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技术

合集下载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比较研究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比较研究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比较研究摘要:油田开发中,采油技术的选择对于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水驱、气驱和聚驱是常用的技术,它们各自具有特点和适用性。

本文将比较水驱、气驱和聚驱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性,以帮助油田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采油方法。

关键词:油田采油;水驱;气驱;聚驱;比较一、原理与适用性水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水来增加油藏中的压力,从而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

这种技术适用于具有一定渗透率和较高孔隙度的油藏。

水驱技术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单,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缺点是水驱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高温油藏或含有高盐度水的油藏中效果不佳。

气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通常是天然气)来增加油藏中的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

这种技术适用于低渗透率和较高黏度的油藏。

气驱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提高采收率,减少水的使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天然气资源。

缺点是成本较高,操作复杂,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聚驱技术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来改变油藏的流动特性,从而增加原油的采收率。

聚驱技术适用于低渗透率和高黏度的油藏。

聚驱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改善油藏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投产。

缺点是成本较高,而且在一些油藏中可能会出现聚合物降解和沉积的问题。

二、驱替效率与采收率驱替效率是指驱替剂(水、气体或聚合物)与原油的接触面积,以及驱替剂能够将原油从孔隙中排出的能力。

水驱技术的驱替效率较高,因为水与原油的相溶性较好,可以迅速与原油接触并推动其移动。

气驱技术的驱替效率相对较低,因为气体与原油的相溶性较差,使得驱替剂与原油接触面积较小,难以完全将原油驱出。

聚驱技术的驱替效率介于水驱和气驱之间,因为聚合物可以改变油藏的流动性,增加原油与驱替剂的接触面积。

采收率是指从油藏中采出的有效原油量与总原油量之间的比例。

水驱技术通常能够实现较高的采收率,因为水作为驱替剂可以有效地将原油驱出,并且在水驱过程中还会发生油水混流和相渗现象,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传输性 ; 源广 , 来 价格低 , 以便 在油 田上能够实现较低成 本 的广泛应用 。 能够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聚合 物很少 , 在 应用时 , 应根据油层条件选择适 当的聚合物 。
22 适合 聚 合 物油 效 率 . 2 聚合物驱提高 了岩石 内部的驱动压差 ,使注入液可
图 5 高抽巷抽放量随工作面推进距 变化 曲线图 图 4— 0 6 2西一Bl 高抽巷穿层钻孔剖面示意图 1
较近 , 这样 高抽巷透气性好 , 且处在瓦斯 富集 区 ; 高抽 巷
高抽 巷安设两路焊接 管 , 一路直径 20m 管路接 5 m, 至高抽巷以里 1 , 放管路 口 3m范围架设木垛保护 。 0m抽 另一路直径 10m 5 m,接到高抽巷里端与 1 2个抽放钻孔 合荐 。 两路管路均与矿井地面抽采系统 主管路合荐 。 在高 抽巷外 口砌 封闭墙 , 墙体厚度 80m 墙 四周要掏槽人 0 m, 岩体 , 墙面用水泥抹平 , 减少漏气 。
赵 荣 彦
( 河南油 田第二采油厂 新庄项 目部 , 河南 南阳 4 3 3 ) 7 12
摘 要 : 年 来 国 内外 聚合 物驱 油技 术研 究得 到 长 足 发 展 , 聚 合 物 的 驱 油 机 理 , 质 条 件及 聚合 物 的 驱 油 方 近 对 地
案 的研 究 应 用 都 有 详 细 的 介 绍 , 章 重 点 对 聚 合 物 的驱 油 地 质 条 件 及 机 理进 行 了探 讨 , 而 提 出适 合 我 国驱 文 进
积, 提高了中、 低渗透层的采出程度, 约提高采收率 7 %。 2 聚合物驱油的适合条件
关于聚合物的驱油机理 , 目前 尚未取得一致 的认识 。 但普遍认为 ,与其他化学驱相 比,聚合物驱 的机理较简 21 聚 合物 的筛 选 . 聚合物驱油时 , 地层岩石 、 流体等 的复杂性会影响聚 单 ,即聚合物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 和降低油层 的水相 渗透率 而改善水油流度 比,调整注入剖 面 ,扩大波及体 合物 的驱油效果 。 在油 田上应用 时 , 于聚合物的选择 , 对 积 , 高原 油 采 收率 。 提 必须从驱油效果和经济上综合考虑 ,同时与油藏性质相

