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为何易偏信网络谣言
中老年人为何成为谣言的“助推器”

家庭医药 2020.0570健康生活·性与心理中老年人为何成为谣言的“助推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 许 红老年人似乎一直都是“欺骗”的“非免疫体”,面对欺骗、诈骗,经常“乖乖上当”。
前些年的电信诈骗、理财诈骗、地方电视台的虚假广告,让老年人成了受骗重灾区;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老年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又成了谣言“集散地”。
这是为什么呢?谣言为什么总比真相来得早?来自全球顶尖科技期刊《Science》的一项研究揭示,在Twitter(“推特”,是一家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上,谣言在传播速度、级联深度、规模和最大广度等各个方面都比真消息更强。
谣言之所以传播更快,归根结底有以下几大原因:1.抓住人们弱点。
谣言对于个体来讲,往往扮演“精神口香糖”的功能:当你在信息非常匮乏的时候,它可以替你缓解焦虑,也因这种特性,导致真相和企图消灭谣言的我们,总是慢了一拍。
中老年人喜欢传播养生的伪科学信息,是因为他们关心这个话题。
如果是和娱乐、时尚或者子女教育相关的谣言,那年轻人就是绝对主力“推手”。
2.谣言听起来更新颖。
人都喜欢分享新颖的信息,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心,另一方面是为展现自己,转发谣言的时候内心很有成就感:“看,我能接触到你们不知道的信息!”3.谣言更适合八卦。
人聚在一起,总喜欢聊八卦,聊的是不是真事儿完全不重要,关键是让大家有兴趣,从而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建立信任,恰恰谣言比真相更适合八卦。
老年人如何摆脱“谣言传播者”标签?下面,我就从发布渠道、文章标题、内容细节等方面依次入手,教大家快速识破绝大多数谣言。
看消息来源 想必不少人的微信群中都曾收到过类似“接某地政府办公厅通知,X月X日晚12点对全市主干道进行大面积消杀、消毒工作,请务必配合”等类似转发消息,而且往往来源不明。
要知道,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不会只通过微信群传播。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而微信成为近年来许多人获取信息、社交的重要平台之一。
然而,在微信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谣言,这些谣言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信谣言的受众呈老龄化现象,这是为何呢?一方面,老年人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强。
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应对身体上的问题,了解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生活方面的信息。
一些老年人甚至认为,微信上所谓的谣言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疾病、药品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使用计算机,而微信相对来说使用起来更为简单,操作难度小,也更容易掌握。
因此,老年人更愿意使用微信来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谣言的认知能力较低。
由于老年人的教育背景和经验局限,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科学知识和判断能力,缺乏对于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
其次,老年人容易被谣言的情感因素所左右。
一些老年人由于阅历较浅,很容易被假新闻和谣言信息所吸引。
而这些谣言信息往往会运用情感因素来制造感染力,使得老年人更愿意相信它们。
例如,糖衣炮弹、读后泪目等诱人点击的标题往往会让老年人产生更多度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容易被谣言所欺骗。
总之,老龄化的现象反映了老年人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谣言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他们对谣言和假新闻的辨别和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以及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和渠道,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被骗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被骗1、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他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他人的信任感也会有所增加。
这种信任感不仅表现在对家人和朋友身上,同时也表现在对邻居和陌生人身上,因为家人朋友接触比较多,而在较为疏远的人身上比如陌生人,这种信任感可能提升得更加明显。
其中,对于一些不可信赖的人的姿态,即肢体语言,例如奸笑的表情、游移的目光或后倾的身体等,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敏感,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可疑的人都可能被老年人视为可信任的人,这就等于是给了许多诈骗者一张天然的“好人面具”。
2、老年人对传统媒体的认同度低于年轻人在老年人看来,报纸、广播、电视上说的,总不会骗人的。
事实并非如此。
当下,电视媒体养生节目泛滥,缺乏监管,有的甚至与保健品厂商勾结,使养生节目变成了推销养生产品的场所。
例如,以鼓吹吃生茄子、喝绿豆汤可以包治百病的张悟本,曾经在某著名卫视坐堂主讲一档养生节目,更为离奇的是,因为他的绿豆养生理论引发绿豆市场价格上扬。
3、老年人缺少关怀调查揭示,20.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缺乏关爱,1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遇事没人商量。
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结婚成家后大多与父母分开居住,平时很少回家,这种事实上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从事老年人生活状态研究多年的社会学家披露,曾经接触过一位腿脚不好的独居老人,因为几天没人和他说话,老人故意弄坏了家里的抽水马桶,目的就是想和上门服务的马桶修理工聊聊天。
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2、卖保健品能够生财只要购买我市一家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
证监部门表示,类似行为涉嫌变相、非法发行原始股,但“买产品赠送原始股”的方式实际是在打擦边球,这给证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对其进行查处都带来了难度。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1. 引言1.1 老龄化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的现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亿人,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对信息获取的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老年人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
由于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素养普遍不足,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成为谣言传播的受众之一。
我们需要重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特点,针对老年人信息素养欠缺的问题,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帮助老年人正确辨别信息真伪,提高谣言识别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带来的挑战。
1.2 微信谣言受众老龄化现象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微信谣言受众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群体也开始加入到了互联网的使用者中,其中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之一,也吸引了大量老年用户的加入。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信息素养、社交圈、亲友分享传播渠道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微信谣言的影响和传播。
