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
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苗族“歌鼟”调查研究

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苗族“歌鼟”调查研究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苗族“歌鼟”调查研究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地区的苗族村寨中,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被称为“歌鼟”。
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在苗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历史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苗族的“歌鼟”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歌鼟”的起源和发展。
据传,湖南靖州地区苗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群山之间,环境相对封闭。
通过口头传承,他们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即“歌鼟”。
这种音乐由单簧管、口弦、马头琴等乐器伴奏,以苗语歌词来演唱。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苗族的“歌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传承至今。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歌鼟”的特点。
苗族的“歌鼟”通常由几段歌词和特定的旋律组成。
歌词内容多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爱情、情感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旋律上,苗族的“歌鼟”以悦耳动听、高亢激昂的曲调为主,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演唱形式上,一般由集体合唱或对唱的方式呈现,民众能够参与其中,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歌鼟”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苗族的文化、历史和情感表达。
首先,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歌鼟”,人们能够了解苗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它是苗族历史的见证。
苗族人民长期以来通过“歌鼟”传颂着他们的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将历史记忆传承至今。
再次,它是苗族情感的表达形式。
无论是庆祝丰收、祈福祷告,还是表达爱情、友情,苗族人民都能通过“歌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
同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苗族的“歌鼟”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此外,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也给传统音乐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鉴于“歌鼟”的独特魅力和意义,苗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逐渐引起关注。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的“歌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从苗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传统节日与习俗、民间艺术、语言保护与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苗族民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为了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苗族民间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苗族传统节日、习俗、苗族民间艺术、苗族语言、现状、挑战、意识、现代科技、交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苗族民间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服饰舞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马衔节等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苗族的传统习俗如苗族服饰的绣花、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苗族人的责任,也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才能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地处山区,是中国久远历史上的重要部族之一。
苗族人民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传承,这些文化传承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和尊重苗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苗族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传承和保护,以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使其减少或完全消失的风险。
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语言、音乐、文化艺术、信仰习俗等。
苗族的主要语言是苗语,该语言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苗族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一般在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演奏,尤其是口弦音乐。
苗族文化艺术也包括织锦、绣花、作坊、造福和捣糯等,这些技艺都需要内心的默契和诚挚的感情。