2.聚合物驱油技术

2.聚合物驱油技术
第13页,共68页。
1.2胜利孤岛油田中二南中聚合物驱 (1)油藏基本特征
含油面积1.8km2,地质储量1185×104t,油层温度 70.5℃,地层水矿化度5797mg/L,地下原油粘度 85mPa·s。注聚前水驱采出程度38%,综合含水已高 达95%。
(2)工艺参数 二段塞注入方式,前置段塞为0.05PV聚合物溶液,浓度 为2200mg/L,主段塞为0.27PV聚合物溶液,浓度为 1700mg/L,溶液配制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注入。 (3)处理效果
聚合物溶液分三级段塞注入:前缘段塞浓度为1000mg/L,占总液 量的26.2%;主体段塞浓度为500-1000mg/L,占总液量的45.6%;后
尾段塞浓度为1000mg/L,占总液量的28.2%。AT-530聚合物。
(3)处理效果 截至2001年6月,平均月增油250lt,累积增油21.8×l04t,已提高 采收率10.34%。
46362.8
聚合物产油量 (104t)
聚合物产量 所占比例 (%)
年注聚合物 干粉量(104t)
累积注聚合 物干粉量
(104t)
214.99
3.84
2.1
2.1
497.84
8.89
3.8
5.9
761.50
13.67
4.8
10.7
766.68
14.07
6.5
17.2
869.0
16.4
6.8
24.0
870.0
679天,累计注入聚合物溶液10.4×104m3,折合聚合 物干粉121.6t;注入期间聚合物平均浓度1169 mg/L, 粘度1~10.91 mPa.s,注入地层孔隙体积0.31PV。

大庆油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本控制做法_徐庆红

大庆油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本控制做法_徐庆红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 0426Finance & Accounting徐庆红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

油藏开发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利用天然能量开采的一次采油阶段。

原油采收率都比较低,只有8%~15%。

②利用人工补充地层能量(如注水、注气等)开采的二次采油阶段。

经二次采油的采收率大致为25%~45%,个别条件好的油藏可达50%左右。

③二次采油以后,通常仍会有一半以上的原油残留在地下。

这些原油需要使用更为复杂的工艺技术手段才能采出,这就是三次采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提高采收率。

经三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可达45%~70%。

例如,大庆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6亿吨,累计生产原油已超过20亿吨。

假如有2亿吨残余地下的原油,如果能够将采收率提高1%,那么将会多拿到200万吨原油。

大庆油田历经几代人的攻关,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方法在一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原油实现40%自给自足、维护国家石油供给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聚合物驱油主要通过聚合物溶液的流度控制、调剖作用、粘弹性作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残余油的驱油效率而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就着手研究聚合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先后经历了室内研究、先导性矿场试验、工业性矿场试验、工业化推广应用四个阶段。

聚合物驱油技术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15%。

截至2010年底,三次采油年产油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1 000万吨,累计产油量1.49亿吨,累积增油8 231万吨。

聚合物驱油产量占到油田总产量的32.5%。

二、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本控制(一)聚合物驱油技术成本提高原因分析从聚合物驱油技术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是注入方式、参数、水质等,尤其是注聚后期,驱油效率和经济效益下降幅度较大。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摘要:聚合物驱就是使用聚合物作为添加剂,增加水的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目的。

近几年的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使它已成为胜利油区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

但经研究表明,虽然聚合物驱油能比水驱油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6~12%),但即使在聚合物驱之后也只能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40~50%。

也就是说,仍有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原油留在地下未被采出。

关键词:聚合物驱;采油一、引言在聚合物驱之后,还必须研究采取其它方法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实施结束后,仍有50%~60%的原油残留在地层中,地层中的剩余油仍然很丰富。

如果能在目前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在油田实施聚合物驱以后,将面临着聚合物驱后如何提高采收率这一技术难题。

