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诊疗学重点(整理版)
疼痛诊疗学重点

疼痛诊疗学2010.6.20疼痛:是主观的,包括感觉和情感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神经末梢痛觉感觉器受到伤害和病理刺激后,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的大脑皮层而产生的。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适应方式。
其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视觉模拟量表(V AS):是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方法。
椎间孔挤压试验:病人坐位,头微向患侧弯曲,检查者立于病人的后方,用手按住病人头顶部向下压,若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即为阳性,多见于颈神经根炎或颈椎间盘突出症。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让病人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患侧,另一只手握住同侧患肢腕部,呈反方向牵拉,若病人感觉患肢出现疼痛、麻木则为阳性。
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肢做内旋动作,成为Easten加强试验,阳性可见于颈椎病。
压顶试验:病人端坐,检查者立于其后方,在病人头中立、后仰位时分别按压其头顶,若患侧上肢有放射痛或麻木即为阳性,可见于颈椎病。
杜加征(搭肩试验):让病人将手搭于对侧肩上,如果肘部不能接触胸前壁,则为阳性,见于肩周炎和肩关节脱位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病人膝部是腿伸直,另一手握踝部徐徐上举,若上举达不到正常的高度(70°~90°),并出现腰部和同侧下肢放射痛,为阳性。
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梨状肌紧张试验(内旋髋试验):患肢伸直,主动内收内旋,若出现臀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即为阳性。
说明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损。
4字试验(盘腿试验):病人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90°,髋外展,患侧足放在健侧大腿上。
检查者一手按压对侧髂骨,另一手压膝部,若下压受限,髋关节痛则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
若骶髂不疼痛,则可能为骶髂关节病变,若耻骨联合部痛,可能为耻骨炎。
托马斯征Thomas(髋关节屈曲挛缩症):病人仰卧,尽量屈曲健侧下肢,大腿贴近腹壁,使腰部紧贴于床面,克服腰前凸增加代偿作用。
《诊断学疼痛》

头痛病因
头痛 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颅内病变:a感染;b脑血管病变;c颅内
占位性病变;d颅脑外伤;e其他
颅外病变:a颅骨疾病;b颈椎病及其他
颈部疾病;c神经痛;d眼、耳、鼻、齿疾病 引起的牵涉性头痛
全身性疾病:如流感、伤寒、原发性高
血压、酒精中毒、CO中毒、贫血、尿毒症、 中暑等
神经官能症:癔症性头痛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二节 疼痛
整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熟悉疼痛概念、 病因 2、掌握疼痛的临床 表现 3、熟悉疼痛的问诊 要点 4、自学腹痛的临床 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头痛、胸痛的临床表
现 2、疼痛的问诊要点 难点: 1、疼痛的发生机制
整理课件
复习旧课 1.重度脑挫伤后出现的高热,其原因主要为D
整理课件
头痛临床表现★
1.头痛的部位
2.头痛的性质与程度 3.头痛出现与持续时间:
鼻窦炎的头痛发生于清晨或上午 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疼痛加剧 颅内高压时头痛多呈持续性 血管神经性头痛为阵发性
整理课件
头痛临床表现★
1.头痛的部位 2.头痛的性质与程度 3.头痛出现与持续时间 4.影响头痛的因素:
A.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B.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C.感染性发热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E.内分泌、代谢障碍
整理课件
复习旧课 2.产生白细胞致热原的主要细胞是 B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整理课件
复习旧课 3.回归热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C
A.布鲁斯菌病 B.结核病 C.霍奇金病 D.风湿热 E.疟疾
摩颈肌而逐渐缓解。
整理课件
疼痛诊疗学重点

疼痛诊疗学重点绪论疼痛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他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疼痛的定义为:疼痛是组织损伤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
2011年who又将疼痛列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临床疼痛诊疗类型有:1慢性疼痛性疾病2头痛3创伤后疼痛4内脏痛5术后同6分娩同7癌性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家ROVENSTINE教授创建了疼痛门诊。
1961年BONICA和WHITE 在华盛顿大学建立了疼痛诊所。
1974年成立了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
1975年出版《PAIN》杂志。
1984年荷兰鹿特丹召开第一届国际疼痛治疗会议并出版了《pain clinic》杂志。