苗族习俗和信仰是一系列祙仪和传统的活动,包括传统婚礼、祭祀仪式、斗牛表演等。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第一,政府层面对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需要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的市场,拨出相关的经费以确保文化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得到充分支持。
政府还要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包括高校的教学应重视苗族民族文化的讲授。
第二,需要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包括苗族祭祖文化、银饰文化和锦锄文化等,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挖掘,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建立一个苗族文化资讯文化保护中心,对苗族文化经典文献、习俗传承等进行整理和创新,对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维修,确保它们不失传。
第三,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宣传和传承,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以强化其了解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各大文化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苗族传承和发扬的评价与推广。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开展工作,既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又要加强文化学者和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流失的风险。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语言是苗族民间文化的核心。
苗族语系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语系之一,据统计,苗族共有30多个方言和族群,其中的黔东南地区苗语最为广泛和普及。
苗族人民通过龙脷文、花言字等文字,将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实现了文字化的传承。
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和发展苗族语言,鼓励使用苗文进行教学和交流,使得苗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承。
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讲究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服饰,巧妙地运用纺织、刺绣等技艺,展现出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改变,使得苗族传统服饰的使用逐渐减少。
为了传承和保护苗族服饰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苗族服饰的制作和使用,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积极展示和推广,激发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和热爱。
苗族的民俗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风俗习惯,如苗族的“苗年”、“大封风”等传统节日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是苗族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凝聚,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苗族的传统民俗逐渐减少,甚至有些已经消失。
我们应该加强对苗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开展民俗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式,使苗族民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苗族人民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传承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学。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阶和琴弦、竹管乐器等传统乐器为特色,不仅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传统艺术苗族的传统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织布、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苗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而且还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苗族的传统艺术,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其传承。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来帮助艺术家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艺术。
二、宗教和信仰苗族的宗教和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壤神、山神、水神等信仰。
这些信仰与苗族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有关,并代表了苗族社会的各种价值观。
通过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宗教和信仰,可以帮助维护其文化特色,并增强苗族社区的凝聚力。
三、习俗和传统活动苗族传统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过年、祭祀、婚丧嫁娶等。