尽管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然而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注粘性水与注常规水的最终剩余油饱和度是相同的;也有人认为,聚合物驱不能在波及面积内使剩余油饱和度有很大降低。

实际上,人们对于聚合物溶液在地下驱油过程中的渗流特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微观物理化学渗流规律,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开展聚合物驱及其剩余油分布微观机理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的采出量平均不到原油的原始地质储量的一半,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在地下。

近年来,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原始开采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人们试图寻找新的开采方式,聚合物驱油是当前提高水驱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已由先导性实验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由于聚合物驱的优良前景,国内外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对其机理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为不一致:ALLEN等研究了驱替液流度性对流度控制的影响,认为驱替液的粘弹性对改善流度比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新型油田开采技术的探索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微生物与聚合物的优势,通过实验室实验,验证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油田原油、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等。

其中,微生物菌种经过筛选和培养,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2. 实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并控制其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等。

(2)聚合物制备:将选定的聚合物材料进行化学处理,制备成所需的聚合物溶液。

(3)联合驱油实验:在模拟油田环境下,将微生物与聚合物溶液混合,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作用下,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驱油速度和采收率方面,联合驱油技术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同时,实验还发现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对油田的伤害较小,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2. 结果分析(1)微生物作用分析: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通过分解原油中的成分,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物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此外,微生物的吸附和驱替作用也起到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2)聚合物作用分析: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黏度和流动性,可以降低原油与地下岩石的附着力,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聚合物还可以起到降低流体渗透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3)协同作用分析:在联合驱油过程中,微生物与聚合物发挥了协同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原油、改善流动性等作用,为聚合物溶液的扩散和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聚合物溶液也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驱油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聚区动态反 映特 点进行综合调 整是改善聚合物驱效 果的必要技术 措 施。虽然聚合 物驱工业化应用取得 了很好 的效果 . 但驱油机 理仍 有待 研究 . 下步特别要 开展聚合物分子 构效关系研究 . 进一步提高综 合性 能。同时开展聚合物驱经济评价研究 , 确定各类油藏 开展 聚合物驱的 经济技术界限. 并对方案设计 、 工艺流程设计施工 、 运行管理 效果 评价 和后续水驱进行优化 . 提高聚合物驱综合效益 。
