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本 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
专题0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讲义系列(解析版)

专题0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知识回放】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二、配制一定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计算(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m(浓)×a%=m(稀)×b%,其中m(浓)、a%分别表示浓溶液的质量及其溶质质量分数;m(稀)、b%分别表示稀溶液对应的量。
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新知精讲】一、物质的量浓度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主要仪器(1)天平:应使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也可以用托盘天平。
(2)容量瓶:(3)其他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过程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NaCl溶液为例。
如图所示:【科学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问题导引1.若已知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提示c=2.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有何关系?提示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相混合,混合后,溶质的总物质的量(或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之和,即溶液混合存在的关系如下:c1·V1+c2·V2=c(混)·V(混)m1·w1+m2·w2=m(混)·w(混)探究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问题导引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过程:1.在上图操作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玻璃棒的下端为什么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内壁上?提示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以防止溶液外洒而造成损失。
专题五资料给与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学生版)-2022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新视角

专题5 资料给予类实验探究题专练二1.某化学兴趣小组试利用镁铝合金废料制备硫酸铝晶体,并对硫酸铝晶体[Al2(SO4)3·nH2O]进行热重分析,其实验流程如下:资料:①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②NaAlO2+CO2+2H2O═Al(OH)3↓+NaHCO3;③硫酸铝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
(1)在镁铝合金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固体B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操作Ⅱ包含的实验步骤有:蒸发浓缩、、、洗涤、干燥。
(3)操作Ⅱ中常用无水乙醇对晶体进行洗涤,选用无水乙醇不用水洗涤的的原因是①;②。
(4)若初始时称取的镁铝合金废料的质量为18.0g,得到固体A的质量为7.2g,硫酸铝晶体的质量为133.2g(假设每一步的转化率均为100%,合金废料中不含溶于碱的杂质)。
计算得硫酸铝晶体的化学式为(写出计算过程)。
(5)取上述硫酸铝晶体进行热重分析,其热分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323K~523K,553K~687K,当温度在1043K以上不再失重同时生成一种气体,其热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
根据图示数据计算确定每步分解的产物,写出:①失重第一阶段分解产物的化学式,②失重第三阶段反应化学方程式。
2.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
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K3[Fe(C2O4)3]⋅3H2O的热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K3[Fe(CN)6]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2)(实验探究)探究气体产物。
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
专题五 科学探究试题

专题五科学探究基本的实验技能(1)例1 (2005·陕西)小丽准备制氢气,实验室只有98%的浓硫酸,她用100mL的量筒量了5mL浓硫酸,就准备在量筒里加水稀释。
小梅看见忙说:“快停下,这样做很危险”!上述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实验操作中有哪些错误?请写出来:(1) ;(2) ;(3) 。
例2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
回答下列问题:(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除去CO中的C02,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含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时(装置放置方向不变),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0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端通入。
(4)测量气体体积: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还需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该方法适用于测量的气体的体积。
(5)用做安全瓶:将它连接在气体发生装置之后,以防止液体倒吸流人气体发生装置而损坏仪器。
此时瓶中无液体,气体从端通入。
例3 (2001·南京)(1)在初中化学里,采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进行哪些实验?写出两个具体实验名称:①;②。
(2)保持下图装置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不变,稍做其他改动,还可以做哪些实验?写出改动方法和对应实验的名称(写出两个实验):①;②。
例4 下列各个实验操作都应注意先后顺序,请在每小题的横线上填人“先”和“后”。
(1)实验室制取O2时,向试管中加入KCl O3与MnO2的混合物,检查气密性。
(2)实验室制取02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内,给试管加热。
实验结束时,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熄灭酒精灯。
(3)做H2与CuO反应的实验时,实验开始时,加热,通入H2;实验结束时,停止加热,停止通人H2。
(4)实验室制取CO2时,加稀盐酸,加石灰石。
(5)稀释浓硫酸时,往烧杯里应加浓硫酸,加水;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用大量水冲洗,用布拭去。
河北中考物理 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可编辑word)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夯基提能作业1.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有时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下列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B.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C.在“探究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D.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2.(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cm。
(2)图乙中天平所测物体质量为 g。
(3)家用白炽灯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为V;白炽灯与电视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是(选填“并联”或“串联”)。
3.根据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甲图:风中雨伞容易“上翻”,是由于。
(2)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说明。
(3)丙图: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
(4)丁图: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是由于。
4.(1)图甲中: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是g;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mL;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温度计的示数是℃。
甲(2)木块从图乙所示斜面上的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乙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根据公式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空杯、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物块、细线。
小凤所在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实验器材和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题目:(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把物块1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超(3)由本次实验可确定,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无关。
(多选题,只填写字母)A.重力B.质量C.体积D.密度E.形状6.为了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河南地区)中考物理总复习 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试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试题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类型一光学实验1.(2015·某某)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 20°70°2 30°60°3 50°40°(1)要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选填“垂直”或“不垂直”)。
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2.(2016·某某)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
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移去棋子B,将一X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发现白卡片上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专题五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知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为 50 Hz,问:
图 S5-7
图 S5-8
(1)打 B 点时刻, 小车的瞬时速度 vB=________ m/s.(结果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实验中,该小组同学画出小车位移 x 与速度 v 的关系图 象如图 S5-9 所示.根据该图形状,某同学对 W 与 v 的关系做 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写选项字母代号). A.W∝v2 B.W∝v 1 C.W∝ v D.W∝v3 图 S5-9
1.(2010 年珠海模拟)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 化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A.连接好实验装置(如图 S5-6 所示).
图 S5-6 B.将质量为200 g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按住小车.
C.在质量为 10 g、30 g、50 g 的三种钩码中,他挑选了一 个质量为 50 g 的钩码挂在拉线的挂钩 P 上.
(3)本实验中,若钩码下落高度为 来自1 时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为W0 , 则当钩码下落h2 时 , 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为
__________(用 h1 、h2、W0 表示).
解析:(1)本实验中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T=0.1 s,
sAC 小车在B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vB= 2T =0.80 m/s. (2)这里的图象是二次函数或幂函数的图象,如果作出的W -v 曲线是一条直线,表明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 关系是正比关系,即W∝v;而本题可能是W∝v2、W∝v3. (3)钩码下落的高度等于小车发生的位移,在合外力一定的 情况下,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钩码下落的高度成正比.
纸带与木块间的拉力.
图 S5-10
图 S5-11 (1)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_____(填“左”或“右”)端与木
(青海专版)2021中考化学复习 第2编 重点题型突破篇 专题5 实验探究题(精讲)试题