这些活动通过仪式和传统的形式来传承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苗族社区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活动,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宣传,同时还需要提供场地和资源来支持这些活动的发展。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传统手工艺、文献等,它们承载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宣传,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措施,通过收集、修缮和展示文化遗产来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总之,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苗族的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苗侗文化

寻访靖州当地文化探寻·苗族文化地笋苗寨:一、简介地笋苗寨位于靖州县三锹乡境内。
该苗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tēng)发源地之一,以苗族歌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团寨中苗族风情吊脚楼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古迹文化保存完整,民俗文化传承较好,除有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外,还有极具民族风情的玩山会友,茶棚相亲,抢亲等习俗。
二、地理环境位置:地笋苗寨位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部的三锹乡,属云贵高原支脉的九龙山麓,地理海拔为431米,气候清凉,植被覆盖率为98%,距县城38公里,西进13公里抵达黔东南境,有等级公路通达。
自然环境:地笋苗寨是一个天然“氧吧”。
她坐落在靖州第二高峰的九龙山麓,被誉为靖州十景之一的“九龙叠翠”,说明了这里的良好生态。
地笋苗寨林木茂盛,溪流综合经横,堪称野生动植物生长的“王国”,是我们探寻原始次森林的好去处。
三、人口分布地笋苗寨全寨居民120户、670人,苗族占总人口的95%(2010年数据)四、民间文化歌鼟(tēng):地笋苗寨是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享有“中国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和“深山瑰宝”、“天籁之音”之誉。
2009年地笋苗寨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少数民族十大特色村寨,2010年地笋苗寨被湖南省旅游局评定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
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
“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特点是以歌舞、服饰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化传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民间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败的风险,传承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
在苗族地区,应当加强对苗族文化的教育,将苗族的歌舞、服饰、传统手工艺等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在教育内容中要注重对苗族文化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比赛、服饰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社区组织的作用。
在苗族地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文化保护机构,负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该机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途径,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该机构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组织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倡导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和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和个人投身苗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事业。
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宣传和推广苗族文化,提高公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基层的自发保护和传承。
在苗族地区,可以鼓励和支持苗族人民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节日庆祝等,让苗族文化在基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还可以发挥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展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工作,推出更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大家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传承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1. 古歌传承面临断代危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苗族古歌传承面临着断代危机。
许多年轻人对苗族古歌并不了解,更不用说传唱。
老一辈的苗族人逐渐衰老,古歌的传承者越来越少,导致古歌传承形势日益严峻。
2. 古歌表演场合和方式受限苗族古歌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导致了传统的古歌表演场合和方式受到了限制。
传统的苗族古歌表演一般在集市、节日、宴会等场合进行,而这些场合的减少导致了古歌传承的困难。
3. 古歌传承者缺乏培养由于社会的变革,传承者对苗族古歌的理解和传唱技艺也受到了影响,传承者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古歌传承的一大难题。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很多传承者都面临着技艺无法传承、传统无法传承的问题。
1. 加强古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了推动苗族古歌文化传承,有必要加强对苗族古歌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社会公众传播苗族古歌的价值和魅力,增加古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古歌传承营造有利的氛围。