行 了配套优化 , 形成 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 术 , 文对此进行 了详尽地介 绍, 本 很值 的借鉴 。
【 关键词 】 聚合物驱 ; ; 索 试验 探
聚合 物驱技术涉及 到注入参 数和注入方式 的优 化、油藏数值 模 拟、 聚合物的配制 、 聚合物溶液 的注入 、 生产方式 的改进 、 出液 的处 采 理 以及动态监测等多个环节 . 仅仅实现单项技术 的突破 . 不形成 配套 技 术就无法实现科研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 化以及工业化 的推 广应 用。 为此 。 地面工艺和油藏工程等各 方面协 同攻关 , 从 形成 了具有最新 特点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1建立完善的配套工艺 .
2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研究 .
1 优化 聚合物配制站和注入站 的布局 . 1 大量的室内实验 和矿场研究表 明. 聚合物驱 的层 内和层 间调剖作 三次采油开发方式具有集中配制和分散注入 的特 点 . 聚合物配制 用是显著 的 . 层内调剖好 于层 间调剖 . 且 这就是单 层注聚效果好 于多 站必须在空间和时 间上对几个 区块提供共享服务 . 由此 . 带来 了聚合 层注聚效果的主要原 因。当一套开发层系油层较 多、 问渗透率差异 层 物配制站 、 注入站的优化布局问题。从数学 规划和系统工程的角度 出 较大时 . 聚合物驱就难 以发挥其调剖 的优势 。 因此 , 要改善多层聚合物 发, 应用网络流规划方法优化布局模型 , 以投资最省为 目的 , 化选 出配 驱 的效果 . 注采层 系进行 简化 . 对 减小层 间差异就显得 十分 重要 。目 制站个数、 规模 和位置 。 前 . 注采 研究大多是 注人工艺 的研究 . 此种方法一方 面 由于剪 分层 但 1 . 2全过程 动态分析 ・ 切严重 . 注入的聚合物 溶液粘度大 幅度下降 . 造成 另一方 面大大地增 聚合物驱阶段性强 , 与水驱相 比开采时间短 , 调整余地小 , 调整难 加 了设备 的投资 。 使经 济效 益下降 。本文 利用室 内实验 、 值模拟结 数 度大 。针对聚合 物驱特有 的动态反映特点 , 把整个注聚 区调整管理分 果 , 对分层注聚采油进行了研究 。 为注聚前调 整、 注聚前和后续注水 2 阶段 , 个 对注入井 和油井开展单 21 内实验 .室 井动态分析 、 组动态分析和 区块 动态趋 势分析 . 井 确定各 个阶段存在 211 验 条 件 .. 实 的主要矛盾 . 逐一提 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 , 并落实解 决。 实验模型是用石英砂制作的均质管式 模型 . 采用双管模型 以模拟 1 - 3分层注入法 油层 的多层情况 。模型 尺寸为 2 x Om,渗透率分别为 30 l- . 3e 5 0 x0 、 3 0 0。z 。 根据聚合物 驱吸水剖面显示 . 在笼统注入方式下 。 高渗透层 的相 15 0x1 Im。 对吸入量远高 于中 、 低渗透层 . 随着间渗透率级 差的增大 以及低 并且 聚合物 为法 国 S F 司生产 的 3 3 S 注入量 为 4 0 V m4 N 公 50 . 5P . v L 实验用 水矿化度为 5 2 mg C 2 Mg 含量 为 1 8 / 模拟油 77 / a+  ̄ L. + 0 mgL 渗透油层所 占厚度 比例的增加 . 注聚合物 的开采效果变差 。在高 渗透 层 聚合物深 液低 效注入 . 在低渗 透层聚合物驱 的动用 程度低 . 约了 粘度为 2 ~0 P 制 0 3m a 聚合物 的整体开发效果。应用分层注入技术 . 较好地解决 了层 间吸聚 2 .驱油实验及结果分析 .2 1 差异 较大的问题 . 提高 了较 差层 段的注入强度 . 制较好层段 的注入 控 驱替 实 验 中 .首 先水 驱 油 至含 水率 9 % .然后 注 入 浓 度 为 5 量, 进一步扩大 了波及体积 , 控制注聚后期综合含水 的回升速度 。 改善 1 0 m / 50 g L的聚合 物溶 液段塞 . 转注水 .直至产 出液含水 率 9 %以 再 8 了区块最终开发效果 上。 1“ . 一井一制” 4 注入法 聚合 物溶液 的注入采用合注和分注 。 