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素养欠缺,对于识别和辨别谣言的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往往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容易被谣言误导。
老年人的社交圈相对较小,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导致信息闭塞,更容易被局限在一种思维模式中。
老年人通常更倾向于通过亲友之间的分享传播信息,而不是通过公共平台获取信息,这使得谣言在老年人群体中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也会影响他们在微信上的关注和传播行为,一些潜在的虚假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传播。
了解老年人在微信上接受信息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微信谣言传播的问题。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

浅析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谣言受众呈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
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包括老年人较少接触社交媒体、信息获取方式单一、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个人经验和认知能力不足以及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老龄化受众在谣言传播中容易受到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加强老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推广网络安全知识等。
未来发展趋势可能是老年人网络使用率的提升和网络素养水平的提高,从而减少老龄化受众的谣言传播风险,促进网络信息的真实和有效传播。
【关键词】微信、谣言、受众、老龄化现象、社交媒体、信息获取、社会文化、个人经验、认知能力、网络安全意识、影响、应对措施、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中,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通讯工具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随着微信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一些谣言也开始在微信中传播。
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谣言的受众群体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老龄化受众群体成为微信谣言的受众,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
老年人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上与年轻人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老年人通常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通过传统媒体或其他渠道,这也增加了他们受到谣言影响的可能性。
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经验认知能力也可能影响老年人对谣言的接受程度。
深入探讨老龄化受众群体受谣言影响的原因及对应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老龄化受众在微信上接收谣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习惯有关。
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作为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他们可能更喜欢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应用上与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点滴,接收各种信息。
相比于年轻人更偏爱用微博或抖音等平台,老年人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更长,也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近年来,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蔓延,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老年网民由于缺乏大量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往往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和传播者。
研究老年网民面向网络谣言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动力,对于探索网络谣言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网民面向网络谣言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恐惧。
在信息时代,老年人由于不擅长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于网络谣言往往缺乏辨别能力。
他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常常感到害怕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受到谣言的误导和伤害。
这种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导致他们远离网络社交平台。
老年网民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和误导,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老年人由于缺乏互联网使用的经验和技巧,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容易产生怀疑。
他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具有感性色彩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信息来源和证据的审查。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老年人更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在老年人群体中的传播速度和规模。
老年网民面向网络谣言的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好奇和社交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化状态,缺乏社交交流和信息获取的渠道。
他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来满足社交需求和获取信息。
网络谣言往往以点击率和转发量作为评判指标,通过制造炒作和争议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老年人往往被这种炒作手段所吸引,产生了对网络谣言的好奇心理,进而点击和转发谣言信息。
这种心理动力使得老年人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共谋者。
针对老年网民面向网络谣言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动力,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应加强老年人的网络素养培训,提高其辨别谣言的能力,以减少其受谣言的影响和误导。
社交媒体平台应提供更加准确和可信的信息,对于谣言信息应及时删除和屏蔽,以降低老年人点击和转发谣言信息的机会。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提供更多的社交和信息获取渠道,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心理空虚感。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或信息,它可能误导公众、制造恐慌、破坏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老年网民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重要群体,同样也可能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