针对古歌传承者缺乏培养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古歌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可以建立专业的古歌文化学校或班级,培养专业的古歌传承者,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文化。
3. 创新传统古歌表演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歌的表演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古歌表演方式。
可以利用现代的舞台和音乐设备,将古歌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在更广泛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推动古歌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苗族古歌文化传承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 然 说 新 陈 代 谢 是历 史 的 必然 规 律 , 虽然 说任何 事物 都必 定有 从产 生到 消亡 的演 变过程 ,但 靖 州苗族 歌鐾 毕竟 是极 具民族 特 色 和 地 域 特 色 的 文 化 , 是 极 具 音 乐 价 值 、 学 术 价 值 和 实 用 价 值 的 文 化 。 它 是 我 们 研 究 一 个 民族 历 史 的 活 化 石 , 更 是 魅 力 四 射 的 音 乐 艺术 奇葩 。既然 历史 的 自然进 程使它 举步 维 艰 ,处 于 濒 危 境 地 ,那 么 我 们 只 有 动 员 社 会 各 界 力 量 共 同 行 动 起 来 , 保 护 和 发 展 歌 鐾 文
睫
摘要 :靖 州苗族歌 整是 原生 态的 多声部 唱 中形 成 。他们 有 自己的 节 日,他们 有独特 民歌 ,是在 独特 的地理 环境 和文化 背 景下产 的活动 场所 以及娱 乐方 式 ,正是这 种 文化 背 生 的 在社 会 经济发展 的今 天 ,正 经 受着剧 景孕育 了独特 的 “ 歌鐾 ”文化 。 如 今 不 同 了 。 ( ) 广 播 、 电 视 和 音 响 1 烈 的 冲 击 , 处 于 濒 危 状 况 , 如 何 更 好 地 保 护 音 与传承靖 州苗族歌 墼 ,是值得 我们 探讨 的重 等 等 传 媒 为 朴 实 的 苗 民送 来各 式 “ 乐 大 要 问题 。 餐 ”,当世 界为他 们打 开一 扇新 的窗 口,展 关 键 词 : 靖 州 苗 族 歌 整 ; 濒 危 状 况 ; 保 现 一片 新的天 地 时,他们 震撼 了。而对 新事 物 的 好 奇 以及 追 求 时 髦 的 心 理 正 促 使 其 中 的 护 与传 承 靖 州 苗 族 歌 鼙 是 湘 西 南 靖 州 锹 里 地 区 苗 青 年人 对这些 新鲜 、时 髦 的音 乐产 生浓 厚 的 族 同 胞 几 千 年 来 演 唱 的 一 种 多 声 部 歌 曲 , 长 兴 趣 , 导 致 本 土 音 乐 在 与 外 来 音 乐 的 竞 争 中 期 来一直 “ 养在深 闺人未 识 ”。 自从 2 0 年 丧 失 大 量 原 有 的 受 众 群 。 ( 苗 民 原 有 的 06 2) 的金秋 1 月 ,在中央 电视 台音乐频 道 “ 0 民歌 生 存 方 式 与 生 活 习 惯 正 在 发 生 改 变 , 歌 墼 赖 中 国 ”栏 目与 中 国 音 乐 家 协 会 、 中 国舞 蹈 家 以 生 存 的 传 统 文 化 空 间 正 在 迅 速 萎 缩 。 一 些 协 会 联 合 推 出 的 “ 0 6 国 民 族 民 间 歌 舞 盛 传 统 民 俗 曰益 淡 化 , 规 模 越 来 越 小 , 特 别 是 20 中 典 ”大型节 目中亮相 以来 ,才 逐渐 拂开 罩在 婚 娶新 事新办 ,寿 诞从 易从简 ,传 统节 日逐 头 上 的 面 纱 , 向 世 人 展 现 出 那 迷 人 的 艺 术 魅 渐 被 现 代 节 日所 替 代 , 民 族 服 饰 要 到 重 大 节 力 。然而 ,这 曾被贺绿 汀 、吴宗泽 等音 乐家 日才 穿 上 ,现 在 保存 完整 的凉 亭 、茶 棚 很 誉 为 “民歌 奇葩 ” 、 “ 山珍 宝 ”的天籁 之 少 ,歌錾 演唱 的主 要场所 无疑 大大减 少 了 。 深 音 ,现状 却不容 乐观 ,在社会 经济 发展 的大 ( )学校教育 的普及在很大 程度取代 了苗族 3 潮 中正经受着剧烈的冲击 ,处于濒危状况 。 文 化在 当地 的传播 。大 多数青 少年 进入 学堂 接 受现代 文化 的洗 礼 ,几乎不 再愿 意学 习这 社会的发展所形成 的巨大文化冲击 l 、发 达 的交 通 打破 了 固有 的封 闭状 态 。 土得 掉渣 毫无 新鲜感 的本 地 民歌 ,甚至对 苗 靖 州 苗 族 侗 族 自 治 县 位 于 湖 南 省 西 南 族 歌鐾 的兴趣 愈来 愈淡漠 。结 果是 苗寨无 人 边 陲 , 地 处 雪 峰 山 褶 皱 地 带 南 端 、 云 贵 高 原 学 歌 , 节 日之 时 无 人 对 歌 , 过 去 三 天 三 夜 的
化。
l 、让 歌整走 出靖 州 ,走 出湘 西 ,走 向更 广 阔 的天地 。2 0 年 1 月2 —2 日,靖县 举 03 0 0 2 办首届 “ 秋之 歌 ”广 场 文化 艺术节 ,锹 里 金 苗族歌 鐾演 唱节 目震 惊 了光临 艺术节 的领 导 和 来宾 ;2 0 年9 0 4 月,苗族歌鐾 合唱艺术 团应 邀 参 加 了 “ 国江 门 ( 乡 )世 界 华 人 嘉 年 中 侨 华 ”文 化节的演 唱活动; 2 0 年底和2 0 年 06 07 初 , 两 次 应 邀 参 加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歌 舞 盛 典 和 华 夏清音 中 国 民间音乐 展演 ,并在 中央 电视 台多次播 出 ,引起 强烈反 响。2 0 年 1月 , 07 1 靖 州 苗 族 歌 墼 节 目被 确 定 为湖 南 省 选 送 奥 运 会 的 推 荐 节 目 。 2 0 年 初 ,靖 州 歌 舞 团 在 长 08 沙进 行 了为期 一周 的苗族 歌墼 展演 活动 ,受 到 了广泛 的青 睐 。同年 中央 电视 台音 乐频道 “民 歌 中 国 ” 栏 目 又 作 了 为 期 五 天 的 苗 族 歌 墼专 题介 绍 。这些足 以说 明,少数 民族音 乐 所具 有 的纯真 质朴 的风格 同样 符合 现代 都市 听众 的 口味 ,完全 能够 在现代 音乐 中 占一席 位 置 。 因 此 , 我 们 很 有 必 要 加 大 歌 整 的宣 传 力 度 , 让 更 多 的 人接 触 它 , 了解 它 ,欣 赏 它 ,喜爱它 。 2 、做好歌 鐾的搜集 、整理 、研 究工作 。 2 0 年 , 被 国 务 院 公 布 为 首 批 国家 非 物 质 文 06 化遗 产 ,与侗 族大 歌等齐 名 ,受到 了高度 的 重 视 。 但 这 远 远 不 够 ,作 为 地 方 政 府 还 应 该
盛
文◎ 罗春文 Biblioteka 化学院教育系 怀暨 △曼 ! 垦蟹 望 岛圈 垒
靖 州苗族歌鏊 的保 护与传承
湖南怀化 )
大厦轰然坍塌也就势 所必然了。 毋 庸讳 言 ,苗族 歌罄 及其代 表 的苗族 文 化 正 面 临 后 继 无 人 、 濒 临 失 传 、 被 外 来 文 化 和 现代 文化 同化 的 巨大危 险 ,如何对 其实 施 保 护 已是 迫 在 眉 睫 的文 化 发 展 大 事 。 二 、靖 州苗族 歌 鐾 的保 护 与传承 追在 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