合注是通过单泵控制双管注 针对注聚井的注入能力和地层 的不 同特点 . 取不 同的单井 注入 入 。 采 注入速度 为 O 6 Lm n: . m / i 分注是单 泵控制单 管 , 4 控制 两个模 型的 浓度 ( 括加 交联剂 ) 包 和段塞 注入量 , 及时进行调 整 , 由于每 1井 的注 注人量 . : 3 注入速度为 0 3 L i .m/n 2 m 入段塞均不相 同. 故把它称 为“ 一井一制 ” 注入法 。“ 一井一制 ” 注入法 实验结果表 明 . 分注效果好 于合 注分注时 . 在双 管注入量相 同情 不仅解决 了部分注人压力迅速上升 的矛盾 . 而且低 压井 高浓度 注入有 况下 , 提高采 收率 幅度最大 。 也就是说 , 分注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渗透 效地封堵 了高渗透带 , 减少 了聚全 物窜流 . 高了驱替效率。同时 . 提 对 率层 的注入量 ; 注时, 而合 主要 吸水的是高渗透层 , 低渗 透层几 乎不吸 不能正常混 注的高压井实施间歇注聚 . 保证 了高压井的正常注入 . 取 水 , 虽然高渗透层的分层提高采收率幅度较高 , 但低渗 透层没 有动用 , 得了很好 的效果 因此提高采收率幅度也 就低 15添加 交 联 剂 . 2 数值模拟研究 . 2 交联聚合物驱油是 在聚合物驱油 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 的新 型驱油 221 型 建 立 .. 模 技术 。 它是采用接 近聚合 物驱的聚合物深 液 . 加入少量缓 交联型交联 平面模型选用了四个 反五点井 网, 共有油井 四 口. 九 口. 水井 井距 剂 , 之在地层 内产生缓慢 、 使 轻度交联 , 提高地层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 2 0 纵 向上分两个小层 , 8m; 每小层的砂岩厚 度为 8 有 效厚度 5 上 m, m, 系数 , 改善油藏 的非 均质状况 . 在大量交联 聚合物深液 注入过程 中以 层为低渗透层 , 下层为高渗透层 , 共设计模型七个。 及弱交联和交联后溶液被后续注入液体 推动时 . 会产生像聚合物驱一 模型垂 向渗透率为平 面渗透率 的 1 初 始含油饱和度均为 O 5 %: . : 6 样的驱油效果 . 从而起到调剖和驱油的综 合作用 。随着聚合物驱油技 其他 如高 压物性 、 相对渗透 率曲线 、 岩石及 流体性质等数据都借 用了 术的 日趋成熟和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加大 . 聚合物驱油技术 已成为保 孤东油 田的数值 ;网格 为 2 x 5 2 5 2 x 的均匀直角网格 系统 , 、 x Y方 向的 持持续稳产及高含水后期油 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网格步长均 为 2 m 动态模型 的聚合物特性参数是 孤东八 区聚合物驱 9 1 . 6研究方向 跟踪拟合后得到 的参数 。根据研究 目的的不同 , 建立了多个动态数据 实施多层系同时注入可明显降低单层注人风险 . 防止 管外窜 流造 模型 . 但是所 有模 型的总注入速 度基本都保 持在 01V a注 入聚合 . /. P 成 的低效注入 。 提高药剂利用率 , 同时可实现分层 、 单层 、 选层 、 多层注 物浓度为 20 m / , 聚合物溶液 0 5 V 0 0 g 注入 L .P。 2 入. 对进一 步拓展聚合物驱 发展 空间 , 提高孤东 油 田采收率具有 重要 2 .层 间渗透率差异对驱油效果 的影 响 .2 2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 了合 注合 采过程 中层 间渗透 率的差异对 聚合物 驱效果 对工业化 聚合物驱 的高含 水、 高采 出程度 和高渗透率 区块 , 宜采 的影响。根据胜利 油区开发的实际情况 , 数模过程 中首先水驱至含水 用 6 0 V. g 0P m / L以上高浓度注入段塞 . 当最大注入量 达到 7 0 V m L 率 9 %, 0P ・ d 5 然后注入聚合物段塞 , 最后水驱 至含水率 9 %。 8 时可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此外 , 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注入 , 根据注 驱油效果表 明, 提高采收率 的幅度 最大 , 也就是 ( 下转第 3 7 ) 1页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1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聚合物的驱油机理主要是利用水溶性高分子的增粘性,改善驱替液的流度比,在微观上改善驱替效率、并且在宏观上能提高平面和垂向波及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以下是水油流度度比的定义式:Mwo=(1)经典的前沿理论认为,降低油水流度比,能够改变分流量曲线。