1999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提出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西方疼痛会议,并成立了中华疼痛研究会(CASP),即国际疼痛研究会中国分会,1992年正是改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
1995年正是出版了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疼痛的基础知识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是指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的各种感受器把疼痛的刺激转换为相应的信息,并由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想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的过程。
伤害性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
根据伤害性感受器位置及对不同刺激条件的敏感性,将其分为体表伤害性感受器,肌肉关节伤害性感受器和内脏伤害性感受器三种类型。
伤害性感受传递有关的神经纤维包括A 纤维和c纤维。
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往往伴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烧灼痛,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
如果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发生敏感化作用,可表现为:1静息时疼痛或自发性疼痛2原发性痛觉过敏3触诱发痛。
疼痛治疗知识点整理

疼痛治疗知识点整理●概述●疼痛的临床分类●按疼痛程度分类●按起病缓急分类●按疼痛部位分类●浅表痛●位于体表与黏膜,以角膜和牙髓最敏感●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主要由Aδ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深部痛●钝痛,不局限,定位不明确●主要由C类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疼痛程度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临床上最常用的量化疼痛程度的方法●数字评价量表●疼痛对生理的影响●精神情绪变化●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导致胸廓顺应性下降;病人呼吸浅快,肺活量、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均降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易产生低氧血症●继发肺泡和支气管内分泌物排除障碍,诱发肺炎和肺不张,多见于老年人●消化系统●凝血机制●其他疼痛对机体的“益处”●慢性疼痛治疗●慢性疼痛的诊治范围●颈肩痛和腰腿痛●四肢慢性损伤性疾病●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周围血管疾病●癌症疼痛●艾滋病疼痛●心因性疼痛:心理因素●治疗疼痛的常用方法●药物治疗●解热镇痛消炎药●麻醉性镇痛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GCs●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麻痹●椎管内药物治疗●蛛网膜下腔注药●硬脊膜外间隙注药●GCs●阿片类药物●局麻药●痛点注射●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心理疗法●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支持疗法、催眠疗法、松静疗法●癌痛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疗法●基本原则●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镇痛药物●口服给药●按时服药●个体化用药●第一阶段,轻度疼痛,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第二阶段,中度疼痛,单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无效应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阶段,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加用一些辅助药以减少主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椎管内注药●硬膜外间隙注入吗啡●蛛网膜下隙内注入神经毁损性药物●苯酚●无水乙醇●放疗、化疗和激素疗法●术后镇痛●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镇痛方法●传统的有:口服,皮下,肌肉,静脉,直肠给药●硬膜外镇痛●病人自控镇痛(PCA)●分类●常用术语●注意事项。
第十章 疼痛诊疗学

第十章疼痛诊疗学Ⅰ名词解释1.视觉模拟评分(V AS):通常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粗线,两端分别写上无痛(0)和剧烈疼痛(10)字样。
被测者根据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从无痛端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疼痛评分分数,表示疼痛的量。
P6552.椎间孔挤压试验:病人坐位,头微向患侧弯曲,检查者立于病人的后方,用手按压住病人头部向下压,若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即为阳性,多见于颈神经根炎或颈椎间盘突出症。
P659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让病人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患侧,另一手握住同侧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若病人感觉患肢出现疼痛、麻木则为阳性。
P659 4.压顶试验:病人端坐。
检查者立于其后方,在病人头中立、后仰位时分别按压其头顶,若患者上肢有放射痛或麻木即为阳性,可见于颈椎病。
