调肝理脾,代表方药为痛泻要方.文章总结近3年临床实验显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显,并以现代药理学研究从改善肠道高敏感性、降低结肠平滑肌的运动指数及收缩频率、降低血清5-HT及其受体和调节慢性内脏痛觉应激反应及抗应激损伤的角度进行证实.【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8【总页数】3页(P146-148)【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综述;泄泻【作者】王潇儒;张子政;门前坤;从禹;李慧臻【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肠病,并无器质性疾病[1]。
2006年,罗马III标准根据粪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高发性疾病,在功能性胃肠病中极为多见。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S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也极高。
西方国家的患病率达10%~20%[3],在我国亦是如此,消化专科门诊中达20%~50%的患者为IBS[4]。
但就诊患者只有25%。
IBS患者以中青年偏多,其中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5]。
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人们的饮食、睡眠及其不规律,情绪波动较为明显,也加剧了IBS的发生[6]。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发表时间:2016-11-28T15:26:41.3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朱恒亮[导读]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在门诊就诊病例中占就诊人数的20%-30%,呈逐年上升趋势。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卫生院 222333【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8例肠易激综合征门诊病人,中医辩证为肝郁脾虚型,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并随证加减。
结果治愈1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结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痛泻要方加味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在门诊就诊病例中占就诊人数的20%-30%,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2-65岁,其中年龄30-50岁的24例,占63%,病程3个月-6年,经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肉眼观察及活组织检查均无异常改变,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2000年最新罗马标准Ⅱ[1],中医辩证属于肝郁脾虚型,平时多有胸胁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喜叹息,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痛泻不止,反复发作,舌淡苔薄,脉弦而缓。
2 治疗方法临床中以疏肝补脾为治疗原则,方取痛泻要方加味。
主方为:炒白术12g防风10g炒白芍15g陈皮10g党参12g。
胸胁胀甚者加柴胡、青皮;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腹痛较甚者加元胡、甘草;气虚者黄芪、炒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口服三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泻症状消失,腹痛偶有发生;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腹泻症状好转,腹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

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李菊芳;陈小芳;徐惠明;周静【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22(37)20【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汤剂治疗。
2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生活质量评价(IBS-QOL)积分、精神心理评价(HAD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2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结果治疗6周后,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腹痛、腹泻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呆、身倦体乏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治疗后IBS-SSS积分、IBS-QOL积分、HADS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组不良反应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降低肝郁脾虚证患者证候积分,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4页(P3717-3720)【作者】李菊芳;陈小芳;徐惠明;周静【作者单位】吴江区中医院/吴江区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相关文献】1.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2.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临床观察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临床观察4.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5.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48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2例_许芸斐

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8Aug .,20094 讨 论环状混合痔目前在临床中主要治疗措施仍为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式如单纯剥扎切除,适合痔核较小,数量少,且相对孤立的混合痔。
而环状混合痔采用此术式,则面临诸多弊病,如:疼痛剧烈,肛门皮肤水肿,肛门狭窄,尿储留等等并发症,且疗程长,复发率高等。
若采用环切术又常因术中出血多,术后致肛门失禁,狭窄,黏膜外翻,或肛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多而未被广泛采用。
笔者采用改良术式,避免了这些缺点,因为:⑴环状混合痔剥扎皮肤黏膜较多,若采用V形切口缝合,适量保留了肛门皮肤与黏膜,增宽肛管,避免术后肛门狭窄。
⑵闭式内扩约肌侧切,切口小,不用缝合,微创。
更重要的是解除肛管的紧张度,缓解了因内扩约肌痉挛收缩而引起的剧痛,有效促进血液。
淋巴循环,减轻和避免了术后肛门水肿的发生[3],有利术后排便,也促进切口愈合,更无肛门狭窄之虑。
⑶痔上黏膜消痔灵注射,产生无菌性炎症,痔上粘膜粘连而不下垂,利于防止黏膜下垂或外翻,更好的防止复发。
术中注意:⑴适量保留肛管皮肤与黏膜;⑵游离皮瓣时要彻底清除其附着的静脉丛和结缔组织,只保留皮肤;⑶断离内扩约肌要适当,既要达到扩肛目的,又要避免肛门失禁;⑷痔上黏膜注射时,不能注入过深以免进入肌层。
◆参考文献[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S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2 ] 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 M ]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698.[ 3 ] MarVin L Corman.结肠和直肠外科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1.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近年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例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更新日期:2009-03-10点击:作者:刘辉华1临床资料2治疗方法3疗效观察4典型病例5讨论与体会[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77.[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41.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治疗应用笔者近年来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32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1~50岁30例,50岁以上2例,平均3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3个月,平均2年。