他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时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老年网民的心理特点老年网民在面临网络谣言时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
老年人对信息的理解和分辨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容易被网络谣言所迷惑。
由于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的敏感性和理性判断能力,老年网民可能更容易相信网络谣言。
老年网民在面临网络谣言时,可能会表现出相对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老年网民面对网络谣言的心理反应1.恐慌情绪老年网民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可能会产生恐慌情绪。
由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会对网络谣言产生过度的恐慌心理,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2.不信任感一些老年网民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可能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
他们可能会怀疑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实性,从而对信息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3.易受影响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网民可能更容易被网络谣言所影响。
他们可能会较为轻易地相信网络谣言,从而受到其影响。
4.混淆困惑面对网络谣言,一些老年网民可能会感到混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困惑和迷茫的心理。
三、老年网民应对网络谣言的心理应对策略1.提高信息素养老年网民可以通过提高信息素养,学习如何分辨真假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从而降低受到网络谣言影响的可能性。
2.保持理性面对网络谣言,老年网民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过分恐慌和恐惧。
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信息,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3.多方求证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老年网民可以多方求证,通过多个渠道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对信息的准确判断能力。
五、研究结论老年网民面对网络谣言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反应,如恐慌情绪、不信任感、易受影响和混淆困惑等。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

面向网络谣言的老年网民心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成为了老年网民所面临的一种心理挑战。
老年人在网络谣言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心理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三个层面来探讨老年网民面对网络谣言时的心理研究。
一、认知层面老年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存在一些特定的认知心理。
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而更容易相信网络谣言。
年龄的增长使得老年人对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变化和现象的理解相对落后,对网络谣言的判断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老年人可能因为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而难以正确判断网络谣言的真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所下降,导致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理解和消化信息,容易被网络谣言所蒙骗。
二、情感层面老年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反应。
老年人可能因为对自身权益的担忧而对网络谣言产生恐惧和焦虑。
网络谣言通常是以恐吓和扇动情绪的方式进行传播,老年人可能因为对谣言内容的恐惧而情绪波动。
老年人可能因为对社会道德的关注而对网络谣言产生愤怒和失望。
他们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要求较高,当网络谣言违背这一价值时,他们可能会对网络谣言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三、社会因素老年网民面对网络谣言时,社会因素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老年人可能因为社会支持的缺乏而对网络谣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对年轻人而言,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独立,缺乏与他人分享心理压力和困扰的机会。
这使得他们更难以应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
老年人可能因为缺乏对网络谣言真伪判断的知识和技巧而更容易相信谣言。
他们可能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不太熟悉,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较弱,从而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误导。
老年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可能表现出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心理行为和心理状态。
了解和研究老年网民面对网络谣言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管理老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老年人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从而减少网络谣言对老年人心理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老年人为何易偏信网络谣言
作者:张昊
来源:《百姓生活》2020年第01期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赶紧转给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病”……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
尤其中老年人“移民”到互联网后,年轻网友普遍吐槽,爸妈的朋友圈、家庭群成了网络谣言重灾区。
2019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老年网民突破8000万人,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网络谣言成为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网络风险,部分中老年网民甚至成为信谣与传谣的主力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委会秘书长何凌南对50岁及以上人群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方法,采集了34个省级行政区的1124个样本,分析了微信平台每日举报量疑似谣言文本296229条。
研究报告显示,在谣言认知方面,中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群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在传谣方面,相较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中老年人群体更具传谣倾向。
何凌南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呈现谣言鉴别力弱、受教育程度低、主观幸福感低的“三低现象”。
相比于城镇中老年人,农村中老年群体更有可能传播谣言。