P659 5.引颈试验:病人端坐,检查者用双手分别拖住其下颌及枕部,用力向上作颌部牵引,使椎间孔增大。
若病人自感颈部及上肢疼痛、麻木减轻,或耳鸣、眩晕等症状减轻则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
P6596.密勒征:腕伸肌紧张试验。
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部,让病人屈腕屈肘,前臂旋转,被动缓慢伸直肘关节,若骨外上方剧痛,即为阳性,见于网球肘或伸肌腱扭伤。
P6597.梨状肌紧张试验:一手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按住踝部向外推小腿,若出现臀及下肢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梨状肌综合症。
P6598.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病人膝部使腿伸直,另一手握踝部徐徐上举,若上举达不到正常的高度(70~90度),并出现腰部和侧下肢放射痛,为阳性。
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P6609.“4”字试验:也叫盘腿试验。
病人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90℃,髋外展,患者足放在健侧大腿上。
检查者一手按压对侧髋骨,另一手按压膝部,若下压受限,髋关节痛则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若骶髂部疼痛,则可能为骶髂关节病变;若耻骨联合部痛,可能为耻骨炎。
P66010.病人自控镇痛术(PCA):是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注射泵,允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疼痛治疗方式。
麻醉疼痛诊疗学考试重点

1.疼痛:人类大脑对机体一定部位组织损伤或可导致组织损伤的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2.内脏痛:疼痛位于深部,一般定位不准确,可呈隐痛、胀痛、牵拉痛或绞痛。
如胆石症的胆绞痛、肾输尿管结石的肾绞痛、胃痛等。
3.神经病理性疼痛:指发生于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神经病变和损害相关的痛觉过敏、痛觉异常所致的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4.外周敏化:利用致炎物刺激神经元感受野可导致组织内炎症物质的释放,同时伴有伤害性感受器阀值的降低,将这一现象称之5.中枢敏化:中枢神经系统在痛觉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可塑性变化。
6.痛觉过敏:对正常情况下引起疼痛的刺激反应增加,称为7.痛觉超敏:痛觉纤维发生敏化后,其对正常情况下的非伤害性刺激能产生反应,称为痛觉超敏或触诱发痛8.自发痛:指在没有任何外伤,损伤性刺激情况下,局部或区域可出现疼痛9.Dugas sign:杜加症也称搭肩试验。
让患者将手搭于对侧肩上,如果肘部不能接触胸前壁,则为阳性,见于肩周炎和肩关节脱位。
10.密勒征:也称腕伸肌将张试验。
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让患者屈腕屈肘,前臂旋前,被动缓慢伸直肘关节,若肱骨外上保处出现剧痛,即为阳性,见于网球肘或伸肌腱扭伤。
11.屈肌紧张实验:让患者握住检查者的手指(示指至小指),强力伸腕握拳,检查者手指与患者握力相对抗,若肱骨内上保部剧痛则为阳性,多见于肱骨内上裸炎。
12.梨状肌紧张实验:一手按住骶部,另一手握住髁部(屈膝90°)向外推小腿,若出现臀及下肢疼痛则为阳性,多见于梨状肌综合征13.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域糖皮质激素的甾体结构不同,抗炎作用特点不同,也称非甾体抗炎药14.神经破坏药:是指对周围神经具有破坏作用,能毁损神经结构,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坏死,导致神经组织的传导功能中断,从而达到较长时间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类化学性药物。
疼痛诊疗学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案)

1疼痛时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绪的感受。
疼痛包含两重意思,即痛觉和痛反应。
2护士在疼痛诊疗中的地位和作用?⑴护士是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⑵护士是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3)护士是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
(4)护士是疼痛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者和指导者。
3痛觉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不同组织4疼痛的感受器的类型: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内脏痛觉感受器。
5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为A&纤维和C 纤维6痛觉信号的处理初级中枢是脊髓.7外周敏感化:激活伤害性感受器或使其阈值降低从而使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也能导致疼痛,这种现象称之为~。
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过敏,触诱发痛。
8中枢敏感化:指组织损伤后,伤害性体积经C纤维传入,导致脊髓背角浅层释放伤害性神经递质或调质,这些递质或调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致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呈活性依赖性升高,即中枢敏感化。
主要表现为:对正常刺激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9与疼痛有关的心理因素:认知,暗示,注意力,情绪,预期,意志,态度,信念,同情,学习,否认。