聚合物驱的前沿含油饱和度和突破时的的含油饱和度都明显高于水驱,这表明聚合物驱能降低产出液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具有更好的驱替效果;(2)聚合物驱通过改善水驱流度比,可以改善水驱在非均质平面的粘性指进现象,提高平面波及效率;在垂向非均质地层,聚合物段塞首先进入高渗层,利用高粘度特性“堵”住高渗层,使后续水驱转向进入低渗层,增加了吸水厚度,扩大了垂向波及效率。

以下是聚合物驱和水驱的对比聚合物驱和水驱的波及系数(3)聚合物在通过孔隙介质时发生吸附、机械捕集等作用而滞留,改变了聚合物所在孔隙处的渗透率。

被吸附的聚合物分子链朝向流体的部分具有亲水性,能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而不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即堵水不堵油;同时聚合物的滞留能增加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表明渗流阻力增加,引起驱动压差增大,有利于驱动原来不曾流动的油层,提高油层波及体积。

(4)由于聚合物溶液粘滞力的作用,使得其很难沿孔隙夹缝和水膜窜进,在孔道中以活塞式推进,克服了水驱过程中产生的“海恩斯跳跃”现象,避免了孔隙对油滴的捕集和滞留。

(5)另外,聚合物溶液具有改善油水界面粘弹性的作用,使得油滴或油膜易于拉伸变形,更容易通过狭窄的喉道,提高驱油效率。

2 驱油用聚合物的性能要求通过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分析,可以知道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的性能指标主要是能增加油水流度比,即具有增粘性。

另外,聚合物溶液由于要在地层条件下能通过多孔介质运移传播,并最终被采出地面。

所以还应具有滤过性、粘弹性、稳定性以及无污染性等性能(1)增粘性。

应该尽量获取在较低浓度下就具有较高表观粘度的水溶性聚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技术第一节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及装置聚合物注入工艺流程:聚合物干粉与低压水经混合头进入分散装置溶解罐,形成聚合物混合液。

通过混输泵进入熟化罐经2小时熟化后,形成一定浓度的标准母液,最后进入储存罐。

然后通过过滤器经螺杆泵升压后到达注聚泵入口。

注聚泵根据单井配注方案,调整至一定流量,聚合物母液二次升压后,在静态混合器与注水站送来的高压污水配制成一定段塞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经单井管线进入注聚井。

即配比→分散→熟化→转输→过滤→储存罐→螺杆泵升压→过滤器→柱塞泵配比→混合器混合→注入。

目前许多注聚流程中已经不存在储罐,配置好的母液在熟化罐中熟化好后,就等待外输,见图6-1。

图6-1 聚合物注入工艺流程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配制聚合物溶液。

聚合物主要有3种物理形态:即乳液聚合物、水溶液聚合物和固体粉状聚合物。

使用乳液聚合物、水溶液聚合物进行驱油时,只需将其用注入泵点注到注入水中即可,而使用固体粉状聚合物进行驱油时,就要考虑聚合物的分散、溶解、熟化等溶液配制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个配制及注人过程都要防止聚合物溶液产生降解。

本节主要介绍固体粉状聚合物的配注工艺过程,包括目的液流程和在线混配流程。

一、聚合物溶液配制过程聚合物溶液配制过程为:聚合物干粉配比→分散→熟化→转输→过滤→储存,见图6-2图6-2 聚合物溶液配制过程图所谓“配比”就是在水和聚合物干粉分散混合之前,对水和聚合物干粉分别进行计量,并使水和聚合物干粉按一定比例进入下一道“分散”工序。

所谓“分散”就是将聚合物干粉颗粒均匀地散步在一定量的水中,并使聚合物干粉颗粒充分润湿,为下一道工序“熟化”准备条件。

所谓“熟化”就是将聚合物干粉颗粒在水中分散体系转变为溶液的过程。

聚合物属高分子物质,其溶解与低分子物质的溶解不同。

首先聚合物分子与水分子的尺寸相差悬殊,两者的运动速度也相差很大,水分子能比较快地渗入聚合物分子,而聚合物向水中的扩散却非常缓慢。

这样,聚合物溶解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水分子渗入聚合物分子内部,使聚合物体积膨胀,这称为“溶胀”;然后才是聚合物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形成完全溶解的分子分散体系,即溶液。

所谓“转输”是利用螺杆泵为聚合物溶液的过滤和输送提供动力,由熟化罐到达储罐或由储罐进入注入站。

采用螺杆泵主要是为了减少聚合物溶液的机械降解。

“过滤”是为了除去聚合物溶液中的机械杂质和没有充分溶解的结块和“鱼眼”。

具体配制步骤:(1)聚合物干粉的添加。

采用人工或天吊吊运聚合物干粉加入料斗,料斗的添加口处应安装过滤筐,过滤干粉中的杂物。

(2)聚合物干粉的分散润湿。

该过程是聚合物溶液配制的关键,主要是通过下料器频率来控制溶液的浓度,所以定期校验计量下料器频率和聚合物母液浓度的关系曲线至关重要。

在分散润湿过程中要及时在现场通过看窗检查计量下料器和水粉混合器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聚合物母液的熟化。

