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汉字中的佛教借词

相应
相应:梵语yoga,音译为“瑜伽”,意思是 契合于理。详细的说,佛家的“相应”有 三方面的意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 相应,三、与果相应。现在汉语中的“相 应”(如说“相应的发展轻工业”),语 源本此。“相应”的另一义为事物的契合 互应,梵语yukta,如说“心心相应”是。 但是这和《周易.乾》“同声相应”的“相应” 意义正同,不能说是佛经借词,咱们的祖 先早就先说了。
因果/结果
“因果”,“结果”——“因果”,梵文 hetavaphalani。佛家认为,因是能生的,果是因 所生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经 “因果”一词的涵义。这个词南北朝时已出现, 如《高僧传》中即常见。同时佛家又认为种什么 因,必结什么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 果”这个词即由此产生。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 讲事物的“因果性”是客观世界的现象普遍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 “因果”这个词却是利用旧词而赋予新义的。
“罗汉”—“阿罗汉”的简 称,梵语arhan。词见 《智度论》三,意思 有三点:一译杀贼, 杀烦恼贼之意;二译 “应供”,当受人天 供养之意;三译“不 生”,永入涅槃不再 受生死果报之意。总 起来说,“罗汉”就 是佛家圣者的意思。
二、意译类
意译借词也有人叫做译名,它和音译借 词不同的地方是,词所代表的概念,在汉 语里是没有的,翻译时得按照汉语的构词 法创造新词来表示这个新的概念。但是, 这一类的译名比较前一类音译借词在汉语 里更能生根。象下面所举都是我们尽人皆 知的词语,在语感上已经不觉得他们是借 词了。例如:
“世界”--梵语Lokadhatu。据《楞严经》四解释 “世界”的涵义:“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 世”。这和汉语固有的“宇宙”----词涵义约略相 同。《世说新语•排调篇》注引战国《尸子》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是“世界” 和“宇宙”现在都变成为不可分析的单纯词。 “世界”的词义也有所扩大,它不但指全球,也 可以指某一有组织的领域,或某一现象领域,如 “科学化世界”、“精神世界”等是。
浅谈佛教外来词

浅谈佛教外来词汉语外来词中有很多佛教外来词。
本文在讨论外来词与佛教词语的基础上,以《慧琳音义》为例分析佛教外来词,对佛教外来词作粗浅的探讨。
标签:外来词佛教词语佛教外来词《慧琳音义》佛教外来词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古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译经的广泛流传,大批外来词语逐渐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唐·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是研究佛经音义的训诂学著作,其研究的词语中有很多是外来词。
一、外来词(一)外来词的定义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语,译词不应该算作外来语。
书中专门谈到佛教借词和译词,并指出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对汉语有巨大的影响。
[1](P587)黄廖本《现代汉语》把外来词叫做借词,认为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就是外来词。
[2](P262)胡晓清在《外来语》中把外来语看作是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语,或者是从日语中连形带义借用过来的词语。
他认为外来语中不应该包括外语词语和意译词语,但他把日源汉字词归入了外来语的范畴。
[3](P17)胡晓清所说的外来语,主要是词,但也有少量的固定短语。
史有为的《汉语外来词》认为外来词亦可称为外来语,某些时候也可称为借词。
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需要满足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这一前提,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与该外族词相对应这一要求,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这一条件。
[4](P4)史有为给汉语外来词下的定义是很全面的。
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其词义应该源自外族语中的某词,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对应该外族词,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
这样的汉语词才能算作外来词。
(二)外来词的类型外来词可按广狭义来分类。
广义上的外来词按其构成方式可分为四种:音译外来词,即仿照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作音译词。
这是狭义上的外来词,或称“借词”。
例如:“克隆”(clone),义为“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