10心理因素导致的疼痛:焦虑性疼痛,抑郁性疼痛,疑病性疼痛,癔症性疼痛,增敏性疼痛。
11根据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中枢痛。
12疼痛的性质分类:①刺痛②灼痛③酸觉13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性,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顾性比较,避免治疗的偏差③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治疗效果④有时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完全,通过疼痛定量可以说明治疗后疼痛缓解减轻的程度和变化特征14疼痛的测量方法和评估㈠视觉模拟量表㈡语言评价量表㈢数字评价量表㈣长海痛尺㈤疼痛问卷表㈥面部量表15吗啡主要作用于术后疼痛,严重创伤,心肌梗死所致的急性疼痛的镇痛和缓解各种急性,慢性,顽固性和癌症晚期疼痛,吗啡的制剂种类很多,除普通的片剂,胶囊和针剂外还有控释片,高浓度口服液,栓剂等,个体对吗啡的耐受量差异很大,剂量应因人而异。
疼痛诊疗学

疼痛诊疗学第一章绪论1.疼痛:疼痛是组织毁伤或与潜在的毁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
常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轮回功能和心理学改变。
2.术后痛:是指因手术创伤所造成的刀口及创伤表面疼痛。
归属急性疼痛。
第二章疼痛根蒂根基知识1.疼痛的机制:包孕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2.一般以为初级传入伤害sexy受器是Aδ纤维和C纤维的终末分支;与伤害sexy受通报有关的神经纤维包孕Aδ纤维和C纤维。
初级传入伤害sexy受器首要终止于脊髓背角的第Ⅰ、Ⅱ和Ⅴ层。
其中C纤维终止于第Ⅰ、Ⅱ和Ⅲ层;Aδ纤维终止于第Ⅰ、Ⅱ、Ⅲ层外,还终止于Ⅴ层。
3.Aδ纤维介导第1类疼痛(细觉疼痛),具备良好的定位,常被描写为锐痛或刺痛。
C纤维传导速度慢,介导第2类疼痛(特发性疼痛),于细觉疼痛后短暂发生,定位模糊或难以定位,被描写为烧灼痛或钝痛。
4.创伤性疼痛:主如果肉皮儿,肌肉,韧带,筋膜,骨的毁伤导致的疼痛,如骨折,急性或慢性腰扭伤,肱骨外上髁炎,烧伤等。
5.炎性疼痛:由于生物源性炎症,化学源性炎性所致的疼痛。
如风湿性,类风湿性枢纽关头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6.疼痛性质:刺痛:其痛刺激冲动是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传入中枢的。
灼痛:其痛刺激冲动是外周神经中的C纤维传入中枢的。
酸痛:其痛刺激冲动是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和C纤维传入。
7.疼痛疗治要领为:包孕消除疼痛病因疗治和其它对症疗治等方面。
疗治原理为:①消除病因;②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③提高痛域,改善疼痛反应。
具体要领有:手术疗治,物理疗法,镇痛药,(局麻药)神经阻滞,神经损毁,经皮神经电刺激,射频热凝疗法,神经切断手术,针刺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8.疼痛评估:①视觉模拟量表(VAS)是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要领。
②语言评价量表(VRS)。
③数字评价量表(NRS)。
第三章疼痛的诊断学根蒂根基一.颈项部检查:1.椎间孔挤压测试:病人座位,头微向患侧弯曲,检查者立于病人的后方,用手按住病人头顶部向下压,若患侧上身肢体疼痛、麻木即为阳性,多见于颈神经根炎或颈椎间盘突出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2、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
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
3、疼痛诊疗的任务与范围:①慢性疼痛性疾病②头痛③创伤后疼痛④内脏痛⑤术后痛⑥分娩痛⑦癌性疼痛⑧非疼痛性疾病。
1、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①伤害性感受器;②伤害性感受的传入;③外周交感纤维活动与疼痛;④外周敏感化:表现为静息时疼痛或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痛觉过敏、触诱发痛。
2、何为伤害性感受器?分几类?①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
②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和内脏痛觉感受器。
3、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①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的终止: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②伤害性刺激由伤害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
③痛觉中枢包括皮层下中枢和大脑皮层:参与疼痛整合、调制和感知作用的皮层下中枢主要是指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内的部分核团和神经元;大脑皮质是疼痛的感觉分辨和反应冲动整合的高级中枢。
④中枢敏感化:表现为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⑤疼痛的中枢调整机制:节段性抑制机制,脑干下行性抑制机制。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及功能:①Aδ纤维和C纤维。
②有髓Aδ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无髓C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又可分为躯体疼痛传导和内脏痛觉传导的周围神经Rexed根据神经的形状、大小、走向和密度把脊髓背角分为6层。
②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胞集中在RexedⅠ层和Ⅴ层:Ⅰ层中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细胞占多数,Ⅴ层细胞对触压觉、温度觉和伤害性刺激等均产生反应。