熟化是聚合物在水中部分水解并充分溶解,以获得所要求粘度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综合过程。

聚合物干粉经分散装置润湿后,仍需悬浮在水中一定时间,一般为2小时,才能充分溶解,若水温过低还需更长时间,工艺上把这段时间称为熟化。

经分散装置配成的聚合物母液进入熟化罐后的熟化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熟化时间内搅拌机应连续运转,母液在熟化罐内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聚合物母液的转输过滤。

母液从熟化罐到储罐的转输是由螺杆泵来完成的。

转输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两级过滤,主要是严格控制两级过滤器的总压差,及时更换精滤器的滤袋。

图6-3 注聚站工艺流程配制好的聚合物溶液,经高压往复泵(或计量)泵增压,按配制要求计量,进入到高压注水管线中,与注入水的低矿化度水、经静态混合器混合稀释注入井中,见图6-3。

至此,配制过程和注入过程全部完毕。

二、已经形成的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试验研究,已经形成了几种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

从大的范围看,这些流程可以分为配注合一流程和配注分开流程两大类。

所谓配注合一流程,就是将聚合物溶液的配制过程和注入过程合二为一,统一建在一个站内的流程;配注分开流程,就是集中建设大型聚合物配制站,分散建设注入站,一座配制站供给多个注人站的流程。

配注合一流程主要适用于配制注入量较小的小规模聚合物驱油区块;配注分开流程更适合于大规模进行聚合物驱油的区块。

图6-4给出的是一个典型的聚合物溶液配制流程图。

图6-4聚合物溶液配制流程图聚合物母液输送一般采用螺杆泵,远距离输送应使用二级或三级螺杆泵;输送管线的长度、内径及聚合物溶液在管线中的流速,对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损失都有影响,试验研究表明:聚合物配制站到最远注入站的母液输送管线不应大于6km,流速不应大于0.6m/s,剪切速率不应大于90s-1。

目前我国聚合物注入流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泵单井流程,另一种是多井流程。

单泵单井流程,就是由一台柱塞泵供给高压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该溶液与高压离心泵供给的高压水混合,然后送给注入井,一台泵对一口井。

这种流程的优点是每台泵与每口的压力、流量均互相对应,不需节流,能量利用充分,单井注入方案比较容易改变,缺点是设备多,投资高,维护量大。

一泵多井流程,就是一台泵给多口注入井供液,注入井井口加流量调节器调控液量及压力。

该流程的优点是柱塞泵、静态混合器等设备少,流程简化,投资少,维护工作量少,缺点是全系统为一个压力,注入井单井压力、流量调节损失能量,单井注入方案不好调整,增加了流量调节器的成本。

三、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的特点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与水驱地面工艺流程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水驱地面工艺流程中,不存在聚合物的分散、熟化、储存等问题;而聚合物的分散、熟化、储存是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中的重要内容。

2、水驱地面工艺流程中,水的输送、升压注人,均采用离心水泵;而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中,聚合物溶液的输送、升压注入,均采用容积式泵,其中聚合物溶液的输送多采用螺杆泵,升压注入多采用高压往复泵。

这一方面是由于离心泵输送粘稠液体时效率很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聚合物溶液经过离心泵高速剪切后,会造成降解。

3、水驱地面工艺流程中,水的计量多采用速度式流量计(如普通蜗轮流量计) ;而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中,聚合物溶液的计量不能采用速度式流量计,而是采用容积式流量计 (如弹性刮板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

这是由于聚合物溶液是剪切稀化型非牛顿流体,而增大压降后,剪切稀化流体的流量增大的幅度比牛顿流体要大得多。

由于牛顿流体与幂律流体的压降与流量的关系不同,因此,不能把以牛顿流体压降原理设计的流量计移用于幂律流体。

同时由于剪切稀化流体其压降对流量变化的反应是不灵敏的。

对高度非牛顿性流体也不宜采用压降原理设计流量计。

4、注入泵供液方式不同。

水驱地面工艺流程中,注水泵多为高压离心泵,也有少量规模较小的注水站采用高压往复泵,注入泵供液方式大多是自吸式和离心泵喂液方式。

而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泵采用高压往复泵,而往复泵的入口,往往需0.03MPa左右的供液压力。