聊城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 第 2 09年 期
最突出的表 现是 : 大批 的佛教词语被吸收进 汉语 。 [ 关键词 】 佛教 ; 外来词 ; 汉语词汇;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i 5 i 3 - o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2 27 20 )2 28 2 17 —11(090 —07 —0
东汉初期 , 天竺僧人 白马驮经来 中国之前 , 少数佛家词 语已见 于当时的皇 家公文里 , 自东汉 末年至 东晋之前 , 佛经 大部分是直译的 , 文词晦 涩难懂 , 这大大 限制 了它的流通范 围。因为六朝 以前佛经还只是供佛教徒 内部诵 习的 , 因此那 时的佛经对于汉语还不起什么作用。但 东晋 以后 , 佛经 翻译
( ) 佛 教 词 语 成 词 的 过 程分 类 二 从
一
逐渐采用意译后 , 流传广泛起来 , 文人学士大都喜欢谈禅 , 经 常在作 品中引用佛 经禅语 。隋唐 两代 , 此种风气 尤其盛行 ,
汉语 中很多佛教外来 词便是 在这个 时期传人 的。从汉 语词 汇史 的角度看 , 自东 汉至唐末 八百年 间 , 随着大量梵 文系 伴 统的佛经被译成汉 文 , 成批 的佛教词语 进入 到汉语词 汇中 , 佛教外来词便成为 了汉语 词汇 中极具特 色的一 部分 , 并且大
类是 佛教 专科词 , 禅 ( 如“ 静虑 ) 菩提 ( )伽 蓝 ( 、 觉 、 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作者:发布时间:2009-03-03 点击量:619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
(据梁晓虹文)大千世界,烦恼丛生。
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
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
我佛慈悲,曲设方便神通自在,游戏三昧。
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
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二、缘起【三世有缘】【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
“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前缘】(前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
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下面,本文将对一般词汇以及熟语中的佛教文化加以探讨。
一、一般词语中的佛教文化在汉语一般词汇中,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佛”“僧”“魔”“和尚”“尼姑”“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了,它们都是佛教人物系统中的一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佛”“僧”“魔”还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如“佛”,它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影响越来越深远、广泛。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典、佛法、佛光、佛号、佛教、佛经、佛龛、佛口蛇心、佛老、佛门、佛事、佛手、佛寺、佛陀、佛像、佛学、佛牙、佛爷、佛珠、佛祖等。
“僧”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与“僧”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如僧人、僧言、僧衣、僧鞋、僧寺、僧林等。
汉语中本来没有“魔”字,它是梵语mara的对译。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15个带“魔”字头的词语,如:魔法、魔方、魔怪、魔鬼、魔窟、魔力、魔难、魔术、魔王、魔芋、魔掌、魔杖、魔障、魔爪、魔怔等。
另外,“魔”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妖魔、着魔、入魔、恶魔、邪魔等等。
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塔、寺庙、檀越、莲花、菩提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所以随着使用的日益世俗化,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使人难以意识到它们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刹那”表示一念间、一瞬间,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其实它源于佛教,是佛经中颇为重要的时间词。
“真实”原指法离迷情,绝虚妄。
《法华经·宝塔品》中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平等”指无差别、等同,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白话史》课程论文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文学院11文41班11016028 沙琳琳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历史车辙的划过得到了演变和发展。
其中,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最先在词汇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的接触,作为语言发展演变最灵敏的捕捉者——词汇,它见证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新成员如何从产生到扎根,从生根发芽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
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许多源自佛教的词语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便不觉得他们是从佛教借来的外来词了。
例如,许多成语或典故来源于佛教。
《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
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
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飞蛾投火”多作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
”宋·頣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
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
”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
2、“开花结果”出自《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
”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
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
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
”亦写作“开花结实”。
3、“天花乱坠”出自唐.般若译《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
如《心地观经·序分》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又传说梁武时地,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亦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或用甜言密语骗人。
同样,在汉语词汇的各个领域里都有佛教的身影,常见的词汇有哲学、文学、民俗及日常用语等方面。
一、佛教专用词
佛教源于印度,随之而来的佛教词汇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反而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
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例如:
1、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
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2、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
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3、魔: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全名是“魔罗“意译为障碍、扰乱、破坏。
魔,音译初作“磨”。
“魔”的原义是指一种使人迷惑烦恼,不易摆脱的妨碍修行的东西。
后来这个词进入了全民语言,现在人们所说的“魔鬼”“魔力”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新词。
塔、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二、哲学词汇
和中国一样,印度有着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学上印度较中国有着更严谨的概念。
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学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许多哲学词汇是汉语中本身
没有的。
来源于佛教的哲学词汇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不可缺少的词汇。
如:
1、世界:佛教用语。
即宇宙,“世”即时间,“界”即空间。
《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称“界”。
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2、唯心:《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大乘入楞伽经》卷上:“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
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
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
”佛教主张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说。
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词却源自佛教,用在哲学上指思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实际:“实”,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境界的边缘。
《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之,故称为际。
”现在把客观存在的现实叫做实际,与“理论”相对。
其他如相对、绝对、意识、因果、悲观、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学词汇也是来自于佛教。
三、文学词汇
佛经中优美的典故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意境体验,也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
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
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
”“僧祇”为“阿僧祇”之略、为佛家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诗中与“刹那”相对。
到后来敷衍佛经而成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
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步深入汉语。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佛教语与汉语相融,更多的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中。
四、日常生活用语
从东晋以来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教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佛教词汇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近五百条是源自于佛教词汇的。
如: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瞬间、须臾、圆满、念书、缘分、姻缘、生老病死、不可思议、一丝不挂、回头是岸、恍然大悟
等等,如今我们的表达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了。
例如:“方便”:原是佛教用语,《维摩诘经》“以方便力,为众诸生分别解脱,显示分明。
“意思是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
进入全民语言后又引申出“便利”的意思。
常说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方便群众”等即是。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
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
“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
“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
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
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总之,佛教词语的输入,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给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巨大的,已经渗透在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传入对词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