后角胶状质(Ⅱ、Ⅲ层)是调控伤害性信息的重要部位。
6、主要的疼痛传导束:脊髓丘脑束(STT)、脊髓网状束(SRT)、脊髓中脑束(SMT)、脊髓颈核束(SCT)、背柱突触后纤维束(PSDC)、脊髓旁臂杏仁束(SPAT)、脊髓旁臂下丘脑束(SPHT)和脊髓下丘脑束(SHT)。
传导快痛的传导束有SRT、SCT和PSDC,既传导快痛也传导慢痛的传导束有STT、SMT、SPAT、SPHT和SHT。
7、痛觉过敏:是指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增强。
触诱发痛:是指在慢性疼痛的情况下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8、疼痛的分类:①按发生部位:a躯体部位:头痛、颌面部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
b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
②性质:刺痛、灼痛、酸痛。
③原因:创伤性,炎性,神经病理性,癌痛,精神(心理)性疼痛。
④持续时间:急性痛,<6个月;慢性痛,>6个月。
⑤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进行划分。
9、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疼痛的测量:是指在疼痛治疗前及过程中利用一切的方法测定人的疼痛强度及性质,为临床评估病人的疼痛强度、病情作出判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征,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顾性比较,避免治疗的偏差;③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治疗效果;④有时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完全,通过疼痛定量可以说明治疗后疼痛缓解减轻的程度和变化特点。
10、疼痛的测量方法:①视觉模拟量表V AS:划一长线(一般长为10cm),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由评估者根据患者划X的位置测算其疼痛程度,如将划线垂直即可像体温、脉搏一样放在病人体温表上显示动态的半定量的疼痛程度;②语言评价量表VRS:0级-无疼痛。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II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有干扰。
III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③数字评价量表NRS:0-无痛。
123-轻度疼痛。
456-中度(影响睡眠)。
789-重度(无法入睡)。
10-最痛。
④疼痛问卷表:麦吉尔疼痛问卷表MPQ。
⑤面部1、常用疼痛治疗药物:麻醉性镇痛药、非麻醉性镇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及神经安定药、糖皮质激素类药、局麻药以及一些其他药物。
2、麻醉性镇痛药:又称阿片类镇痛药,是指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剂量增大时可产生镇静和嗜睡,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的药物。
3、麻醉性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①恶心、呕吐;②呼吸抑制;③嗜睡、眩晕;④便秘、排尿困难;⑤胆绞痛;⑥成瘾性和耐受性。
4、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酶(COX) 而抑制PG的合成。
5、NSAIDs常见的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②凝血障碍;③水杨酸反应;④过敏反应;⑤瑞夷综合征;⑥对肾脏的影响。
COX1的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凝血副作用;肾毒性;过敏反应。
COX2的副作用:周围水肿;水钠潴留;肾毒性;心肌缺血。
6、曲马多、可乐定、氯胺酮的作用机制:①曲马多:具有双重镇痛作用机制。
弱阿片机制;抑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浓度。
②可乐定:为α2肾上腺受体激动药。
抑制脊髓SP释放;激活脊髓中突触α2-肾上腺受体;与胆碱能、嘌呤能及5-羟色胺能疼痛系统相互作用,抑制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传递;明显降低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
③氯胺酮:拮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作用;与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与单胺受体作用;局部麻醉作用等几方面有关。
7、疼痛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抗炎。
8、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肥胖、高血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出血和穿孔) 、骨质疏松、水钠潴留以及精神异常等。
1、神经阻滞疗法:在脑脊髓神经节、神经根、神经干(丛)、神经末梢和交感经神经节等神经周围注射药物或以物理方法刺激神经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神经阻滞。
利用神经阻滞治疗疼痛者称为神经阻滞疗法。
2、神经阻滞疗法的机制:①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②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③改善血液循环;④抗炎症作用。
3、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⑴适应证:急性痛、慢性非癌性痛、癌痛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
