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合集下载

f佛教带来的词汇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地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地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地词.其中,来自佛教地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地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地密切关系.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地:“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地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我们先举三个成语地例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地四种痛苦.《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地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地群众打成一片”.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地真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地关键.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地来源了,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方便:梵语āā地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语自《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大藏法数》:“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方便”为菩萨十度之一,是大乘佛教地一大特色.以后,被引申为随机应变或与人便利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安详:隋·吉藏义疏:“安详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故论云:显如来定力自在,无人惊动,故称安详.”后,人们以安详表示稳重,从容不迫,言行自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譬喻,是佛教施教地重要方式,据说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佛陀因人、因时、因地而采用不同地譬喻方法,有顺喻(随顺俗理),逆喻(逆于俗世之理),现喻(用眼前之事譬喻),非喻(以假设非现实之事譬喻),先喻(现设譬喻,后用道理应之),后喻(先讲道理,后用譬喻显之),先后喻(先后所说均为譬喻),遍喻(从头至尾均用譬喻).这些,大大丰富了中国地语言表达方式.中国上古就有譬喻造词,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大促进了譬喻造词地发展.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心田:佛教认为,心是善恶之苗生长地源头,故称心田.心地:佛教认为,心如滋生万物地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众生成佛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火坑:譬喻五欲(贪财、贪色、贪食、贪名、贪睡地欲望)之可畏.五欲能燃烧人地身心,犹如火坑.智力:由智慧而生地力量.一说佛特有十种智慧力;二说菩萨十种力量(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等)之一.还有,佛教以莲花譬喻清净、吉祥.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莲花相伴.《大乘密严经》:“如莲出淤泥,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宋代周敦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爱莲说》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受佛教思想地影响而生成.当时有“周茂叔(周敦颐地字)、穷禅客”一说,据说是指他与佛教参禅地僧人辩论,把后者说地没话说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教故事,也丰富了中国地日常对话用语.如:借花献佛,常被人们日常应用.它是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上地关于善慧仙人用从青衣人处受赠地七茎莲花献佛地故事.祸国殃民,人们常用它来骂“四人帮”.这是依据《旧杂譬喻经》上地关于祸母(一个像猪非猪地东西)造成人民动乱、无法安居乐业,它被烧又造成全国火灾地故事提炼出来地成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教传入中国还带来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地方法.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中国上古给汉字标音,一般是使用假借字.如:借“风”为“凤”;借“羽”为“昱”等.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用“读若”等方法标音,如:“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眉声,读若眉”(《说文解字·玉部》).上述注音方法有很大地缺陷.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学研究,发挥了巨大地促进作用.古印度地梵文是拼音文字.翻译佛经者受之启发,就把汉语地语音分为声母和韵母.据说,反切是由三国时代魏国地孙炎在总结东汉中叶以来民间创造地基础上发明地,即取反切上字地声母、反切下字地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为被反切字地读音.例如:“昌真”切“瞋”,即取“昌(ā)”地声母“”和”“真(ē)”地韵母和声调“ē”拼合成“瞋”地读音“ē”.反切法给中国古代人们读书识字带来很大方便.(当然,它还不够科学.中国近代以来,就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了.当代,我们用地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掌握了字音地分析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就将汉字按音韵系统分类,编纂成各种韵书,其中,最有影响力地有隋代地《切韵》、宋代地《广韵》、元代地《中原音韵》等.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些韵书,对古代诗、词、曲地创作有很大帮助,也为後人研究古代不同时期地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地资料.上面说地,是佛教对中国汉语言文字地影响,佛教对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地影响就更大.藏文,就是公元世纪在翻译大藏经时,依据梵文而创立地.到了元代,八思巴用梵藏文字创制了八思巴蒙古文字.傣族过去地老傣文,也是由佛教文献地传入而产生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形式,传自印度,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可谓是独树一帜,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汉武帝时期,此时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很活跃。

当时,汉武帝遣使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一名来自印度的沙门(佛教僧侣); 这便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的历史记载。