为了满足这一条件,聚合物驱油地面工艺流程中,注入泵的供液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调速螺杆泵喂液方式。

由于螺杆泵和注入泵都是容积式泵,所以为了供液和注入泵的平稳,喂液用螺杆泵必须考虑能够调整排量;(2)螺杆泵喂液加部分回流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螺杆泵选型时,使其排量稍大于注入泵的总注入量,在注入泵汇管上增加一根回流管道,将多余的聚合物回流到聚合物溶液的储存罐内,从而保证注入泵的平稳运行。

这种供液方式的关键是,回流管在聚合物溶液储存罐内的出口一定要高于3.5m;(3)高架储罐自然供液方式。

这种方式是将聚合物储罐高架至3.5m以上,然后靠聚合物溶液的自然压头给注入泵供液。

这几种供液方式各有特点,在聚合物驱工程中均有应用。

第二节聚合物分散装置一、概述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是注聚合物工艺中的核心设备。

这套装置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整套注聚合物系统的运行和驱油效果的优劣。

因此,选定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的性能参数时,要慎重考虑,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分散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供水压力、额定配制溶液量、额定配液浓度、整机功率等。

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的作用,是把一定重量的聚合物干粉均匀的溶于一定重量的水中,配制成确定浓度的混合溶液,然后输送到熟化罐中熟化。

这就决定了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大致上都是相同或相似,其差别只是规模的大小和自动化控制程度的高低。

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都由以下五个基本部分组成:1)加聚合物干粉部分;2)加清水部部分;3)混合、搅拌部分;4)混合溶液输送部分组成;5)自动控制部分。

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水后粘度很大,注入油层之后,可以增加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但是,聚合物(聚丙稀酰胺)是一种化学结构性质不很稳定的物质,一些物理、化学、温度、细菌微生物等因素都要破坏其分子结构,导致溶液粘度的下降。

因此,在设计和选用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的零部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防止由于存在这些素而使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下降。

据美国《提高原油采收率》一文介绍,化学因素能使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下降90%以上。

因此和选用聚合物干粉分散装置时,应把化学因素放在首位。

聚合物溶液对铁离子十分敏感,首先要消除其对聚合物溶液的影响。

所以在材质上要求:凡是和聚合物溶液接触的管线、容器、泵和阀门等均应选用不锈钢或环氧树脂玻璃钢衬里结构,考虑到我国材料的现状,若全都采用不锈钢材质其造价就会大幅度上升而影响装置经济性。

所以尽可能地应用环氧树脂玻璃钢衬里结构或其它新型结构,以降低其制造成本。

其次还要引入一个剪切速率的概念:即运动部件在聚合物溶液中做剪切方向运动时的速率。

一般来说,在聚合物溶液运动部件的剪切速率过大,则聚合物分子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下降,所以在设计和选用聚合物干粉装置时也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应尽可能降低部件的剪切速率来达到降低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的目的。

据对现有注聚合物装置的调查来看,泵类的剪切速率小于60s一1,搅拌器类的剪切速率小于500s-1,聚合物的粘度损失是较小的。

溶液通过泵、管线、阀门等设备,造成管径、磨擦阻力、流速的变化均能造成聚合物粘度的下降,这些也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此外,温度、微生物等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也应进行综合考虑。

二、聚合物分散装置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关于聚合物分散装置的分类,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但人们习惯根据水粉的接触方式来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现在使用的聚合物分散装置有以下几种类型:喷头型、水幔型、射流型和瀑布型。

所谓喷头型,是指水和聚合物干粉的解触,集中在一个所谓的喷头中进行,喷头需特殊设计制作,如图6-5示,水由入口沿芯子切线方向进入水粉混合器,并在水粉混合器的下部形成一个封闭旋转的圆形水幔,聚合物干粉从入口进入,并迅速扩散,干粉遇水后迅速溶解,制成混合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