⑵禁忌证:①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患者;②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或全身严重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④对局麻药或治疗药物过敏者;⑤低血容量、恶病质、病情危重者不宜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腹腔神经丛阻滞。
4、上、下颌神经阻滞的并发症:①上颌神经阻滞术:出血、血肿、视力障碍、复视、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全支阻滞、乙醇神经炎等。
②下颌神经阻滞术:出血、咽损伤、面神经麻痹、咬肌麻痹、味觉障碍、乙醇三叉神经炎、三叉神经全支阻滞等。
5、星状神经节阻滞的适应证及并发症:⑴适应证:①头及颌面部疾病: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颞动脉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梗塞、末梢性面神经麻痹、面部痛(非典型面部痛、咬肌综合征、颞下颌关节病)、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耳聋、耳鸣、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
②上肢及胸壁疾病:外伤性颈部综合征、肩周炎、颈椎病、颈性眩晕、乳房切除后水肿、臂神经痛、多汗症、冻伤等。
③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④心肺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等。
⑤其它:不定陈诉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等。
⑵并发症:喉返神经麻痹、误注入血管内的中毒反应、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气胸等。
6、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的标志:Horner综合征,面、颈及手掌皮肤温度升高,出汗终止等体征。
7、肩胛上神经阻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
8、肋间神经阻滞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气胸、血气胸、局麻药中毒、乙醇神经炎等。
9、硬膜外阻滞疗法及其适应证及并发症:⑴硬膜外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透过脊神经根处硬膜暂时性的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将硬膜外阻滞用于疼痛治疗目的者称为硬膜外阻滞疗法。
⑵适应证:①术后镇痛;②晚期癌痛;③部位性疼痛。
⑶并发症:硬脊膜、蛛网膜穿破,全脊髓麻醉,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低血压,硬膜外间隙血肿和硬膜外隙感染等。
长期留置硬膜外导管可出现局部炎症反应。
10、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及其适应证及并发症:①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神经根传导,达到止痛和治疗目。
②适应证:适用于胸、上腹部癌性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③并发症:可引起血压下降,神经根、脊髓损伤,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上下肢运动障碍,脊髓动脉损伤等。
11、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要点:①监测、开放静脉;②适当镇静;③定位—1.0mA、频率1~2Hz,0.3mA达最大幅度的颤搐。
12、神经刺激器的并发症:①意外的硬膜外阻滞;②局麻药误入血管;③穿破动脉;④神经损伤。
13、全脊髓阻滞疗法及其适应证及并发症:①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较大剂量局麻药,广泛的阻滞脊髓及脑神经,仅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
②适应证:如颈肩臂综合征,慢性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用多种阻滞疗法无效者。
③并发症:神经根、脊髓损伤,低血压,头痛。
1、病人自控镇痛术PCA:是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注射泵,允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治疗方式。
2、PCA常用技术参数:⑴负荷量:①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剂量。
②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EAC),使病人迅速达到无痛状态负荷剂量。
⑵追加量:①PCA开始后,病人疼痛未能完全消除或疼痛复发时所追加的药物剂量。
②病人自己通过按压给药。
③目的在于维持一定的血浆物浓度。
⑶锁定时间:指该时间内PCA装置对病人再次给药的指令不作反应。
即2次给药时间间隔。
⑷背景剂量:连续给药量,在此基础上PCA。
⑸单位时间最大剂量:最大给药量是PCA装置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防止反复用药造成过量中毒。
3、PCA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①手术后疼痛的治疗;②分娩疼痛的治疗;③烧伤和创伤疼痛的治疗;④神经性疼痛的治疗;⑤心绞痛的治疗;⑥癌痛的治疗。
1、头痛的分类:①原发性头痛;②继发性头痛;③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和其他头痛。
2、头痛发生的可能机制有:①血管学理论:发作前颅内血管收缩,发作时颅外血管扩张。
②神经学理论:疼痛感受区域的扩大,非疼痛伤害性神经元转变为伤害性神经元。
3、偏头痛的可能机制: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遗传:①血管及神经功能异常;②大脑功能障碍;③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