全部病例依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
药物:陈皮10g白芍15g白术18g防风6g佛手10g木香6g甘草6g加味: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胁胀甚者加素馨花12g,柴胡10g;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g,玄参12g;大便溏烂者加白扁豆18g,党参10g;伴心悸失眠者加茯苓20g,柏子仁10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上、下午各服1次,连服7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判断疗效。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评定。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复查无异常。
好转: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粪便症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大便仍无规律。
3.2治疗结果治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治愈患者经随访6个月,无复发。
患者,女,38岁,1998年8月10日初诊。
诉反复腹部隐痛、腹泻1月余。
每日解大便3~4次,排便后疼痛减轻,无粘液血便,食欲欠佳,伴心烦,易怒,睡眠欠佳,身体稍感疲乏,症状反复,时轻时重。
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粘膜基本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目的观察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标签:痛泻要方;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1],是一种慢性的,易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自2013年8~2015年2月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綜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64岁,平均(37.8±
2.7)岁,病程1~14年,平均(7.3±4.6)年。
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61岁,平均(36.8±2.9)岁,病程1~13年,平均(7.4±4.4)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2]:①腹痛经排便后减轻,或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
②腹胀、稀便或水样便,多带粘液,无脓血症状,每天排便>3次,可伴排便急迫感和失眠、心悸、焦虑等植物神经功能了紊乱症状,结肠区压痛(﹢);③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沉,甲状腺功能测定,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④随诊仍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
1.3方法治疗组:痛泻要方加减,组成: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
随证加减,久泻不止者,加乌梅10 g、诃子10 g,挟食滞者加神曲15 g、山楂10 g、麦芽10 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10 g,便秘者去茯苓、白术,加大黄6 g,枳实10 g,厚扑15 g。
用法: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 g 3次/d口服,腹泻者加蒙脱石散,3 g/次,3次/d口服,便秘者加聚乙二醇4000散10 g,3次/d,口服。
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规律,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两组患者均以4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3%。
对
照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9%。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典型病例
病案1:李某,女,48岁,教师。
因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反复发作近3年,加重5 d,于2014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诉平素体弱,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完谷不化,纳食欠佳,食后感腹部不适感,稍进油腻食物,则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加重,精神欠佳,头晕、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木香顺气丸等药物无效,经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等相关检查后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辩证:脾虚湿阻。
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处方:炒白术30 g、白芍20 g、茯苓15 g、甘草10 g、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10 g,防风12 g、陈皮15 g,1剂/d,水煎分2次服,4 w为1疗程。
经1个疗程治疗,腹痛及黏液便消失,大便成形,食欲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病案2:王某,女,63岁,退休。
因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近1年,于2014年5月30号就诊,患者性情急躁,每与人争执后感情志不畅后常出现腹痛腹泻加重,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
辩证:肝郁脾虚。
治则:抑肝扶脾,祛湿止泻。
处方: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用1 w后腹痛腹泻明显好转,4 w后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成形,精神状态及食欲明显好转。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食物不耐受、情绪紧张、结肠运动功能异常、食管、胆囊运动异常及小肠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4]。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肠,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犯脾土,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水谷运化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运化失常均可导致腹痛、便秘、腹泻等临床表现。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
方中炒白术燥湿健脾,祛湿止泻;白芍,甘草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防风兼入肝脾,散肝疏脾,升阳止泻;陈皮行气除湿和胃。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白术能抑制肠管痉挛,促进结肠运动;白芍,甘草对胃肠平滑肌有解痉止痛作用;陈皮可抑制肠管平滑肌痉挛,防风有较强的抗过敏、镇静止痛、抗炎作用;加之茯苓等诸药调节,共同起到较好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5]。
临床上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表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1-94.
[4]杨永红.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探讨[J].医学综述,2004,01.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