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修辞和文体的影响

• 认贼为子
• 解释:佛家用语。子:泛指亲人。认贼人为亲人。比 喻把坏人当成亲人。或比喻把妄想当成真实。亦作 “认贼作子”、“认贼作父”、“认敌作父”。 • 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下卷:“譬如有人, 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 事例:以断千古之是非,宜指铁为金,~,而不自知 其非也。 ★宋·朱熹《寄陈同甫书》
•
例如王维,由于仰慕崇拜维摩诘居 士因此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摩诘。他的诗 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 活和佛教禅理。如《鹿柴》诗:“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 照青苔上。” • 这诗是依照禅宗的“返照”、“空 寂”的义理,通过描绘鹿柴深林的空寂 和落日微光返照的傍晚景色,表现了诗 人寂静无常的心境。
•
这些比喻的运用来源十分广泛,有 的来自原始的佛教经典,也有的来自中 国化的佛书。 • 例如:梦中说梦、昙花一现、味如 嚼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作茧自缚、 认贼为子、醍醐灌顶、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
• 二、对文体的影响
• 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手段, 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广自己的 教义和思想,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寓言 故事来解释和宣传教义,例如:干宝的 《搜神记》、颜之推的《冤魂记》,集 中宣扬了佛教神像的威力和信佛茹素的 好处。
•
可见,佛教为我国古典小说提供了 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不仅如此, 在古代文学上,佛教对说唱文学的影响 也非常大,导致变文、宝卷、鼓词的出 现,这些都是直接源于佛教的,例如 《目连救母宝卷》、《渔篮宝卷》等
•
佛教还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齐 梁时期的文学家在声调上开创了平上去 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唐代文人又把 禅宗融入到诗中,以表达人生理想。
•
“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 的仪式。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 “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 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

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相关推荐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刘佳黛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词汇、文学、歌舞、绘画、雕塑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普及的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佛事活动的进行以及说法布道等,使得大量的佛教典故和佛学思想深入民间。
与此同时,佛教语汇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
熟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极富活力的一个分支,也深受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由于佛学中有许多启迪智慧的典故、指导人们处世做人的人生哲理,且为便于传播采用了许多通俗的表达方式,使得这些蕴含佛家教义的熟语广为流传。
佛源熟语大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有些来自对佛教教义的概括,有些是源于佛教修持实践,有些是来自我国古代对佛家的论著或对佛经的翻译,有些是对佛经故事的凝练,有些是运用比喻来使佛法生动,有些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是古代民众自身对佛教理解的描述。
由于熟语形式多样,生动而富有内涵,不仅便于普及佛法,而且能够丰富汉语词汇,使汉语的表达更加形象细腻。
(一) 成语成语具有音韵之美,且词语搭配固定,含义隽永又不失精炼,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其中有大量的成语都具有佛教背景,这尤其体现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如《红楼梦》、《西游记》、《天龙八部》等等,其中都含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和佛源词汇。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大量的典籍均为梵文,需要翻译为汉语才能为人所了解。
而梵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为准确表达佛教典籍中的思想,译者自行创造了一些词语,如成语,以契合汉语的表达特点。
同时,为便于传播佛法思想,僧人大多采取说教或说唱的方式。
由于佛法中有许多精深的教义,难于为寻常百姓理解,僧人讲法时便尽量采用通俗生动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进而衍生出了大量的佛源成语。
传播至今,已有一些成语偏离了原本佛法所要阐释的内涵,但着实丰富了汉语体系。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 佛像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
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
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
”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
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
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
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
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
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
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
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
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
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
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
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
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
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
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
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
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
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
“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
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
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
“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
语出佛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
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
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
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
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
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
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
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掷笔示寂。
”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
”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
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
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
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
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
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