专题五试验探究题,备考攻略)物质变质的探究1.碱变质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质缘由与空气中的CO2等酸性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推断变质的方法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Na2CO3,假如有,则说明变质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CaCO3、假如有,则说明变质检验(1)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已经变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加CaCl2或BaCl2[或Ca(NO3)2或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已经变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或Na2CO3+BaCl2===BaCO3↓+2NaCl;(3)加入Ca(OH)2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经变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CO3+Ba(OH)2===BaCO3↓+2NaOH (1)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已变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观看容器壁上有白膜(或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说明已变质除去杂质加入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如向变质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推断变质程度的方法(1)首先推断是否变质;(2)将变质后的生成物Na2CO3除去,再检验是否含有NaOH,假如有NaOH,则为部分变质,假如没有,则为全部变质(1)首先推断是否变质;(2)将变质后的生成物CaCO3除去(过滤),再检验是否含有Ca(OH)2,如有,则为部分变质,如没有,则为全部变质续表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推断变质的程度(1)取样品的溶液加入过量的(1)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CaCl2或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2)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假如变成红色,则为部分变质,假如不变红,则为全部变质生,则变质;(2)取变质的样品溶于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假如变红,则为部分变质,假如不变红,则为全部变质【特殊提示】溶解Ca(OH)2时,不能用观看到消灭白色浑浊的现象来推断是否变质。
专题五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0.2
第 4 次 ______ 0.400
0.2
第 5 次 ______ 0.450
0.2
(4)从理论上讲,橡皮筋做的功Wn和物体速度vn变化的关 系应是 Wn∝______,请你根据表中测定的数据在如图 S5-3 所 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图 S5-3
解析:小车先加速后匀速,因为要测量小车最后获得的速 度,也就是最后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故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纸带 上点距均匀的间隔长度,然后除以时间间隔就是小车最后获得 的速度,本实验的原理就是根据橡皮筋条数成倍增加,橡皮筋 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因为合力做的功等于小车获得的动能, 故小车获得的动能一定成倍增加,小车获得速度的二次方一定 成倍增加,可画出 W-v2 图象进行验证.
解析:(1)由于挡光条宽度很小,因此将挡光条通过光电门 时的平均速度当作瞬时速度,v1=Δlt1,v2=Δlt2.
(2)根据动能的定义式得: 通过光电门 1,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 动能为 Ek1=12(M+m)Δlt12 通过光电门 2,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 动能为 Ek2=12(M+m)Δlt22
本实验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利用验证牛顿第 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平衡好摩擦力后,在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 于小车的质量时将重物的重力作为对小车的拉力,此时可选小 车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不能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可将重物和小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此时也可在小车与重物之 间加上一个力传感器测出小车受到的合力,在测量小车的速度 时,可用速度传感器或光电门进行测量,也可借助平抛运动的 特点来测量.
图 S5-8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小车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 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 需装置. ②将小车停在 C 点,接通电源,然后释放小车,小车在细 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 A、B 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减少砝码,重复②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