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人本思想

作者简介: 赵志勋( 92一 , , 17 ) 男 河南省汝阳人 , 平顶山学 院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 。
第 3期
赵志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 野下的人本思想
・ 5・ 2
设 的新时代鲜 明地提 出全 面提 高人 的科 学文化 素质 , 实现人的现代化 。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化建设 , 其首要和根本 任务 就 是培 育 “ 四有 新 人” 提 高整个 , 中华 民族 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 素质 , 必须坚 持
赵 志 勋
( 平顶 山学院 , 南 平顶 山 4 7 0 ) 河 600
摘
关 键
要: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视野 下+A 本思想形成发展 , g- 从邓 小平理 论 中的人本 思想、“ 个代表 ” 三 重
词: 社会主义 ; 人本思想 ; 学发展观 科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7 (09 0 02 o 17 6 0 2 0 )3— o 4一 4
证党 和国家政治生 活 的民主化 、 经济 管理 的民主化 、
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 。 。 可以说 ,三个 民主化” “
的提法是 抽 纪鼍 尝主义国蒙 的砍 瀹逊 沦宁前所 素 L
经济上逐步实现人 民富裕 。在认 真 总结历 史经
鳆, 异俸分轿图清 , 研笼新情况 解 新M翘的睦
上, 邓小平指出我国 目前正处于并将 长期处 于社会 主
义初级阶段 。进入历史新时期 以后 , 邓小平 以更加 明
有的, 充分体现 了邓小平对落实人民民主的高度重
视。
确的语 言说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 逐
收稿 日期:0 9一O 0 20 l一 9
试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流变

试论中国人本思想的流变提要: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本身有着厚重的历史,其中人本思想更是闪烁着其特有的光芒,本文试从人本思想的流变来论述分析此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本思想、流变、论述、分析中国古代是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其中人本思想闪烁着其特有的思想光芒,下面将分几个时期来说明此问题,并加以分析:一.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认为天意必须与民心相互联系,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体现,给“天命“赋予了实际内容,从统治者本身来看,其必须保持”天命“就必须注意”保民“,在天命的前提之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同时并提出了”明德“,这就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同时也加强了对”民“的思想约束,”敬天“、“保民”、“明德”反映出了西周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之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可以说此阶段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轫阶段,说明了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作用,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出现。
二.春秋时期:“轻天重民”思想形成,其特点为: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以新的姿态逐渐形成,各种巨变也反映在社会思想之上,同时人本思想也显示的尤为突出;此时期对“天”的信仰开始发生动摇,重民思想开始抬头,随着巨变的产生,人们开始对“天”产生了质疑,主张人事与天道分开,“天神”已远非凌驾一切的主体,而变为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天”必须遵循人的意志行事思想开始出现,这正表明重民思想在此阶段的集中反映,人神关系开始产生颠倒,这恰恰表明了人的觉醒,把人放在神之前的思想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奴隶制的崩溃,社会思想的进步,若分析此阶段的话,可以这样说它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开端,由此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三、两汉时期:此时期相继出现了以黄老思想为基础的“无为而治”与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思想,前者表现为统治者以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统治,稳定统治秩序,而后者则是运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来表明最高统治者是代天统治,最高统治者能决定一切命运,同时以”三纲五常“作为基本伦理规范,”三纲五常“便成为了意志之天,从而构成了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四种统治力量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束缚人民的精神锁链,儒家从这二方面论证其”三纲五常“与封建等级制,封建统治者的合理性,从中不难看出,其思想核心:从维护封建中央政权的立场出发,深化皇权,并力图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结合成为其有效统治工具,成为人的精神枷锁,从此阶段开始”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工具并不断继承发展,直至近代人本思想的解放其才方告结束,从此阶段分析来看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已经进入到上升的高度,并开始传承发展。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如下:
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
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
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
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民本思想中的“民”,是
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
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
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
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
位服务的。
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
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
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首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反映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的利益,也注重整体的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其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被赋予政治权力的人应当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这种民主法治理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国家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这对于解决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史诗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保护人民的人权与个人自由。
这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人权保障和个人自由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四,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社会伦理,关心他人利益,并且承担社会责任。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培养公民道德,倡导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社会互助和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一提到“人文主义”这个词,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西方,想到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的专利。
其实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而且与欧洲的人文主义一样,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它的基本精神也是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反对神性和蒙昧主义。
然而,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与欧洲相比,两者又有所区别。
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重人轻神、以人为本,二是重道轻器、以德为先,三是重民爱民、民为邦本。
一,重人轻神、以人为本同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文化早期也曾有过原始宗教笼罩的时期。
但从西周时期疑“天”思潮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后,人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被动地祈求上天的恩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事的力量上。
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慢慢上升。
春秋末年,诸子百家兴起,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以人伦道德为本位,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文化完全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不仅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人是恒定万物的尺度。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尤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把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并充分肯定了人有“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的能力,“天地之性人为贵”。
道家重“道”,而“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把人还给了自然,认为人能自觉地效法自然规律,领悟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人的价值,一切为了人,把人视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即孔子所说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协调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精神
首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志愿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维持社会的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的人本思想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眼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对推进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中国领导人对人本思想的运用
1.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是在资产阶级人本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把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生的目标。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覆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就是说,摧毁旧的制度不仅要用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还要让先进的理论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这样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指出了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人本思想脱离了空想,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2.中国领导人的人本思想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产生在中国革命时期,发展在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是当代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在战争时期,他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政权,指出“抗日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总结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一直贯穿在毛泽东的人本思想中。
毛泽东领导人民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的人本思想的特征主要是人民性,认为人民是社会活动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活动的评判主体。
邓小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中国领导人的人本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并在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种人本思想明确地归结为以人为本,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目标,执政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这是我们党执政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治党之理、治国之基、治军之道。
二、中国的人本思想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人是改革的主体,要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稳定前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的需要的实现程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所以,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中国用7%的土地养活了25%的世界人口,所以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和谐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公、上学难、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物价飞涨、就业难、环境污染得不到改善、反腐倡廉需加大力度等。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但是,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解决被称为“三农”的农村、农民、农民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的发展问题和农村的稳定问题。
以前将城市和农村划分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在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互动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城乡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变为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
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国家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降低农业税率或免征农业税。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就需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民工进程居住和子女受教育问题。
所以,在农村发展问题上不光是经济的发展,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现在的农民教育情况很不乐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不懂经济、市场、科技,这就限制了他们向第三产业发展,就有农产品不懂包装、不懂加工导致产品滞销、产品价格低等问题。
国家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给农村注射新鲜血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知识、有眼光的中坚力量。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学校待遇低,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教书,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学校实行师范生免费受教育政策,免费师范生在入学
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教育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在解决重大问题上都坚持了以人为本,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上,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提高最低标准,规范分配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抑制房价上,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被称为“新国八条”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投资建设保障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人本思想从古代君主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的古代到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的现在,一直流传下来,而且也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虽然有些政策方针在解决一些问题上成效不大或者小有成效,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凡事都有过程,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国家一直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韩斌、孟宪平.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185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著.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编著.九个怎么办“十二五”热点面对面[m].新华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