此后,经过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推广和整合,佛教徐徐深入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语言对汉语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印度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不少梵文、巴利文等语言也被引进。

因此,佛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对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进行了丰富和改造。

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梵语”这一词汇,被引进后意义又被扩大,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非常大,佛寺、佛塔、佛像等各种形式的佛教建筑在中国跨越了所有历史阶段。

这些建筑的造型、施工方式、色彩、字符等方面都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佛教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来源之一。

3.佛教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佛教以无始无终、众生平等、涅槃解脱等思想为主要内容,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注的信仰形式。

这些思想,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哲学等各个领域。

在思想层面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耐人寻味的。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完整、单一的,而是和中国本来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信仰方面,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哲学等多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1.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佛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程度高,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仪式和礼节方面;二是在“人我关系”方面;三是在伦理道德方面。

这种融合的产生,使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道路。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法. 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而论之。 对 汉 语 语 音 理 论 的 影 响 佛 教 文 化 对 中 国 音韵 学 的 影 响 ,主 要 反 映和 表 现 在反 切 和 字 母 的创 造 、 四 声 和 等 韵 图 表 的 出 现 和 发 展 等方 面 。 1 . 反切 : 是 古 人 的一 种 注 音 方 法 , 用 两 个 汉 字 给 一 个 字 注 音。 切上字取其声母 。 切下 字 取 其 韵 母 和 声 调 。佛 教 传 人 中 国 后, 许多 印度高僧来 中国传经说法 , 当时的佛 经用梵文 写成 , 印度 高 僧 要 宣 讲 佛 经 , 就 要 学 习汉 语 。 而 中 国 人 要 学 习 佛 经 , 首先要学会梵文 . 梵 文 本 质 是 一 种 拼音 文字 。 在 这 种语 言 文 化 的长 期 交 流 中 , 在 梵 文 拼 音 方 法 的启 发 下 , 译 经 的僧 侣 和对 佛 经 感 兴 趣 的文 人 们 创 造 了反 切 法 。宋 ・ 沈括 《 切 韵之学 》 选自 《 沈括 ・ 梦溪笔谈 ・ 艺文二》 中 曾有 记 载 : “ 切韵 之学 , 本 出于 西 域。 汉人 训 字 。 止 日‘ 读 如某 字 ’ , 未用反切 。 ” 反 切 法 的通 行 , 使 人 们 逐 渐 重 视 音 节 的和 谐 和 声 律 美 。 2 . 字母 : 汉 语 由象 形 文 字 发 展 而 来 , 最 初 没 有 字 母 这 一 说 法。 据何九盈先生研究 , 字母 缘 自梵文 摩 多( 梵文m a t a ) , 最初 由 佛 门信 徒 从 梵 文 翻译 而来 , 传 人 中 国后 , 当时 音 韵 学 家 用 它 表 示声母 。 在佛 教传 人 中 国后 , 一些人就开始采用梵语辅助学习 汉 语 的读 音 。 从 而 创 新 出一 种 字 母 标 音 的 方法 , 而 这 种 方 法 随 着 汉 语 的发 展 不 断完 善 。 目前 在 汉 语 音 韵 学 史 上 被 多数 人 认 可 的汉 语 声 母 。据 传 由唐 末 一 个 和 尚守 温 在 佛 经 翻译 的过 程 中. 由梵 文 字 母 得 到 启 发 而 创 造 , 守 温 给 每 一 声 类 规 定 了一 个 代 表 字 即字 母 , 创 造 除 了三 十 字 母 , 后 人 在 基 础 上 又增 加 了 六 个。 清・ 钱大昕《 十 驾斋 养新 录 ・ 字母》 : “ 三 十六 字 母 , 唐 以前 未 有 言之 者 。相 传 出 于 僧 守 温 , 温 亦 唐 末 沙 门也 。” 可见汉语“ 字 母” 是 受 了 梵 文 的 影 响 才 创 造 出来 的 。所 以 。 佛 教 可 以说 为 汉 语 的字 母 拼 音 的形 成 奠 定 了基 础 。 3 . 四声 : 据陈 寅恪先生考证 , 四声被 明确定 为平 、 上、 去、 人, 是 在 西 汉 末 东 汉 初 佛 教 传 人 以后 。 起 源 于 佛 教 徒 转 读 佛 经 和 唱 梵 音 。所 谓 转 读 佛 经 和 唱 梵 音 , 《 大藏经 》 卷 十 三 中 释 慧 皎高僧转经师 说 : “ 咏经则 称 ‘ 转读 ’ 。 歌赞则 号为 ‘ 梵音 ’ 。 ” 意 思是在 宣讲佛 经 时 , 有 讲有 唱 , 讲则 为“ 转读 ” , 唱则为 “ 梵 音” 。学 者 于 景 祥 提 到 , “ 宋齐之 后 , 随着佛教 的盛行 , 佛 经 转 读势所 必须 , 因为读经 不仅诵其字句 , 还要 传其音节 。 咏经 为 转读, 歌赞为 梵音 , 汉字单 奇而 梵音重 复 , 为适 应歌 赞转读 , 则要 求参照梵语 拼音 , 求 得汉语之 转变 , 由此 反 切 之 法 出 现 , 四声 之 学 产 生 ” 。梵 文 佛 经 在 颂 唱 时 声 调 抑 扬 顿 挫 、平 仄 有 致, 受 这 种 拼 读 方 式 的影 响 , 当 时 关 注 汉 语 语 音 的 文 士 们 开 始研 究汉 语音节 结构 . 在 结合 中 国五音 的基础 上 。 研 究 并 确 定 了四声 。 4 . 声韵 学 : 是音 韵学 的分支 , 由于汉字 象形文 字的属性 。 对 于 音 韵 的研 究 一 直 不 太 重 视 。 佛 教 由 于梵 文 却 恰 恰 相 反 , 非 常 重 视 音 韵 学 。宋 代 历 史 学 家 郑 樵 所 著 《 通志七音略》 的 序 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源远流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词汇量的丰富运用的灵活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

汉语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上古时期,汉族人民已在劳作祭祀的活动中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词汇,中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已收字4300个;其次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东汉时透过西域传入中国,到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高度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源自印度,当时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方面被高频率的使用。

一、佛教专用词
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

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例如:
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

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

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诸如轮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二、哲学词汇
和中国一样,印度有着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学上印度较中国有着更严谨的概念。

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学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许多哲学词汇是汉语中本身没有的。

来源于佛教的哲学词汇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不可缺少的词汇。

如:
1、世界:即宇宙,“世”即时间,“界”即空间。

《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称“界”。

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2、唯心:《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大乘入楞伽经》卷上:“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

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

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

”佛教主张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说。

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词却源自佛教,用在哲学上指思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实际:“实”,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境界的边缘。

《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之,故称为际。

”现在把客观存在的现实叫做实际,与“理论”相对。

其他如相对、绝对、意识、因果、悲观、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学词汇也是来自于佛教。

三、文学词汇
佛经中优美的典故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意境体验,也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

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

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

”“僧祇”为“阿僧祇”之略、为佛家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诗中与“刹那”相对。

到后来敷衍佛经而成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

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步深入汉语。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佛教语与汉语相融,更多的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中。

四、日常生活用语
从东晋以来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教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佛教词汇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近五百条是源自于佛教词汇的。

如: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瞬间、须臾、圆满、念书、缘分、姻缘、生老病死、不可思议、一丝不挂、回头是岸、恍然大悟等等,如今我们的表达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了。

另外佛教作为一个拥有大量信众的宗教,极大地扩展了我国的民间习俗,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仪礼节日的词,自然在民间广泛的使用,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

如:阴司、阎王、超度、火化、供养、礼拜、烧香、还愿、行善、放生、化缘等等。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土得以发扬光大。

这使得中印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大大扩充了汉语词汇的数量,既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有充实了汉语常用词汇,并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

佛教对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佛教文字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汉语词汇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